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创新班) 解析版
2019级创新实验班阶段性检测(一) 语文试卷 1. 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2.下列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假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项,“水”,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游水。C项,“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向东进发。D项,“十步”,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走十步。B项,“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故选B。 3.下列对加点词语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 古今含义全不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古今含义全都相同 D.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加点词语表述正确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做学问的人。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今义:泛指低等教育场所。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⑥“从而”: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综上,以上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不相同,故选A。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 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 则群聚而笑之 则耻师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该题主要考的是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其不同的意思。A项,“传”:动词,流传;名词,指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B项,“师”:都作名词,老师。C项,“贻”:动词,赠送;动词,遗留,留下。D项,“则”:连词,表顺承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反而”“却”。故选B。 5.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 A. 山川相缪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举匏尊以相属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通假字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项,“缪”通“缭”,缭绕,纠结。B项,“冯”通“凭”,乘。D项,“尊”通“樽”,酒杯。“属”通“嘱”,相互劝酒。故选D。 【点睛】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6.下列各句中,与“爱而不见”主语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俟我于城隅 B. 搔首踟蹰 C. 自牧归荑 D. 美人之贻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与‘爱而不见’主语不相同的一句是”。本题考查分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省略主语句。例句“爱而不见”句省略的主语是“静女”。A项,“俟我于城隅”句省略的主语是“静女”。B项,“搔首踟蹰”句省略的主语是诗中的“我(男子)”。C项,“自牧归荑”句省略的主语是“静女”。D项,“美人之贻”句省略的主语是“静女”。故选B。 7.诗中说“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接着又说“匪女以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下列哪一个成语可概括反映男子的心理 A. 红豆相思 B. 情窦初开 C. 爱屋及乌 D. 一见钟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哪一个成语可概括反映男子的心理”。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心理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这四句诗的意思是: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诗中先说荑草美好又珍异,接着又说不是荑草长得美,而是因为这荑草是美人赠送的,才感觉荑草美。这意思就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所以,反映男子的这种心理的成语是“爱屋及乌”。故选C。 8.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C. 静女其姝 D. 其为惑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把握。这道题考的是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掌握“其”的所用用法,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测意思和用法。例句中的“其”,人称代词,他,指比自己出生早的人。A项,“其”:表猜测,语气词,也许,大概。B项,人称代词,他,指比自己出生早的人。C项,“其”:助词,表感叹。D项,指示代词,那。B项和例句中的“其”都作人称代词。故选B。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静女其娈:面目姣好。 B. 俟我于城隅:等待。 C. 自牧归荑:归还。 D. 洵美且异:确实,诚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自牧归荑”意思是静女从郊野回来,采了白茅草送我。句中的“归”通“馈”,赠送。故选C。 10.下面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B. 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 C. 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儒家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儒家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D. 古时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电视剧《琅琊榜》中提到“江左梅郎”,梅长苏统辖的江左盟是在长江以东一带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错在“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正确的是: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B项,错在“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C项,错在“其中《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最准确的说法是:“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故选D。 1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使用的是对比。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主要考核比喻的修辞,注意比喻的概念。 12.下列成语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穷途末路 炮火连天 伶牙俐齿 口是心非 B. 一日三秋 怒发冲冠 日理万机 肝肠寸断 C. 兔死狐悲 百花争艳 莺歌燕舞 色厉内荏 D. 如虎添翼 口若悬河 旁若无人 呆若木鸡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成语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要逐项分析每个选项,最后明确选项中每个成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A项,除去“炮火连天”用的是夸张手法,其他是对偶。B项,运用了夸张手法。C项,“兔死狐悲”“百花争艳”“莺歌燕舞”是拟人,“色厉内荏”是对比。D项,“旁若无人”是夸张,其他是比喻。故选B。 13.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个综合性的考查,既考考生对联常识,也考了对仗和词性的相关知识,但难度不大。对仗最主要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可与“水面”和“楼上”(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相对,“雨细”只能与“风回”(主谓结构)对仗,故选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六原则:1.字数相等2.同位不同字3.词性相同4.字义相对、相同或相反5.仄起平收(上联末尾仄声,下联末尾平声)6.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对联偶数位字的平仄要相对;音全部相对的对联就是上品)(附:1.2条限形;3.4条限义;5.6条限音;一般情况下,现在可以不遵守5.6条) 14.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鬟名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B. 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D.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很是欢喜,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D项,错在“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正确的情节是:贾政非但没夸宝玉,还骂宝玉为“畜生”“无知的业障”“无知的蠢货”。故选D。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挖掘、发现、获得。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15.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B.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C. 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 秦氏死前给凤姐托梦,凤姐心中似戳了一刀,宝玉听说秦氏死了吓了一身冷汗。