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淄川中学高2016级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在这之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包括山巅。与此同时,很多植物也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我们与自然并未真正和谐共处过,只不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得自然陷入更深重的危机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只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就能带来和谐,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人口规模——如果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而如果人人都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生活在终南山上的二冬那样去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必将给自然带去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60亿人类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贵。回头去看,大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常被生态文学所诟病的现代文明在居中调停。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量生活资源,大自然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全球森林的覆盖率又怎么能出现上升趋势?‎ 谈及生态文学,人们存在着一种印象: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书写对象是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是老庄的齐物观;生态文学仿佛就是要与工业文明为敌,推崇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生态文学的视野不应止于此。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 由此,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我们要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而是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这才是对自然的最高致礼。‎ ‎(摘自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2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群体性的开垦和种植行为导致了土地增加,植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结果。‎ B.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破坏空间的扩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 C. 迄今为止,庞大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完全毁掉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D.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印象多停留在老庄的齐物观上,把花木藤草、鸟兽虫色作为书写对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 B. 作者先破后立,用事实说话,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止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观点。‎ C. 作者认为“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是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 D. 文章首先立足人与自然,论述生态问题,既而论述生态文学,得出观点。步步深入,层次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可以依靠平等友爱的文化理念,还应该注意控制人口的规模。‎ B. 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森林的覆盖率不太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C. 对于生态保护,今天的我们要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勇气,多一分加快发展科技、推动文明的决心。‎ D. 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是人类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依靠,所以生态文学创作绕不过。‎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导致了土地增加”偷换概念,应是“导致了田地增加”。B项,“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于文无据。D项,“把花木藤草、鸟兽虫鱼书作为书写对象”错解文意。原文是“最重要的书写对象”。‎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是“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的前提.人口剧增才是“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说明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因果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麦子黄了 杜学峰 黄亮升任了副局长。老黄接到他儿子电话的那天,他让老伴把家里的那只老母鸡拎出来宰了,砍下半边炒了下酒。昏黄的灯下,旁边坐着老伴儿,老黄独自一人喝酒,边喝边与他娘说着话:“咱儿子争气呀,十几年的书没白念,当年我先钻窑孔后甩大锤劈山开石,虽落下了很重的矽肺病,值呀。你看邻居的狗娃,小时候吃得胖胖的,人见人爱,都说那娃有福气,今天呢,狗娃在城里过的是什么生活啊,一根竹棒,两根绳索,在车站跑着揽活。