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2019-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Word版附答案)
高二语 第 1页(共 10 页) 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202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 在指定区域。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本 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 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 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 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 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 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 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 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 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 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 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 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 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 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 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 生活方式。 高二语 第 2页(共 10 页)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 西域文化以及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 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 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 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 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 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 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 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 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对敦煌 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 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 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敦煌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内涵丰富。 B.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敦煌文化崇德向善的底色却从未改变。 C.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D.融通是敦煌文化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中华民 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四个特点。 C.文章论证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具体例举了构成敦煌文化的多种元素。 D.文章在论证敦煌文化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敦煌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敦煌文化的研究表明,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 就一定能取得开拓发展。 B.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是敦煌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旦进人玄想,文 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 C.敦煌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融合,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 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D.传承发展敦煌文化,今天还需要深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 神,并赋予它时代的内涵。 高二语 第 3页(共 10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 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 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 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 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 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 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 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 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 年,全球爆发甲型 H1N1 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 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 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 87 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 生产批号的 H1N1 甲流疫苗。 2014 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 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 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 高二语 第 4页(共 10 页) 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 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 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 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 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 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 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 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 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 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 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 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 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 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 H1N1 流感疫情,还 成功研制生产了 H1N1 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 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 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 进行防控?(6 分) 高二语 第 5页(共 10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孙少平把他外出谋生的一切方面都想好以后,决定先和父亲谈这件事。 这天吃过午饭,父子俩到山上一块坡地种玉米。两个人都赤脚片,一前一后, 来来回回,也顾不得说话。 父亲挖坑就像母亲纳鞋底,行行道道,疏密有致,远看如同工艺美术家精心设 计的图案。少平耐着性子,尽量把籽种不偏不露点在土坑中间,再补一个不轻不重 的脚印。终于休息了。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也学着他哥的样, 卷了一支旱烟棒。 