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2017-08)
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卷(二) 组卷:黄金鑫 审核:陈冰玲 2017-8-2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经和基本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而已。这恰恰说明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但又是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 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从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相同的认识,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声”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一致、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对话、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术理论才能得到发展。东汉学者仲场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党同伐异三不可取的。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重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评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论,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发展的生机也就被扼杀了。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时,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上的各种观点,包括“相反之论”、“一偏之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启发思想,促进认识的发展,学者就是要善于从“不同”处发现“同”,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本”与“万殊”其实是统一的。如果不能正视差异、矛盾(“相反之论”)的存在,一定要使认识“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灵根”就会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质问直接承继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以上所引资料,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简单地说,“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一本万殊”,在学术思想上要允许不同意见、“相反之论”存在,通过“以他平他”的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当然,“乐己之同,恶己之异”,必欲使天下学问“出于一途”,追求学术思想上的“专同”、“一统”的现象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正是在与这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文化观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起着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选自2017.3.15《传统文化研究》,有删改) 1、对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的文化观,在学术思想上它不仅允许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存在,强调各种不同学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B.“和而不同”文化观符合学术思想发展规律,是我们先辈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C.“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推动了我国学术发展。 D.“和而不同”文化观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观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 A.在一些眼光独到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但其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 B.我国古代学者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这和班固对百家的认识大致相同,都是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理论的发展。 C.文章引用东汉学者仲长统的话和苏轼对王安石的尖锐攻击,说明学术文化要充满生机就必须有“和而不同”的胸怀。 D.思想家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文章观点,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违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中断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B.在学术领域只要持有宽阔的胸怀,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C.一种科学的文化观,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传统,在推进学术发展方面起积极作用。 D.在现代新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奥士高纳大爷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聊起了绳子的事情。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有人背后议论说:“这都是骗子的歪理。”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同时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集市气氛的描写,还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B.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C.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众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点。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E.小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对奥士高纳进行描写刻画的,塑造了一个勤俭、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任务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C.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局限,填补了图书馆在实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D. 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一方水土的尊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上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赞誉。 B.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C.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受,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D.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每一个回想的游子都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清楚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E. 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努力通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9、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 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 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②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5、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 。 (3)《论语》中的“ ”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能被括号中的成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3分)(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 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举步维艰) B.