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 语文试题(解析版)【来.源:全,品…中&高*考*网】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部分,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3.单选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其他试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_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l、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说法错误,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A偷换概念。‎ ‎3.‎ 试题分析:“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说法错误,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混淆范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宿白:学者与良师 徐光冀 宿白,我国考古学界泰斗,1922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从事考古学一线研究和教学工作逾一甲子,是我国考古学研究及教育的重要开拓者、集大成者,尤擅长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佛教考古。‎ 宿白先生是新中国考古人才的重要培育者。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全国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苏秉琦先生任教研室主任,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宿白先生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大学为筹办考古专业或为培养讲授《考古学通论》的教师,派人到北大考古专业进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发掘抢救地下文物,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从1952年开始,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合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至1955年共毕业四届,培训学员300余人,宿白先生是训练班的教学和行政管理负责人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考古骨干,大多直接或间接是他的学生,他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宿白先生讲授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学,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是由他建立的。之后,他还开有古建筑考古、石窟寺考古等课程。为做好教学工作,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写出许多篇有创建的论文。这些论文经过短则十余年,长则三四十年的反复修订,直到2011年方才结集成《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出版。也正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有了高水平的教学。宿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要点明确,并在黑板上绘图说明,受到同学们欢迎,当时校内老师任课的只有向达、阎文儒和宿白三人,主要是请校外教师授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课程均由本校教师担任,这对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以后这些老师都成了著名专家教授。这些都是与宿白先生的筹划和努力分不开的。在宿白先生等人的努力下,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成立我国大学第一个考古学系,宿白先生任首届系主任,开拓教学和科研,使中国大学考古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宿白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重视野外实践,长期从事田野考古。1951年,他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一书。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必须把考古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相结合进行研究。宿白先生以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进行研究,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这本书成为历史考古学报告的经典之作。1962年他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作的《敦煌七讲》的学术报告,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奠定了基础。他长年带领学生实地调查、测绘和发掘多处石窟寺,其研究成果汇编为《中国石窟寺研究》,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现在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1959年,宿白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察西藏佛寺近半年之久,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江孜等地区。他不辞辛劳,亲自记录、绘图,并撰写发表这些地区的佛寺调查记,还对西藏寺庙建筑进行分期研究,这是前人未做过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汇编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出版,从而创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 宿白先生一贯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多方建言献策。他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的保护多次建议,最近还为西藏芒康盐井、盐田的保护,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写信,引起重视,并迅速得到落实。这样的体现责任感的事例还有很多。‎ 宿白先生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要求严格。学生每有文章请他审阅,他总是认真审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且他还亲切近人,没有一点大学者、大教授的架子。学生到他家,他都热情接待。记得一次北大考古学系邀我作专题讲座,我先去看望先生,一同晚饭后,他与我步行到教室并主持讲座,其时他已经卸任系主任。‎ 宿白先生为人正直,对社会上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深感忧虑。2010年“曹操高陵”有争议,由于涉及行政干预,一些学者不愿表态,而他却本着学者的责任感仗义执言,始终认为安阳市西高穴2号墓,由于证据不足,不能确认为“曹操高陵”。‎ 宿白先生近年年事已高,深居筒出,但仍在整理未刊讲稿,近几年已出版的就有6种之多,并还在继续整理。同时还亲自编目,将全部藏书捐赠予北京大学图书馆,惠及学子。他对考古学界动向十分关心,除阅读书报外,还从登门看望和求教的学生中获取信息。真是活到老,研究到老。‎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宿白先生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超过60年,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贡献巨大,被称为我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 B.宿白先生教学、科研一肩挑,科研为教学打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水平的教学也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 C.宿白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重视野外实践,而这正是从事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所必需的。‎ D.文物保护虽然与考古研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并不是宿白先生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可他却对文物保护非常关注,曾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5.宿白先生重视野外考古实践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6.宿白先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4分)‎ ‎【答案】‎ ‎4.B ‎5.(5分)①可以使他获得第一手材料,据此写成了《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考古专著。②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③出版了研究西藏寺庙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创建了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3点5分。)‎ ‎6.(4分)①治学严谨。对自己和学生要求严格,认真审改学生文章,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②亲切近人,没有架子。热情接待学生,还为“我”主持讲座。③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对“曹操高陵”之争,敢于出来表达个人意见。④有社会责任感。对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文物保护建言献策。⑤有活到老,研究到老的精神。年事已高,仍整理出版著作,关心考古界动向。