哎,我有次看见他站在副食店门口将一瓶啤酒汩汩地灌了下去,看着心疼啊!”‎ 老黄那晚喝得很开心,喝得上眼皮粘粘的,然后倒将桌旁的床铺,欢快的鼾声似乎一夜在宣泄老黄的心情。‎ 日子如山岗掠过的风,一下子就到了腊月。‎ 那天,他娘接了个电话,说儿子今年过年不回来了,就在城里过,春节有空再回来。‎ 老黄一言未发,抽出烟叶,裹着烟卷,自顾自地抽起旱烟,缕缕蓝烟缭绕着老黄的脸。‎ 那年过年,没有往常的热闹,但老黄是沉静的,该吃吃,该喝喝,说话也响。他没去谈以前做科长的儿子会年年回来,好吃的一大桌,尤其是自家山里出产的干笋子,儿子吃了一碗又一碗,边吃边说好吃,还吃得过后直流口水,然后打着响嗝,和父母拉家常。老黄不愿也不敢让自己情绪发酵,以免蔓延开去,醺了他娘,弄得过年伤感。‎ 大雁回了,抖落一路的风尘;新燕来了,啄上新泥筑新巢;麦苗青了,房前屋后一片翠绿。大地像一片海,风拂过,唯见绿浪起伏。老黄和老伴儿躬着腰,侍弄着庄稼,像两个圆点在绿浪里隐没。‎ 儿子没回,差不多快一年了。‎ 儿子其实也并不是没牵挂父母,有隔三差五的小车来到家门口,一袋袋一件件的东西,都是司机代搬,邻里好生羡慕。而唯有老黄默不作声,仍旧只顾摸出烟袋,裹着烟卷,手还有些抖。尤其是当司机往屋内搬运东西时,老黄面向里屋,脸涨得通红,猛抽旱烟,团团蓝烟遮罩了他的整个面庞。‎ 五月的大地一遍火热,坎上地里的一茬茬麦子就像熟透的少妇,浑身散发着醉人的香味儿,透射出农村生活的火热与富足。‎ 然而,今年老黄似乎对弥漫的麦香没了知觉。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一边端着酒碗,一边望着屋前那大片金灿灿的麦地,喃喃地说道,这日子就是好啊。‎ 那夜,老黄剧烈地咳嗽。半夜里,老黄拨通了儿子的电话,说自己得了重病。‎ 第二天,儿子回来了。父亲啥也没说,拾起镰刀抬腿进了麦地。正午的太阳像一柄柄毒剑,明晃晃地刺得人不敢抬起头来,照在头上似麦芒刺得生疼。父亲展开姿势,像是在大地里舞蹈,一茬茬麦子被父亲放倒,脸上的汗水淌落而下,被大地吸吮得不留一点痕迹。‎ 儿子站在阴凉处,劝父亲:“爸,进屋休息吧,等太阳偏了些,再割吧。”父亲闷声不响,继续割。儿子无主意了,只得跟在父亲身后像小时候那样捡拾折掉了的麦穗。‎ 正午的大地如一块硕大的火床,烤得黄副局长衣服全湿透了,口渴得犹如眼前干坼的泥土。黄副局长终于忍耐不住,声音洪亮显得有些果断:“爸,你再不回家,我就回去了!”‎ 老黄霍地从地里站起身来,眼睛里似支出了两把镰刀。用手头的镰刀指着儿子:“你敢!”‎ 两个男人就在地里僵着,有风裹挟的热浪拂过麦地,只听得有饱满的麦穗炸开麦粒的声音。‎ 半响,老黄开腔了:“今天我把话揭开了。你捎回的那两件茅台五粮液是你自己买的么?”儿子不作声。“不是你买的往家里送,那叫什么!”老黄近似咆哮。老黄顿了顿,“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在地里捡麦穗挨了一顿饱打么?”儿子赧然,面有愧色。“当年叫你捡麦穗,你居然跑到人家麦地中间,割下一块来!”老黄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大口浓痰吐在儿子面前,带血。‎ 儿子心疼起来,连忙去搀父亲。父亲大手一挥,胡须颤抖:“那是你小时候犯下的糊涂,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你拿人家送的东西往家里搬,你坐公家的车回家,你现在是懂理懂法故意犯法!当了副局长怎样了?你还不是泥腿子出身,你还不是有一个得了矽肺病的父亲!老家不想了,土地不亲了。我告诉你一个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做人的胆。我佩服狗娃,一根竹棒,两根绳索,同样撑得起自己的一片天。”‎ 一阵微风拂过,浑身湿透的黄亮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是小说线索。从“麦子青了”到“麦子就像熟透的少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老黄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B. 小说中的“老黄”虽为一介农夫,但深明大义。在得知儿子在岗位上有不廉洁嫌疑的时候及时地棒喝,读来畅快淋漓。‎ C. “有风裹挟的热浪拂过麦地,只听得有饱满的麦穗炸开麦粒的声音”,小说运用这一环境描写暗示了老黄情绪的激烈。‎ D. 小说中的狗娃对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老黄两次对狗娃生存状态的评价不同,但情感大同小异。‎ ‎5. 请简要概括“老黄”在儿子升任副局长之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6. 小说以“一阵微风拂过,浑身湿透的黄亮不禁打了一个冷颤”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 得知儿子升为副局长之时,老黄开心、得意;儿子过年没回家,老黄郁闷、惆怅;平时司机往屋内搬运东西时,老黄尴尬,担忧。把儿子“骗”回来后,老黄愤怒、情绪激动。 ‎ ‎6. (1)老黄的训诫使儿子觉醒,呼应前文老黄“诫子”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2)用细节描写暗示人物心理,强化了小说为官要廉洁的主旨。(3)故事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但情感大同小异”分析有错。第一次提到狗娃,对狗娃包含同情和怜惜,也带有对儿子升职的庆幸和喜悦;第二次提到狗娃,包含对狗娃的敬佩,也带有对儿子为政不廉的不满和愤怒。故选D项。‎ ‎【5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本题要求概括“老黄”在儿子升任副局长之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答题时注意抓住时间段和主要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概括,此题注意抓住“得知儿子升为副局长之时”“儿子过年没回家”“平时司机往屋内搬运东西时”“把儿子‘骗’回来后”等时间段,概括其“开心、得意”“郁闷、惆怅”“尴尬,担忧”“愤怒、情绪激动”等心理。‎ ‎【6题详解】‎ 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就是考查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和前文情节之间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本题要求回答“一阵微风拂过,浑身湿透的黄亮不禁打了一个冷颤”结尾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手法,情节、人物、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看,老黄的训诫使儿子觉醒,呼应前文老黄“诫子”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从人物和主旨的角度看,用细节描写暗示人物心理,强化了小说为官要廉洁的主旨;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故事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比去年多出25万,就业压力不小。