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车 刘汉杰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 000年的车子,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西来说”之争。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10期,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 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C. 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D. 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小车,而小车地位比较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 B. 《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C. 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战争。‎ D. 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专用载货,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过,但没有流传下来。‎ B.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用马车、牛车。‎ C. 独轮车也叫“串车”,供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 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 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晚于西方。‎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理解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文中说“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意思是中国车最迟是在夏代发明的,但不能证明中国古代车最早就是夏代发明的。‎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文中只说《诗经》中有57篇诗歌记述了车的内容,并没有说《诗经》记述了车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项,“西来说”的意思是中国古车起源于西方,不是说西方的车早于中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B.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C.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D.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 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D.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6.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 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 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答案】4. B 5. A 6. C ‎ ‎7. (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 ‎(2)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可以激励世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未几”。本段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枢密直学士”“汝州”“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青州”等做出判断。‎ ‎5.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年龄与己相当者”错。‎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任情”,放任性情;“忤”,违逆;“人莫敢之忤”,宾语前置句;“力争”,竭力争辩。第二句得分点:“孝友”,孝敬友爱;“厉”,激励;“迁”,升职;“并”,一起;“焉”,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②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 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9.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8. AD 9.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说法错误,律诗是近体诗。D项,“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分析错误,诗歌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9. 试题分析:题干问“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注意诗句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颈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酒添客泪”“愁”说明诗人身处羁旅之中,想要借酒浇愁却愁更愁,“归心”则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尾联“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同时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山间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3)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形容自己早年冬天在风雪中外出求学的艰苦环境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必能裨补阙漏 (2). 有所广益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 云归而岩穴暝 (5). 采菊东篱下 (6). 悠然见南山 (7). 穷冬烈风 (8). 大雪深数尺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田少佐 希尔尼(新加坡)‎ 我站在海山街口②,东张西望。这一带的景物,对我说,熟悉又陌生。对于蹲在五脚基、忙着拍照的横田先生说,这一切,陌生又熟悉。四十年前,我的祖父,蹲在这里,等待过关,过后,当他登上夜行军车,就不再回了。横田先生的祖父那一伙人呢?当年这一群无辜命运的主宰者!今天我们前拍摄的,是要印证历史的冷漠?“没有什么好拍的!”我拉了横田一把。‎ ‎“到别处走走吧,要不然三两天内走不遍你的目标呢!”我把一袋摄影器材背起,然后朝向广合街、豆腐街一带走去。一路上我甚少开口,他也乐得自然摄取景物。作为对待一位海外社友的态度说,我是有点冷待了远方的朋友。不过,当社长告诉我,他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昭南③市政会”的一员时,我对横田先生的到访,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感。