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调研测试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 、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 ! A. 展现 同仇敌忾 彪炳千古 B. 展现 同舟共济 名垂青史 C. 呈现 同舟共济 彪炳千古 D. 呈现 同仇敌忾 名垂青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展现:显现出,展示。呈现:显出,露出。此处与“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等抽象的事物搭配,应选“展现”。 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度过难关。此处语境强调共同抗击疫情,应选“同舟共济”。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册永远流传。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此处指武汉人民再次载入史册,应选“名垂青史”。 故选B。 2.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A项,借代,以“孤帆”代指远行的船; - 22 - B项,借代,“江州司马”是官名,代指作者本人。 C项,拟人,“相倚恨”运用拟人修辞,荷叶亭亭、相簇相拥,“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把绿荷人格化。 D项,借代,“环佩”代指王昭君。 故选C。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浅黄的草木,聆听一双眼睛的低语,我看到一缕期待, , 。 , , , ,与一条通往人间天堂的阶梯邂逅。在离红尘很远的地方,我爱上了一双藏羚羊的眼睛,那双眼睛常常在我的意象中闪烁。 ①萌生爱情的枝芽 ②身穿精致服饰的藏族姑娘临水唱起了曼妙婉转的歌 ③在湖边的星光里 ④在雪山回荡,在湖面漫游 ⑤穿越苍茫的原野 ⑥徐徐渺渺的歌声 A. ③①②⑥④⑤ B. ③④⑤②⑥① C. ④①⑥③②⑤ D. ④⑤⑥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本语段是以描写抒情为主文字,分析所给六句话,②“唱起了曼妙婉转的歌”与⑥ “徐徐渺渺的歌声”和④“在雪山回荡,在湖面漫游”都与“歌声”这一话题有关,本着话题统一的原则,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可知②⑥④排列在一起,排除BCD。 故选A。 4.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22 - 植物学家认为,只有腐殖土增厚,植物才能有强旺的生长。一个时期的各种参照多了,也是幸事。浮躁激活了沉思,无耻激活了正义。各种各样的情况也构成了许多机会,思想的萌芽在寻找腐殖土。只有在各种思潮的交织冲荡中才有可能出现崭新的思想、崭新的人。 A. 植物强旺生长,离不开增厚的腐殖土。 B. 各种思想在同一时期出现是一件幸事。 C. 浮躁和无耻反而激发人们的沉思和正义。 D. 崭新的思想的诞生需要各种思潮的交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比较选项得出答案。 分析语段可知,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共有5句话,第一句是类比论证,中间三句是分析过程,最后一句是总结观点。 A项,是对语段第一句的概括; B项,谁对语段第二句的概括; C项,是对语段第三句的总结; D项,是对全段的总结。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太常传 全祖望 庄太常元辰,字起贞,鄞人也。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释褐南太常博士,八载不迁,冷曹清望,泊如也。 甲申之变,公一日七至中枢史公之门,促以勤王。赧王即位,议选科臣,总宪刘公、掌科章公皆举公为首。而马士英势方张,欲尽致朝臣出其门下,遣私人来致意曰:“博士曷持门下刺一谒相公,掌科必无他属也。”公峻拒之。是时虽东林宿老亦俯首称门下于马、阮之门,而考选诸臣能抗之者,则公一人而已。 - 22 - 钱忠介之起事也,诸乡老最同心者莫如公,破家输饷。初,降臣谢三宾欲梗师,而为王之仁所胁。及忠介与王之仁将赴江上,三宾潜招兵于翠山,众人疑之。王明经家勤谓忠介曰:“公等竟欲西行乎?何其疏也!”忠介惊曰:“计将安出?”家勤曰:“浙东沿海,皆可以舟师达盐官,倘彼乘风而渡,北来捣巢,列城且立溃矣,非分兵留守不可。”忠介曰:“是无以易吾庄公者。”于是共推公任城守事,分兵千人以属公,以四明驿为幕府。忠介乃西行。公日耀兵巡诸堞,里人呼为城门之军。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王召公入朝,晋公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常少卿,仍兼吏科如故。公言:“中旨用人之非,乃赧王之秕政。”王不能用,公累有封驳。马士英又至,公言:“士英不斩,国事必不可为。”于是公贻书同官林公时对,言:“区区忧愤,无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骨立,愿得以微罪成其山野。”举朝共留之,而公决意去。 未几,大兵东下,公狂走诸深山中,朝夕野哭。公故美须眉,顾盼落落,至是失其面目,巾服似头陀。一日数徙,莫知所止,山中人亦不复识。忽有老妇识之曰:“是非廿四郎耶?”叹日:“吾晦迹尚未深。”丁亥,疽发于背,勿药,谓侍者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犹未迟。”遂卒。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尽致朝臣出其门下 致:招引 B. 博士曷持门下刺一谒相公 谒:进见 C. 而考选诸臣能抗之者 抗:相当 D. 公故美须眉,顾盼落落 盼:观看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意为脱出平民衣服,常喻始任官职。文中指庄公起初担任南京太常博士一职。 B. 冷曹,指在京城僻静的衙门做官。“冷曹清望”即指庄元辰官居闲职,声望清白。 C. 秕政,意为不良的政治措施。“乃赧王之秕政”可译为这就是赧王的不良政治措施。 D. 区区,少的意思,如区区之数不必计较。“区区忧愤”即为小小的忧愁和愤怒。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 (2)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8. 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庄太常“严气正性”的具体表现。 【答案】5. C 6. D 7. (1)庄公品行端正性格刚直,不愿意随波逐流迎合(权贵),提笔写文章便文思如泉涌,为人倔强傲视一切。 (2)这场战役,城池将被攻破百姓十分危险,依靠庄公镇守,谢三宾不敢轻举妄动。 - 22 - 8. 严词拒绝马士英的招揽;直言进谏批评赧王用人不当;内心忧愤毅然辞官;背生毒疮不肯用药苟活。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C项,抗:抵抗。而考选诸臣能抗之者:然而被考查选用的大臣中能抗拒马士英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少意思”错误。“区区”为自称的谦辞,文中“区区忧愤”是“我内心忧愤”的意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严气正性,品行端正性格刚直;阿,迎合;睥睨,傲视。(2)是,这;岌岌,危险;赖,依靠。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本题要求概括庄太常“严气正性”的具体表现,首先理解“严气正性”,意思是“品行端正性格刚直”;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件:“而马士英势方张,欲尽致朝臣出其门下,遣私人来致意……”“公峻拒之”“公言:‘中旨用人之非,乃赧王之秕政。’”