-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新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棱(lénɡ)角 腼腆(diǎn) 俎(zǔ)上肉 毁家纾(shū)难 B.稽(qǐ)首 揩(kāi)油 话匣(xiá)子 呱(ɡū)呱坠地 C.埋(mái)怨 胡诌(zhōu) 煞(shā)风景 趑趄(jū)不前 D.诳(kuánɡ)语 僭(jiàn)越 节(jié) 骨眼 擢(zhuó)发难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腼腆(diǎn)中的“腆”读tiǎnC.埋(mái)怨中的“埋”读mánD节(jié) 骨眼中的“节”读jiē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 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 体察 踩踏 B.捉摸不透 体谅 踩踏 C.捉摸不透 体察 作践 D.不可理喻 体谅 作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处,不可理喻,贬义词,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不合语境,望文生义了。第二处,体察,指体会、省思;考察。意思就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要善解人意。语境对象是世界,因此选“体察”。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作践,糟蹋;浪费。第三处并非真正的踩踏动作,而是有轻视之意。因此选C。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 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词语辨析 (一)从意义方面辨析 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 。 2.看适用范围 如:边疆、边境、边界 3.看表达侧重 如:嘹亮、响亮、洪亮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亮”,③应选“响亮”。 (二)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 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事 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三)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 “梦想”是中性词, “理想”是褒义词。 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 “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 B.中国股市开年“横尸遍野”,内在原因仍是因为经济基本面不尽如人意。中国经济多项指标出炉后,仍然呈现非常不景气状态。 C.各级纪委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把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遵守党章、执行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 D.法国巴黎暴恐事件和多名犯罪嫌疑人集体涉案事件的发生,中东难民群体在欧洲社会的形象遭遇重大危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汉服是……风貌特色”主宾 不搭配,应将“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改为“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的传统服装体系”;B项,句式杂糅,应将“内在原因仍是因为”中的“因为”去掉;D项,中途易辙,应在“中东难民群体”前加“让”字。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答案】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宁可枝头抱香死,______▲_______。(郑思肖《画菊》) 【答案】(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纫秋兰以为佩 (3)飞漱其间 (4)但见悲鸟号古木 (5)白头搔更短 (6)官盛则近谀 (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何曾吹落北风中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 本次易错字有:辟﹑纫﹑佩﹑漱﹑搔﹑谀﹑曾﹑瞬。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诗词鉴赏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①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②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2 )①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②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③寓情于景。作者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句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比较诗句的意境,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刘诗意境凄清寂寥。夜色已深,四周寂静,只有一轮明月相伴,将清辉洒满院子,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惆怅。王诗意境幽清明净。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也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流露出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写景艺术”。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以时间为序(移步换景),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 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 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 (选自《隋书·卷五十》,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卫王宇文直处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C.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答案】 7.D 8.C 9.D 10.(1)群敌争相向前,宇文庆拉开弓射击,所射中人马一定倒下,敌人这才渐渐退去。 (2)高祖和宇文庆有旧交情,(宇文庆)很被(高祖)亲近优待,(高祖)让他掌管丞相府的军中事务,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分清每一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庆”指宇文庆,“上”指皇上。宇文庆怕皇上忘了之前说过的话,所以“恐”后不能断开,“忘”后应断开;皇上看了宇文庆的表章后非常高兴,所以“之”后应断开。另外,“恩顾”是“恩宠眷顾”的意思,不能断开。据此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言常识的能力。“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有: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用事:掌权,主管。视事:在任,在职;办公。听事:办公的地方等。此类文化常识面广量大,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加以归纳整理,坚持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历任丞相”错误,原文是“高祖为丞相”。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乃”“却”,第二句中的“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见”表被动,“委以心腹”既有省略又有倒装句,“心腹”古今异义词。