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五)(2017-03)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 语文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 卷第1页至第7页,第II 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量事实表明,早在宋代,“青梅煮酒”就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实际说的是青梅、煮酒两种食物。青梅佐酒由来已久,宋人这方面的经验更多,李清照《蝶恋花》说“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无论物理功能还是心理感觉都十分搭配,因而以梅佐酒成了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而这其中何以青梅与煮酒佐食言之最多?关键是煮酒成熟的时节与青梅采食季节的奇妙遇合。 煮酒酿成后,要蒸煮泥封贮存数月,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也就是说在腊月酿蒸泥封贮存,至暮春、初夏开坛饮用和发售。宋人有所谓“开煮”之说,是指打开泥封,发售煮酒。前引宋真宗诏内酒坊法酒库支“煮酒以四月一日”,即指内库四月一日开始发放煮酒。“开煮”时间大抵在寒食至初夏之间,这与青梅采食的时节正好吻合,两者巧妙相遇,构成了这个时节最当令的食物和家常易行的佐食方式,饱含着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青梅是入春以来最早采食的水果,带着未成熟的青涩酸脆风味,煮酒是带着腊香、久醅新发的醇鲜美酒,这是一个最为美妙的组合。在宋人大量诗句中,与青梅、煮酒同时出现而经常佐食的还有新茶、蕨菜、新笋、蚕豆等,都是仲春至初夏的时令食物,洋溢着这个季节生机勃勃、清新鲜嫩的气息。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方夔《春晩杂兴》“青梅如豆正尝新”,都用一个“新”字称赞,强调的就是时新清鲜之意。 在食材内容和食用方式上,“青梅煮酒”既不是烹肥割鲜,更不是钟鸣鼎食,而是家常易得的果蔬与酒食。正如司马光《看花四绝句呈尧夫》所说,“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 ,草草杯盘,当令蔬果,简单易行,体现着家常生活的简单和朴素,洋溢着鲜明的乡野气息和田园风味。 从分布区域上说,梅以江南盛产,而煮酒、清酒主要以稻米尤其是糯米酿制,酒户多集中在江南水稻产区,因此江淮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以青梅佐酒的现象就更为普遍,文人言之最多。如陆游在故乡绍兴所作《村居初夏》:“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这是典型江南地区的生活场景和饮食风味。青梅煮酒可以说是春夏之交江南风物的完美组合,带着江南社会生活的浓郁氛围。 正是上述时令、方式和风土等元素交会映发,使“青梅煮酒”成了固定的时令风物组合,凝聚了丰富和美好的生活情趣,逐渐成了一道饮食风习和生活常识。 (摘编自程杰《“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 ,有删减) 1.下列关于“青梅煮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梅煮酒实际说的是青梅、煮酒两种食物,这两种食物的搭配由来已久,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B.煮酒与青梅同是春夏之交的当令食品,人们以梅佐酒,形成风气,成为宋人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景。 C.青梅煮酒之所以能成为固定的时令风物组合,凝聚丰富美好的生活情趣,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D.青梅煮酒体现着家常生活的简单和朴素,晏殊的“青梅煮酒斗时新” 和司马光的“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 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煮酒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宋人所谓“开煮”是指大抵在寒食之初夏之间煮酒酿成并开坛发售。 B.青梅与煮酒的结合,以前者的青涩酸脆与后者的醇鲜,体现了生机勃勃的季节气息,饱含着鲜明的田园风味。 C.新茶、蕨菜、新笋、蚕豆,是带有鲜明时令特色的佐食,它们经常与青梅、煮酒同时出现,都洋溢着食物的时新清鲜之感。 D.以青梅佐酒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一是因为江南地区盛产青梅,二是因为江南地区盛产水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初本草学家日华子称梅子可以“消酒毒”,“去烦闷”,“令人得睡”,道出了青梅与煮酒在物理功能和心理感觉上都十分搭配的特性。 B.谢逸《梅》:“底事狂风催结子,要当煮酒趁清明。” 表明煮酒的时令与青梅采食的时节正好吻合,这也是青梅与煮酒佐食言之最多的原因之一。 C.烹肥割鲜、钟鸣鼎食的豪奢饮食复杂难行,饮食的简朴、风味的清雅,使得青梅煮酒成为家常易得的果蔬与酒食。 D.青梅煮酒的固定组合,既是流行的饮食风习,又是生动的时令标志,反映到文学中,则成为经典的美妙意象和流行话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 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作家、艺术家。他写的“俗世奇人都是些天津卫的奇人奇事。恰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强调天津城市文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的书。马尔罗在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这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呼吁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这对他触动不小。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他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3年,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随即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十年为期。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他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家底摸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1万项。” 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少,每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却并非如此,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013年,他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演讲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随后,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 “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这让他很羡慕。对比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的问题。 回国后,他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要的东西,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因此,摸完了“非遗”的家底,他又开始摸村落的家底了。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去年,《俗世奇人》18篇新作发表后,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健呢!