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让读者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的独特属性。这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是来自于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活只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最后,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一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呢?谁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解析] 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可知选项混淆了两种态度所导致的结果。C项,“只要……就……”过于绝对,与原文“只有在文学经典……张力的答案”不符。D项,“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错误,原文是“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H·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解析] 由原文第五段可知,选择经典进行阅读的主要动机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对文学的认知,并不是选项所述的“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文章从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作为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解析] 文章论述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但论述的目的作者并未明确。‎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 健康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一定会坚决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里,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有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的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只有健康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支点”突显的是不平等性,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有可能激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坚决反对。‎ B.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产生对抗、冲突的因素,就是我们在构建话语时完全脱离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 C.零和博弈的大棋局充满了竞争性,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实际上不是充满了竞争性的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C.低端产业的投资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完全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家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非常少。‎ ‎[解析] A项,混淆必然与或然。原文第二段说“这些国家不仅一定会坚决反对……”,因此选项中“有可能激起……”表述错误。B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忽视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很有可能引发对抗、冲突,但并不是引发对抗、冲突的唯一因素。D项,强加因果。且低端产业的投资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是完全没有益处。‎ ‎[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 B.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 C.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 D.文章立脚点高,不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了“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中应尽的责任。‎ ‎[解析] D项,“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中应尽的责任”无中生有。‎ ‎[答案] D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如果推行此类计划,将不利于处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 B.如想达到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话语。‎ C.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的,这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健康话语。‎ D.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解析] B项,“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 ‎[答案]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