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区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区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金中南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总分:150 时长: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 23 -‎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 23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 23 -‎ ‎(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 23 -‎ ‎(6)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7)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1)段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发下文。‎ B.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 作者在第(5)段详细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写出了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均是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了杏花村访酒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自然浑成。‎ ‎5. 文章第(3)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 ‎6.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述颇具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赏析它们的妙处。‎ ‎【答案】4. B 5. (1)多感官综合运用:视觉“淡淡的黄色”,嗅觉“一阵清香”,味觉“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描写细腻生动,令人感同身受。‎ ‎(2)通感:描写竹叶青时,写“一阵清香像薄雾,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它的美”,运用视觉、触觉来描写嗅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酒香满怀、无处不在。‎ ‎(3)侧面描写(衬托):在品酒后,“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 ‎(4)联想(类比):描写竹叶青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将读者难以感受到的竹叶青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具体可感。 ‎ ‎6.‎ - 23 -‎ ‎ (1)第一句强调了“酒”对于杏花村意义之大,人们皆慕汾酒之名而来;第二句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2)两句话均化自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3)结构上前后两句形成语意上的递进,由只谈酒延伸到了酒的文化内涵方面,深化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分析可知,对其他酒的态度不是批评,对比是为了突出汾酒的纯真、不浓烈。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结合“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一点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等分析可知,多感官综合运用;结合“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分析可知,运用通感手法,运用视觉、触觉来描写嗅觉,写出酒香满怀、无处不在;结合“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分析可知,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结合“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分析可知,运用联想手法,描写竹叶青的黄色,将读者难以感受到的竹叶青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具体可感。‎ - 23 -‎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抓住关键词“不在……而在”分析可知,主要强调“酒”对于杏花村意义之大。结合“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抓住关键词“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等分析,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两句话均化自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结合“不在……而在……”“不在……也不全在……”分析,结构上前后两句形成语意上的递进,深化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①,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 - 23 -‎ ‎,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选自《宋史·丁谓传》)‎ ‎【注】①砦:同“寨”。‎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B.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C.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D.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路”与“道”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福建路”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 B. 蛮,古汉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C. “除”与“拜”“迁”“授”等词一样,在古代都表示官员的任命。‎ D. 浮屠,本意是佛教徒或佛,而“佛”专指“先觉者”释迦牟尼。‎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谓做边地稳定工作。在边地出现动荡时,丁谓以安抚为上,团结蛮人各部落酋长,使这一地区得以安宁。‎ B. 丁谓长于筹划治理。他采用以粮换盐的办法,解决了蛮地缺少食盐、施州军粮需要长途解送的问题,一举两得。‎ C. 丁谓玩弄权术,引火上身。丁谓与内侍雷允恭私自勾结把持朝政,后雷允恭犯事,丁谓为了促使自己立马处死了雷允恭,但还是受到牵连,遭到贬职。‎ D. 丁谓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在贬谪之所时,他煞费苦心,终于让皇帝知晓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且让皇帝为之感动,改换了他的贬谪之所。‎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 - 2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C 8. A 9. C ‎ ‎10. (1). (1)丁谓拿犯了死罪人假扮成船主,斩杀在黄河岸上(在黄河上斩杀了),船主畏惧,百姓得以全部渡河。 (2). (2)(丁谓的)家人寓居洛阳,他曾写信叙述国家优厚的恩惠,告诫家人不要动不动就生怨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重点抓几个名词,人名“太后”、“丁谓”,动词“降”、“分司”等,此外对话类语段由“曰”,这些都是断句的根据。 ‎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B项“西狄、北戎”错,应为“西戎、北狄”。C项“迁”表示“升官”或“降职”。D项“佛”不只是释迦牟尼特定的称呼,而是大千世界所有觉者的共称。‎ 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及其作品、称号、官职、爵位、谥号、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有时候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丁谓为了保全自己立马赴死了雷允恭”错,原文为“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遣使按视,遂诛允恭”,丁谓没有立马处死雷允恭,同时“诛允恭”一事是丁谓提出请求后派使者去处理的。‎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关键得分点:“死罪”:犯了死罪的人;“绐”:欺骗,“悉”:全部,都。“斩河上”句中省略““于”。第二句关键得分点:“寓”:住在,寓居。“为书”:写信;“戒”:告诫;“怨望”:怨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3 -‎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①,于宣阳门外行马②。内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体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袴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惊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悰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注]①卤簿: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②行马,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B.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C.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D.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郎,古代官职名,东汉时期设置,主管选举,又称吏部郎中,乃吏部最高职位。‎ B. 太子,封建时代被确定继承君位的皇室子孙,通常册立嫡长子,其所居常在东宫。‎ C. 太庙,最早只供奉历代皇帝,后亦供奉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称之为配享太庙。‎ D. 白衣,本指古代平民服,借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士人,此指受处分官员。‎ - 23 -‎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悰淳朴至孝,交友不避贫贱。父亲在京城去世,他前去奔丧,连一口水都不喝;世祖家境贫穷,他出自对人才的推崇,多次分与家财,出行必要同乘。‎ B. 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合理分派任务,使家中奴婢各司其职,无闲人;他擅长烹饪调制各种美味,且在豫章王举办的盛宴中,能够引经据典指出不足。‎ C. 虞悰为人随性,为官行事恣意。世祖索要美食秘方,他拒不献出,只献出一个醒酒方子;因在宣阳门外驱打人及在休安陵接受属下的牛和酒,而两次被免官。‎ D. 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世祖因与他是平民时的旧友,让他恢复祖上的职务;明帝宣召先朝旧臣辅助自己,他称病不愿就任。‎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答案】11. D 12. A 13. C ‎ ‎14. (1)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为顾念你的情谊,想委屈你担任这一职务。‎ ‎(2)主上圣明,公卿通力合作,难道还要借助老朽来匡正辅佐维新吗?‎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美”修饰“拜”,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B项。“数十舆”修饰“粣及杂肴”,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于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米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太官烹制的美味菜肴都无法与之相比。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乃吏部最高职位”错误。“吏部郎”不是吏部最高职位。东汉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故选A。‎ ‎【13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两次都被免官”错。结合“于宣阳门外行马。内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起体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分析可知,在宣阳门外驱打人,被皇帝原谅了;在安陵收受下属牛和酒被免官。故选C。‎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今”,现在;“因”,介词,通过;“以”,介词,因为;“顾”,顾念;“相”,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屈”,委屈,后面需要补充“担任这一职务”。(2)“戮力”,协力、通力合作、合力;“假”,借助,假借;“以”,连词,来;“匡”,匡正辅佐;“惟新”,更新、维新;“宁……乎”,难道……吗。‎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 23 -‎ 虞悰,字景豫,是会稽余姚人。父亲虞秀之,担任黄门郎。虞悰少年时就谨慎自饬,自身要求严格,天生有卓绝的品性。父亲虞秀之在京城去世,虞悰从东部家里出发,前去奔丧,水浆都不入口。起初,世祖刚刚出来做官,家境还很贫穷,而虞悰出自对国中杰出人才的推崇眷爱,多次分给他家财。每次出行,一定要叫上世祖一同坐在车上,世祖很感激他。升明中期,世祖担任中军,推荐虞悰为谘议参军,派遣吏部郎江谧带着他的亲笔信对虞悰说:“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顾念你的情谊,想委屈你担任这一职务。”虞悰管家生财有道,家中奴婢,没有闲人,虽然在南方做官,但会稽的小海鲜,没有不全都弄过去的。虞悰很会烧制美味食品,调配品味很有技巧。豫章王萧嶷,设盛宴款待宾朋,对虞悰说:“今天的美味菜肴,难道还有什么遗漏吗?”虞悰说:“遗憾的是缺了黄颔蛇肉羹这道菜,这是何曾《食疏》上有记载的。”调任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发大水,所有官员都穿着军服抢救太庙,虞悰身着红色官服乘车带着仪仗队,在宣阳门外的行马内驱打人,被有关官员上弹奏,被皇上原谅了。皇上因为虞悰是平民时的旧友,沉着地对虞悰说:“我要让你重新担任祖上的职务”。于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米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太官烹制的美味菜肴都无法与之相比。皇上向虞悰要各种饮食制作的配方,虞悰保密不肯献出。皇上醉后身体不舒畅,虞悰才献上醒酒鲭鲊一种配方而已。郁林王被拥立为皇帝,虞悰兼任大匠卿。建造休安陵,在休安陵所在的地方接受局下的牛、酒,因此获罪免官。隆昌元年,以平民的身份,兼任职务。