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命题猜想)-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命题猜想)-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考向解读】 ‎ 由对文言实词的专门考查,转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就为学生指明了备考方向。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文化常识,是亲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命题热点突破一】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形式虽然简单,考查的内容却非常广泛。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考生答题的质量,所以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积累,多训练;导之以法,练之以据,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文言实词学习的最佳效果。‎ ‎1、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例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 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选项D“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选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州咸敬服之          咸: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 殊: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带: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 迁:搬迁 参考译文:‎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命题点二 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厚,讳宗元。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②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③相侔:相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遇用事者得罪      B.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C.悉有法度可观 D.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做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命题点三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 ‎(节选自《明史·顾佐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     校:比较 B.以佐文士,难之 难:刁难 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 赴:前往 D.权贵人多不便之 便:方便 ‎【解析】选D A项,“校”后面有“射”可以判断为动词,解释为“比较”正确。B项,“难”,形容词活用作参与了这件事。顾佐奉命招安庆远蛮人,在四川监督采伐树木。跟从皇帝北征,巡视关口要地。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召入担任应天尹。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服,官吏百姓都害怕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尹。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他被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任通政使。‎ 命题点四 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节选自《列子·黄帝》)‎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命题点五 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命题热点突破二】 文言虚词 一、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例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员亡,荆急求之     亡:逃亡 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 知:巧诈 C.去郑而之许 去:前往 D.因如吴 如:到,进发 参考译文:‎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巧诈,(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 二、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2013年天津卷中“敬恒皇恐,长跪谢”一句,“谢”有多个义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分析:“敬恒非常惶恐,直身跪着(向母亲)谢罪”,由此可知,敬恒不务正业,做买卖时以次充好,被他母亲看到后,训斥了他,于是敬恒跪着向母亲谢罪,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C.今絷者众 絷:抓住 D.以中意乃解 解:缓和 ‎【解析】选B 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参考译文:‎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三、联想印证法 ‎1.课本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2014年山东卷中“其父见其志不可夺”一句,若判断“夺”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的语句“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意为“改变”。‎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如:2014年湖南卷中“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一句,若要判断“造”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造访”,解释为“往、到”“拜访”;“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一句中的“尚”,可以联想“崇尚、尚武”,解释为“尊崇、推崇”。‎ ‎3.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4年广东卷中“将论囚”一句中的“论”,可以联想到成语“论功行赏”,解释为“评定、判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     因:沿袭 B.尚法律,任俗交 任:任用 C.宜修复旧典 宜:应该 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挠:阻挠 ‎【解析】选D 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无所 参考译文:‎ 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历数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4年北京卷中“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两句构成对偶,句中的“恐”和“虞”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可推知“虞”为“忧虑、担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军夜大惊      夜:在夜里 B.