他用父亲的打火机点着烟抽了几口,然后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谈起了他走黄原 的打算。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他“吱吱”地用劲吸着烟锅。思谋了好一阵,才说:“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 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 少平一时难以给父亲说清楚自己的心思。 “我待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跑一跑” 父亲低倾下头,手指头抠着脚指头,说:“我能想来哩。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 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 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 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 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 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 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务过来。 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 心……” 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 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 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 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父子俩回家后,离吃晚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他们又收拾了一下,赶到后 村头烧砖窑那里给少安两口子帮忙。 天黑以后,少安让家里人回去吃饭。等父亲嫂子先后走了以后,少平却磨蹭着 没有急忙回家。他一边在和哥哥添炭,一边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 少安惊讶得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 在这么忙,人手缺得要命,你怎么能跑到外面逛去呢?”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也有点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 高二语 第 6页(共 10 页) 是要出去干点事!” “干什么事?无非是去揽工!你又不是匠人,当个小工,一天挣一两块钱,连 自己的嘴都糊不住!你何必要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 边种地,一边经营咱们的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 “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什么事!” 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 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 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 出的伤感。 他早已看出来,弟弟是一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 现在,少安已经明白,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 兄弟俩圪蹴在土场边上沉默了一会,孙少安已不再和弟弟争辩。他伤感地对少 平说:“那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他感到语塞,竟不知说什么 了。 这时候,孙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他对哥哥说:“我走了,你和爸爸的负 担就更重了……” 少安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一心要出去,也就不要牵挂家里,你自己 一个人在外面,无依无靠,倒要好好操心哩!家里的事你放心,有我哩。” 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几天以后,少平就决定走黄原了。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和衣躺在土炕上,一直半睡半醒。明天他就要走了,走 向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他现在才感到了一片令人心悸的渺茫,由不得手心里捏出 两把汗水。睡梦中,他感觉有人轻轻地摩挲他的头发,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手。他一 直等汹涌的泪水通过鼻孔管流进肚子里,才睁开眼睛。 第二天早晨,从米家镇开往黄原的第一辆长途汽车过来后,少平就立刻提起那 卷破烂行李挤了上去。他尽量笑着挥手向亲人们告别,而并不知道两颗泪珠早已从 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孙少平向父亲提出外出闯荡后,孙玉厚表达了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描述了 在外生活的艰辛,想以此留住儿子。 B.孙少平出门是为了“闯荡”,这一想法却被哥哥孙少安说成是为了去“逛”, 表明孙少安和孙少平之间存有误会。 C.孙少安是一个新型的农民,他有自己的事业——砖窑,希望和弟弟一起开创 新生活,但太过满足于现状。 D.小说节选部分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小 说的语言质朴无华,有地域特色。 8.请结合选文,分析概括孙少平的形象特点。(6 分) 9.文中孙少平的形象代表了无数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他的心理反映了年轻人的 “成长之痛”。这种“成长之痛”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概括分析。 (6 分) 高二语 第 7页(共 10 页)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 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 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 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 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 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平遂至修 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 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于是与平剖符.., 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 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乃复赏魏无知。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 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孝文帝立, 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 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 勃。”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 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B.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C.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D.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秦,项羽将陕西的关中一带一分为三,分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因以称之。 B.河,秦汉前,“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两者以外河流通常称“川”“水”。 C.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警卫在中,车夫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D. 剖符,封建帝王封赏有功者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以作为凭证。 高二语 第 8页(共 10 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平跟随项羽,也曾得到垂青。他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 级的爵位,平定殷王反叛后,项羽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赏给他黄金二十镒。 B.陈平逃离项营,遇险机智自保。他横渡黄河时,看到船夫对他图谋不轨,就 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这样船夫知道他身上无钱才没有下手。 C.陈平知恩图报,荣贵不忘故人。刘邦封他为户牖侯,他辞谢说若没有魏无 知,自己就不能入朝为官,于是就将封爵让给了魏无知,皇帝为此称赞了他。 D.陈平富有智谋,处事谦虚谨慎。