‎ ‎“横田先生,你应该随你的祖父一同前才对,他可以告诉你更多的过往。不是吗,不久前就有一批前朝遗老这儿威耀一番。”‎ ‎“哦,不,家祖以前只在这儿居留一段非常短的时期,后因病回国。——何况,近年他不良于行……”‎ ‎“不然,他会再度南下'进出'一番?……”我有点冲动地打断了他的说话:“历史是一切过往的见证,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评价。”‎ ‎“是的,祖父说过,他们当年被派担任保护八十万市民日常生活的职责是有待评估的。”‎ 我的天!我不再开口。脑子是有点儿混乱。大屠杀、良民证、共荣圈、宪兵队、慰劳所、奉献金等等似曾相识的名词,在我脑海里翻滚着。在那漫长的日子里,一切少不了血与泪。在湛蓝、宽朗的天空下,紧张的空气,向路人飞扑,仿佛要说服人们,一切过往不曾发生过。站在横田先生的旁边,一切很难忘怀。譬如说我们在南京街吃午餐时,我想起了南京。譬如说在伊丽莎白道,我们蹲在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前拍鱼尾狮的英姿时那一股无名的感触。黄昏时分,我们站在市政厅,不,政府大厦前拍纪念照。‎ ‎“到十合百货公司去吧!刚开张不久的。”‎ 我说。听说正式营业那一天,有二十万人涌了进去抢购。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我们越过马路,朝莱佛士城走过去。‎ ‎“慢着。”‎ 横田又拿起照相机,朝向那探天的浮雕对焦距。夕阳、浮雕、车浪、晚霞,一幅日落而息的安详图景。我们走过围栏,偌大的纪念碑,鲜有游人。碑的四周,池草萋萋;远处,车声隆隆。我想起广岛原爆,片片残瓦,层层钟声,串串纸鹤,和平雕像,小女孩的心声,慰灵碑,一切的一切……    ‎ ‎“这是什么?”‎ ‎“哦,长生殿。”‎ 我有意无意地说着:“那年你们的祖父留下的一点纪念。” ‎ ‎“你是说他们出钱建的?”横田认真地说。‎ ‎“不,是他们提供机会罢了!”我趋前,拍拍灰坛,说道:“我的祖父、八叔一家,都葬在这儿!” ‎ ‎“干什么?”‎ ‎“他们都在当年‘皇军进出’时无辜被杀的!”‎ ‎“无辜?”横田用惊慌的眼神望着我。‎ ‎“这石碑,是对当年许许多多蒙难同胞的一种纪念与追悼。”‎ ‎“多少?”我出示了手掌。‎ ‎“五十?”我摇头。‎ ‎“五百?”摇头。横田走到我跟前,一脸狐疑:“你没有开玩笑吧?难道是五千?”我没有回应,我不想让他知道正确的数目,他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让历史去告诉他吧!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良久,横田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 ‎“祖父不可能欺骗我啊!他说当年是这儿保护市民的!”‎ ‎“我的祖父也不可能欺骗我,他确确实实躺在里头。”‎ 暮色已沉,我看不清横田先生的脸色,好一阵子,他回身把摄影器材收好,说道:“我不去逛百货公司了,让我回旅店,我需要休息及冷静想想。——你能过一趟吗?我们谈谈。”‎ 我点头。‎ ‎“这也好,我先送你回去。”‎ 我望一望腕表。‎ ‎“差一点给忘了,我那两个小侄正等着用车,听说——听说晚上有个西城秀树的演唱会……”‎ 注:①少佐:二战日军军衔,横田少佐是横田先生的祖父。②海山街是新加坡大屠杀的集中出发地。③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全岛沦陷,两天后日本占领军总司令宣布新加坡更名为“昭南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并暗含着一段同样发生在新加坡的历史,语言蕴藉,表现手法多样,情节步步深入,主题发人深省,读耐人寻味。‎ B.文章开头写对海山街口一带的景物,“我”是“熟悉又陌生”,横田先生是“陌生又熟悉”,这两种说法富有深意,值得回味。‎ C.小说以人名为标题,既有突出小说人物的意思,又有以“少佐”这一军官名凸显小说主题的意思,因为到访的横田先生曾经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 D.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横田先生到新加坡到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长生殿等地拍摄,表现了他赎罪者的心理。‎ E.“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表明“我”对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加坡受欢迎的些许无奈。‎ ‎(2)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探究。‎ ‎【答案】(1)CD。‎ ‎(2)①对历史无知: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②良知未泯:当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③对爱好执着: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 ‎(3)(示例一)我认为是点睛之笔。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通过“我”侄子们对日本歌星的崇拜,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和形象。②使主题更加丰富:通过“我”侄子们要去看日本歌星的演唱会,反映了年轻国人喜欢日本文化的现实。③使小说构思更巧妙: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示例二)我认为是蛇足赘余。①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小说写到横田先生邀“我”去住处聊聊之处停止即可,不必再往下写。②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我”侄子们和西城秀树的插入纯属多余。③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去掉为好。‎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情节和技巧。对于小说的情节,学生应能大概把握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对于技巧要从整体上把握。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C项“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的是横田先生的爷爷。D项“表现了他赎罪者的心理”不合文意,横田先生纯粹是为拍摄而拍摄,并无什么深意。E项“极度无奈和痛恨”程度过重。‎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先仔细阅读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文字。小说中主要塑造了“横田少佐”和“我”两人,写“我”铭记日寇的战争罪行,而“横田少佐”则表现出对战争的无知,这是“我”和横田先生的对比;横田少佐前后表现的不同,写了横田先生先前的被蒙蔽、无知和后来的醒悟、明白真相,这是横田先生自身的对比;“我”和“横田少佐”各自祖父的不同命运是另一种对比。因此,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主要用了对比的方法。回答此题,可在略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有:正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借助他人他物进行侧面衬托。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依据小说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包括肖像、心理、行为动作和语言等描写)以及相关描叙性语言进行。