而城中鼓噪从之 鼓噪:敲鼓呐喊 C.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夷:杀 D.齐人追亡逐北 北:北方 ‎【解析】选D 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 参考译文:‎ 因为牛尾被烧得发热,牛群发狂向前奔向燕军,使得燕军在夜里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将夜晚照得亮如白昼,燕军所见都是龙纹,被牛接触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名士兵又杀来,而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手持铜铁,敲得震天动地,在旁助阵。燕军极为害怕,连忙逃走。齐国人在混乱之中杀了他们的将领骑劫。燕军散乱窜逃,齐人紧追在后,所经之城镇都背叛了燕军而归附田单,而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都收复了。‎ 五、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2014年福建卷中“绳吏之法尤峻”一句中的“绳”为名词,在本句中与“吏”构成动宾关系,“绳”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绳”应解释为“约束、制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 B.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 D.故错人而思天 错:通“措”,放弃 ‎【解析】选B 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六、通假代入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4年全国卷Ⅱ中“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一句,“振”若按照“振动”“振作”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上下文,只有把“振”看作通假字“赈”才能讲得通,解释为“救济”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 C.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视 D.此梁之阴让也 让:责备 ‎【解析】选B A项,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本身 参考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田。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 ‎【命题热点突破三】 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一、明确设问方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二、把握命题特点 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 设题方式 对应陷阱 筛选 主体 主要人物 非其人物 主要事件 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 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 非其景物 筛选 特征 一个特点 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分别表现)‎ 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表现 方式 全部表现 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直接表现 混入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 直接表现 作者评述 他人评述或自述 筛选 角度 能表现 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 不能表现 能表现的就要排除 ‎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题中同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考题出自经书”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一语,可知“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个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苏涣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②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③及公往,遂直其冤 ④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⑤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⑥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C ‎(1)苏涣 有才能(一点) 直接表现 能表现 ‎(2)①符合 ②不符合(间接表现) ③符合 ④不符合(表现他为人正派,耻于和贵戚结交) ⑤符合 ⑥不符合(表现苏涣勤奋持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D ‎(1)苏涣 为官公正(一点) 全都表现 能表现 ‎(2)①不符合(不是写苏涣做官的事) ②不符合(写苏涣对王蒙正的态度) ③符合 ④不符合(写苏涣赏识有才能的人) ⑤符合 ⑥符合 参考译文:‎ 我的伯父名涣,早年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年轻时就聪慧过人,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担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 不久,改为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府,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的家族,依仗太后的势力傲慢专横。他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苏公虽然因为职务的原因为他做事,却十分瞧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公,并且给显要的官员写信,推荐苏公是可用的人才。苏公告诉京师办事处的官吏,摒弃了王蒙正的奏章收藏起他的书信。不久,王蒙正败落,士大夫因此都赞称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服孝期满)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百姓有冤死狱中的,县令害怕罪责,用病死来推托。知府委派官吏来处理这件事,经过多人也没有查清楚。等苏公一到,就为他洗雪冤屈。西夏人袭扰边境,知府要收购百姓的马来扩充骑兵,知府把这件事委托给苏公,马都如数购得而百姓不受骚扰。苏公到阆州做通判,虽然治理十分宽松,但使用刑律十分恰当,官吏百姓十分畏惧但十分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就爱好学习行为端正,苏公对他厚礼相待,准备把他作为乡里选拔、推荐的人才,鲜于侁因此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官职,苏公又用守法循理的官吏勉励他,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名臣。‎ 苏公被选为祥符知县。原来书吏张宗长期做非法谋取利益的事,害怕苏公,假托有病满一百天就离开了,却推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书吏按法律要用三等人,你是二等人,不能用。”张宗平时就侍奉权贵,向知府投诉。知府又把这个案子交给县令,苏公杖责他。不久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府上,传达圣上旨意,让张宗担任书吏,苏公依据法律不接受诏书。又一个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说:“一定要在法律之外让他担任书吏。”苏公对知府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这样扰乱法令,知府也不用做了,您为何不用县令不答应的理由来力争呢?”