我们在北京随机采访了一些应届高校毕业生,来听听他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求职故事。‎ 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女生赵瑛琦说:“我比较随性,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户口指标不重要,我可能在北京待几年,再去其他城市体验一下。”不少人表示,自己的将来有无数可能,不一定非被户口、城市“锚定”。‎ 很多同学对薪酬比较看重,他们表示,人不能活在真空里,城市生活成本是真实的存在。但同时,许多人表示可以接受较低的起薪,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看得到将来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郭金玲之前收到一家企业的录用意向,工作内容是写材料,被她婉拒,“我性格外向,更喜欢去采访调研、写新闻,不太适合坐办公室。”‎ 一位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想找个工作其实不难,难的是同时满足内心多种需求的理想工作。“现实总追不上期望,期望是非常理想的嘛,很多焦虑是这么来的。其实理性一些,海阔天空。”‎ 信息不对称是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关。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卫星杓说:“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错过招聘信息而错失理想职位。”‎ 此外,就业歧视也是毕业生的一大烦恼,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仍存在一些隐性要求。‎ ‎(巩育华等《大学生想找啥工作》《人民日报》2018.5.2)‎ 材料二:‎ 材料三:‎ 企业是想要一来就能独当一面的“成品”,还是“潜力股”?‎ 三元食品的选择是后者。李萍说,一方面,成熟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已经形成,他们具备了培养、传授专业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因此需求量基本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成熟企业具有良好的、规范的培养环境与发挥平台,能够利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顶岗轮岗实习、工作成果展示、封闭式训练营、导师制等形式多样的内容,培养、引导新员工成为认同公司企业文化的合格员工。‎ 阿里巴巴也认同这个选择,刘湘雯说:“新人可能并不是完美的‘成品’,但给企业带来了活力、新颖的思考角度。所以,目前我们的校园招聘是‘招培一体化’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将招聘和对新人的培训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入职后的第一年,我们会通过各类培训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企业氛围,掌握职场所需的基本技能,完成从‘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她介绍,目前,阿里巴巴的团队领导里面也有不少是从大学生入职开始,一路成长起来的。‎ ‎(摘编自王昊男等《企业想招啥样人》)‎ 材料四:‎ 去年年初,武汉推出人才新政,推出建设和筹集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让他们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租到租赁房。目前,武汉已经推出了超过7000套人才公寓,大学生经在线申报、审核、选房等步骤后,即可拎包入住。根据武汉当地媒体的报道,在落户新政实施后,武汉市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6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除了武汉外,包括南京、成都、西安、长沙、珠海、杭州、天津、北京、深圳、吉林、郑州、石家庄等多个城市也都相继推出人才政策,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落户发展。‎ 除了各地的人才政策,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比如,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自主创业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在张博雅举棋不定时,清华大学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给予了帮助,“了解了我的未来职业规划后,指导中心老师给我分析了3份工作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和学术环境,眼前的路逐渐清晰了,我最终选择了回西安工作。”‎ ‎(摘编自‎2018年5月8日《北京青年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再是毕业生必选项,更多的人看重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的二三线城市。‎ B. 从材料二中的图二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在就业时希望尽早了解企业更多的用人要求,这反映了他们就业时的功利心态。‎ C. 材料三表明,三元食品希望新人是“潜力股”原因有二:一是核心技术人才需求量渐趋稳定,二是拥有良好的培养环境。‎ D. 材料三中阿里巴巴与三元食品都具有良好的培养环境,这表明用人单位不仅要有“招人”能力,更需要强化“育人”能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不一样的就业期望和就业帮扶需求。‎ B. 大学生就业存在心理焦虑,这种焦虑更多的是来源于个人期望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因此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C. 大学生作为企业的新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成品”,但是能给企业带来新颖的思考角度,这是老员工不具备的。‎ D.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最根本的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到位,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做好心理咨询等。