孝文帝时,他认为太尉周勃在诛灭吕氏宗族 的事情上功劳居多,于是托病引退,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2)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从 军 行 杨 炯 ① 烽 火 照 西 京 ② , 心 中 自 不 平 。 牙 璋 ③ 辞 凤 阙 ④ , 铁 骑 绕 龙 城 。 雪 暗 凋 旗 画 , 风 多 杂 鼓 声 。 宁 为 百 夫 长 , 胜 作 一 书 生 。 【注】①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皆任文职。唐高宗期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 一带,唐王朝派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②西京: 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④凤阙:指长安宫阙。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起句用一“照”字,将“烽火”和“西京”巧妙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 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的紧张气氛,并引出下文。 B.第二联“牙璋”对“凤阙”,把官军出师景象渲染得非常庄严;“铁骑绕龙 城”则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C.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 唐王朝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D.《从军行》全诗通篇实写,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 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15. 本诗在自然景物选择、战争场面描绘、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了边塞诗的典型特 征,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高二语 第 9页(共 10 页) (2)李白《蜀道难》中“ ,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 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 终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开化纸”原产地在浙江省开化县,其工艺源于唐宋,至明清时期趋于纯熟, 是清代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纸,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就是用它印刷的,其质 地 洁白,有韧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开化纸”已失传消逝百余年, 加上古时“开化纸”的制作技法从未在文献中记载流传过,所有的工艺只靠历代的 纸匠口耳相传,秘不示人。所以,想要恢复“开化纸”,其难度真不亚于登蜀道。 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反复 ,人们渐渐厘清了“开化纸”的原料构成 和制作流程。( ),用其制成的纸可防虫蛀,千年不坏。皮料打浆工艺、 漂白工艺得到改良、创新,提升了设备水平,工作效率也更高了。此外,纸浆除杂、 簾纹攻克——这两道造纸过程中最复杂的技术难题,在人们的努力下也 。 2017 年,专家依据最新 的纸样认为,复原的纯荛花“开化纸”,寿命可 达两千八百二十五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细腻 实验 迎刃而解 检验 B.细致 实验 一蹴而就 检测 C.细腻 试验 迎刃而解 检测 D.细致 试验 一蹴而就 检验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北江荛花是“开化纸”的主要原料,而且荛花有一定的毒性 B.北江荛花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它是“开化纸”的主要原料 C.北江荛花之所以是“开化纸”的主要原料,是因为荛花有毒性 D.有一定的毒性的北江荛花成了“开化纸”的主要原料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创新、改良了皮料打浆工艺、漂白工艺,工作效率也更高了,设备得以升级。 B.创新、改良了皮料打浆工艺、漂白工艺,提升了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 C.皮料打浆工艺、漂白工艺得到创新、改良,设备水准得以升级,提高了工作 效率。 D.皮料打浆工艺、漂白工艺得到创新、改良,设备也得以升级,工作效率也更 高了。 高二语 第 10页(共 10 页) 20.某中学将举行高二年级辩论赛决赛,以下是校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 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修改。(5 分)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高二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 2 月 24 日 16:00 在多功能厅举行。 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届时我们 还将敬赠礼物一份。请您挤点儿时间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校团委、学生会 2020 年 2 月 17 日 21.下面示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词语的诠释,请仿照示例,任选三个词 语进行合理解释。要求内容协调,立意积极。(6 分) 示例: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明(彬彬有礼,仁德有序) 富强( ) 诚信( ) 和谐( ) 公正( ) 法治( ) 敬业(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张潮)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 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 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人:芮城中学 薛 朋 高二语 第 11页(共 10 页) 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语文参考答案 2020.7 1.C (C 项“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错误,文中无相关信息。考查对文本第 三段的理解,该段主要论述敦煌文化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但不能理解为敦煌的 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其他选项均正确。) 2.A (A 项“中间分析原因”错误,文章开篇,首先提出敦煌文化研究中对“敦煌 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述”的问 题,进而指出敦煌文化“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中间部分四个段落,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方面的特点;最后一段,则指 出了“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和思考”的意义,并由 此发出倡议。整个行文都没有涉及原因分析。其他选项均正确。) 3.D (A“只要……就”表述错误,条件不充分,“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 再创造”不会必然带来“取得开拓发展”的结果。B“一旦进入玄想,文学艺术 将失去其生命活力”错,推论不成立。C“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 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错,说法绝对,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路径 有多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唯一的路径。D 项为正确选项。) 4.A (“就往往会束手无策”错误.) 5.C (“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 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 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 效地开展落实。(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7.C (“太过满足于现状”无中生有,从选文中看不出这一点。) 8.①渴望自立,有自己的理想。不顾父亲和哥哥的阻拦,不顺从父亲和哥哥替他安 排好的生活方式,坚决请求自己外出谋生。②克制、坚强,有强烈的自尊心。不 让父亲看到自己流泪,尽量笑着与亲人告别;哥哥说他“跑到外面逛去”时,他 极力辩解。③看重亲情,有家庭责任感。虽然渴望离开家庭,但依然牵挂父亲和 哥哥;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帮助家庭。 9.①“成长之痛”反映了年轻人的理想与长辈传统意识之间的矛盾。孙少平的理想 并没有得到父亲与哥哥的支持,他们都极力阻挠他独自外出闯世界。②“成长之 痛”反映了年轻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拿读书来改 变命运的想法目前还未能实现。③“成长之痛”反映了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对自己 高二语 第 12页(共 10 页) 理想追求的不太成熟的认识。孙少平对自己外出之后到底可以做什么事并没有清 晰的认识,并不能和父亲、哥哥说清楚自己的心思。 