李绚对苏公的话感到惭愧,第二天进宫汇报了这件事。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者来查办这件事。张宗用贿赂请求于温成这样的大家族,不再加以追究,杖责假传圣命的人,放逐了张宗,整个开封府都震惊了。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提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满一年,弹劾城固县令一人随意杀人,整个州都震惊恐慌,于是再也无事发生。‎ 苏公去世二十七年后,他的儿子苏不危写下了苏公的遗事,把它交给我说:“我父亲已经去世,只有儿子活着,经常记下父亲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散失,那就是大大的不孝了。”我年幼时侍奉伯父,听他说:“我年轻时读书,稍大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进程,从不中途停止。在路上出游,行为符合礼法。回到家中,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在那时,没有听到有错误的言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我害怕子弟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下自己所听到的来警示他们。‎ ‎【高考真题解读】‎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选项D“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选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既然回答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从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 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二、【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题中同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考题出自经书”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一语,可知“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个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三、【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 ‎,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答案】‎ ‎9.B ‎10.D ‎11.A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们;“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介词,因为、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虽”,虽然;“然”,这样;“独”,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四、【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 ‎18.C ‎19.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不谋权私 ‎21.(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A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C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项译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1.考查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五、【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首先找到第三段的画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所指。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六、【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 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答案】‎ ‎8.C ‎9.C ‎10.B ‎11.A ‎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解析】8.除:授予官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所以中间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由此排除 AD,②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 ‎10.注意前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类题目,大多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人物是“李台州”,其品质是“至孝”,然后可分析出③不能反映“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12.“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重点词语:“秩”“竟”“揖”“以”“若”“兹”“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七、【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 ‎【答案】‎ ‎4.B ‎5.C ‎6.C ‎ ‎7.(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 ‎【考点定位】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八、【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6.D ‎7.(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承宪怀祸藏奸,窥觊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赍”是拿东西给人。“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九、【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 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6.C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谓《会典》成于刘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土地、户籍等职事”有误;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句首应添加主语;“权幸”,受宠的权贵之人;“嫉”,痛恨。第二句中,“忠谠”,忠实,敢于直言;“报”,回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完成修编《大明会典》,升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时的恩情,升任左谕德,充任讲官,修纂《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们不愿依附刘瑾,刘瑾厌恶他们,认为《会典》是刘健等人修编成功,浪费很多,变动编修者的官职,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为《实录》编写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情和其他部相比要少。从傅珪时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皇帝喜好佛学,自称是大庆法王。番僧要求百顷的土体建造法王下院。中旨下达到礼部,说大庆法王和圣旨一样。