‎ ‎9. 结合材料一中的采访实录,概括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整体特征和困惑。‎ ‎【答案】7. B 8. B ‎ ‎9. ‎ 整体特征①户口,工作城市要求在降低。②看重薪酬水平也看中未来的发展空间。③既关注专业对口也希望结合个人兴趣。‎ 困惑:信息不对称、就业歧视、隐性要求。‎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这反映了他们就业时的功利心态”理解错误,从表二可以看出,大学生关注企业更多的用人要求的目的是提升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企业,这反映的是就业的理性心态。‎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不一样的就业期望和就业帮扶需求”理解错误,呈现出的期望和需求与以往相比不会完全不一样,存在共性。C项,“这是老员工不具备的”理解错误.新人能给企业带来新颖的思考角度,不能因此推断老员工就不能提供新颖的思考角度。D项,“最根本的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到位”理解错误.高校指导很重要.但从文中看不出这是“最根本”的。‎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整体特征和困惑,答题的区位指定为材料一中的采访实录,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户口指标不重要”“许多人表示可以接受较低的起薪,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看得到将来的发展空间”“难的是同时满足内心多种需求的理想工作”“信息不对称是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关”“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仍存在一些隐性要求”“我性格外向,更喜欢去采访调研、写新闻,不太适合坐办公室”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说,字道济,弱冠应诏举,对策 乙第,授太子校书。开元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帐下,召酋帅以慰抚之。九姓感义,其心乃安。‎ 明年,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时有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兵讨擒之,并获其家属于木盘山,送都斩之,其党悉平,获男女三千余人。于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说以讨贼功,赐实封二百户。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玄宗颇以为疑,说奏曰:“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上乃从之。‎ 开元十三年,说又首建封禅之议。是岁春,玄宗将还京,而便幸并州,说进书曰:“太原是国家王业所起,陛下行幸,振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申永思之意。若便入京,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祀①,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谷,此诚万姓之福也。”上从其言。及祀后土礼毕,除说为中书令。夏四月,玄宗亲为诏曰:“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十七年,拜尚书左丞相,寻以修《谒陵仪注》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当时荣宠,莫与为比。十八年,遇疾,玄宗每日令中使问疾,并手写药方赐之。十二月薨,时年六十四。‎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 ‎【注】①汉武后土之祀:指汉武帝刘彻在汾阴举行祭祀后土的礼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B. 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C. 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D. 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在多拥闲冗/以妨农务/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为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代起成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 ‎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作为凭信的节,后泛指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C. 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D. 三农,古代指山农、泽农、平地农,其中山农指猎户,泽农指渔夫,平地农是现在所指的农民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安抚部落,胆识过人。王晙诛杀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后,九姓同罗等部落心怀惊恐,张说只率轻骑二十人,对部落首领慰劳安抚,最终使人心安定。‎ B. 张说平定叛乱,立有大功。张说进兵平定康愿子的叛乱,并将河曲六州的残余胡人分散发配多地,由此使黄河以南的朔方千里之地空旷安定。‎ C. 张说心系社稷,屡献良策。边镇军队闲散冗杂,张说提出应对解决办法,成效显著;他还奏请皇帝恢复荒废的祭祀礼典,为百姓祈福。‎ D. 张说深受倚重,获帝恩宠。玄宗专门下诏称张说才望兼著,理应褒奖;张说得病后,玄宗每天派出宦官问候,并亲手赐写药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2)政令必俟其增损,图书又藉其刊削,才望兼著,理合褒升。‎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张说认为此时没有强盗贼寇,不需设置(借助)众多军队,奏请裁撤二十余万,命令他们回乡经营农业。‎ ‎(2)政令必须等待他增删,图书也要依靠他修改删减才能和声望都很著名(显著),(从道理上应当)理应得到褒奖和提升。‎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疆场”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自卫及杂使营私”共同作“但欲”的宾语,中间不要断开;“臣”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C项,成效显著”文中无据。