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二3月月考(2017-0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二3月月考(2017-03)

成都石室中学高 2018 届 2016-2017 学年度下期 3 月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请将选择题 1-4、10-12、16-18 的答案填涂至机读卡相应题号上。‎ ‎....‎ ‎4.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 戴志勇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一家”通过礼法 治家、用豆子民主选举家长等方式,对一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共同体进行自治的故事。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 细节难免艺术虚构,但郑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 168 条,放在今日,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但譬如基本不让女性与娘家人走动,族人不得“私藏”一文钱,收支由大家族统一管理等做法,今人恐已难以接受。‎ 尤为值得分析的,是第一集点出的此片主旨:治国必先齐家。从百年前的“娜拉出走”到今天的肯定家庭,家与国的关系,绕了一大圈,似乎又走回来了。‎ ‎《大学》将齐家摆在治国之前,首先是因为对治理国家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而家庭乃是最原本的个人成长与修行场所。‎ 儒家认为,若治国者不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必然会心中充满杂念,带来治理困境。而在家庭中,人首先感受世间最自然的父母养育之情与兄弟手足之爱,有人与人之间基于自然的界限与分寸,自然法奠基于此。良好的家教,是培养合格治国者的基本环节。‎ 中国主流传统中,在家庭、天地自然中贞定个体价值的思想与工夫,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均有一定差别,可被称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它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但也将个体从家庭与天地这个根本处,放置在与他人和世界的脉络中,避免原子式个体可能带来的孤独、过度欲望与价值虚无。这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个体价值观,光明中正,是治国者的必备心性素质。‎ 齐家对治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作为规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气贯通,而不是相互背反。正是在这种融“家族规矩”于“个体人格”的生存结构中,“江南第一家”养育出来的郑家子弟,无论出仕理家,皆能立身有本,进退有据,维系郑家几百年于不坠。‎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隔着不小的距离。一方面,家族中不止是阳光,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怎么办?清末民初,由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与以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在清末以张之洞、劳乃宣对阵杨度、沈家本等人的礼法之争中,曾有过激烈辩论。正当防卫是否适用于尊长,就是一个核心争议点。如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难免受影响。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 土壤,而不能是障碍。‎ 这种关系,也存在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今天,类似杨度与后来的一些激进革命者那样,将大家族看成国家的敌人,要将个人从中“解放”出来才能成为合格“国民”的观点,已没有辩驳的必要。但就像厘清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一样,如何厘清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的关系,让国家成为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是更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 ‎(选自《南方周末》2016 年 3 月 21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就是因为“廉政”卖点:郑家几百年来无一出仕为官 者因贪污而被罢官。‎ B.郑家重视礼法治家,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共有 168 条。至今,这些家规有很多对个 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 C.郑家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大家族被 誉为“江南第一家”。‎ D.这部动画剧《郑义门》在第一集里就点明了此片的主旨:治国必先齐家。从家与国的 关系角度肯定了家庭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家庭是个人成长与修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教和对家族各种日常事务的处理有助于 培养合格治国者,因而《大学》将齐家放在治国之前。‎ B.尽管郑家的礼法治家等方式维系了家族几百年来的良好发展,但也有些凌驾于个人之 上的“家族规矩”可能会使个体人格保障受到影响。‎ C.齐家与治国有相通之处,处理大家族日常事务,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于其中所 练就的经验才干,于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D.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避免 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严和权利的侵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家的故事在搬上荧屏之时固然会有一些艺术的虚构,但它却从某个角度引发了人们 对于齐家的重视,从而激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个体人格发展的关注。‎ B.郑家的家规,既对个人自我修养极具实践指引价值,但也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家族形 态承载的价值观和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 C.个体在接受良好的家教、养成光明中正的心性、汲取家庭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家事 贯通于国事和天下事的前提下,就能成为“廉吏”、合格的治国者。‎ D.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而正确处理这 些关系,让国家为个体发展提供良性土壤,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 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情怀。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 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 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 泛,在多个领域都有着一定成绩。‎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 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 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 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 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 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E.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 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6.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14 分)‎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 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 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人物形象具 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向午式人物”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 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 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E.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 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8.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 ‎..‎ 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 ‎..‎ 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又言:“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彼造舟船,备嚣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金主亮果南侵。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会建康 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发军,市人皆媟骂之。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遂趋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弑,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谪饶州。乾道元年,诏自便。六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 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 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 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 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杀父母,奸臣杀忠臣。‎ D.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等王朝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B.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 汤鹏举;又提议皇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C.