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2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28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着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棱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地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走开。‎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作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形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答案 C 解析 “对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画线词的妙处,3分)‎ 答: ‎ ‎ ‎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意,2分)‎ 答: ‎ ‎ ‎ 答案 (1)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2分,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 ‎(2)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遭遇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1)画线的两个词,是对年轻的鹰的神态描写。理解这两个词的妙处,就是分析年轻的鹰的这种神态所产生的原因及所体现的心理。(2)联系原文第⑥~⑨段可知,这里的泪珠是那只苍老的鹰的泪。对泪珠的理解应有两个角度:一是鹰为什么流泪;二是这泪珠是作者梦见的,那么这个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即可得出答案。‎ ‎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 ‎ ‎ ‎ 答案 不赞成。(1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1分)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分)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2分)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主旨。要比较哪个标题更好,首先得看文章的主旨,然后分析哪个标题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本文的前三段,通过鹰旗、鹰巢与织鸟巢的对比,赞美了雄鹰高傲、自由的品格。文章的主体部分,则写了牢笼中的苍鹰被侮辱,最终死去的遭遇;最后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作者还梦见了一颗泪珠从天上落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呼吁对雄鹰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写鹰的遭遇不是最终目的,“祈求”对生命的尊重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故用“祈求”做标题更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①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②在我们那儿,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寓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烟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③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上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辄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做“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④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的,一觉即到天明。‎ ‎⑤父亲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地把我们兄妹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父亲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⑥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子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阵阵炸响。‎ ‎⑦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搭没一格地乱放。‎ ‎⑧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文中隔壁的其敏、其兵表哥每年年夜饭后都叫我去陪他们喝酒,且礼数繁多,可见他们的做法有些不顾他人意愿,作者觉得太烦琐。‎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由于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的作者内心的冷清。‎ 答案 B 解析 其敏、其兵表哥不是“每年”年夜饭后都叫“我”去陪他们喝酒,文中说的是“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其敏表哥叫“我”陪他喝酒且礼数繁多,这是亲人间真挚的情感交流,既是传统风俗,更体现了家乡的民风淳朴,并非“不顾他人意愿”。且“作者觉得太烦琐”于文无据。‎ ‎5.文章第②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 ‎ ‎ ‎ 答案 ①让读者对作者家乡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②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③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年三十夜表哥们热情地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文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介绍了祭祖、吃年夜饭、开财门、燃放爆竹等新年习俗,展示了家乡淳朴的民风和乡民的美好愿望,让读者对作者家乡的风俗有所了解,这也是作者难忘家乡新年的原因之一。从结构上看,文章的标题是“年三十夜的爆竹”,因此,照应了标题。文中多次提到爆竹,文章的线索也是“年三十夜的爆竹”。后文还详写了表哥们邀请“我”喝酒,这一段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分)‎ 答: ‎ ‎ ‎ 答案 ①“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②“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的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③“年三十夜的爆竹”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④“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⑤“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下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的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出文中写新年燃放爆竹的语句分析体会,再联系现实深入探究。从文章第②段看,燃放爆竹是庆祝新年的传统风俗;“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寓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燃放爆竹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最后三段写城里过年燃放爆竹“没个讲究”“七零八落”,城乡对比,突出了乡下新年气氛的热闹祥和,也引起人们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逐渐远去等问题的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