‎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以:认为;假:借助;勒:命令;俟:等待;刊:修改;才望:才能和声望;著:显著。‎ 参考译文:‎ 张说,字道济,二十岁时应考诏举,参加对策考试考中乙等,被授任为太子校书郎。开元八年秋天,朔方军大使王晙诛杀了河曲降将阿布思等一千多人。当时并州的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的人,都心怀惊恐。张说率领轻骑二十人,拿着符节径直到达他们的部落,歇宿在帐下,召集他们的部落首领,加以慰劳安抚。九姓人为张说的节义所感动,人心才得以安定。‎ 第二年,朝廷下诏任张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前往巡察五城。当时有庆州方渠的归降了胡人的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叛,围谋掠夺监牧马,向西越过黄河出塞外。张说进兵讨伐俘虏了他,并在木盘山擒获他的家属,送往京都斩杀,其党徒全部平定,获取男女三千余人。于是迁移河曲六州的残余胡人五万余口发配到许、汝、唐等州,由此清空了黄河以南的朔方千里之地。张说因为讨贼有功,被赐实封二百户。此前,边镇军队常常有六十余万,张说认为此时没有强盗贼寇,不需设置众多军队,奏请裁撤二十余万,命令他们回乡经营农业。玄宗对此很疑虑,张说上奏说:“我久在边疆,完全了解边境的事务,军将只想要自卫以及役使士兵营办各种私事。至于御敌制胜,不在于大量聚集拥有闲散冗杂的军队,以致妨碍农务。陛下如果对此有疑虑,我请求以全家百口的性命担保。”皇上于是依从了张说的奏议。‎ 开元十三年,张说又首先提出封禅的建议。这年春天,玄宗将返回京城,顺便到并州,张说进言说:“太原是国家王业兴起的地方,陛下巡幸,扬威耀武,并建碑纪德以表达永远不忘的意思。由河东入京师,那里有汉武帝时为祭祀后土的礼仪,这种祭祀后土之礼长久未行了,历代都没能举行。愿陛下能振兴典礼,为三农祈福。这是恩赐万民之福。”皇帝接受他的建议,等时祭祀了后土之礼完比,升张说为中书令。夏天四月,唐玄宗亲自写诏书说:“政令必须等待他增删,图书也要依靠他修改删减,才能和声望都很著名(显著),(从道理上应当)理应得到褒奖和提升。”‎ 开元十七年,张说拜为尚书左丞相,不久又因修撰《谒陵仪注》的功劳,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当时他所到的荣华和恩宠,没谁能与之相比。开元十八年,病重,唐玄宗每天让中使问侯他的病情,并且亲手写药方赐给他。十二月,死,终年六十四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②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③‎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②岁晚:一年将尽。(3)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师道此时身无所托,而“灯前客”均已得到一官半职,生活有着落。‎ B. 陈师道半辈子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寄托于梦。‎ C. “一梦有无中”,说明梦与现实一样,诗人理想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搁浅。‎ D. “发短”“颜衰”可视作诗人的自嘲之语,此处着意写当时的窘迫之态。‎ ‎15. 白居易有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试简要分析此句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答案】14. C 15. 同:白诗中的“沦落”,陈诗中的“潦倒”,都表达了作者对处境凄凉者的无奈之叹。异:白诗中“相逢何必曾相识”,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失意者的慰藉。陈诗“我歌君起舞”更可看作是诗人面对未来的自我激励,于感伤中多出一分激情,一种力量。‎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一梦有无中”的意思是梦里有,而梦醒无,是指理想在梦里能实现,而在现实里却无法实现。‎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答题时现根据课本答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失意者的慰藉而陈诗“我歌君起舞”更可看作是诗人面对未来的自我激励,于感伤中多出一分激情,一种力量。通过白诗中的“沦落”,陈诗中的“潦倒”,又可看出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处境凄凉者的无奈之叹。‎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绘出琵琶女出场时羞怯的情态。‎ ‎(3)《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小智慧不能和大智慧相比,寿命短的不能与寿命长的相比。‎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千呼万唤始出来 (4). 犹抱琵琶半遮面 (5). 小知不及大知 (6). 小年不及大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殆”“罔”。‎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______)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 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要求选填衔接句,考生要注意句式的一致,前三项都是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的混合,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造成句意不连贯,如A项,前一句是被动句,主语是“这种结合”,后一句“发明”的主语应是“中国人”,前后主语不一致;B项,前一句的主语是“中国人”,是主动句,后一句的主语是“样式”,是被动句,主语不一致;C项,前一句的主语是“结合”,是被动句,后一句的主语应是“中国人”,主语不一致。这就排除这三项,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第一处,从语境来看,“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应是强调其“不改变”的特质,应选“亘古不变”。“朴素无华”,俭朴、不浮华;“质朴无华”,朴实而毫不虚夸。第二空,是形容石头的特性,“质朴无华”最为恰当。“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三空,是说摩崖的书法内容与形式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密切,不涉及忧喜、祸福,应选“息息相关”。