10.D 原文标点为: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 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11.C 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12.C 魏无知是另外得到的封赏,而不是陈平将爵位让给魏无知。 13.(1)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 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使使”“间”“杖”各 1 分,句意 2 分) (2)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踩汉王的脚,汉王也有所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 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蹑”“遇”“卒”各 1 分, 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 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他为卿并赐予相应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 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 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 赏给他赏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 的将领们。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 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横渡黄河,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 亡的将领,腰中定当藏有金玉宝器,就盯着陈平,打算杀掉他。陈平很害怕,就解开 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船夫知道他身上一无所有,才没有下手。陈平于是到 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汉王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 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打败了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 件事禀报给汉王。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踩汉王的脚,汉王也有所悟,于是优厚 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把户牖乡封给陈平。当时与陈 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为户牖侯。陈平辞谢说:“这不是我的功劳。”皇上 说:“我采用了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功劳是什么呢?”陈平说:“如果没 有魏无知,我怎么能被提升呢?”皇上说:“像先生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 是又赏赐了魏无知。第二年,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在代地攻打谋反的韩王 信。匆忙行军到了平城,被匈奴围困,七天吃不上饭。高帝采用了陈平的妙计,派人 到单于的阏氏那里去疏通,才得以解围。高帝脱身以后,陈平的计策始终秘而不宣, 世间没人得知内情。孝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多; 陈平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托病引退。孝文帝刚刚即位,觉得陈平病得奇 怪,就去探问他。陈平说:“高祖时期,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陈平。到诛灭吕氏宗族时, 我的功劳也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太史公说:丞相陈平年 轻的时候,原本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 来已经很远大了。他颠沛忙乱于楚魏之间,最终归附高帝。他常常想出妙计,解救纷 繁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到了吕后执政时期,诸事多有变故,但陈平最终能自免 于祸,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假若没 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 高二语 第 13页(共 10 页) 14.D (本诗并不是通篇实写,出征的是裴行俭,杨炯是一介书生(一生任文职); “烽火照西京”是想象是夸张,战争在发生在甘肃;“宁为百夫长”两句抒情, 呼应“心中自不平”,从这里回看中间两联也可推为想象的情景。) 15.①自然景物选择:以“雪”和“风”写边地恶劣环境。从视觉出发写大雪纷飞, 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几乎湮没了 进击的鼓声。以二者渲染边塞环境的恶劣。 ②战争场面描绘:用描写旗鼓来侧面刻画战斗场面。大雪之中,旗帜暗淡,仍 然是方向;大风之中,鼓声微弱,仍然是动力。以点带面,使战斗的画面跃 然纸上,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③主题思想:表现了战斗残酷和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以环境的恶劣,侧面衬 托出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战斗的残酷。风雪中将士们惊心动魄的行军,凸显 了战士们壮怀激烈,舍生忘死的豪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6.(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其险也若【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7.C (细腻:常形容东西或者人比较有韵味。细致:形容人做事情比较细心,注 重细节。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迎刃而解:比喻主 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一蹴而就:形容 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检验:强调“符合性”,做出合格与否的判 定。检测:仅需提供结果,不需要判定合格与否。) 18.A (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虚词、句式类型、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 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衔接句既要照应前文强调出“原料构成”是什么,又 要照应后文解释“可防虫蛀”的原因,故 A 项最恰当。) 19.D (本题中三个分句各有主语“皮料打浆工艺、漂白工艺”“设备”“工作效 率”,再考虑到搭配、语序等,D 项最恰当。) 20.①“尊敬的老师”格式顶格(称呼语要顶格书写); ②《才辩无双》书名号改为引号(非书名、篇名、报刊名、固定栏目名等不能 用书名号); ③“光顾”改为“光临”(“光顾”指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是 敬辞,对象运用不当,不合此处语境,应改为“光临”); ④“挤点儿时间”改为“拨冗”(“挤点儿时间”为口语表达,语体色彩不符 合;“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书面敬辞。); 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谢意”(“敬谢不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 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是想表示感谢,不是推辞, 应改为“深表谢意”。) (每点 1 分,只指出未修改或修改不正确不给分。) 高二语 第 14页(共 10 页) 21.参考示例: 富强: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诚信:一言九鼎,重于泰山。 和谐:多元包容,以和为贵。 公正:公道在心,不偏不倚。 法治:章法有度,自成方圆。 敬业:恪尽职守,乐业奉献。 22.参照 2019 高考评分标准。 本题给了写作提示“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 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故考生要先理解五个句子蕴含的观点,在写作时分析 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第 1 句重点 在于人在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不同,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读书的收获越丰富。 第 2 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死钻牛角尖,不能局限在书中。第 3 句重点在于读书的广博特点,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有眼光。第 4 句讲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 5 句说读书的方法,要专心,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结合。 参考立意: 读书,要有广度、厚度 活学广用,方为上“读” 字斟句酌,遍览群书 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