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五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五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www.ks5u.com 第五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手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一、常用修辞手法 类型 解说 作用 示例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③引发读者联想。‎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①‎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用“先偷眼”‎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②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写白鹭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极其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续表)‎ 类型 解说 作用 示例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反问 ‎①‎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②变化句式,打破平凡,掀起波澜。‎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运用设问,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作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C项,“无奈和苦痛”情感理解错误。‎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对偶:“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拟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借代: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具体诗句的手法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后两句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和借代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诗意速通:‎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苔藓,花木规整成行成垄是你亲手培栽。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别、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诗意速通:‎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 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楚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吴军吓退。②燕将警奔牛: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余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居无定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纵横之意,“陇头”指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共同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之情。‎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侧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是环境描写,写蓬草随风不停地飘转,河流封冻,水流滞止。‎ 解析:不是环境描写,是以蓬草随风飘转,比喻结客少年四处飘零,以冰河封冻,比喻结客少年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 答:“转蓬飞不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结客少年的际遇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抒发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诗意速通:‎ 结交的少年侠客佩戴着宝剑,意气风发的在边塞闯荡。弯弓射下天边的大雁,云彩从雁阵后显现了出来。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齐将田单点燃牛的尾巴,牛惊慌奔向燕军,燕军大溃。飞蓬旋转不息,无处可依,河水结冰无法流动。若想要边塞安定,定要让这位少年侠客来领导戍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一女三子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岳父。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解析:D项,是反问。‎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诗先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写出了自己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悦心情,但又不敢深问具体情况的矛盾复杂心理,后再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诗通篇全以感情运行,起伏跌宕,首联平静,颔联沉抑,颈联以淡淡的欢快挑起,尾联复归结于感慨哀痛。‎ 诗意速通:‎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心中突突,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可叹我年龄既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二、常见修辞手法 类型 解说 作用 示例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留下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顶真 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②议事说理,准确谨严;‎ ‎③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④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列锦(意 象组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落 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花二首(其一)‎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诗首联,诗人发挥联想,以“客竟去”写留人不住,以“花乱飞”写留春不住,让人从“竟”和“乱”中品味出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 B.李诗的尾联,运用双关手法:一叹多情美艳的花朵最终凋落飘零,沾人衣裙;二叹自己虽有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只能怆然涕下,泪沾衣襟。‎ C.宋诗写绿暗红稀的时节,凄烟冷雨的光景。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渲染了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D.宋诗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尾联谓花经蜂采,已成蜜入房,无法再招引蝴蝶,照应题中“落”字,结束全诗。‎ 解析:B项,“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错误,应是“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 答:李诗:“参差”句从空间着眼,“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这种暗淡的色调,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更作”“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 诗意速通:‎ ‎《落花》: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落花二首(其一)》: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我这流浪的人儿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泪流满面,这种心境犹如繁华的街头游人离去一样空荡落寞,只有落花的残香还飘散在空中。引来了两只美丽的蝴蝶,把它们的爱情全部酿成甜美的蜜。‎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阳羡歌 贺 铸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①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②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组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③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 注:①真游:犹仙游。阳羡有张公洞,相传汉代天师张道陵曾修行于此。②斩蛟:西晋周处,少年时凶强侠气,谓为“三害”之一,后杀虎斩蛟、折节向学。③元龙:三国名士陈登的字,陈登曾对来拜访他的求田问舍的许汜表示鄙弃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芙蓉”两句是“芙蓉山秀,罨画溪明”的倒装,目的是突出阳羡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景,给人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感受。‎ B.“真游”句写阳羡的溶洞,词人用“沧波下”三字表现“真游洞”天工造化的神奇,表达词人对阳羡的热爱和生活在阳羡的快乐之情。‎ C.“临风”两句咏史,通过当年斩蛟处的长桥如今依然横跨河上与名震一时的英雄豪杰却杳无踪迹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伤。