郁林王被废后,虞悰私下感叹说:“王、徐就这样像绑扎裤子一样轻易地把天子废了,天下哪有这种道理?”明帝萧鸾被立为皇帝,虞悰称病不愿在皇帝身边工作。皇帝派尚书令王晏拿着有关废立的文书给虞悰看,因为虞悰是先朝旧臣,想拉拢他来参与辅佐创业。虞悰对王晏说:“主上圣明,公卿通力合作,难道还要借助老朽来匡正辅佐维新吗?不敢接受命令。”朝中议政时要处罚他,仆射徐孝嗣说:“这也是有古人遗风的人。”众人的责难才停止。虞悰称自己病重想返回老家,皇上下诏答应给他百天假期。永元元年逝世。当时六十五岁。虞悰生性敦厚诚实,与人相知相识,一定会去探望问候,无论是亲近的还是疏远的,都有始有终,当时人们都以此称赞他。‎ 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 ‎15.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组诗都写蒙古军暴行,但侧重点各异,第一首重在写人,后两首分别重在写物与景。‎ B. 组诗在描绘中运用多种修辞,如第一首诗用借代,后两首均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 C. 诗人把直面家国沦丧的沉重情思贯穿于三首诗歌之中,增强了这组诗的整体性。‎ D. 组诗所写乃是诗人亲身经历,与杜甫创作具有“诗史”性质的一类诗作主题类似。‎ ‎16. ‎ - 23 -‎ 诗人在诗中不作议论,而是借描绘现实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请选择其中一首,对诗中描绘的典型场景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第一首诗,诗人于被掳掠的人群中,选取“红粉”即年轻女子的形象和“哭随”、“一步一回头”的动作加以勾勒;流露出对他们苦难命运的同情与悲悯,对蒙古军队野蛮暴行的憎恶与愤怒。‎ ‎(2)第二首诗,诗人选取和描绘了木佛被当做木柴、编钟摆满集市被随意买卖的场景,一艘艘满载的大船似乎运走了整个汴京的情景;流露出对“木佛”被亵渎、“编钟”被毁弃、京城广遭劫掠的痛心,对蒙古军队无耻与贪婪的鄙视与愤怒。(对中原文化遭毁灭性摧残的痛心)‎ ‎(3)第三首诗,诗人选取和再现了黄河以北战乱后白骨遍野、土地荒芜、只余几处破屋升起缕缕疏烟的凄惨荒凉景象;流露出对战乱中百姓痛苦的悲慨与深切同情,对蒙古军队残暴行径的愤恨。‎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后两首均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错误。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可知,第二首有夸张和对比,无比喻;第三首有比喻和对比,无夸张。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原来毡车里满载在汴京抢劫来的红粉佳人。她们哭声震天,欲死不得,想逃不能,将要去做蒙古统治者的奴仆姬妾,任人蹂躏。她们哭不绝声,一步一回头,望着可爱的故乡,在元军的监押下离开了故土。诗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多么残忍的劫掠图。结合“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抓住军营驻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烧一事,既表现了他们的蛮横,也说明劫难的残酷程度,就连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诗揭露深刻,用意巧妙。元军不仅破坏京城文化古迹,还把珍贵的乐器、祭祀珍宝等劫走。结合“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桑梓繁茂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纵横相藉,寒鸦聒噪争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断砖碎瓦,一两座屋舍的残垣中冒出几缕孤烟。这就构成了一幅荒凉、萧索、残破、恐怖、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高度概括地显示了战乱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灭顶之灾。‎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成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犹且)从师而问焉 (2). (而)耻学于师 (3). (2)定乎内外之分 (4). 辩乎荣辱之境 (5). (3)故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焉”“耻”“外”“辱”“跬”“至”。‎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 - 23 -‎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一纸包含进退的“谢客令”,进是珠峰环保的进步,退是人类活动的让步。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 关于第一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错用“关于”与“对于”。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第三,“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多作状语,一般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结合“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分析可知,应该用“对于”,排除A项、C项。搭配不当,“一窥”与“面纱”搭配不当,排除B项、C项。C项,还设置了“第一世界”的语序错误(先领属再胡数量词,这是定语排序的规则)。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纷至沓来”指连续不断地到来。“熙熙攘攘”指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修饰“普通游客”分析可知,选用“纷至沓来”。“岌岌可危”指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刻不容缓”指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结合“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分析可知,选用“岌岌可危”。“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显而易见”指(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结合“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分析可知,选用“不言而喻”。“随心所欲”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为所欲为”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多含贬义。结合“人的”“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等分析可知,选用“随心所欲”。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分析,此处主要讲依靠人力搬运,越往高处难度越大,分析选项内容,C项正确。故选C。‎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成功落月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安装了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且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根据上述文字,概述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的意义。