一个“健” 字,评价得极为恰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喷薄期,二十年后,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硬度不改,津味儿也不改。 但时间却是大问题。《俗世奇人》的前、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起写东西,但是想起的时候因为太忙就放掉了。” 在图书订货会上,他被问起关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问题,却又总是无意中拐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 “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的往返”。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他称它为“超短篇”。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他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这个人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95年前后,冯骥才以作家、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晓。他所写的“俗世奇人”系列人物之所以跃然纸上,根本在于这些人事就发生在他常年生活的天津,他有创作所需的厚实的生活基础。 B.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在全法推行文化普查行动并设立文化遗产日,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这对冯骥才在中国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系列行动有重要的启示。 C.在抢救中国文化遗产的十年间,冯骥才与他的团队对民间艺术文化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按照国家、省、市、县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清晰梳理,为保存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国的“非遗”虽多,但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因此冯骥才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E.冯骥才游览欧洲几国的乡村时,惊讶于当地乡村的纯朴美好,这触发了他发起“传统村落认定保护工作”的念头。但这项工作在当前城市化的背景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5.文章的划线句“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是什么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6.文章的标题“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怎样的一个人。(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鱼儿 陆颖默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上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越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委婉而曲折地勾勒出一种在和平年代中,战友之间、家庭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担当、牺牲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B.鱼儿的娘“非要起这个名”,是要以“鱼儿”为名来纪念抢救潜艇却为国捐躯的丈夫,也是为了让儿子长大以后像父亲那样参加潜艇部队报效祖国。 C.“娘”在鱼儿被人逗弄时打了他一耳光,“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表明她心里还一直对鱼儿爸当年替小杨去抢救潜艇而牺牲这件事耿耿于怀,内心对小杨是怨恨的。 D.小说结尾还有戏剧性,被鱼儿亲爸救了的那艘潜艇的艇长遇见了鱼儿,并送他回家,这一个温暖的结局,给小说抹上一层亮色。 E.小说讲述了军人牺牲给家人造成的巨大的悲剧,让人潸然泪下,但更为军人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弃家人幸福为国牺牲而感动。这个故事以朴实衬托崇高,具有典型意义。 8.如何理解“将军”喝止士兵,走到“娘儿俩”面前,“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这一细节?(4分) 9.小说重多次写到鱼儿乱叫“爸爸”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自当,蒙古人也。英宗时,由达古儿擢监察御史,录囚大兴县,有以冤事系狱者。其人尝见有橐驼死道傍,因舁至其家醢之。会官橐驼被盗,捕索甚亟,乃执而勘之,其人自诬服。自当审其狱辞,疑为冤,即以上御史台。台臣以为赃既具,是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改委他御史谳之,竟处死。后数日,辽阳行省以获盗闻,冤始白,人以是服其明。改工部员外郎,中书省委开混河,自当往视之,以为水性不常,民力亦瘁,难以成功,言于朝,河役乃罢。 有使持诏自江浙还,言行省臣意若有不服者。帝怒,命遣使问不敬状,将悉诛之。自当言于丞相燕帖木儿曰:“皇帝新即位,云南、四川且犹未定,乃以使臣一言杀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况江浙豪奢之地,使臣或不得厌其所需,则造言以陷之耳。”燕帖木儿以言于帝,事乃止。燕帖木儿议封太保伯颜王爵,众论附之。自当独不言。燕帖木儿问故,自当曰:“太保位列三公,而复加王封,后再有大功,将何以处之?且丞相封王,出自上意,今欲加太保王封,丞相宜请于上。王爵非中书选法也。” 自当为左司郎中时,泰定帝尝欲以河间、江浙、福建盐引六万赐中书参议撒迪,自当执不可,仅以福建盐引二万赐之。至是,自当复建言盐引宜尽资国用以纾民力。既而丁母忧,居间久之,复起为浙西肃政廉访使。时有以驸马为江浙行省丞相者,其宦竖恃公主势,坐杭州达鲁花赤位,令有司强买民间物,不从辄殴之。有司来白自当,自当即逮之械以令众,自是丞相府无敢为民害者。 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B.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C.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D.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擢监察御史”中的“擢”指“提拔、选拔”。其他如“兼”“行”表示兼任官职,“领”“署”“权”表示代理官职。 B.录囚,又称“虑囚” ,指皇帝和各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巡视监狱,对在押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止冤狱和淹狱,监督监狱管理的执行司法制度。 C.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是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D.丁母忧,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当明察秋毫,断案英明。自当亲审盗橐驼案犯,怀疑是屈打成招,当即上报御史台。过了一段时间,案件真相大白,证实了自当的判断。 B.自当实事求是,体察民情。当中书省委托公布开发混河,自当亲自前往视察,认为混河水性复杂,百姓劳苦,工程难以成功,于是请求免除河役。 C.自当坚持原则,遵从规制。燕帖木儿提议封太保伯颜,王爵,众人附和。自当认为丞相封王须出自皇上的旨意,要封太保为王,丞相须请示皇上批准。 D.自当不畏权贵,刚正不阿。驸马的宦官仗势命令官员强买民间物品,百姓若有不从,便被殴打。自当立即将那些宦官逮捕示众,从此丞相府无人胡作非为。 13.把文中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臣以为赃既具,是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改委他御史谳之,竟处死。