(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高水平的教学……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为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5.‎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宿白先生重视野外考古实践产生的效果,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专著、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创建了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的角度进行概括。‎ ‎6.‎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蹿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地膨大。小村被裹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一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去叫“吃 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解放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年清福。后来遇上土改,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帽子牢牢戴在头上。 “文革”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竞摊上了许多好事。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一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自己种菜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不听讲领了就走——‎ 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8开的16开的画片,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人就发,天女散花,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50.十天500.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2016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石窝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和身份转换感觉如同做梦,说明这种变化和转换来得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所以让人难以置信。‎ B.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C.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心租房为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D.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许多好事”,能创收,有光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E.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取材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叙述故事都尊重现实;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令人掩卷深思。‎ ‎8.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4分)‎ ‎【答案】‎ ‎7.(4分)CE(选A给1分,选CE 各给2分,选BD不给分。)‎ ‎8.(6分)①不适应城市生活。搬上高楼半年多了,感觉茫然,如同做梦。②精明,有经济头脑。买便宜东西,领免费鸡蛋,发广告挣钱,把别人扔掉的广告捡起来当废品卖钱。③‎ 为人诚信,做事有底线。有人建议把领到的广告直接卖钱,他坚决不干。(每点2分,意合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给分)‎ ‎9.(4分)小说反映出当前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问题,它大量侵占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给农民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也给农民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冲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农民一下子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会有一个思想阵痛的过程。而安排好融入城市的农民的生活和工作当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本题具有开放性质,如有其它答案,只要从作品实际出发,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A“太不真实”错误;B“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错误;D“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错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ABD考核内容,选项CE考核手法。其中A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8.‎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不适应城市生活”“精明,有经济头脑”“为人诚信,做事有底线”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9.‎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节分析人物的心态的变化,然后结合社会背景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题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节分析人物的心态的变化,然后结合社会背景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侯,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①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 (节选自《北史·申徼传》)‎ ‎【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2)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答案】‎ ‎10.C ‎11.A ‎12.B ‎13.(10分)(1)(5分)文帝对动用大军镇压感到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2)(5分)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治罪),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 ‎【解析】‎ ‎10.‎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以”修饰后面的“行”,“徽”做后句的主语,“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语意连接较紧,不要分开。‎ ‎11.‎ 试题分析:不含“君王”,只是将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不含“君王”,只是将领。‎ ‎12.‎ 试题分析:“秘密捉拿”错,“几次用计迷惑他”也不准确,派一人悄悄劝刘彦归朝就无迷惑之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秘密捉拿”错,“几次用计迷惑他”也不准确,派一人悄悄劝刘彦归朝就无迷惑之意。‎ ‎13.‎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动众”“致”“图”“阙”“恨”“谢”。‎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动众”“致”“图”“阙”“恨”“谢”‎ 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申徽年少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生活,竭尽孝心赡养老人。等到长大的时候,喜好学习经史之类的著作文章。他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就让申徽担任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大统年初,进爵为侯。大统十年升迁为给事黄门待郎。之前,东阳王元荣是瓜州(治所在敦煌)刺史,他的女婿刘彦跟随他。等到王元荣死后,瓜州第一等望族上表给皇上希望让王元荣儿子王康为刺史,刘彦就杀了王康而谋取他的位置。当时正赶上四方多难,朝廷无暇顾及问罪,就授刘彦为刺史。刘彦连续多次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对动用大军镇压感到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引诱促成刘彦到宾馆商议,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违命妄为,不敬奉纳贡职事,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治罪,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人敢闹事。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生活快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出京城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互相馈赠礼物,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年长年幼,听说这诗,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告诉说:“这是申使君的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山中寡妇 杜苟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 “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5.