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省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省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7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阅读题 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依时有春杓、夏稀、秋尝、冬蒸。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丽月清,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因为祭是人天中介。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这个“第一”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古人用的方法是祭。可见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的一种形式。‎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即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月亮作为一个巨大的天体,肯定有它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这就是古人讲的“月神”。既然真有“月神”,《论语》中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显得必要。‎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要诵读祝文的。向西设坛,由祭官或女性贤淑沐手恭诵祝文,然后向月焚化。祝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先是歌颂,再是立志。作为阴性能量的载体,月亮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 为了让这种能量具有存在感,祭祀之后要分食祭品,古人名之为“饺”。随着祭礼的不断演进,月饼和瓜果就成了中秋的主要祭品。无疑,祭品是一种祝福化了的食品,因此,在祭礼之后,我们看到,许多人舍不得吃掉自己分得的祭品,要拿回家,让老人和小孩分享。‎ ‎(选自《中秋是归途》,有删改)‎ ‎1. 下列有关“中秋祭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而流传的中秋祭月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祭祀中地位最为突出。‎ B. 古时的中秋祭月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合道,以此突显老子“道生万物”思想对古人产生的影响。‎ C. 华夏先祖视太阳、月亮分别为寰宇间阳性与阴性之最,中秋祭月就是为彰显它们在天地间的重要意义。‎ D. 原是秋分祭月,因秋分在农历中不固定,为避免出现无月献祭的情形,后演变为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人发现,秋分这一天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在此之后,白天渐渐变短,阳气开始衰减;黑夜逐渐增长,阴气渐增。‎ B. 在民间,“秋尝”祭月有着浓烈的感恩味道,老百姓认为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后应先请天地和祖先品尝。‎ C. 古人把祭祀看作是保持生命个体与祖先之间相互联谊的一种方式,即人天中介,通过祭可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 D.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由祭官或女性之贤淑者沐手恭诵祝文,祝诵完毕,祭文要向月焚化,仪式感很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系辞下》讲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明古人很早就关注日月运行规律。‎ B. 《国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可以看出祭月具有教化的作用。‎ C. 《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明古代帝王把祭拜日月这一活动看得很重要。‎ D. 《论语》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强调“月神”存在的真实性,为祭祀之后分食祭品找依据。‎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是“秋尝”的重要内容,并没有说“中秋祭月”在四时之祭中地位突出。B项强加联系,中秋祭月与老子学说产生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C项“它们”包括太阳与月亮,中秋祭月祭的是月亮而非太阳。‎ ‎2. 试题分析:“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与原文不符,文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 ‎3. 试题分析:“后人祭祀后分食祭品找依据”有误,是强加因果。‎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强拉因果。‎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年4月4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 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 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部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6. 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A 5. CD ‎ ‎6. 基本含义: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具体表现:①潘际銮先生的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与祖国紧密关联。