‎ D.下片的“黄鸡白酒渔樵社”句与“小桥流水人家”“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用了列锦手法,即整个句子都是名词组合而成。‎ 解析:C项,“对昔盛今衰的感伤”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2)请简要解说“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两句词和辛弃疾的《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的“‎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通过不愿意再追求功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贺铸的诗句使用反语,用陈登的典故说明自己没有了当年的豪气;辛弃疾的诗句用每天下棋这种看似旷达的语言表现自己虚度年华的愁苦。‎ 诗意速通:‎ 山青芙蓉美,水明俨如画,仙游岩洞水波间。临风慨叹遥想,周处当年斩蛟灵,长桥千载尤横跨。‎ 解绶带投冠簪,归隐躬耕田间,黄鸡白酒渔樵社。陈登不复少壮豪,耳边再无功名噪。‎ 诗词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一、抒情手法 抒情,即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蔑视权贵之情。‎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①客思深。‎ 不堪玄鬓②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③,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②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③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狱咏蝉》中的“西陆”指秋天,诗人借对秋蝉的吟咏,寄托蒙受冤枉的悲愤之情,其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全诗的警策之语。‎ B.《蝉》首联表面写蝉“高难饱”,鸣“徒劳”,实际写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C.《蝉》颈联中的“梗犹泛”形容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D.两首诗都写到了蝉,都是明写蝉,暗写自己的人生际遇。骆宾王借蝉抒发牢骚人之语,李商隐借蝉抒发患难人之语。‎ 解析:骆宾王抒发的是患难人之语,李商隐抒发的是牢骚人之语。‎ ‎(2)两首咏蝉诗尾联都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 答:直抒胸臆,《在狱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蝉》的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的自悲和归乡之念。 ‎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来抒情的方法,具体可分为:‎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蓦山溪·梅 曹 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销瘦损,东阳注也,试问花知否?‎ 注: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开门见山,不作任何铺垫,直接描写梅花,点明了梅花不事雕琢的天然本色。‎ B.三、四两句描写梅花闲逸的姿态,就像一位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旁边。‎ C.“黄昏院落”五句,词人感慨梅花不喜欢热闹,只喜欢偏僻的黄昏小院、荒寒的环境。‎ D.“月边疏影”两句写月下梅影是稀疏的,梅花的凄冷消瘦让人为之销魂痛惜。‎ 解析:C项,“词人感慨梅花不喜欢热闹,只喜欢偏僻的黄昏小院、荒寒的环境”错误,这五句是说梅花处在小院都无处寄托其清香,难为人察觉,更何况处在荒寒之处,遭风雪交摧,只会更加无人欣赏。‎ ‎(2)从全词来看,词人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答:本词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赞美梅花、怜惜梅花、喜爱梅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愿意像梅花那样,虽然处境不顺,但仍坚守品格,清高自守,不同流俗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托物言志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这是首咏梅词。上片描写梅花孤芳无赏的命运,下片感叹梅花一生清真孤高却频遭摧折和弃置。词人自诩为惜梅、爱梅的多情者,意在以梅之品格、境遇映衬自身,寄寓自己“孤芳一世”的情怀。‎ 诗意速通:‎ 洗却胭脂铅粉,自有天然态度。一枝疏梅斜出竹外,有如佳人绝代,天寒日暮独倚修竹。黄昏院落,幽芳都无人赏,风细细,雪垂垂。更冷落了江头梅树芬香。‎ 月下疏影多么清雅,梦中却禁不住心神惆怅,待到梅子欲黄时节,又该是阴雨连绵令人断肠。梅花一世孤芳自赏,让有情人愁闷悲伤,可知道为了你,我像沈约般瘦损异常?‎ ‎2.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或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①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③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 ‎④以哀景写乐情。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的战士即将归家的欢喜之情。‎ 以上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衬。‎ ‎(2)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解析:A项,“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错,“疏雨洗天清”虽然写了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但由后文“秋声”“飘零”“梦断”等词和注释中给出来的背景来看,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沉郁伤感的。‎ ‎(2)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古台城上月色暗淡,江潮水与岸平,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 ‎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解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写作背景和下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词人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境更加凄怆;“烟草青青”是说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如今不唯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唯见烟草青青,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这两处都为借景抒情。“新亭”一句和“不见”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词人历史变迁的感慨和自己的亡国之痛。‎ 诗意速通:‎ 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枕席生凉,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声似报秋,自己千里飘零,亦如同这风中桐叶。‎ 一梦醒来,古台城上,月色已逐渐暗淡,江潮涨得水与岸平。唯愿再追寻昔日新亭的慷慨之声,如今不唯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见,唯见烟草青青。‎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菩萨蛮 李晔①‎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帝殿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 B.词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千山”“万丘”既是阻挡词人视线的大景、远景,也是词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写照。‎ D.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 解析:B项,“双飞燕”不是虚写,文中景物描写都承自首句“登楼遥望”,故而为实景;“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本词写家国情怀,不掺杂儿女之情。‎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 答:①乐景衬哀情。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②寓情于景。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 解析:题干明确考查“情景关系”,故思考的方向应为该词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情景之间,无非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再兼顾情感的乐哀和景物描写的乐哀。本词写词人遥望远方之景,长安宫室,双飞之燕,渭水长流,千山迢迢,借景物抒发忧愤之情,使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另外,词人心怀国都被破之悲,却眼见双飞之燕快乐飞翔的乐景,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诗意速通:‎ 登上华州齐云楼,西望皇都长安,一片苍茫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 原野上的云雾烟气,将碧绿的树木笼罩,田间的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怎么样才能够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 ‎3.借古讽今 即借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实则抒发自己对当今人或事物的认识。