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时,要准确记住其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红楼梦》中人物比较多,防止张冠李戴。D项,张冠李戴,错在“凤姐心中似戳了一刀,宝玉听说秦氏死了吓了一身冷汗”。正确的说法是:凤姐吓了一身冷汗;宝玉心中似戳了一刀。故选D。 16.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道婆暗里施法,宝玉、凤姐一齐发疯,糊涂发烧。贾赦为二人寻僧觅道,贾政劝说:“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 B. 和尚道士持诵“宝玉”,宝玉病愈,黛玉念佛,宝钗说如来佛管林姑娘姻缘,黛玉骂宝钗与凤姐一样是贫嘴烂舌。 C. 小丫头佳蕙得了些赏钱托红玉保管。红玉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后来,宝玉传贾芸说些没要紧的话。贾芸通过佳蕙掉换了小红的罗帕。 D. 薛蟠以贾政名义骗宝玉出来吃他生日的藕、瓜、鲟鱼、熏暹猪。事后宝钗说宝玉吃了她家的新鲜东西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时,要准确记住其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红楼梦》中人物比较多,防止张冠李戴。C项,张冠李戴,错在“贾芸通过佳蕙掉换了小红的罗帕”。正确的情节是:贾芸通过坠儿调换了小红的罗帕。故选C。 17.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 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只管呆看;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C. 探春托宝玉在外买一些新奇又不俗气的小玩意儿。她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作为回报,但宝玉怕赵姨娘抱怨就拒绝了。 D. 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时,要准确记住其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红楼梦》中人物比较多,防止张冠李戴。D项,张冠李戴,错在“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正确的情节是:琪官送的是大红汗巾,宝玉送的是松花绿汗巾。故选D。 18.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大荒山青埂峰,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把石头带入红尘的。 B. 秦可卿的丧礼办得盛大之极,不仅各王公贵族亲来送殡,北静王等人还搭了祭棚来路祭,他还召见了宝玉,并送了他一串念珠。 C. 元妃命大家作诗,宝钗看宝玉写得辛苦,偷偷替他作了题稻香村的一首,黛玉怕元妃不喜,指点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 D. 探春提议建一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 “海棠社” 。其成员有稻香老农李纨、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蕉下客探春、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时,要准确记住其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红楼梦》中人物比较多,防止张冠李戴。C项,张冠李戴。把“黛玉”和“宝钗”颠倒。正确的是:黛玉悄悄帮宝玉写好了第四首五律《杏帘在望》,纸团抛给宝玉。指点宝玉把诗句中的“绿玉”改成“绿蜡”的人是宝钗。故选C。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孟浩然可谓名家。 , 。 , , 。 ,他的形象和经历代表着那个时代许多士人的共同命运和文化心态。 ①隐逸情结使他倾向于后者 ②他承先启后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中国诗歌的美学天地 ③然而乡野诗人的身份和都城生活经历的特殊人生使他的隐逸具有不同于传统隐逸诗人的文化内涵 ④在魏阙与山林的传统知识分子生存之路的抉择中 ⑤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盛唐思想领域中的儒、道、侠并存的思想风貌 ⑥他的出现使盛唐诗歌的天空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A. ⑥⑤④①③② B. ⑥④⑤②①③ C. ③①④⑥⑤② D. ③④⑤①②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非连续性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本题要认真阅读所给句子,明确其主要内容,所给句子主要写孟浩然的历史地位,隐逸情结和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可知,⑥⑤为一层,④①③为一层,②为一层,再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确定每一层次句子的排序。最后可从三组间的逻辑关系出发,确定为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20.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你们每次来寒舍看望,都敬赠我这么多贵重的礼品,这倒让我感到十分不安。 C. 前几年搞房地产开发,我赚了一些钱,没想到亲戚朋友都来借光,让我难以应付。 D. 恭敬不如从命,先生远道而来,执意要收藏拙笔,我就只好献丑了,请多多雅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失陪”用于自己不陪别人的客气话;B项,“敬赠”用于自己送别人东西;C项,“借光”用于自己占别人的好处。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微风鼓浪 鼓:振动 B. 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 汝识之乎 识:认识 D. 殆与余同 殆:大概 2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B.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C. 有穴窈然 D. 杂然相许 23. 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 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 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 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2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21. C 22. A 23. D 24. (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竟然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汝识之乎”的意思是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记住。故选C。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这道题考的是文言虚词“然”的用法,“然”可以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可以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本题,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转折连词,但是。B拟声词词尾,……的样子。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选A。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错在“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对本文正确理解是:“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故选D。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是”:代词,“这样”;“何哉”:“为什么呢”;“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第二句关键点:“而”:并列连词,“和”;“寄托”:“藏身”;“用”:“因为”。第三句关键点:“之”:代词,“这类”;“不齿”:“不屑一提”;“乃”:连词,“竟然”;“其”:相当于“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第四句关键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用”;“子”:“您”。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 (1)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25. (1)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或声色味)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俯仰结合(上下结合);动静结合。 (3分,答出3个给满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答出2点给满分。) 26. 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或失落情绪)。(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景物描写常用的写作角度,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第二问先找出描写的主要景物,然后再根据描写景物的词语概括作答。修饰性的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用自己的话概括。由“明”“隐”“乱蝉”“白鸟”“香”等关键词,很容易得出开阔深邃、清幽淡雅的野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由“杖藜徐步”可知,词人是一个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形象。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达出了诗人超然、悠闲的情趣;“又得浮生一日凉”表达了词人得过且过的无奈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8)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 (1). (1)故木受绳则直 (2).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3)而致千里 (4). (4)无以至千里 (5). (5)官盛则近谀 (6). (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受”“知明”“致”“至”“盛”“谀”“惑”“冯”“御”,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