考上西南联大,受父亲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选择机械系;清华毕业,潘际銮意识到焊接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选择了焊接作为终生职业。②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他是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先后在哈工大和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焊接专业;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并为高铁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③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上。‎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B项,有表现“壮心不已”,没有侧重表现“老而弥坚”。C项,材料一没有回顾“求学经历”,也没有“再现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教学严谨的风格”。D项,没有记述“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A项“年轻”更表现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与自信。B项“激动”是出于对祖国和母校的情感。E项与原文“两个驱动力”的表述不符。‎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结合材料分析,潘际銮先生的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与祖国紧密关联。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上。‎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猎手 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人们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乌兽!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洞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张明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瞄准豹子扣动扳机。没响!妈的,臭子!张明顿感绝望。因为,那只受惊的豹子已跃于头顶。显然,装火药是来不及了。张明抽出了猎刀。‎ 豹子直压而下,张明捅进猎刀,决心来个同归于尽。‎ 张明无损。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 张明惊魂未定,手脚酥软。好半天,他努力走过去,抽出了猎刀,一切如在梦中:我张明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 不,不是!张明镇定下来。因为他看见豹子额中插着一样东西——一支没颈的羽箭!‎ 张明忽然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走了。‎ 张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的事。人们望着疲惫不堪默然无言的张明亦无言。‎ 张明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一人当胸一拳:好张明!真是好样的!‎ 张明懵然爬起来到庭院。当中,停放一只开膛的豹子.张明上前,摸摸豹额,羽箭没了,箭洞被巧妙堵死。张明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张明满街转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明真想大哭一场…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来到普济寺。漆武不在,于是,张明就一个人喝了半壶酒,吃了带来的半只狍子的一半。以前,张明很能喝酒.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张明喝了半壶酒就醉了,并且醉得很厉害。‎ 就在张明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铳,自是不敢放。张明就是个例子。没被日本共用皮鞭涪活抽死就算万幸。‎ 不敢放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能捉住几只野兽。但那滋味呢?世世代代的乌林,让小日本给统治了。窝囊!‎ 感到最窝囊的依然是张明!张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用皮鞭托着张明的下巴,得意洋洋地问他:你说咱俩谁是真正的猎手呢?‎ 张明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依然是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这次没有醉,他埋伏在一棵大树后。因为,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 藤野一郎来了。张明迅雷不及掩耳地扑上去。猎刀捅进了藤野一郎的腹中。那一刻,藤野一郎的枪也响了。‎ 后来,在张明死的地方竖了一块石碑,碑文只有五个字:真正的猎手。‎ 再后来,乌林的所有猎手忽拉一夜间全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除了用枪,最拿手的就是利用陷阱、套子、竹箭等森林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对付日本鬼子,叫他们防不胜防。听说,这支队伍骁勇善战,神秘莫测。还听说,他们的带头人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的身上永远都带着一把弩。‎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外乡人漆武凭借一把祖传的弩独自一人猎杀了一只豹子,轰动了整个乌林,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仰。