视觉文化 方兴未艾,在这图文相互转换、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研究重点。(如日中天) C.叙利亚境内有许多支反政府武装力量,他们的立场与关系从来都没有稳定过,这使本来就 千变万化的局势更趋复杂。(千差万别) D.他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飞跃的全部过程,将个人得失 置之度外。(置若罔闻)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B.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而在于它通过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C.社会发展引起科学家们的担忧,全球平均智商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过去的50年,人类综合智商值下降了1倍。 D.近期,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公布,引起了人们对相关国企改革、人口政策调整、深化改革开放等问题的重视。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少小喜画,蒙先师不弃,收为入室弟子,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惠临为歉! C.关于贵公司重组之事宜,请明日到鄙人府上详细商谈。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手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人的皮肤上有许多神经末梢“感受器”,① ______ ,再经过大脑的判断做出决定。据统计,人体皮肤上每平方厘米大约有12个感受热的“感受器”,一二百个感受痛的“感受器”,25个感受冷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② ______ ,而是在手指、嘴唇、脚底等部位多分布一些,所以③ ______ 。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他们靠手指触摸盲文纸上凹凸不平的小颗粒,可以流利地“阅读”盲文。 21、下面是“第26届呼和浩特金鸡百花电影节标志”征集活动中的一份设计方案,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文字和英文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呼和浩特市的市花为丁香)。(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上一则消息引发热议:一老太太误将邻居自家院子里种的洋水仙当做韭菜偷割,并做成饺子给孙子吃,导致孙子食物中毒。老太太伙同子女来闹,理由是不该种植有毒植物,故意害人。老太太报警后,警察出于人道主义让种植洋水仙的邻居赔偿部分医药费。邻居感觉很是冤枉。对此有友说,老太太理应后果自负;也有友说警察处理不当;还有友说,种植洋水仙的邻居不该赔偿医药费。 鉴于以上观点。你更认可哪一种?请将你的看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卷(二)参考答案 1 C(以偏概全,最后一段说“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成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2 B(“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错,班固认为“和而不同”是为了治理好国家,而古代许多学者则认为“学而不同”推动了学术理论发展。) 3 B(根据原文“和而不同文化观”,不仅仅是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还要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4 C (A “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应为“社会环境描写”;B“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 D.“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E. “富有正义感”文中无据,“偏执不知变通”不够恰当。)5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而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3分) 6 观点一: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结尾前后照应,更具讽刺性,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我认为“老实人的故事”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 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符的。 【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7 C (C、“填补…空白”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故选C。) 8 AD (A项奠定了…,使他贏得了…”在原文中缺乏依据;D项,“为了每一个回乡的游子”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故选AD。) 9 ①齐康把为人服务、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或:齐康设计的建筑尊重人的感受,尊重一方水土)。②齐康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尊重工人,向工人学习。③齐康面对建筑界各种殊荣很淡然,喜欢被称作“平民建筑师”。 10 A (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译文为: 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 11 C 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12 C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13 ①“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译文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②“无何”:没有多久;“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译文为: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 【参考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 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 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14 CE (C项,不是与柳下惠齐名,而是与柳宗元齐名.不同年代的人不存在齐名的事,所以是借柳下惠代柳宗元,都姓柳;E项,反衬不对,是正衬。) 15 表达了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2分)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他们“(经)过”是虚,桂江不经过连山(2分)作者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1分),长吟说尽相思(1)的情形。【首先阅读最后两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找出哪里是虚写,哪里是实写,再体会这样写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桂江、连山”确实存在,所以是实写,“东过连山”和“相望长吟有所思”均是虚写。】 【译文】: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赏析】: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 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16、(1)清荣峻茂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逝者如斯夫 17 A (A项.步履维艰:形容行走困难。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B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C项,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无穷。千差万别:形容品种多、差别大。D项,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置若罔闻:意为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听后仍然不予理睬。故选A。) 18 A(B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C项,不合逻辑,下降不能用倍数;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故选A。) 19 D (语言得体主要指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要注意谦敬词和语体色彩。A项,“先师”改为“恩师”;B项,“敝校”改为“母校”;C项,“府上”改为“寒舍”。D项,正确。故选D。) 20 ①能把冷、热、痛等信号传递到大脑;②并非平均分布在皮肤的各个部位;③这些部位就比较敏感 【文段主要阐明: 手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 ①处根据下文可知应填感受器的作用,即感受各种感觉(热、冷、痛),)并传输信号给大脑,以跟下一句“再经过大脑”相连接; ②处根据语意应填感受器分布情况,由下句语意及关联词“而是”,可推知,并非“平均分布”; ③处由上文及关联词“所以”可知,要填写结论,又由下文“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 可知,这一结论与“敏感(度)”有关. 