比如,小说写横田先生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这说明他对历史无知;小说写横田先生在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这说明他良知未泯;小说写横田先生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这说明他对爱好有一种执着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大体是无论取何种观点,都应该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比如,若认为是点睛之笔,则可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使小说构思更巧妙等方面分析。若我认为是蛇足赘余,则可从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等角度分析。 ‎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花丛中,几个黄发垂髫的老人正在打牌,爽朗的笑声惊飞了停在枝头的一对云雀,溅落了一地缤纷的花瓣。‎ B. 我们曾经过分迷信“人多力量大”,认为三人成虎。殊不知,当人多得超过实际需要时,有可能会碍事误事。‎ C. 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D. 过去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现在,堤上种植着美人蕉和菖蒲,河里则放养着几万尾鲢鱼,美化了视觉环境,也净化了水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和小孩。本句中只有老人,没有小孩,所以不能使用这个成语。‎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听者信以为真。不形容人多,望文生义。‎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符合语境。‎ 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不指环境污染,不合语境。‎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②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③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________。‎ A. 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望其项背 B. 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望尘莫及 C. 鱼目混珠 休戚相关 望尘莫及 D. 鱼龙混杂 休戚相关 望其项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根据词语意思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①鱼目混珠:拿鱼的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比喻各色各样的人混在一起,成分复杂,好坏难分。此处应用“鱼目混珠”。②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乐互相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利害完全一致。此处应用“息息相关”。③望其项背:看到别人的颈项和后背,指可以赶得上或能相比的。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灰尘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此处应用“望其项背”。所以选A。‎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例如本题就考查了词语的适用对象和和搭配习惯及是否符合语境的辨别能力。‎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B. 千百年来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也许,他们离我们很远,也与我们无关,但他们的善行一直让我们感同身受。‎ C. 你想象不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间,他们竟然一直是同学;你更想象不出,他们竟然一直两小无猜,关系融洽。‎ D. 现在“90后”“00后”的男女学生相处比较自然,但是30年前,男女同学如果坐同一张课桌,必定会在桌子中间画一条判若鸿沟的线。‎ ‎【答案】B ‎【解析】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A瓜田李下,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来源于古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C两小无猜,指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D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 在两连败中阿联疲态明显,甚至出现了抽筋现象。这些危险的讯号都在告诫老尤对阿联的使用要慎重,否则,如果使用过度,后果不堪设想。‎ C. 奢华晚会被叫停,某些长期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文艺团体叫苦不迭,但那些已经面向市场、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团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D. 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设计大方简洁,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B项“否则”和“如果使用过度”重复;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D项,第一句的主语是“丹麦”,但后面“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的主语应是“琥珀饰品”。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当前在中国周边出现的一些事态,有不少缘起于某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制造麻烦“阻击”中国加速发展的原因。‎ B. 通过人工增雨措施,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今年共增加降水近43亿立方米。‎ C. 同位素核源应用的成功,决定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能否平安度过“广寒宫”低达零下180摄氏度的寒夜。‎ D. 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的工作人员在彩涂板上涂上一层氟碳层,被称为南极建筑中最好的“防晒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同位素核源应用的成功与否”。D项,“被”前缺主语,应加上“这种氟碳层”。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不仅是对所有关注者的挑衅,更是对失踪乘客及其亲人的侵犯。‎ B. 我们普通的航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生物航油则是利用从废弃动物油脂、农林废弃物和油藻等原料中提炼出来的。‎ C. 沈中阳委员指出,创建“平安医院”,为患者就医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医护人员安全,已迫在眉睫。‎ D. 