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①晋师胜淝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九十万大军犯晋,东晋谢安指挥数万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解析: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2)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答:作者写“淝水之战”‎ 是为了借古讽今。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他写这首词,意在讽喻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二、描写方式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根据描写所用笔墨的多少可分为白描(简笔)和细描(工笔)。‎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直接进行描写。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方面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整首诗句句写人,却处处从侧面表现夜雪之大。第一句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从侧面暗示雪大。第二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从侧面写夜雪。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第三、四句从听觉的角度再一次从侧面表现雪势渐大。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今江西九江)时心情的孤寂。‎ ‎(3)细节描写 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一般不在意,但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抒发情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一叶落而知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中“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两句,在描写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正面描写(直接)和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前一句侧面描写梅花,说先前之时白雪覆盖在梅花上,没有寻找到梅花。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说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解析:描写方式,常见的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角度描写、细节描写等,但此两句最突出的是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诗意速通:‎ 江边有几树梅花,我拄着藜杖惆怅地在树下徘徊。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还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才见梅花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那个我怜爱的人,希望其如梅花一样虽历经劫难却更坚贞不屈。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才独自归去。‎ ‎2.虚实结合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实相生,人们常以此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忆昔①‎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②五陵:即五陵原,距长安四十公里处。汉高祖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后汉朝四任皇帝也竞相效仿,共建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与长陵共称五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遥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 解析: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已,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 解析:最后一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难以挽回。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 诗意速通:‎ 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表现手法。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是典型的以动显静的手法,“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溪,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注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解析:D项,“彻底解脱”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意思。‎ ‎(2)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诗意速通:‎ 问讯湖边的春色真美啊,回头一看,三年过去了。东风吹到我正在乘坐的过湖船,杨柳拂过水面。‎ 我已习惯世间的善恶,我的心已不在此处。寒光亭下水的颜色犹如天一样,一群沙鸥飞起来了。‎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面”指的是对背景作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答:“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诗意速通:‎ 寒食节、清明节过去不久,那些香味扑鼻的花儿渐渐变稀。搜寻出艳丽的服装穿上,热热闹闹地游览苏堤。好想留住春天,可春天却哪知人的心意?鲜花在雨中褪去了颜色,柳絮飘零沾满了烂泥。流连春光的女子步履迟迟,寸步也不想前移。三三两两叫来船儿,归去时,春天也随着人们而远离。‎ ‎5.观察角度变化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所描写的景象,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角度: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B.诗歌一、二句写景叙事,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严士元在水国江边偶然相遇,驻桨停船,短暂停留。‎ C.诗人善于写景,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的听无声,可见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 D.诗人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细雨”“闲花”是近景,“斜日”“绿草”是远景,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 解析:D项“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错,“斜日”“绿草”是虚写,是诗人遥想友人远行途中及所去之地的景象,而非阖闾城之景。‎ ‎(2)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为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感情。“青袍今已误儒生”一句,解读难点为“青袍”“儒生”的指代意义,解读关键词为“已”“误”。“已”“误”直抒胸臆,属于牢骚之语,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 诗意速通:‎ 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6.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感叹自己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风尘何处期”,诗人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D项“含蓄委婉”错,应为“直率明白”。‎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表达了故乡家园颓丧的悲慨。‎ ‎②送别友人之悲。“离别自堪悲”直抒胸臆。‎ ‎③感叹身世之悲。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尾句则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题干审读时,答题范围设置陷阱,不能被“尾联”一词误导,而应重点解读“泪”。“泪”照应诗眼“悲”,是“悲”的具体体现,所以分析“泪”,实则是分析“悲”,答题范围为全诗。‎ 诗意速通:‎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则是狭义的,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类型 解释 作用 示例 对比 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第二、三两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续表)‎ 类型 解释 作用 示例 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硕大的桃子、浓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词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 烘托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②庾郎: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上片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流露出词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词人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解析: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词人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翠”“老”之中。