应为“以心腹委之”,翻译为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宇文庆,字神庆,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宇文金殿是北魏的征南大将军,历任五州刺史、安吉侯。父亲宇文显和是夏州刺史。宇文庆性格深沉,有器量,年少时以聪明敏捷为人所知。北周初年,就学于东观,广泛涉猎经史典籍。不久,他对人说:“读书能够记个姓名就行了,(我)怎么能长久从事著述之事,从事迂腐儒生的职业!”在那时文州的少数民族聚集起来叛乱,宇文庆应召入伍,跟随部队打仗。贼兵据守险要的山谷,道路险峻,宇文庆把马蹄裹起来进入,突袭并打败了贼兵,因为有战功被授为都督。卫王宇文直镇守华山之南,招引宇文庆当近臣。宇文庆擅长射箭,有胆量有勇气,喜欢和猛兽格斗,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不久他被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做柱国府的属官。等到诛杀宇文护时,宇文庆曾参与谋划,升为骠骑大将军,加授开府。 后来宇文庆跟从武帝攻打河阴,他率先攀登城上的矮墙,和敌人短兵相接,很长时间后,被石头击中才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武帝慰问他说:“你的多余勇气,可以卖给别人。”宇文庆又跟从武帝攻克晋州。之后北齐大军压境,宇文庆和宇文宪率轻骑侦察敌情,突然和敌兵相遇,被敌人包围,处于困境之中。宇文宪引身后退逃跑,宇文庆退守汾桥,群敌争相向前,宇文庆拉开弓射击,所射中人马一定倒下,敌人这才渐渐退去。在攻破高纬、拿下高壁、攻克并州、夺取信都、擒住高湝这些战斗中,宇文庆都功劳最大。周武帝下诏说:“ 宇文庆功勋卓著,英名广播,奉行王命的功绩,铭记在朕的心中。战车从西出发,他一直总管行阵,东夏被平定,确实有丰功伟绩。理当加赐高官厚禄,显荣册命。”于是升官为大将军,封为汝南郡公,封邑一千六百户。 不久,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攻打延安反叛的胡人,平定了叛乱,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不久转任宁州总管。高祖当丞相后,宇文庆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向南征讨江表。驻军白帝,被调回,因有功劳被升为上大将军。高祖和宇文庆有旧交情,(宇文庆)很被(高祖)亲近优待,(高祖)让他掌管丞相府的军中事务,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不久加官为柱国。开皇初年,被授职为左武卫将军,升任上柱国。几年以后,出京任凉州总管。一年多后被征召还朝,没有任命他官职。 当初,高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曾经和宇文庆闲谈天下大事,不久,高祖的话都应验了。等到此时,宇文庆怕高祖忘掉了这些话,再不任用他了,(他)为了表明过去曾受恩宠眷顾,将高祖以前说的话记下来写成表章呈给皇上。皇上看了奏章后非常喜悦。从这以后,皇上常常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后来,宇文庆在家中去世。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 “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 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提高和责任的加重。 (选自朱自清《论气节》,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也用气节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B.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指敢作敢为,“节”指有所不为,“节”对统治者有利。 C.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人们论气节,大概总是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谈起。 D.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节”对统治者有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在野的士人联合起来攻击宦官的贪污政治,反被宦官迫害而逃亡,人民对这些逃亡的党人持同情保护态度,尊其为气节之士。 B.“气节”中的“气”是敢作敢为,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 C.宋朝太学生集体请愿罢免奸臣、明朝东林党人攻击宦官等,是气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它们依靠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力量。 D.专制时代,士人的立身处世偏向了“节”这个标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偏向于“气”的集体行动不容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不顾自身生命危险,冒犯君主尊严而直言进谏,或改朝换代后,不与新朝合作甚至以身殉国,这都是“节”的表现。 B.一些在野的清高之士,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游离于现实之外,或逃避到山林之中,成为隐逸人士,这是他们的消极的表现。 C.“节”是静的,是不变的,所以古人强调“守节”,而不“失节”,有的人甚至不惜为守“节”而死;“气”是动的,让人追求变革。 D.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臣与清高之士对统治天下都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 【答案】(1)B (2)B (3)D 【解析】 试题分析:(1)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从文章的全局出发,把握文章的思路,归纳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要看法,从而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先指出“气节”的内容、作用,再讲“气”“节”的具体表现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因此,B项概括最为全面。A.C.D三项都是概括了文章某方面的内容,都不够全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项“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错,原文说的是“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解答此类题,一定要仔细阅读选项,然后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加以翻译,和选项内容加以比较,看看是否有不同之处。难度不大,考的其实是考生的细心和耐心。通常会有因果关系推断失当,时间错位,对象不当,关键词故意翻译错等错误类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 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是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国学网)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现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的为人处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B(答D得,答B得,答C得,答A和E不得分. (2)①从侧面间接地交代了张岱年前半生在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遭受磨锉的经历.②以刘鄂培与张岱年的对比,突出了张岱年虽然具有与刘鄂培相同的坎坷遭遇,但性格不为之改变的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③由概括地评价张岱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过渡到下文分项具体交代张岱年的品行,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答对一点得,意思对即可) (3)①本文节选一些往往不为一般的人所了解的小事,表明作者对传主了解之深,更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② 以小见大.