‎ B. 张明不服漆武,他本来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而且他的猎杀工具是火铳,比漆武所用的弩威力更大,因此他要入山猎杀一只最大的豹子。‎ C. 小说用传言作为结局,更能突出这支抗日队伍的神秘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可以引导读者去推理想象,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D. 小说两次写张明“明白了”,巧妙地省略了一些繁琐的补叙,言简意赅,寥寥几语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把漆武和张明的形象突显出来。‎ E. 本文语言凝练,叙事简洁,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8. 小说中漆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标题“真正的猎手”有哪些作用和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7. CD 8. ①打猎本领高超。他用一把弩就独自杀死了一只豹子,还在危急关头射杀豹子,救了张明;②为人低调,能为他人着想,不慕虚名。他在危急时刻杀死豹子救了张明,却不张扬,还巧妙地照顾张明面子,不善言语,不图虚名;③热爱祖国,智勇双全。抗战时期,他带领一支队伍,骁勇善战,利用各种武器对付日本鬼子,叫敌人防不胜防。 ‎ ‎9. 作用:①“真正的猎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张明和漆武的故事都围绕它展开,标题具有线索的作用;②“真正的猎手”是对漆武和张明的高度评价,具有赞扬人物形象的作用。‎ 内涵:①“真正的猎手”一语双关,不仅指主人公漆武和张明是打猎的好手,也指他们是抗日杀敌的英雄;②“真正的猎手”不仅指主人公打猎本领高超,也指主人公的精神品质高尚。‎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凭借一把祖传的弩”不合文意,B项“猎杀最大的豹子”有误;E项没有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相应手法分析要注意准确性。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①细读全文,抓住关键再品味。②从字眼、意思、意境等方面来考虑他们的相同之处。‎ ‎8.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如打猎本领高超;为人低调,能为他人着想,不慕虚名;热爱祖国,智勇双全等。‎ 点睛: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时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二要注意通过对小说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 ‎9. 试题分析: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常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注意抓住“内涵”和“作用”两个关键词来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 ‎,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宋史,卷二百六十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 B. 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 C. 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 D. 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要对君主或尊长之名避讳,吕余庆本名胤,与宋太祖赵匡胤名字中的一个字“胤”相同,故称偏讳。‎ B. 官秩刚开始指官员的俸禄,后来因为官员的俸禄与其职位品级对应,官秩也就指官员的官位品级。‎ C. 吕余庆作为皇帝的旧部功臣,一生办事干练功勋卓著,他死后皇帝就赠予他的子孙镇南军节度一职。‎ D. 禅让是古代传说中的王位传递形式,但后来在王朝更替时也称禅让,其实是奉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吕余庆有才干,便向周世宗举荐其为从事,不料周世宗早已对吕余庆有所了解,因为吕余庆任职的濮州曾是周世宗镇守澶渊时的属郡。‎ B. 吕余庆在宋太祖即位后便受到恩宠,把他从一个地方的观察判官擢升为给事中,同时他的父亲也荣膺此职,父子同朝为官官秩相同,当时的人很是羡慕。‎ C. 吕余庆去成都任职之前,蜀地盗匪横行,军人恃功自傲,大将王全斌等人无力管束军队,吕余庆到任后即抓捕带头为非作歹的士兵,军队才慑服。‎ D. 当权臣赵普因为忤旨被罢免后,原来的同僚们争着构陷赵普,唯有吕余庆尽力给宋太祖辨明情况,宋太祖的怒气渐渐缓释了,还称赞他是一个宽厚长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 ‎(2)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 ‎【答案】10. B 11. C 12. B ‎ ‎13. (1)吕余庆凭借先代恩荫补任千牛备身,历任开封府参军,后升任户曹属官。(采分点:以、荫、补、历)‎ ‎(2)一天,药市刚刚开集,街吏飞驰上报有军校喝醉酒持刀抢夺商贩货物。(采分点:始,驰,被酒,夺。被酒,解释为中酒,即喝醉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仕汉历周”应断开,指吕余庆在五代时的汉周两朝任职。“迁”是“升官”,故“濮州录事参军”后要断开。“领”是动词“兼任”,“同州节制”是官名,故后面要断开。“闻余庆有材”是一个兼语句,应断开。“世宗”后周世宗,故前面断开,“问曰”后断开。“得非……乎”是固定句式,断为一句。原文标点: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本选项考察考生对“赠官”制度的理解,“赠官”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原文是说吕余庆的父亲吕琦是在后唐清泰年间担任给事中,故父子两人不是同时任此职。‎ 点睛: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以”译为凭借,“荫”译为荫补, “历”译为历任,“迁”译为升迁。