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4.AD ‎15.(6分)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概括出描写方法和人物特征2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考核内容和手法。‎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人物的形象特征是“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 (1)《苟子·劝学》善用比喻说理,如第2段,运用五个比喻后,得出了“ , ”的结论。‎ ‎(2)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指出,自己身为平民百姓,躬耕于南阳只不过是“ ”,并不希望在诸侯中出名、显达。‎ ‎【答案】(5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苟全性命于乱世(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运用五个比喻后”“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躬耕于南阳只不过是”,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知”“苟”的写法。‎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共同责任,不能让文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轻而易举地消失。‎ ‎②作为中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微言大义,后经专家点拨,才明白它精微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③小佳佳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甘之如饴地吃着奶,一双小手不停地乱动,小脚还不时地蹬几下,那样子真是乖巧可爱。‎ ‎④今后一个时期,燃煤散烧管控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连日来,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正如火如茶地展开燃煤散烧的整治工作。‎ ‎⑤《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铺张扬厉、文辞瑰丽,塑造了苏秦、张仪、冯谖等一系列纵横捭阖的“士”的形象。‎ ‎⑥洋洋洒洒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上一出门,天晴了,朝阳映在雪上,好一派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绚丽景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①似是而非,③望文生义,⑥对象错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笔者20世纪80年代末读研究篷时,随先师何以聪先生听过沪上不少名师的课或他们的上课录像,各有特色,也采访了不少名师,各有不同特点,‎ B.学生考得不好,作为教师的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再过一年多,学生就要迎来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考,我必须对他们的未来负责。‎ C.歌剧《红楼梦》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以便于将《红楼梦》呈献给没有读过原著的美国观众,特别是西方的观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l8世纪的中国文化与社会。‎ D.对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深切忧患和对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担当,激发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惊天动地的力量,成就了长征胜利的不朽传奇。‎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属于逻辑递进语序不当,注意跟例句对照分析。‎ ‎19.依次填入下列备旬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针对考生作文存在的典型问题及 出的写作倾向,石老师给出了很接____的解决办法。‎ ‎② 记者发稿,在这次矿难中已有16人遇难,3人失踪,____及善后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 是公安机关,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①反映 底气 ②截至 抢救 ⑨不但 也 B.①反应 地气 ②截止 抢救 ③不单 也 C.①反映 地气 ②截至 救援 ③不单 都 D.①反应 底气 ②截止 救援 ③不但 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语境的内容和词语的细微差别,后面的关联词注意分析语句中间的关系。‎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语境的内容和词语的细微差别,后面的关联词注意分析语句中间的关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生如茶,命运就是那壶中的水。那些没有经受风雨的人,平淡生活着, ① ,平静地悬浮着,淡而无味,激发不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历经磨难的人,就像被沸水反复冲泡的茶叶,在风风雨雨中沉沉浮浮,经过命运的洗礼, ② 。浮生如茶,你的生命想要清香扑鼻, ③ 。‎ ‎【答案】(5分)① 就像用温水沏出的茶叶② 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缕缕清香③ 就无须惧怕命运的沉浮(答出一句得2分,答出两句得4分,答出三句得满分,大意吻合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温水”“清香”“沉浮”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21.下图是教育部予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把这幅图的基本内容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案】(6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点出“核心”1分,有次序地写出“三个方面”2分,“综合……六大素养”3分。据答题实际评分。)‎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属于概括图片类的题目,注意概括图片中的要素““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要素,然后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媒体报道,目前,南京市一所中学要求高三年级学生家长轮流替代老师进行监考和带早晚自习。据说,学校这种做法是家长委员会主动提出的,学校并没有强制要求。但实行后,有些家长觉得这样做促进了家校互动,有些却觉得难以接受。学生们对此也有不同看法。此事传开,一时间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各种说法都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不妨直面“家长替教师监考”的背后 近日,南京二十九中的学生家长就向江苏新闻广播台反映,该校实行高三年级学生家长轮流替代老师进行监考、自习课值班,这一做法引起很大争议。(10月18日《澎湃新闻》)‎ ‎ “高三学生”向来是一个敏感的群体,高考的好坏虽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高三群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特殊关照也在所难免。家长走进学校参与教学管理,乍一看创新了教育机制,本无可厚非,但深究末枝细节,难免会让人想到这种做法似乎“过了头”。‎ 相信学校的本意是好的,家长亲身参与,既能拉近家长和孩子的感情,提高教学质量,又解决了部分家长“关心病”的问题,诚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三教师的工作压力,这一举三得的做法,看似满足了各方需求,但“强制轮班”给部分家庭造成了很大压力,产生重重矛盾。尤其是职工家庭,不得不请假参与,有些家庭“爷爷奶奶”亲上阵,学校却当起了甩手掌柜,甚至学校门口都要安排家长“执勤”。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学校拿出“这是家长委员会的决定”这一理由恐难以服众。家长轮流监考和值班,难免会带有一些强迫性,学生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这种强迫性的“筹码”,这“一举三得”的做法便“走了味儿”。‎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学校的做法并非无风起浪,部分家长过分关心正在冲击“人生关键”的孩子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家长“关心病”屡见不鲜,“毅然决然”辞了工作、全心全意陪吃陪住陪读的案例也早已司空见惯,“学区房”的价格水涨船高也成了必然趋势。提早谋划、提前部署、全家动员冲击高考,被当作部分家庭的“必修课”。诚然,大家都明白,“高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可以成为人生道路的分叉口,“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家长要做的,不应该是替孩子选择既定的人生道路,而是让孩子学会由自己做出选择。‎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也好、家长也罢,都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适度的教育管理和关心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否则,难免适得其反。‎ ‎【解析】‎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1.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 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 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