“扬长避短”,发扬长处,回避短处;“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第四空,前面的句子主语中国人,且后面说“各自发挥长处”,由此确定应填“扬长避短”。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语序不当,“唯一”应放在“成为”后面。A项,“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中途易辙,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青铜文明”,句中没有谓语,意思还没有说完,第二句的主语就变成“书法”。可将“在”放到“青铜文明”之前。C项,“相抵抗的书写形式”搭配不当,“抵抗”改为“抗衡”。D项,“随着……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前。故选B项。‎ ‎【点睛】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街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街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 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街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街接句主要从陈述对像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宇文浩给李爷爷写的一则便条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李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母亲让我登门造访,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愿您玉体早日康复!‎ 小宇 ‎2018年6月10日 ‎【答案】(1)“惊悉”修改为“听说”;(2)“阁下”修改为“您”; (3)“造访”修改为“拜访”; (4)“馈赠”修改为“送上”;(5)“玉体”修改为“身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重点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惊悉”“阁下”“造访”“馈赠”“玉体”均用于较为正规的场合,此文是便条,不宜应用。‎ ‎21.下面是网络购书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答案】进人购书网站之后,需要注册网站会员,填写注册信息,然后以会员的身份登陆网站进入购书网站进行图书搜索,可以选择高级搜索或直接搜索的任何一种搜索方式,查看图书信息,购买图书。‎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重点考核图表,图表有框架图和流程图,此题属于流程图,注意做事的流程,不要遗漏环节,先后顺序不要颠倒。此题重点注意“注册”“登录”“搜索”的先后顺序,以及“搜索”的种类。‎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是读书。40余年来,习书记的书单中,马克思经典著作始终是一个重要类别,这些书摆在了身后触手可及之处,成为他每日必读的“案头书”。‎ 你有“案头书”吗?‎ 请写一篇文章向你的朋友推荐你的案头书,并围绕案头书,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或人生体会。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享受阅读 品尝书本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阅读让生活充实”,在不同的心境下,可以选择翻阅情调各异的文章。悠闲时不妨欣赏一些清雅脱俗的小品或散文,刚烈时也可朗读几首豪情奔放的诗词,再不然,在阅读了一大堆西方的名著之余,也不妨顺手拈来一本《张爱玲小说集》,尝尝倾城之恋的滋味,又或者找来《余光中诗选》,洗刷一下呆滞的脑袋,甚至是博益的“书仔”也会合胃口的。总而言之,正是“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试问一个有气质的读书人又怎会沉醉于浅薄晦涩的书中呢?怎么样的人,便会看怎么样的书;相对地,看怎么样的书,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或许不是个定律,但也有它的道理。今日,在这种繁忙的工业社会里,人要是没有一点文学修养做底子,一味追求时髦和偏向物质的享受,张口闭口都是钱,南来北去都是房子、股票,问他莎士比亚是何人也?则瞠目结舌。这种满身铜臭的人,充其量只是语言无味,而且可憎的“空心一族”而已。‎ 古诗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出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用“灵气逼人”一句不算夸张吧?)还记得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脸负责。”‎ 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纪,虽然是头皤齿豁,满脸布满岁月沧桑,但在那填满生命中的悲酸欣喜的容颜,却是一派安然,慈祥和无边的笃定?但有一些却又是一副猥琐不堪的容颜?这无他,日日端为衣食谋,却不知多读读书,充实充实自己,因此离开学校的日子愈久,就愈是语言无味,愈是面目可憎了。相对地,书乡浸淫日久,则胸次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即“书卷气”之谓也!固然,我们不必强调中国古代名文人黄山谷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如果穷年累月,一襟风尘,满面烟火,人就真的是俗不可耐的。‎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重在引导考生关注读书。在全民阅读热潮风起云涌之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喊喊口号,还应该有实打实的参与。题目要求考生向朋友推荐自己的“案头书”,这个看似普通的“任务”,对于考生来说其实不普通。平时看书少者难有话说,平时看书不精者难有话说。所以,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案头书,并简要介绍自己读此书过程。再来谈阅读此书的感悟,这也是写作的重点。而后需要跳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阐述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鼓励朋友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