(2)“始”译为开始、刚刚,“驰”译为飞驰,“被酒”解释为中酒,即喝醉了,“夺”译为抢夺。‎ 参考译文:‎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名讳,因而以字行世。他的祖父吕兖,任横海军节度判官。他的父亲吕琦,在后晋任兵部侍郎。吕余庆凭借先代恩荫补任千牛备身,历任开封府参军,后升任户曹属官。后晋少帝的弟弟石重睿兼任忠武军节度时,任命吕余庆为推官。从后汉到后周一直任官,后升任濮州录事参军。宋太祖兼任同州节制时,听说吕余庆有才干,上奏任命为从事。后周世宗问道:“莫不是曾经任濮州纠曹的那个人吗?”就任命为定国军掌书记。后周世宗曾经镇守澶渊,濮州是属郡,因此知道吕余庆的为人。‎ 宋太祖历任滑、许、宋三州节度,吕余庆一直任宾佐。宋太祖即位后,把他从宋、亳观察判官任上召入朝廷,任命为给事中,充任端明殿学士。后唐清泰年间,吕琦也曾任此职,官位品级都相同,当时人认为他家很荣幸。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太祖征讨潞州及扬州时,他都兼任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升任户部侍郎。遭母丧。荆湖平定后,出朝任潭州知州,改任襄州知州,升任兵部侍郎、江陵府知府。召他回朝,以本官参知政事。‎ 平定蜀地后,任命他为成都知府。当时盗贼四起,军队士兵恃功骄纵,大将王全斌等人不能管束部下。一天,药市刚刚开集,街吏飞驰上报有军校喝醉酒持刀抢夺商贩货物。吕余庆立即派人捕捉来斩首示众,军中畏服,百姓安宁。朝廷即可加任吏部侍郎。回到朝廷后,先后兼任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交替执掌政事印,不久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处理机务之任,朝廷便授任他为尚书左丞。开宝九年,去世,终年五十岁。追赠镇海军节度使。‎ 吕余庆为人厚重简约,太祖历任藩镇节度,吕余庆一直是僚佐之首。太祖受禅即位后,赵普、李处耘都首先被提升任用,吕余庆丝毫不在意。不久,李处耘被贬镇守淄州,吕余庆从江陵回朝,太祖委婉地向他问起李处耘的事,吕余庆以理分辨解释,太祖认为符合实情,于是任命他为参知政事。适逢赵普违逆旨意,大臣们争相排挤倾轧赵普,只有吕余庆替赵普辩明,太祖怒意稍微缓解,当时人们称赞吕余庆为长者。至道年间,朝廷任命他的弟弟吕端为宰相,特诏追赠吕余庆为侍中。‎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 本诗首联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 颔联“闻道”“更言”两词有不确定之意,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15. 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运用想象、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分析。D选项“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选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答案】 (1). 驽马十驾 (2). 功在不舍 (3). 醉里挑灯看剑 (4). 梦回吹角连营 (5). 将军角弓不得控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驽”“连”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360公司贸然停止个人网盘业务,有关部门也该自我反思,不能因为省了监管责任而弹冠相庆。‎ ‎②现如今,许多名山古刹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道弘法,而龙泉寺的僧人依然过着清规戒律的修行生活。‎ ‎③《秋水》是《庄子》中的一则著名寓言,记述的是自高自大的黄河水神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 ‎④许多人正是看中了车牌上附着的经济利益都来学车考驾照,导致一时间洛阳纸贵,约个教车的都很困难。‎ ‎⑤一些文艺评论家面对低级趣味噤若寒蝉,并深陷“人情批评”“圈子批评”“红包批评”等流弊。‎ ‎⑥老年人往往难以招架骗子的“温情”攻势,最终将积蓄心甘情愿奉上,致使骗子的“温情”招数屡试不爽。‎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属于用错场合。‎ 洛阳纸贵:典故来自《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用错对象。‎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不合语境。‎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里用原义。‎ 虚怀若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洛克菲勒家族除了惊人的财富、显赫的声名,他们还因对公益慈善的重视和投入,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称赞和认可。‎ B.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C. 在年岁已高的希拉里两次竞选总统失利后,表示第三次竞选总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有媒体称她正考虑今年竞选纽约市长。‎ D. 据一位学者说,或许在未来五年,无现金支付将会成为中国首要支付方式。超过70%以上的网民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不需要现金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称赞和认可”语序不当,应改为“认可和称赞”;C项主语残缺,“年岁已高的希拉里”放到“表示”前面;D项“超过70﹪以上”前后矛盾,应删去“超过”或“以上”。