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高三模拟考试(6.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做如何解释?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著作。‎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龃龉,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她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 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 15 / 15(共8页)‎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的风暴?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役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 ‎(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 15 / 15(共8页)‎ ‎1.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 B.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 C.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 D.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 B.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 C.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 D.库恩的研究借用了哲学的方法,因此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材料二即是反映。‎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的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未必是理性的。‎ B.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 C.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 D.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库恩范式学说中科学革命的过程。(4分)‎ ‎5.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 15 / 15(共8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 ‎ 15 / 15(共8页)‎ 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 15 / 15(共8页)‎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4分)‎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 ‎ 15 / 15(共8页)‎ 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 C.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5 / 15(共8页)‎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 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 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 (2) 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11. 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节选)‎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①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②冷血痕。‎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③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④宽硕何足云!‎ ‎【注】①佣刓:均匀地削磨。②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③光秋:秋日光洁的天空。④孔砚:孔子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实不堪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石砚采制者写起,石工技艺高超,砚石色彩鲜明,紫云紧扣题目。‎ ‎ 15 / 15(共8页)‎ B.石砚制成之后注上水,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在水中显出它的美。‎ C.诗歌描写了试墨过程,轻磨之后,发墨均匀,目的是突出墨的品质极佳。‎ D.“数寸”表明砚体不大,但砚磨出的墨色泽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朦胧。‎ ‎16.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学者陈迩冬认为“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句诗人对杨生和砚分别有怎样的评价?(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以赋比兴为典型的表现手法,《氓》中“ , ”两句就采用了比兴手法,形象地展示出女子爱情凋零、容貌枯槁的凄楚。‎ ‎(2)《屈原列传》中“ , ”两句用《国风》、《小雅》与《离骚》进行比较,得出”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的结论。‎ ‎(3)屈原《离骚》中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愿意一马当先作为引路人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春风一吹,黄陂湖的湖面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白鹭成群地飞翔,在浅滩处落下。也许是小鱼小虾还沉浸在冬眠的梦里,白鹭   觅得食物,不一会儿,它们就嬉戏起来,我啄你一下,你啄我一下;一个腾地飞起,一个紧追不舍,湖湾里一片热闹景象。野鹜躲得远远的,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偷偷地享受捕获的美餐,一有风吹草动,要么扑棱着短翅贴着水面疾驰,在菖蒲、茭白和芦苇丛中隐蔽好。要么一个猛子扎下去,在很远的地方露出头,警觉地东张西望。若没危险,就   地游弋。‎ 岸边,除了柳树风光无限,芦苇和水草也呈现了强劲的势头。别看芦苇表面枯萎,但你往它的根部看,已经有小生命在萌动,隐约有纤纤玉指粗的芦笋   。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但堤上的蒌蒿葱郁,得意地拔出地面,有            ‎ ‎   的味道,又让我欣喜。蒌蒿在冬季就依偎在枯草里顽强地生长,一到春天,一些草芽不声不响地顶破泥土,呈现出锐不可当的韧劲和气势。春风一亲吻,小草就长一截;春雨一滋润,又长一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草如茵。‎ ‎ 15 / 15(共8页)‎ 黄陂湖送出了春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指日可待。‎ ‎18.下列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依偎在枯草里”运用了比拟手法,把蒌蒿在枯草丛中东歪西倒的的样子写得如在目前。‎ B. “顶破”极为形象,“顶”写出了草芽在春天到来后向上生长的态势,“破”显示结果。‎ C. “春风一亲吻……又长一截”四句话,句式整齐,还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读来琅琅上口。‎ D. 借韩愈诗句的意境,生动地写出了春初大地的草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船上的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出:“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D.清代的法律规定:“境内只要发现天花患者,一定要将其隔离;凡海外来华的船只,要严格排查‘出痘者’,切断一切输入通道。”‎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续,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的两幅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6分)‎ 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 第二副下联: 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 15 / 15(共8页)‎ 上联:                     ‎ ‎22.