傅珪假装不知道,坚持上奏:“谁是大庆法王,竟敢和至尊的圣上并举,这是大不敬。”不理睬诏书的旨意。百顷的田地最终停止。傅珪平常看似木讷,等到遇到大事的时候,他坚持己见,别人不能强行改变他的看法。最终因为得罪权贵离开。教坊司的臧贤请求更换牙牌,规格如同朝士,有要求改铸方印,傅珪按照制度没有同意。臧贤日夜在宦官间诽谤傅珪,希望让傅珪离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的灾情,傅珪趁机极力陈说四方的灾难让人害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的灾情,趁机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共有灾变六十九件。而现在从秋天至今,地震天灾冰雹星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起,而水灾旱灾还没有算进来,自古以来灾难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坚守持正被反对,于是假传圣旨让两人退休。两京的言官上奏章请留,没有听从。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说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的风范,家中没有积蓄,艰难度日,请求发放月廪和岁隶,来显示朝廷对他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刚好去世,五十七岁。嘉靖元年登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十、【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 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7分)(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0.(3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B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指“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便同他谈轮。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 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 一、(2015·新课标全国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入贡”意为入朝进贡,其后应断开。“奏贬”意为上奏贬谪,不应该断开。据此应选A项。‎ ‎【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本题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 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不听。升任至中书舍人。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 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二、(2015·新课标全国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 本题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C项,“长子”错误,应为“嫡长子”。‎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回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句中关键词:“军旅”“咨怨”“游幸”,全句大意。第(2)句中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全句大意。‎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至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恨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非常慈爱和顺,来护儿自幼卓荦不俗;刚开始读《诗》,丢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财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三、(2015·四川卷,8~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3分)‎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渝”应该引申为退步。‎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B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译出大意,力求字字落实。重点词语:“患”“乘”“徒”“伦”。(2)译出大意,力求字字落实。重点词语:“匪”“由”“济”。 ‎ ‎【答案】 (1)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2)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4.把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确定文章三、四、五段为要点范围,然后筛选出关于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的关键词句,最后,组织概括出【答案】。‎ ‎【答案】 ①学习目标:立志、立德;②学习态度:立志、勤奋、执着、专心;③学习方法:正心修行,循序渐进,积累、贯通。‎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 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 不 省 察 遂 赴 汨 罗 死 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答案】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亲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 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四、(2015·安徽卷,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注】,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 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奚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 内典:佛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解题时要将词语放入原文解释,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注意词语的不常见含义,有时可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D项,矩度,规矩法度。‎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可先理解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 B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解题时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1)得分点主要在“出知”“誓”“自污”,句意;(2)得分点主要在“酒酣耳熟”“蜂”“相下”,句意;(3)得分点主要在“惧”“之”“忧”,句意。‎ ‎【答案】 (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生于世族之家,年幼时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喜欢读古文,对名声很不在乎。对于诗,特别喜欢陶渊明的作品,年少的时候就写了一句诗:“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年长的人都很惊奇。十三岁时,补为诸生第一,文章的名声很大。‎ 梁熙考取顺治三年举人,过了十年以后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而玷污自己。