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答案】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首次近距离拍摄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书写了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填补了射电天文领域低频观测段的空白,是我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卓越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这一考点,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压缩语段时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本段属于记叙性语段,根据原文“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并通过“鹊桥”中继星(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于2018年 - 23 -‎ ‎5月21日发射升空)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成功落月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可得出: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首次近距离拍摄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的意义;根据原文“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安装了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可得出:书写了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的意义;根据原文“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可得出:填补了射电天文领域低频观测段的空白的意义;根据原文“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可得出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是我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卓越贡献。‎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 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音调。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等。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的。‎ ‎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缘,不仅曲调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缘,人们首先都适应和接受本国和本民族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和音调,音乐家一般都在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升和光大的问题。‎ - 23 -‎ ‎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东西所构成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无法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 ‎  音乐也是这样。当我们阅尽琳琅满目的世界寻找归去的路,不由自主还是想起蕴藏在国乐中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这是顺理成章的。‎ ‎  尽管这个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国味”才能站得住。西洋乐器固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接受度剧增,但在中国至少在魂上还有着自己的坚持。交响曲我们有《北京喜讯到边寨》、钢琴曲我们有《黄河》、小提琴我们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在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国乐,因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的呢?关键是其“体”还是我们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喜爱,这是共性。但因国家民族及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各异,音乐也就有了各自特点的多样性,这体现了个性。共性即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正是为了在音乐上促进这个世界的和谐并向着大同迈进。‎ ‎【解析】‎ ‎【详解】一、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应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本题应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参考立意 ‎1、“中国味”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 ‎2、“中国味”是色彩斑斓的文化 ‎3、“中国味”是丰富多彩的艺术 ‎4、“中国味”是坚忍不拔的精神 - 23 -‎ ‎5、“中国味”是开阔博大的襟怀 三、参考素材 ‎1、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2、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四、作文结构 时评类作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开头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可以设立分论点,如此题可围绕自己选择的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也可采用层进式,开头写出中心论点,然后用“首先……”“其次……”“再次……”的结构组织行文,最后总结观点,照应开头;还可用正反对比的方式组织文章。无论采用哪种结果,安排行文时都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和时评类作文的区别 一、材料不同 ‎1、材料作文:往往是名言警句和故事寓言,充满哲理与情理,没有纷争性与分歧性。要绕开材料,舍弃不用;材料好比审题的敲门砖,好似立意的垫脚石;审题立意之后,就可将其抛之脑后,顶多偶尔回应。‎ ‎2、时评类作文:材料本身而言,大多是时事热点与真人实事,饱含矛盾和对立,充满争议性与对抗性。要紧扣材料,始终是根据材料表明态度,针对材料阐述看法,结合材料提出办法。‎ 二、要求不同 ‎1、材料作文:只有宽泛要求,没有具体指令;只有笼统规定,没有明确任务。因为要求宽泛,可广泛联系,由此及彼,增强文题的开放性;规定笼统,可自由发挥,任意选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 - 23 -‎ ‎2、时评类作文:总要下达具体指令,加强试题的针对性;总会给出明确任务,强化写作的引导性。因为指令具体,就显得范围封闭,不尽广阔;任务明确,就显得风格单一,不够开放。‎ 三、表达不同 ‎1、材料作文:借助材料,由此及彼;旁求博考,阐释说理;借助材料中心,生发开去,引用名言警句,论证中心;或借助材料关键词,发散开去,援用历史故事,论述核心;或借助材料立意,引申开去,援引名人轶事,证明立意。‎ ‎2、时评类:针对材料事件,分条析理地阐述,入木三分地说理,杜绝塞进大段的名言、警句、典故和故事;或者针对问题本身,说出所以然,力图展现出思辨的厚度、深度。‎ - 23 -‎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