阅读下面的文字,从对雪的感受的角度归纳出两个结论。(4分)‎ 古人王冕登山见雪,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可是当我儿时饿着肚皮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希望的是雪能变成一袋一袋的面粉。而寒冬腊月,当我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时,又希望雪能变成一团团的棉花,好为我单薄的身体御寒取暖。而我的父辈们盼望下雪,是因为雪能为地里的庄稼保暖补水,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故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及“瑞雪兆丰年”之说。‎ 四、写作(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其一作答)(60分)‎ ‎(作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 15 / 15(共8页)‎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诗作《无题》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该这样写,1942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有人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这样写也无可厚非。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学评论。‎ ‎②《东方日报》的“东方风”文学栏目征稿,请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推荐这首诗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 / 15(共8页)‎ 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高三模拟考试(6.3)答案 一、‎ 1. B 2.D 3.A 4.①常规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无法被既有范式解释的反常,给科学共同体带来危机感;②常规科学暂停,各种替代方案和范式被提出,公开竞争;③一种新范式被确立;④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新范式被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信奉,科学革命完成。(每条1分)5.①库恩的科学革命意味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建立,而新的范式意味着对科学总体理解的变化,连带的是科学共同体遵从的信念、规则和方法的变化。②由于范式不同,科学共同体看待问题的思路和观念也都不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范式观照下意味着不同的东西。③库恩的表述过于强调了认识的主观经验,忽视了科学演进的客观性和实证性。(每条2分)‎ ‎6.D 7.D 8. 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分析与主旨的关系)(前两条各1分,第三条2分)‎ ‎9. ①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②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每条2分)‎ 二、‎ ‎10.B 11.D “畏友不能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12.C 两人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 13. ‎(1)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析产、仲子、置嗣各1分,大意1分。)‎ ‎(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鬻、并、坐各1分,大意1分)‎ ‎14.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 ‎15.C解析:这句不是为了突出墨的品质,而是在侧面表现砚台发墨的功能。‎ ‎16.(1)杨生:不慕虚名(淡泊)。通过好事者借孔砚博取虚名来对比突出杨生之淡泊。(2分)(2)砚:①工巧(小巧、精巧),通过孔砚的宽硕不值得称 ‎ 15 / 15(共8页)‎ 道,再联系上文“数寸”,可见砚之工巧。(2分)②实用,通过与尼山砚有名却不堪用进行对比,二者对比,突出它的实用。(2分)‎ ‎17.(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三、‎ 18. A 19. B 反语 ‎20.轻而易举 大模大样  崭露头角 鹤立鸡群(仅供参考)‎ ‎21.①对雪的感受因人而异。②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与人的境况密切相关。(每条2分 ‎22.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四、23.略 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位君子,都是杰出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都已二十多岁了。二人一起放弃了诸生身份,断绝了科举之路,凭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又说:“这些诗文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构思写作,终日勤勉不懈。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多次和他们来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灾祸发生。庄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他便想发奋著书。于是招来门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父亲庄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为他的志向痛惜,应当先刻印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就刻印发行这本《明书》。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就想邀请他们来加重提升书的分量,便把他们列入参与校阅人的姓名之中。这本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禁忌避讳的话,本来都是应删除却没有删除的前人谴责诋毁当朝的言论。庄氏既是巨富,浙江人得到这本书,就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得到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这本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这种事会一件接着一件来,就算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如责备他一番,然后拒绝他。”于是庄胤城拒绝了吴之荣。吴之荣就向当地长官告发这件事,可长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 ‎ 15 / 15(共8页)‎ 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连同没有察觉这件事的知府、推官,也都因此获罪。还挖开庄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陷入了这场灾难中。审讯时,有人改变供词要求脱罪,只有吴炎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为人忠实厚道,拿古人的标准来对待自己,从这方面看,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有一点点缺少节操的行为,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人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是因为这些事。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委托门客邀请我到过他家一次。我轻视此人没有学问,最终离开,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我才得以避免这场灾难。两人所著的书有若干卷,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又借走我所收藏的书一千多卷,后来全部丢失了。我不忍心让两人喜爱学习又能专心实干的美德不能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了下来。况且他们确实有修史的才能,绝非庄廷鑨一类的人。‎ ‎ 15 / 15(共8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