②对比:让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翠”“老”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诗意速通:‎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解析:D项,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想象第二天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2)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这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表现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 诗意速通:‎ 南浦别: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战乱之中离别,屈指算来十年。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经成人。问姓顿感惊喜亲切,道名忆及儿时面容。别后有多少世事变迁要说?直说到黄昏传来阵阵晚钟。明天又要踏上西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间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所谓结构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 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古诗词行文结构的技法有:‎ 类型 释义 开门 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卒章 显志 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驰骋闲放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情操。‎ ‎(续表)‎ 类型 释义 以景 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我们不得而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小 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活动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也正因为有了诗歌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形态各异,无不栩栩如生,这是为下文写曹霸的画技做铺垫。‎ B.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 C.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画中马好像腾飞的真龙。‎ D.诗人把画马写得十分高妙,不着一“肖”字,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画马的逼真传神,令人真假莫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A项,“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形态各异,无不栩栩如生”理解错误,应为“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是用众画师反衬曹霸。‎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时要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二句从一般画工的角度反衬,第四句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来正衬。既然是对曹霸高超画技的铺垫,自应在前四句中寻求答案,尤其要抓住其中的描述性语言。‎ 诗意速通:‎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 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二句写外敌合兵围攻景阳宫,而陈朝戍守将士不知去向,一个“空”字,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 B.颔联描写了金陵的松楸荒冢、残宫禾黍的凄凉衰败景象,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南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C.颈联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的风云晴雨变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例如颈联中的“拂”字描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吹”字表现了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解析:“一个‘空’字,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分析错误,“空”从军事设施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由点到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②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③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过去,能留下来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 解析:这是分析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中的篇章结构。本诗首联和颔联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是由点到面;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是由虚到实;结尾句“惟有青山似洛中”,是以景结情;另外,首联“王气终”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呼应。‎ 诗意速通:‎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唯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解析:D项,错在“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诗意速通:‎ 白发将军虎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胡贼说梦妄想永占中原,岂知上天佑我大宋兴泰。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料想明年朝陵使寒食节祭扫陵墓,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 一、答题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都是三个步骤:‎ 二、判定方法 ‎“表达技巧”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词,但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 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技巧的运用:‎ ‎1.立足整体判断,要有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仅仅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一句就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从而明确为“对比”。‎ ‎2.掌握材料组合关系与大类小类关系 ‎(1)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歌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 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明确答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答得太细反而容易出错。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是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3.掌握“多中取主,多中取特”的优先原则 ‎(1)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采取“多中取主,多中取特”‎ 的原则,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2)在使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情与景的关系是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掌握“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的审答技巧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注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上片写惜春刻意围绕“春”字,下片以“春宵”出之,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D.下片写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解析:C项,“刻意围绕”不正确,上片虽写惜春,但未着“春”‎ 字。‎ ‎(2)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③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解析:认真品读上片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比如“烟愁露泣”既包含拟人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诗意速通:‎ 春光流逝得多么快啊,眨跟就到了三月三十。我想把春光挽留,可是什么办法也达不到目的。看啊,那绿色的原野上,烟雾笼罩一片愁凄,露珠像点点泪滴!‎ 请谁捎话给这最后的春夜?城上报时的油漆彩画的鼓啊,请慢慢地敲,慢慢地敲。在与春分别的时候,我要恋恋不舍地嘱咐:千万不要忘了,明年早早地回到梅花的树梢。‎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 解析:“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诗意速通:‎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