“于是公贻书同官林公时对,言:‘区区忧愤,无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骨立,愿得以微罪成其山野。’举朝共留之,而公决意去”“丁亥,疽发于背,勿药,谓侍者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犹未迟。’遂卒”。据此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即可。 - 22 -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庄太常名庄元辰,字起贞,鄞州人。他性格刚直,毫不苟且,不愿意随波逐流,阿附权貴,下笔便文思如泉涌,为人倔强,傲视一切。脱去布衣,开始担任官职,任南太常博士,八年没有升迁,官居闲职,声望清白,淡泊名利。 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庄公一日之内七次登兵部尚书史可法家门,催促史可法出兵援助皇帝。赧王即位,商议选任科臣,总宪刘公和掌科章公都首推庄公。但马士英势力正扩张,想把朝臣都招揽到自己门下,派遣家臣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说“博士为何不带着名帖拜见宰相,掌科必定不会属于他人。”庄公严词拒绝了他。当时即使是东林党的老前辈,也俯首在马士英和阮大铖门下,然而被考查选用的大臣中能抗拒马士英的,就只有庄公一个人罢了。 钱忠介起事时,在诸位乡老中,没有谁比庄公与钱忠介更齐心协力的,(庄公)耗费家财提供粮饷。起初,降臣谢三宾想阻碍军队,但被王之仁胁迫。等到钱忠介和王之仁打算奔赴江上,三宾在翠山暗中招募士兵,众人都惊疑这件事。明经王家勤对忠介说:“公等竟然想要向西行吗?多么疏忽啊!”忠介惊讶地说:“(你)有什么计策?”家勤说:“浙东沿海,都可以凭借水军到达盐官,倘若谢三宾乘风渡海,从北边来捣毁军垒,众多城池都将立即溃乱,不分兵留守是不行的。”忠介说:“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能替代庄公。”于是(大家)共推庄公担任守城一职,分拨士兵千人归属庄公,把四明驿当作幕府。忠介才向西行进。庄公每日检阅军队,巡视城墙,同乡人称之为“城门之军”。这场战役,城池将被攻破百姓十分危险,有赖庄公镇守,谢三宾不敢轻举妄动。 - 22 - 赧王召庄公入朝,升他为吏科都给事中,不久又提拔他为太常少卿,如先前一样兼任吏科官职。公上书谏言:“皇帝诏谕用人不当,这是赧王的不良政治措施。”赧王并未采纳,庄公多次封还驳正诏令。马士英又到了,庄公说:“不斩了马士英,就没有办法办成国家大事。”于是庄公写了封信给当时的同僚林时对,说:“我内心忧愤,没有哪一件事不让我痛心疾首,以至身形消瘦,只剩一把骨头,希望能够因为小罪而隐居山野。”朝廷上下都挽留他,但是庄公还是决意辞官离开。 不久,清兵向东进发,庄公在深山中狂奔,从早到晚都在野外痛哭。庄公先前胡子、眉毛浓密俊美,左顾右盼,神采奕奕,到此时失去了往日的面貌,服饰穿戴如同僧侣。一天之内迁徙几次,没有谁知道他在哪里停息,山里人也不再认识他。忽然有一个老妇人认出他,说:“这不是二十四郎吗?”(庄公)感慨道:“我隐居匿迹还不够深。”丁亥年,(庄公)后背生毒疮,不用药,对侍从说:“我死得已经晚了,然而现在死了,也还不迟。”于是就死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注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刘将孙,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诗作于宋亡以后。 9. 诗人闲游中却“忽成愁”,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10. “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9. 闲游中所见景物与故都杭州西湖美景非常相似,引发词人对西湖的怀念,可眼下西湖美景难见,故国不复存在。 10. 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想见西湖而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故国之思与丧国之痛交织的复杂感受;旧朝遗民面对新朝的不安心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结构的安排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 - 22 - 词的上片中“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一句交代了作者“忽成愁”的原因。“依稀恰是西湖路”意为“这仿佛跟西湖的景色相似”,作者看到上片中“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的美景后,想起了西湖之景,因为眼前烟雨朦胧的景色跟西湖是那么的相似。再参见注释对作者的介绍,可知这首词创作于宋亡之后,此时词人偏安在福建一隅,看到跟西湖如此相似的美景,自然会产生对故国的思念,所以作者“忽成愁”。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作答该题时,可先找到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注释对诗歌的情感加以分析。 词的上片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根据词下的注释可知,这首词创作于宋亡之后,因西湖是故都临安的一处美景,故作者对西湖的思念其实指的就是对于故国的思念。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和政治上的限隔,作者无法回到故都。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作者唯有托诸梦境,故作者发出“只应幽梦解重来”的感叹,此时的他似乎看到了相见的希望,这是情感的第一层;然而“梦中不识从何去”将这情感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游,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作者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作者那失落迷惘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出来,这是情感的第二层。通过进入梦境以及最终梦境的破碎,作者的亡国之痛,想见西湖而又怕见西湖的矛盾与不安,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婉转曲折,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可得答案。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⑵星星之火,_____(《尚书•盘庚上》) ⑶_____,自胜者强。(《老子》) ⑷君子之交淡如水,_____。(《庄子》) - 22 - ⑸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⑹我有迷魂招不得,_____。(李贺《致酒行》) ⑺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增广贤文》) ⑻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答案】 (1). 不义而富且贵 (2). 可以燎原 (3). 胜人者力 (4). 小人之交甘若醴 (5). 登山则情满于山 (6). 雄鸡一声天下白 (7). 书到用时方恨少 (8). 寄意寒星荃不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不义、燎原、甘若醴、寄意、荃不察。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眺望 纪红建 每逢周末,我总会驱车来到老家——长沙近郊一个叫“湘江”的村子。车子缓缓进入院门,母亲立即从茂盛的蔬菜中站起来。母亲的勤劳,充沛的夏雨,让菜园五彩斑斓——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此刻的我,无比轻松,忙碌的脚步变得缓慢,内心的浮尘顿时被洗净。 