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 旱灾之年,又以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 防御工事;在军情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5 分)(2)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1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 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 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 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 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 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每空 1 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 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3)《雨霖铃》中的“ ”这一句写出了临别之际,一对恋人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却因为气结声阻 ,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状态。‎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 ‎                           ....‎ 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②在有识之士看来,中国范儿就是理性消费,克勤克俭,真正去展示一个理想的中国人 ‎                    ....‎ 所应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③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 ‎                                    ..‎ 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 ‎             ....‎ 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 ‎..‎ 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 ‎⑥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 ‎                              ....‎ 天下以“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国航已经禁止运输鱼翅,这反映了中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 化,此举给濒临灭绝的鲨鱼种群带来了一线生机。‎ B.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可是,“马修”在 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C.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 牺牲其乘坐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D.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 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18.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再好的规则 ① 大家都不去遵守, ② 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③ ,讲规则、培养规则意识是法治社会必需的主体意识,也可以说,法治意识其实就是规则意识。 ④ 环顾我们的四周, ⑤ 普遍存在着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小到闯红灯,大到行贿受贿等,漠视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⑥ 最终会导致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19.请你对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进行描述,不超过 100 字;然后用一句话写出它的寓意。(5‎ 分)‎ 画面描述: ;‎ 寓意: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称夜为“宵”,所以, ①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② ,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 ③ 。‎ 四、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使用电脑时,人们常常会清空回收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需要“清空”呢?‎ 请以“清空”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8届2016-2017学年度下期3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答案:1.A(“廉政”卖点只是“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其中的一个原因。文章从“郑家故事所拍成的动画剧”谈起,中心论点是“家庭是社会之本”,说明该剧的教育意义远不止反腐倡廉。)‎ ‎2.D(“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表述意思与原文不符,“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同样要求个体应该服从群体规则。)‎ ‎3.C(“就能成为……”语气显得绝对。光明中正的心性、格物致知的态度、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这些都是一个治国者理应具备的一些条件,无疑会为成为合格的治国者奠定基础)‎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4.C(“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5.BE(B“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E“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同等重要”错)(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 ‎6.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上4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14分) ‎ ‎7.BD(A“不抱希望”错,应是“接受了丈夫出轨的事实”; C “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错;E“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太绝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8.①善良孝顺。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②坚强隐忍。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设置背景,渲染氛围。“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深化小说主题。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以上4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10.D(原文标点: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11.C(“奸臣杀忠臣”错,“弑”没有这种意思)‎ ‎12. C(“便宜”理解错误,不是“价格便宜”的意思)‎ ‎13.(1)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得分点:绳、举、袖各1分,句意2分)‎ ‎(2)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得分点:忤、中、状语后置句“以飞语”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 ‎1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 ‎(1)答案:(5分)A(3分) D(2分)‎ ‎【解析】A项,情感基调概括有误;D项,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 ‎(2)(6分)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 ‎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每点3分,指出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5. 【参考答案】:‎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竟无语凝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参考答案:B ①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用在此句不妥,可改为“毋庸置疑”。②正确。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③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④抛砖引玉:敬谦错位,这是谦词,不能用于别人。⑤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⑥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17.A(B项,语序不当,改为“虽然美国当局”。 C项,表意不明,“肯定”什么指向不明; D项搭配不当,应为“减轻……压力”。)‎ ‎18.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再好的规则”怎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呢?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大家都不去遵守”,这个前提在逻辑上只能是假设的,所以①应该填的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不能选“/”,由此排除A。②处的四个选项,只有“也”能和第一句的“再好”相照应,就此可排除C、D。③处前后是因果关系。④处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又可排除C和D。故答案选B。)‎ ‎19.描述:(3分)画面中央是一个男人(家长),他两只手各举一只鸟笼。(1分)左边的鸟笼写着“家庭”,右边的鸟笼写着“暑期培训班”。  (1分)一个孩子从左边笼子被扔进右边笼子。家长在说“该去上课啦!”(1分)‎ 寓意:(2分) 讽刺家长在暑期把孩子关进培训班的笼子,让本该快乐的暑假被培训填满。(2分)‎ ‎20.(6分)①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 。②元宵也被称为汤圆(元宵也叫汤圆)。③吃元宵表达的是阖家团圆的美意。‎ 四、作文(60 分) 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