以小事来表现传主的性格,更有利于从细节上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③写这些小事,涉及面比较广,有治学、日常生活、学术素养、提携后学等多方面内容,这就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答对一点得,意思对即可) (4)答案列举:①做人要正道直行.张岱年虽在历次运动中受挫,但刚正的性格没有因磨难而改变,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②为学讲求“精熟”.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不但对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而且谙熟中国哲学史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能够做到背诵.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③成全他人是一种美德.张岱年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对向他求教,请他做审阅文章等事情的人从不拒绝.这才是大师的风范.④为人要诚恳.在出版听课的老师整理资料时,张岱年将大部分稿费送给其遗属,其坦诚令人敬佩. 【解析】 试题分析:(1)A把“自强不息…”几句话“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把它说成张岱年“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不恰当.C听课者的“唏嘘声”有赞叹张岱年先生记忆力好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因素,原文说“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E理解不当,“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的是季羡林,而不是刘鄂培.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问段落的作用。通常先答内容,即本段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回答,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景什么什么特点等,然后回答写该内容的作用效果。最后考虑该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第二小节写的是刘教授与张岱年交往的过程,其作用肯定应该围绕张岱年展开,所以是侧面表现传主,分析时要抓住这一点,再结合本小节具体内容分析相关作用.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题干明确说“本文选择“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手法是以小见大,答题时要明确这种手法,然后结合手法的表现和效果加以分析.小事,文中都写了哪些小事,有什么特点,和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小中见大,能见什么大。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 回答本题要注意“启示”这个词语.所谓“启示”,即传主的某些做法体现的人生意义、社会价值等.答案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作适当的引申.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 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 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 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语文文字运用 13.阅读下面的图表,概括出图表所显示的三条主要含义,要求表述不能出现数据,每条不超过20字。 学习程度(学习中对知识加工的深浅和掌握牢固的程度)% 学习后间隔不同时长知识保持量% 1天 2天 4天 7天 14天 28天 100% 20% 14% 5% 2% 2% 2% 150% 39% 30% 27% 21% 20% 19% 200% 50% 40% 32% 28% 25% 24% 含义一:① 含义二:② 含义三:③ 【答案】①学习程度越高,知识保持率越高。②学习后的时间越长,知识保持率越低。③学习后的时间越长,知识保持率下降越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写作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要增设一名部门经理,本单位的员工张某、王某都相当符合条件,大家都劝他俩竞聘。张某表示对竞聘没有太大兴趣,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而王某态度不同,积极准备,想通过此次竞聘取得相应岗位。 对这两个人的做法,人们的看法不一。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平平淡淡才是真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最真”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在耳边飘响,扯开了我的思绪,平静的心湖轻荡起片片涟漪。 所谓平淡,就是平平淡淡,没有曲折。平平淡淡是一份感觉,它无声无形,只要每个人在自己心灵深处认定。千百个生命有千百种人生,千百条路有千百人行。站在历史潮头,纵览全观,自古以来,我们的先哲就一直用心追求那份平平淡淡的悠闲。位居高官的陶渊明退隐世外桃源,整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甘居陋室的刘禹锡高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才艺绝纶的唐伯虎一生只求“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为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等等。 平平淡淡,会有一份轻松,会有一份平静。 安于平平淡淡的生活,并能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与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如梦。这样的人,于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于别人是湖泊般的平静。诱惑有如莱茵河上的洛雷莱,欲望好比受不住诱惑在撞碎在洛雷莱的舟子上。平平淡淡能使你心如明镜,免受灾难。平平淡淡,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的确,平平淡淡犹如美好的天簌。 平平淡淡,会有一份充实的人生。 生活已经为我们的悲欢离合做好了安排,许多的人我们无法了解,许多的事我们不能预料,许多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所适从。“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只需尽力而为,便已经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虽失败亦无悔,只因我们拥有一颗平平淡淡的心,只因我们懂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平平淡淡,会有一片豁达的天空。 人生一世,无论孤独,无论喧闹,都如小河流水般自然,从来的地方,到去的地方去。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得失弹指一挥间,得志而不骄,失意而不馁,渡尽劫波情意在,相逢一笑抿恩仇,所有是是非非都随风而去了。 春天在我们眼里,沙滩在我们脚下,蓝天在我们头上,森林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让我们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平平淡淡的心境闲看云舒云卷,花开花落。 平平淡淡,快乐如期而至。 平平淡淡,便是享受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试题,首先要把握所给材料,材料中主要涉及了张某和王某对竞聘岗位的不同看法,可以据此分别立意,根据张某的态度,可以有如下立意:平淡是真;回归自然;不计较生活中的得失等等。根据王某的态度,可以有如下立意:积极进取;争取自己想要的;要有竞争意识等等。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立意,即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两人的态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