(5分) (2)乃以使臣一言杀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况江浙豪奢之地,使臣或不得厌其所需,则造言以陷之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和被射物,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扬。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出从猎人员,屏气静息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C.此剧写射猎的对象。野雉被猎火驱除草木丛后,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没复”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和将军不凡的气度。 D.诗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仅“盘马弯弓惜不发”一句,诗人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武取胜、自负而又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E.尾联写射猎后官军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钱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15.诗中所写将军之“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诗人是如何表现将军之“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在齐王听取邹忌意见后,国内最初呈现了,“ , ”的大好局面。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 ”来表现刘裕战场上的英姿。 (3)《使至塞上》中,王维在“ ”时得知了主帅的消息。 第II 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马克.罗斯科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马克.罗斯科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②里约奥运会上,时隔12年回到决赛的中国女排3-1复仇塞尔维亚女排,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③史连仓是故宫文保科技部的一位杰出的木器修复师,他对徒弟们说,“我年届六十,马齿徒增,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而已。 ④祖母刘氏卧病期间,李密不顾州司催逼,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祖母,为她亲口尝汤药。 ⑤杭州西湖景区明确禁止游人骑自行车进入湖区,可据记者现场观察,仅一分钟就有八人骑自行车进入园区,他们对指示牌置若罔闻。 ⑥听到小明升任公司人事部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获得2015年雨果奖的《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胸怀,而且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C.载有巴西足球运动员的玻利维亚民航包机失事事件备受关注,事件发生几小时后,所有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的点击量都超过了10万次以上。 D.互联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 19.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 , 。 , 。 。 ……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①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 ②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 ③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④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 ⑤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 ⑥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 A.②⑥①③⑤④B.②⑥⑤④①③C.①③②⑥④⑤D.①③⑤④②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① ,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② :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③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6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不超过40个字)(4分) (2)请针对漫画的寓意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请根据一年中节气的先后对上述五个节气进行排序(只排序号):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40多年前,赵女士和李女士是小学同桌,有一天,赵女士因为肚子饿,在犹豫很久后,偷了李女士1角钱去买饼.小学毕业后,两人分开。赵女士一直心怀愧疚,不能放下。高中毕业后,她就开始寻找李女士,但那时候通讯不发达,一直没找到。 直到今年,赵女士碰到了一位曾与李女士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才得以联系上她。如今赵女士拿出1万元钱来赔偿同学并请求同学原谅。李女士很惊讶,又很惊喜,她谢绝了这1万元,表示能重拾友谊比收下这1万元更令她高兴。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 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C】 4.CE 对为国捐躯的包括鱼儿爸在内的军人的敬重和感动。 9.(5分)首先,乱叫“爸爸”,突出了鱼儿的弱智身份和牺牲军人的后人的可怜;其次,乱叫“爸爸”是故事的线索,串起了整篇小说;第三,推动情节发展;第四,突出了军人牺牲让家人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深化了主题。 10.C】 11.A 12.A 13.(1)御史台的官员认为人赃俱在,这只是自当怕杀人罢了,不听取他的意见,朝廷另派他人去审理,最终将犯人处死。威 (2)竟然因为使臣一句话而杀行省大臣,这恐怕不是品德高尚的(人做的)事。况且江浙是豪华奢侈的地方,使臣或许是不能(可能是)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编造谎言来陷害大臣罢了。 14.AE 15.(6分)将军之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射技之精巧,二是运筹(谋划)之巧妙。①正面描写。“雉惊弓满劲箭加” 写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引满弓,迅猛而准确地命中雉鸡。又如“盘马弯弓惜不发”则写出了将军盘马弯弓,善于审情度势,选择出猎的最佳时机。②侧面烘托。“军吏贺”指围观的军吏为他的成功庆贺,写出围观的军吏对将军绝妙的射技的敬服,巧妙的暗示将军的射技。又如写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雉鸡的勇猛烘托将军射技之精巧。 16.(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以手抚膺坐长叹 17.B 18.D 19.A 20.①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 【】 ②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 ③人生也是“熬”出来的 21.(1)抓住要素:“穿毕业服的学生”“笔”“带有‘专业’二字的孔方兄” (2)读书的意义——钱 22.作文同高考评分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