】 21 标志整体是“26”字样,表明“26届”;方案由“鸡”“花”和“影片”的图案组成,紧扣“金鸡百花电影节”;右上角是“丁香”的图案,突出“呼和浩特”的地域特征.(意思对即可得5分) 22 根据题目的要求,本文应在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言之有理,不宜在三个角度之外立意.认为老太太理应后果自负,可以从她的行为角度来把握,自己有错在先,偷人财物,还要贼喊捉贼,无理取闹,甚至让无辜的人来替自己承担后果,这无疑是一种值得批判的做法.可以联系社会上类似的现象,批判这种不合理、法的做法.认为警察处理不当,可以从警察只顾息事宁人,不顾公平公正的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警察作为执法者,应秉持公心,严肃办案,而不应该草率行事,让无辜者寒心,否则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认为种植洋水仙的邻居不该赔医药费的,可以从维权的角度考虑。作为公民,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对偷自己东西的老太太强加给自己的罪名,比如对息事宁人的警察的不合理建议或要求,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然可能有纵容坏人坏事的嫌疑。这既是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对这个社会上不良现象大胆说“不”。 【参考立意】: 1、明确职责; 2、偷人财物不应则喊抓贼; 3、维护公平正义 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卷(二)参考答案 1 C(以偏概全,最后一段说“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成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2 B(“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错,班固认为“和而不同”是为了治理好国家,而古代许多学者则认为“学而不同”推动了学术理论发展。) 3 B(根据原文“和而不同文化观”,不仅仅是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还要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4 C (A “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应为“社会环境描写”;B“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 D.“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E. “富有正义感”文中无据,“偏执不知变通”不够恰当。)5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而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3分) 6 观点一: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结尾前后照应,更具讽刺性,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 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我认为“老实人的故事”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符的。 【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7 C (C、“填补…空白”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故选C。) 8 AD (A项奠定了…,使他贏得了…”在原文中缺乏依据;D项,“为了每一个回乡的游子”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故选AD。) 9 ①齐康把为人服务、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或:齐康设计的建筑尊重人的感受,尊重一方水土)。②齐康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尊重工人,向工人学习。③齐康面对建筑界各种殊荣很淡然,喜欢被称作“平民建筑师”。 10 A (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译文为: 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 11 C 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12 C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13 ①“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译文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②“无何”:没有多久;“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译文为: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 【参考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 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14 CE (C项,不是与柳下惠齐名,而是与柳宗元齐名.不同年代的人不存在齐名的事,所以是借柳下惠代柳宗元,都姓柳;E项,反衬不对,是正衬。) 15 表达了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2分)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他们“(经)过”是虚,桂江不经过连山(2分)作者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1分),长吟说尽相思(1)的情形。【首先阅读最后两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找出哪里是虚写,哪里是实写,再体会这样写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桂江、连山”确实存在,所以是实写,“东过连山”和“相望长吟有所思”均是虚写。】 【译文】: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赏析】: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16、(1)清荣峻茂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逝者如斯夫 17 A (A项.步履维艰:形容行走困难。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B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C项,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无穷。千差万别:形容品种多、差别大。D项,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置若罔闻:意为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听后仍然不予理睬。故选A。) 18 A(B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C项,不合逻辑,下降不能用倍数;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故选A。) 19 D (语言得体主要指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要注意谦敬词和语体色彩。A项,“先师”改为“恩师”;B项,“敝校”改为“母校”;C项,“府上”改为“寒舍”。D项,正确。故选D。) 20 ①能把冷、热、痛等信号传递到大脑;②并非平均分布在皮肤的各个部位;③这些部位就比较敏感 【文段主要阐明: 手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 ①处根据下文可知应填感受器的作用,即感受各种感觉(热、冷、痛),)并传输信号给大脑,以跟下一句“再经过大脑”相连接; ②处根据语意应填感受器分布情况,由下句语意及关联词“而是”,可推知,并非“平均分布”; ③处由上文及关联词“所以”可知,要填写结论,又由下文“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可知,这一结论与“敏感(度)”有关. 】 21 标志整体是“26”字样,表明“26届”;方案由“鸡”“花”和“影片”的图案组成,紧扣“金鸡百花电影节”;右上角是“丁香”的图案,突出“呼和浩特”的地域特征.(意思对即可得5分) 22 根据题目的要求,本文应在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言之有理,不宜在三个角度之外立意.认为老太太理应后果自负,可以从她的行为角度来把握,自己有错在先,偷人财物,还要贼喊捉贼,无理取闹,甚至让无辜的人来替自己承担后果,这无疑是一种值得批判的做法.可以联系社会上类似的现象,批判这种不合理、法的做法.认为警察处理不当,可以从警察只顾息事宁人,不顾公平公正的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警察作为执法者,应秉持公心,严肃办案,而不应该草率行事,让无辜者寒心,否则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认为种植洋水仙的邻居不该赔医药费的,可以从维权的角度考虑。作为公民,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对偷自己东西的老太太强加给自己的罪名,比如对息事宁人的警察的不合理建议或要求,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然可能有纵容坏人坏事的嫌疑。这既是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对这个社会上不良现象大胆说“不”。 【参考立意】: 1、明确职责; 2、偷人财物不应则喊抓贼; 3、维护公平正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