张艺谋的新片《归来》带来深沉的震撼,其票房的高低,正是民族希望的试金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不仅”、“更”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B项,句式杂糅,删掉“利用”;C项,成分残缺,在“安全”后加“问题”。‎ ‎1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A. ③⑤④②① B. ⑤④②①③ C. ④②①③⑤ D. ②①③⑤④‎ ‎【答案】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 高二(1)班王老师要把学生写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他先把这些文章分成若干组,然后为魅族文章拟一个标题。下面是其中一组中的部分篇目。请你根据这些篇目,替王老师拟一个标题,并说明命题理由。标题不超过6个字,理由不超过50个字。‎ ‎《谁的青春不寂寞》《我是快乐的小鸟》《回忆。迷途。寻梦》《同桌谢洛特的烦恼》‎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成长心语----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表现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他们把寂寞、烦恼等情感诉诸笔端。 (2). (2)青春五味瓶-----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记录了学生们的青春时光。阅读这一组文章,能感受到青春的各种“味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所给的背景,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表现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他们把寂寞、烦恼等思想情感诉诸笔端。所以在拟写标题的时候要以“成长”“青春”为关键性的词汇。同时考生要注意拟写标题的字数要求不超过6个字,理由不超过50字。‎ 作文 ‎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群居为人,就要让人温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护儿童也是父母的天性,但爱护的角度却并不一样。假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不小心跌到了,中国父母会立刻把小孩扶起来,这个背后体现的是关心与温暖;外国父母更可能会置之不理,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小孩自己爬起来来训练小孩的独立性。如果是我的小孩,我一定会扶他起来。‎ 这迥异的做法,体现的却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姻亲血亲主导的集体精神与重视个体存在的契约精神。‎ ‎“小孩跌倒扶不扶”是折射文化色彩的三棱镜,各有依凭,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文化的脉络中无形地流传。中国家长教育小孩,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给予世界以温暖与帮助,只有小孩得到了父母的足够的爱,他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尊重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和谐相处。外国小孩的父母希望小孩能够独立地站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重视自己的存在,才能遵守世界的约定,不会给别人带来依赖和麻烦。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思路。但道路千千万万,一双脚只能选择一条路走。我更赞同帮小孩扶起来,毕竟他的双手是那么稚嫩,在他需要别人帮扶时,他得到了帮扶,他的世界宽容了很多,他便拥有了传递帮助的爱心与力量。如果是他自己站起来的,他觉得事事都要独立,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他逐渐学会了与世界建立契约。人是群居动物,究竟是主张个体的独立,还是温暖待人,那一个更能够维系这个群居集体往前良性发展?答案不言而喻。‎ 但是,生命本身的脆弱,注定了我们无法完全独立——当然我们可以精神独立,但是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不仅是婴幼儿时期需要别人帮助,垂垂暮年之时更需要别人的宽慰。那个时候,我们还能谈什么独立呢?世界与我逐渐模糊,身体的机能衰退,我们可以在精神上假装很独立,但是颤颤巍巍的双腿与日渐佝偻的腰背却不停地告诉周围人:我真的需要帮扶。如果我真的老无所依,又指望谁把握埋葬在春天里呢?那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冷冷的声音:就应该让老人自己埋起来。如果我们把他埋起来,只会造成他对土地的依赖!‎ 这显然是悲凉的。用温暖的怀抱让小孩离开冰凉的泥地,这是人类温情教育的开始,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课,这并不影响小孩成为独立的人,反而让小孩成为有温度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中外夫妇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摔倒哭起来了。(2)中外夫妇不同的做法:外国夫妇置若罔闻,中国夫妇扶持安慰。(3)中外夫妇语言冲突:展现不同的育儿观。(4)众人围观与议论。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中外夫妇面对年幼的孩子跌倒,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并对对方的做法进行批评。这则材料展示的是中外家长不同的育儿理念,‎ 既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那么,我们作文时必须围绕文化因素去谈,换言之从育儿理念冲突看文化差异。对材料涉及的问题,考生要深入思考文化因素的差异,从而来比较、思考,判断,做出回答。‎ 立意角度:‎ ‎(1)肯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用温情呵护孩子成长慢慢成长路;悠悠父母心;自立诚可贵,呵护价更高;独立意识诚可贵,温情脉脉价更高;让教育如沐春风岂不更好?为中国式育儿观点赞;温暖一扶,坚强一路;“扶”的背后是“仁者爱人”;中国式育儿更显人文关怀。‎ ‎(2)否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扶起的,也许是阿斗;是关心,还是溺爱?扶而惰,不扶则刚;扶得起身躯,扶不起自立;谁为“温情”还债?;拒绝依赖,独立成长。‎ ‎(3)肯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冷漠”背后有温情;放手:立足长远的爱;不独立展翅,何以成为雄鹰?道是“无情”却有情;为“放羊式”育儿观点赞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独立,从跌倒的那刻开始;还孩子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此时无情胜“温情”;鸟笼里飞不出雄鹰;放手也是爱;学会独立,方成大器。‎ ‎(4)否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冷漠,别当成育儿良方;谁为冷酷买单?‎ ‎(5)辩证思考:取人之长,克己之短;刚柔并济,育儿之道;与其冲突,不如取长补短;要独立,也要温度(关怀);中西互补,方为上策;放养、圈养,各美其美;育儿不妨“中西合璧”;扶与不扶,育儿的两难选择;伸手要斟酌,放手要有度;育儿之争,文化之辩;从扶与不扶看文化差异;筷箸刀叉,求同存异;在放手与呵护中寻找平衡;扶与不扶,爱意皆浓。‎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