梁熙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治理地方的政绩在三辅地区第一。他在咸宁为官半年,后来被提拔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在这时候,世祖章皇帝正在广开言路,各省台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以追求严酷凶悍的风格来品评高低。先生唯独淡泊宁静,从官府回来以后就烧香扫地,整日平静地坐在那里,就像是脱离寺院的僧人。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到丰台、草桥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出游,有时候在寺院、道观里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先生默默坐在那里,有时候微笑着,一句话也不说。偶尔说句话,众人都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话太烦。先生本来就沉迷于研究佛经,对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涉猎,而对于《楞严》尤其理解了其初因证果的主旨。人们每当经过他的住所,就会看到除了绳床药灶以外,只有经论数卷罢了。‎ 先生曾经到秦地去巡视茶马交易,没有谋求一分好处。有人以此来说他,他就笑着说:“我考虑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当官牟取私利,是为子孙打算。子孙如果不成器而家中积储殷厚,三蠹将会到来,也就是盗贼、博徒、倡优。我担心这三蠹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梁熙在京城的时候,每天都心怀归乡之思,他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我们这些人都替他写作了诗文。不长时间之后,他因病归乡。淄川的侍郎高念东赠给他诗说:“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这是写的实际情况。归乡以后,梁熙更加孤傲耿介,约束自己,不交往权要。同年王中丞到河南做巡抚,多次给他送来馈赠,他什么也没有接受。回信说:“我生性有特别的爱好,非常喜爱古帖,也就像是前人的玩龙团、饮廷珪墨之类的意思。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摹写于江府亭,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若您能够降抑身份而加惠于我各自送我一通,那我就感谢您的赏赐了。”梁熙的高雅节操就像这样。先生写作的古文并不多,如果要写的话,一定合乎古人的规矩法度,他对于禅悦文章尤其擅长。‎ 梁熙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康熙壬申年,享年七十一岁。‎ 五、(2015·广东卷,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题。(22分)‎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畿辅,据西山,象 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 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顺义 驻扎。‎ ‎【答案】 C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文意,第①句应是被动句,故选“为”,由“为……挠”构成被动句;第②句的意思是“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盖在他的上边”,空缺的词语应表示承接关系,所以选连词“而”;第③句表示死的一种方式,故选“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答案】 B ‎3.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表述不当,原文是说“巡抚王梦尹用扰乱驿地名义上报皇上,象昇上奏皇上求救”(见倒数第二段)。‎ ‎【答案】 D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力求“信、达、雅”。①句关键词:“麾”,指挥;“辰、未”指时间;“迄”,到。②句关键词:“由是”,因为这个;“惜”,惋惜;“多”,赞赏。‎ ‎【答案】 ①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一直到夜晚,炮弹用尽,箭矢都用完了。‎ ‎②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并且赞赏卢象昇。‎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受到议和派的阻挠。(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②兵力不足。(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③敌军势大。(骑数万环之三匝)‎ ‎【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武略娴熟,有领兵的才干。(崇祯)六年,山西的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临城的西山,象昇打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把敌人围困在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格斗时,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 ‎(十年)九月,大清部队驻扎到牛兰。庄烈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赐予象昇尚方宝剑,让他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象昇披麻戴孝,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这下要死而不得其所了,假如这一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他主张开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 大清部队南下,分兵三路……象昇统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昇进兵到了巨鹿的贾庄。当时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安扎,离贾庄只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接应。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大清部队。象昇带领中路部队,大威率左路,国柱率右路,双方展开了激战。天明时,大清部队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象昇指挥部队穷攻猛打,呼声动天,从清晨一直打到午后,炮药完了,箭也没了。象昇挺身而出进行搏斗,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盖在上边,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名奇士,他拿出自己家里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敌人,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了楚地,巡抚王梦尹用扰乱驿地名义上报皇上,象昇上奏皇上求救,没有得到皇上的允许,弘文最终遣散了士兵。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并且赞赏卢象昇。‎ 称赞说: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 六、(2015·浙江卷,16~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时就要养成梳理和积累文言实词含义的习惯。常见方法有:语法推断、语境推断等。B项“冲”为侵犯之意。‎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句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并非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而是其他人也能认识到,却不能像他那样去。