按惯例,我先到莱园看看母亲近来的“杰作”,然后到房前屋后走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灵动的图景啊,有波涛汹涌的江水,也有峰峦叠嶂的山峰;有律动的色彩,也有岁月的沧桑。儿时,不用到大堤上,只要爬上屋后那棵高大的樟树,便能眺望那流动的图景。湘江里,舟楫往来,船帆如织;江那边,北边一点,烟囱耸立,青烟袅袅,那是铜官窑薪火传承的见证;南边一点,有景色秀丽的书堂山,有响声阵阵的麻潭山,还有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铜官窑遗址……后来,陆运兴起、水运衰落,图景的色彩打破了,变得萧条而冷色。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所看到的,只是这幅图景的一个瞬间,或者说一个片断。 - 22 - 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我看到,2000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四五百年后的初唐,窑火再次燃起,到了晚唐,不仅烧红了湘江沿岸,还绵延到了东南亚、北非等地。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装满彩陶的商船从石渚湖启程,走湘江,经洞庭,入长江,乘风破浪…… 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特别是那个曾经船只川流不息的石渚湖,它不再是湖垸,雨后竹笋般的古建筑,试图再现千年前的大唐长沙景象。 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父亲正在石渚湖的工地上看材料。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渚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看鸭是个辛苦活,不仅白天与鸭子寸步不离,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鸭子边上。父亲和伙计就在鸭棚边上,用竹子和塑料搭个简单的棚,在木板上铺上稻草,算是床。平常没事,最怕的是打雷下雨。只要遇上打雷下雨,母亲就会站在湘江堤上眺望,满脸阴云。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 多少次,我看到小木舟从江那边过来,总期盼着是父亲回来,但带给我的总是失望。有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乘的小木舟快到岸时,被一个大浪打翻,他死死抱着小木舟,总算划到了岸边,不过带回来的一百个鸭蛋和在河东买的一只黑土猪仔被冲走了。但父亲还是很庆幸,他笑着拍了拍口袋说:“200块钱还在,这是孩子们春节后的学费。”父亲还说,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家里该不会漏雨吧,塑料窗户该不会被风吹掉了吧。 正走着、想着,父亲骑着电动车回来了。父亲说:“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父亲把电动车往路边一停,我们父子俩站在湘江大堤上,面对图景,无比感慨。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 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我”周末回家、母亲的反应、五彩斑斓的菜园,营造出浓浓的田园家庭气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这里的轻松与前文“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的焦灼形成对比。 - 22 - C. 文章结尾父亲眉飞色舞讲述的江那边的变化,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欣欣向荣、发展前进的变化。 D. 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构思独特。 13.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眺望”到了什么? 14. “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湘江及两岸壮观的自然人文景观;湘江水运盛衰变迁的情景;铜官窑兴起、繁荣、复兴的轨迹;儿时父亲与伙计在石渚湖养鸭的艰辛,与家人的互相挂念。 14.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历史图景的组成部分;个人、家庭的命运变迁都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表达了作者对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误,田园家庭气息并不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眺望”是一个线索,串起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根据文字线索,如“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等,确定概括的范围,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如第三段,可以概括为两点:湘江及两岸壮观的自然人文景观;湘江水运盛衰变迁的情景。第四、五段,“我看到,2000 - 22 - 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概括出“铜官窑兴起、繁荣、复兴的轨迹”。第六、七段,“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概括出“父亲与家人的互相挂念”。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第三段写到,湘江陆运兴起,水运由盛到衰的变化;第四、五段又写铜官窑的变迁,从这些材料可以推理出,“历史图景”的含义是:历史兴衰的变迁。结合文中“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诸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这些对父亲经历的叙述可知,“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的意思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历史图景的组成部分,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都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 22 -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即人文精神的高度和创作主体的人格力量。 除了“阳刚”和“阴柔”之美的互动相生,书法审美的时代性,也是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书法艺术自觉化以来,每个时期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便是对书法艺术时代审美品格的高度概括。