‎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 ① 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 ② 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 ③ 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但 ④ 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 ⑤ 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 ⑥ 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也 固然 不管 都 甚至 B 虽然 却 固然 尽管 还 甚至 C 即使 也 其实 不管 都 反而 D 即使 却 其实 尽管 还 反而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①②所在两句有转折意,且①所在句意思虚拟,所以填“即使……也”,填“即使……却”关联词不搭配。③处填“其实”可对上文极端表述进行意思逆转,填“固然”和上文极端表述冲突。据两个“怎么”可知偏句含有不确定意,而“尽管……却”要求偏句意思确定,所以④⑤处适合填“不管……都”。“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递进,“反而”表示相反的递进;本句是相反递进,且有“不但不”的暗示,所以⑥只能填“反而”。‎ 点睛: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人认为,文章只应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①_____。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②_____。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③_____,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依据,因而纵容自己。‎ ‎【答案】 (1). ①即使带这些小毛病也没关系 (2). ②文章也就缺乏活力和生气 (3). ③这个话当然有道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21. 市三中2017届毕业典礼上,在播放毕业生在校三年学习生活的纪念短片环节完成后,安排的是“时光彩瓶”环节。每位毕业生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下一段话,装入“时光彩瓶”,并交给学校珍藏。请你为这两个环节拟写一段串联词。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90字。‎ ‎【答案】难忘军训中的英姿飒爽,难忘运动会上的活力四射,难忘学习时的努力拼搏,这些影像是我们成长的足迹。三年去也匆匆,十年后又会有怎样的你!下面就请大家在“时光彩瓶”里写下对未来的期许。‎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3月28日低调首播以来,非常“主旋律”的写实剧《人民的名义》一夜爆红。更出乎意料的是,最让观众着迷的角色不是大义凛然的男一号,而是充其量只是第四男主角的李达康。连日来,“达康书记”的表情、手势,甚至双眼皮都上了热搜榜,被网民一一截图品鉴。‎ 时下许多人都梦想如“达康书记”一样一夕走红,甚至为“红”而不择手法。相比之下,“达康书记”的走红却与此大不相同。饰演李达康的老戏骨吴刚,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子,演过《茶馆》《雷雨》等剧目中的诸多角色,每一个角色他都精雕细琢。他在话剧舞台上坚持耕耘了24年,直到58岁终于“出其不意”在大众媒体上井喷般飙红,连编剧周梅森都被他的演技“震惊”。‎ 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坚持的力量 坚持能让一件事变简单,坚持是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准备放弃的时候,是坚持给了我力量。‎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均告失败。有人嘲笑他说:“你永远不会成功。”爱迪生不为所动,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废寝忘食进行研究。终于,他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电灯,带给了世界光明。他一生坚持研究,发明了一系列使后人获益匪浅的发明,把他的名字熠熠生辉地烙在了史册上,经岁月流洗而不褪色,盛名流传至今。是坚持,让他一生光彩。‎ 翻开奥林匹克的百年长卷,亦可发现坚持的亮点,早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夺的了首枚奥运金牌时,24岁的王义夫就站在了领奖台上。此后,国家队的成员更换了一批又一批,可王义夫始终坚持在赛场上,他誓要夺下一枚奥运金牌。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王义夫如愿已偿,夺得十米汽手枪金牌。32岁,他本应功成身退,但质疑声使他留在了赛场上——他要证明自己。终于,在经历了96、00年的两次失利后,王义夫圆梦雅典,用实际行动使舆论哗然。此时,他已44岁,是坚持,让他受挫折而不辍,终于成功。‎ 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是坚持,让刘禹锡历经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苦后,终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是坚持,让苏子瞻身陷“乌台诗案”而坚持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坚持。让柳永全然不顾衣带渐宽,而流下了千古佳话。曹雪芹举家食粥坚持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欧阳修年幼丧父笃学成材;匡衡家境贫寒坚持凿壁借光,终成大学。圣贤们正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诉一个真理:坚持,是通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试问:不能忍受磨炼,有几人能成功?‎ 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朋友,从今天起,学会坚持。你才有机会独掌苍茫大地,傲问谁主沉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达康书记”的成功及带来的反应,许多人都梦想如“达康书记”一样一夕走红,甚至为“红”而不择手法。“达康书记”的走红却是实力的体现等。综合参考立意:不断积累自己的实力,充实自己;不能盲从;做人不应该急功近利等。‎ 点睛: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