‎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的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本次翻译题比较简单,没有出现较复杂字词。第一句主要考查“略”的“大致”之意和“孰”的“哪一个、还有什么”之意。第二句主要考查“已”的“完成、结束”之意,“兵”的“战争”之意。‎ ‎【答案】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治学,自古以来的大事啊。在宗庙读书学习来祭祀孔子,这是后代的礼制;在书阁之中学习,收藏天下书籍,这是古今相通的道义,做臣子的应恭敬以待啊。当涂在江淮间是名郡,有沿学的风俗,但却无教授传道之处;有宗庙,但无祭祀之地;有天子之书,却放置在低陷不平的房屋内。甲申这年的秋天,直秘阁王侯秬来担任太平州知州,当时正有水灾,堤防全被毁坏,老百姓困苦吃不上饭。到了冬天,又有边防战事,当涂兵侵犯,朝廷上下都为之震惊。‎ 王秬上任后,实施救灾的政策,防备敌人的策略,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让挨饿的吃饱饭,毁坏的堤岸得以修筑。十万火急的文书不时地到来,王秬都一一沉静应对。第二年春天,议和之事成,改年号乾道,将要在学校举行祭祀典礼。王秬对教授沈瀛说:‎ ‎“治学的事也应如此!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于是命令他的掾官蒋晖、吕滨中将旧的撤去而换上新的。以前,郡里想建楼,材料已经备好,王秬命人取来用它们建造阁楼,开辟大门并且很重视它,凡是学校所应有的,没有不完备的。‎ 有朋友来拜访,感叹说:“做贤人的怎能不像王秬那样啊!现在的当涂,和昔日的当涂,来做太守的,没有不知道学馆应该修葺的,却独独忘却这件事,难道是真的忘了吗?只不过是因为能力不够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改变了百姓的忧虑,把他们安置在安乐的地方,用他的力量大兴学馆,而徭役也不施加到百姓身上,指挥手下的人就办成了事。做贤人的怎能不像王秬那样啊!”‎ 朋友于是又感叹说:“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至今天,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损坏啊。天下有时治有时乱,有时强有时弱,难道有其他的原因吗?只不过是因为人罢了!财用不够补给,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真的不能有所作为吗?《诗》说:‘不能求全责备于一人。’我不相信,请来看看王侯兴办的新学。”‎ 这年的夏天,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某记。‎ 七、(2015·湖北卷,9~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 常:地名,指常州。‎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D项,居:在。‎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3分)‎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 项说古之廉者“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盖虽欲不廉,亦无所用之也。”‎ ‎【答案】 C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其中涉及到重点实词,固定短语,特殊句式等。(1)中“苟”— ‎ ‎【答案】 (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 亦 高 谈 秦 汉 谓 东 京 以 下 无 可 取 已 而 悟 欧 曾 作 文 之 法 乃 尽 焚 旧 作 一 意 师 仿 尤 得 力 于 曾 巩 唐 顺 之 初 不 服 其 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判断这段文字的特点。从本段文字看,主要谈王慎中为文的特点。从文句看,有“初”“已而”“久”等时间线索;从关键词看,有“谓”“乃”“尤”等表判断的词,这些都是断句的钥匙,值得认真思考。‎ ‎【答案】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 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他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对于志得意满(之事)已懈怠,那么可让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心灰意冷,颓废沮丧,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餮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即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 如果抛弃他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他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他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他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刀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特,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泊,厌恶繁华,(他)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的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这样,即使想不清廉,也没有用武之地。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是不能免于和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能可贵。‎ 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以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八、(2015·重庆卷,7~10)阅读下文,完成1~4题。(19分)‎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计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容”本意是“容貌”“外表”,本文引申为“形式”。要注意文言词汇的本义、引申义和语境义,如“容”在语境中的词性为名词。‎ ‎【答案】 B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 ‎/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的能力。A项属于曲解文意,“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意指借助于鬼神诊察的形式,而非为取信于民而装神弄鬼。‎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 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良”“善”“远”“师”。‎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术,自从三代(尧舜禹)以来都是这样,到现在更加严重。大凡生病,不论是时间长短病情轻重,一旦服药不见效果,就放弃治疗。至于向巫师祈祷,反反复复,多次没有效果也不后悔。而且引咎痛苦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也不会责备巫师一句话。所以,一直归功于巫师,将失败归于医生。效不效,巫师一直受上等的赏赐,而把医生放在巫师之后。所以想急功近利取信于人的医生,又一定借助于邪魅诊察的形式,即使最聪明的人,很少有不疑惑的。甚至沅江湘江流域有人用人祭祀巫师来求得利益,即使遭受重刑重罚也不抱怨愤恨,因而巫术的祸患盘根错节牢固不可破。医术既然很久以来不能敌得过巫术,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够施展才能,来成就他的美名,因而学医的人一天天的荒疏懈怠,所以有的方圆数郡找不到一个好的医生。唉,难道是先王的道理不明白于天下吗?怎么巫术的祸患到了如此地步啊!人们能够终老天年,不是很幸运的事吗?‎ 我们乡里有个徐若虚先生,是郡里的大户人家。十五岁就中了进士,旋即辞官归家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历经几十年,他的医术学问成就很大,著有《易简归一》几十卷。