从艺术审美时代性嬗变中回溯,历史再一次阐明了艺术形式只是书法意蕴的表现载体,其内核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 从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开创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重视不够,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让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造由传统通向未来的通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相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为基础,有国家层面的文化导向作引领,有教育学科体系化的建设与推进,书法界必将形成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合力,开拓出一条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新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书法的灵魂,人文性促使书法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 B. 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差异是造成张旭与怀素狂草书法不同的根源。 - 22 - C. 经典的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支撑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D. 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才可能使作品突破形式表层的局限。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引孙过庭评王羲之的话,说明了书法的文辞内容与书家的心境之间有互动性。 B. 第三段介绍晋唐宋时期书法审美品格的特点及形成缘由,论证了书法审美具有时代性。 C. 第四段在道理论证的基础上反观现实,指出当代书坛一些创作者对人文精神重视不够。 D. 文本最后立足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指出书法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的光明前景。 17. 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说“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答案】15. B 16. B 17. 重视书法的人文性,才能成就经典,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书法作品意蕴的内核;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差异是造成张旭与怀素狂草书法不同的根源”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选项“根源”之说于文无据。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形成缘由”错误,原文第三段没有分析晋唐宋时期书法审美品格的形成缘由。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 22 -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出现在第一段,强调的是“人文性”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要性,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围绕此论点,我们可以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从艺术审美时代性嬗变中回溯,历史再一次阐明了艺术形式只是书法意蕴的表现载体,其内核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目前,中科创星已投资了中科微光、中科博锐、中科闻歌等64个中科院硬科技项目,覆盖20家院所。从原创概念提出到硬科技投资实践,作为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中科创星在诞生后的6年里,创新探索出了“人才+技术+服务+资本”四位一体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服务模式,开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投入的新路径。“但这还远远不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他认为,发展硬科技,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硅谷,只要生态好,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科技创新企业。然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欠缺的。“社会投资更偏重模式创新,很少有人愿意关注硬科技。过去我们中科院很多科学家创业得不到社会资本的支持,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落地,不能实现其价值。” - 22 - 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体,最重要的是生产出产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工作是如果有1%的可能,就可以付出100%的努力、而产业化是只有经过100%的论证才会投入,两者对风险的要求不同。投入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科研工作投入的是经费,完成目标和任务就可以了,但是产业化就有投资回报的要求。科研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路”,讲的就是科学技术通向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鸿沟。特别是硬科技更需要长期的投入,如果不能跨越这个鸿沟,就无法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硬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经济日报》2019年6月11日) 材料二 中国这些年一直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的通差国,每年都要支付将近两三百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从我们国家整个的创新底色来讲,我们有18.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真正拥有发明专利的只有7.5万家,占比只有41%,13.2万家国际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的只有33%,近十年7.9万家涉及投资并购的企业,拥有专利申请的占比只有32%。 知识产权是硬科技投资的信号。申请专利应该是真正的科创企业及高水平工程师人才的首要行为之一。2000年,中国注册一家企业到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大约需要9.4年的时间,到今天只需要77天时间,这意味着真正通过技术来创业,当公司开始运行之后,首要的行为就是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了统计,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专利活动的企业销售比例远高于没有专利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A股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每增加1%带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这些知识产权密集型的行业。 (摘编自《耿德强:知识产权和资本市场投融资密切相关》,新浪财经2019年7月16日) 材料三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科技界需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持续不断投入开发,并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对此,专家们有何感受与建议? 李文宇: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这就需要我国的科研体系能够有效支持这样的创新模式。国家应大力投入基础科研,培养一批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形成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宽容的科学氛围;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对接,完善科技转化的中介平台;在全社会范国内积极提倡崇尚科学并强化工匠精神,让科学家、工程师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 赵新力: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不仅需要领军人才和研发骨干,还需要大批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高水平辅助人员和高级工匠,以及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硬科技是需要体系作战的,要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人人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正确评价各类科创新人员和机构的业绩,及时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 (摘编自《硬科技,让中国发展底气更硬》、《光明日报》2019年6月10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2 - A. 随着有效发明专利的增加,A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也会呈比例增长,这说明有效发明专利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B.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际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均不足一半,这说明我国企业整体上创新底色不够。 C. 在发展硬科技方面,硅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科技创新企业,这是中国唯一落后于硅谷的地方。 D. 硬科技的发展不能只靠个人单打独斗,必须让各类人才形成体系作战,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9.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科创星投资了64个硬科技项目,开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投入的新路径,对硬科技投资实践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 B. 近二十年来,企业从成立到首次提交专利申请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这点看,申请专利已经成为企业成立后的第一要务。 C. 科研成果产业化对风险要求、对投入的要求都远远高于科研工作,因此相比科研工作,其更难争取社会资本的支持。 D. 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耗费的时间特别长,所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需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0. 三则材料都介绍了科技成果(尤其是硬科技)转化应用的相关问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C 19. B 20. ①材料一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本投入的角度,分析硬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困难;②材料二从专利申请的相关现状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相关情况;③材料三主要是两位专家分别从科研体系设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人才培养的角度,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具体建议。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这是中国唯一落后于硅谷的地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欠缺的”。 - 22 -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B项,“申请专利已经成为企业成立后的第一要务”错误,原文是说“当公司开始运行之后,首要的行为就是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选项“企业成立后”说法不当。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围绕“科技成果(尤其是硬科技)转化应用”这一问题,三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从“发展硬科技,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欠缺的”“特别是硬科技更需要长期的投入,如果不能跨越这个鸿沟,就无法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概括出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本投入” 两个角度分析分析硬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困难。材料二“从我们国家整个的创新底色来讲,我们有18.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真正拥有发明专利的只有7.5万家……拥有专利申请的占比只有32%”分析专利申请的现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专利活动的企业销售比例远高于没有专利的企业”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性。材料三,主要是两位专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建议:“国家应大力投入基础科研,培养一批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在全社会范国内积极提倡崇尚科学并强化工匠精神,让科学家、工程师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不仅需要领军人才和研发骨干,还需要大批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高水平辅助人员和高级工匠,以及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概括出“科研体系设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人才培养”。