分辨疑难,补充缺漏,通微融敏,人们都说他是古人再生。他治病凭借脉象,不凭借表象特征,无论富贵贫贱,不要求回报金钱,人们相信医生并且积极治疗,没有治不好的。那些不能治好的,一定预先告诉他们。只要一经用巫师治疗,就坚决离开不再回来。从此我乡里的巫师,渐渐的不能独自占有治病救人的功劳。我行走几千里没有遇到一个,偶尔遇到一个,又只是研究一个方面,擅长一种病症而已,没有兼善众长的。来到旴江,找到了汤伯高,他博学明察沉静深思,不夸耀也不矜持,很类似于徐若虚先生,并且试着治疗很有效果,所以写了巫术医术流行的利害并徐先生的事迹赠送给他。唉!假使社会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我乡里人都相信他们,巫术还能长久的流行吗?‎ 汤伯高名叫汤尧,自己号称常静处士。徐若虚名字叫徐棪。听说庐山有郭医生,自号南寄的,也很有名。‎ 九、(2015·福建卷,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扺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 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C项“索”据语境判断应为“索要、索取”。‎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解析】 B项“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因为童仆“怪诧不知所谓”,不能理解方苞。‎ ‎【答案】 B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参考译文】‎ 方苞叩首说:自从与您在书斋告别之后,没有能够再度见面。收到您亲手写给我的信,情谊深厚但文辞质朴,即使是古人之间的交往难道有超过于此的吗!我跟您保持朋友之间的交往,断断续续将近十年了,我们两人之间可谓心灵志趣相通,能了解我内心深处的,有比得上老兄您的吗?‎ 我自从离开京都,泛舟南行,远离了北方风沙尘埃之苦,耳目为之开朗清爽。又因为远离父母未能对父母孝养侍奉已经很久了,现在得以回来问候看望父母,很有忘却自己身份的卑贱与穷困之感。只是念念不忘二三知心好友,因离别而相隔在不同的地方,相会之日期很难约定。梦中常常看到王兄您和褐甫等新老朋友击掌言欢,酣畅地饮酒、嬉戏、笑谈、高呼,醒来时黯然感伤徒增离群索居的遗憾。‎ 我于十月下旬回到家中,逗留了八天,就因为被饥饿驱使到了宣城县和歙县,中途乘隙进入泾河。一路上只见两岸高耸的山峰刺破天空,水流清澈凉爽,清澈见底,悬崖岩石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风云在这之间吞吐出没,古树、奇藤、修竹茂盛盘绕,生机勃勃。聚集生活在这里的人,神态很是悠闲从容。于是就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些人,他们安闲自得、放荡不羁,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渍、熏陶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所以他们能写出文如其人的文章。假如我在这里能有简陋的居处,数顷的薄田,一边耕种养活自己,一边钻研经籍著书立说,心胸坦荡无拘无束,不被外物所侵扰,我所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不如古人。现在的我却只能舟车劳顿,向人求衣索食,有时跋山涉水,一路颠踣困顿,为利所驱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世间杂事所束缚,不能有一天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宽松闲适。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劳累辛苦憔悴,但我确实害怕因此而神智纷乱,学业因此而荒废,这样就只能空抱着无穷的志向而最终却一事无成。‎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假如这样虚度时光浑浑噩噩,一如往常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活到四十岁、五十岁,难道有什么困难吗!但没有能够让自身(生活)有所得,也不能给身后留点什么(学业),这样必将像平庸的人们一样不足称道了。每当想到这些事,就如同得了不治之症困扰着自己,常半夜不眠起身,绕着房子独自彷徨徘徊。我的仆夫童奴都惊诧不已不能了解我在想些什么。我的心事,能够向谁倾诉呢!王兄您能为我指点筹划一下吗!‎ 王兄您高中了举人,士人朋友间没有不为您祝贺的,但我私下却有点害怕了。韩退之说:“众人的进,未必不是退。”希望您能时刻让自己清醒冷静。我近来很想尽力研读经书,冲破旧有学说的门户之见,而探究其本质的东西。即使冒着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日月如梭,我们只能各自互相勉励,以此安慰各自离群索居的伤感之情。方苞再度叩首。‎ 十、(2015·江苏卷,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 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申”,申明,表明。‎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D项,“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于文无据,原文末尾是说“宪来求铭”。‎ ‎【答案】 D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章第一、二段,概括时要抓住以下重点句子:“笃志好礼,刻苦于学”“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等。‎ ‎【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欧阳君,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大儿子。欧阳发为人纯朴,不欺骗别人,表里如一,生性淡泊,没有什么嗜好,但是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非常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文忠公地位已经很尊贵了,欧阳发时年十五岁,拜胡瑗为师,小心谨慎,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欧阳发长大以后,更加勤学好问,但是不研究科举文辞,唯独探究古代始创的论议,自从文字创立以来到现在,君臣世代相承的系统,国家制度、文化器物,甚至天文地理,没有不学的。他的学习不追求获取知识应付眼前的东西,一定要深刻钻研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使得它分门别类,钻研事物一定要有所收获,收获之后一定让它有以为用。唉!他的志向真是远大啊。但是他对人从不无原则地附合,议论事情是非分明,对待权贵之人也不稍有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表露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别人也就很少有能了解他的。欧阳发死后,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他继承了欧阳修的学问,是像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之类的人物。‎ 欧阳发做殿中丞的时候,曹太后驾崩,皇帝下令制定皇曾孙的服饰礼制。礼官陈襄犹疑未决,将要上朝之时,召见欧阳发询问礼制,欧阳发从容为他讲解,陈襄就上奏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皇帝下令让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书籍的对错异同,采取折中的办法编成天文书,很长时间也没有完成,陈襄当时总管司天监的事务,就推荐欧阳发刊改修订。欧阳发为此推究考证典籍中的对错,取舍比较,编写修订,书写完之后,皇帝下令将之收藏到太史局。‎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完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那些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原来的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被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是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向我求取铭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