据此分别概括表述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作文(70分) - 22 -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造需要明确的目标,需要大胆否定旧事物,需要持之以恒。创造带来快乐,创造改变生活,创造成就文明。 【答案】例文: 创造让生活更美好 艺术大师徐悲鸿曾经说过:“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文化是艺术,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按部就班地机械劳动,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进行创新,持续不断的进行创造,矢志不渝的进行创作,只有这样,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只有富有创造力,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青春活力,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如何培养创造的思维,如何培养创造的理念,如何唤醒创造力的确是一大难题。 创造,需要知识积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考试的分值高低或者是否考试,就把学习内容分为三六九等,重视“主科”、轻视“副科”。这样只会导致知识结构上参差不齐,视野不开阔,书到用时方恨少。常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广泛地涉猎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需要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靠自己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创新也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会成为它的源头。吸尘器的发明就是源于发明者布鲁斯偶然吸入了一大口灰尘,由此引发了对吸尘器的设计构想。每年都有许多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深入研究,发现了力的运动规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创造,需要锻炼创造性思维。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一加、减一减,往往就有新发现。牙膏中添加一些药物,就产生了一些抗过敏、防龋齿的保健牙膏,方便面的问世就是“缩减法”的体现。有时采用“换一换”的逆向思维方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保温瓶变成冷藏瓶、风车变成螺旋桨,都是创造思维的杰作。此外,采用“搬一搬”的移植法、“联一联”的联想法等,都有助于我们发现契机,开创新的思路。 创造力是通向光明的关键,是获得成功的要素,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只有凭借创造,我们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只有依靠创造,我们才能透过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洞察事物的本质。 - 22 - 为了创造,我们不仅需要以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物,还需要具有刚强的毅力和冒险的精神。总之,如果一个人想变得更优秀,他或她必须专注于创造力;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保持活力,最好保持创造力;如果一个国家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重视创造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开阔,正是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发明创造的大好时节。相信只要人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审题:这是一个话题作文,围绕的话题是“创造”,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创造”作出诠释,我们可以按照“创造是什么”,“为什么要创造”,“如何创造”等角度对话题和材料进行解读,力求对话题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从而找到立意角度。这里要提醒的是“创造”不同于“创新”,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活动;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强调与前人的不同,强调改变。考生写作时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参考立意:1、创造改变生活2、培养创造理念3、唤醒民族创作力 参考素材: 1、美国空军上将阿诺德说过“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真正的功能”。是啊! 如果人类是医生,创造就是手中的医具;如果人类是厨师,创造就是手中的锅铲;如果人类是猎人,创造就是手中的猎枪;如果人类是鹰,创造就是飞翔的翅膀。 2、齐白石,一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然而,他不满足这些,他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 长处,试图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后画明显不同于60岁前。70岁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马不停蹄、开拓创新,所以他的画在晚年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纽可门发明了抽水式汽轮机,瓦特研究了纽可门的发明,但没有按纽可门的路往下走而发明了热蒸汽机;狄塞尔研究了瓦特的内燃机原理,也没有沿着他的思路想而发明了内燃柴油机。由此可见,只有创造,才有发明。 4 - 22 - 、创造要落实到社会每个角落。教要创造,改革要创造,科技要创造。我们的生活需要创造,我们的社会需要创造,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需要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要在创造中进步,发展。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学会创造,让我们一起奋斗出自己的脚印! 结构示例:《创造让生活更美好》,议论文文体。开篇以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话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只有富有创造力,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青春活力,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文部分分析如何培养创造的思维,如何培养创造的理念,如何唤醒创造力,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创造,需要知识积淀;创造,需要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创造,需要锻炼创造性思维。最后结合现实分析创造的意义。结尾扣题,呼吁中学生抓住人生大好年华,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话题的准确解读。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