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合肥市一中等省级名校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2017-01)
2016-17学年第一学期合肥一中省级名校大联考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时长:150 分钟 命题:合肥一中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 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 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 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 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 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 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 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 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 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 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 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 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 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 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 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 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 《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 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 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 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 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 就无法弄清,其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因为成书太晚,所以用来 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 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 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 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 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而孔子却认为“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可见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 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黄老学派肯定就是在西汉初年形成的。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 相似,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是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 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 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 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 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 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 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 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 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 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 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 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 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 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 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 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 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 谥忠端。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 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 /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 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 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 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 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 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 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 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 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 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8—9 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8.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用意基本相同,这为全诗营造了什么氛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5 分) 9.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密《陈情表》中的“ , ”用一“外”一“内”,形象 地写出了自己孤单无助的生存状态。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朝在财 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3)陆游《书愤》中“ , ”追忆过去,描绘出一幅开阔、 壮盛的战场画卷,雄放豪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森林之路 [前苏联]鲍·萨琴科 从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所教学的学校到札姆霍维耶,除大路外,还有一条大约七公 里的小路。但这要穿过森林或者像人们所说的走泥沼地。在这条路上,柞树和槭树的顶尖 直指苍穹,树干有两三抱粗。在柞树和槭树中,点缀着细嫩的白桦树和棒林。于是,站在 林中,几乎连一二十步以外的地方都看不清楚。在森林的小路两旁,到处是一块块散发着 发霉腐气味的泥沼地,蛤蟆在腥臭的死水中蹦来跳去。过了泥沼地又是森林。粗的、老的 大树一棵挨一棵,树干上的苔藓蓄着银色的胡须。森林中永恒的阴暗正是由它们始终保持 着。 几乎没有人走这条路。有一次,一个同村人在路上碰见了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便 问道:“为什么?阿基莫维奇,干吗走泥沼地呢?草地上不是有路吗?……那里多好走啊!” 列昂尼德一笑,没容对方再问就若有所思地说:“我爱森林……已经习惯走这条路 了……” 有一次,领导想把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调回札姆霍维耶学校工作,但使大家惊讶的 是,他谢绝了:“我这样很好……走七公里路也是课后休息,不然还没有这个时间呢!” 日子一久,人们便对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这种散步不觉得奇怪了。但有时也在猜想: 在整个战争期间, 列昂尼德一直在这里当游击队员,进行艰苦的战斗,幽僻的森林小路一 定会使他浮想联翩。 漫步在林中,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没有回忆过去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的无忧无 虑的幸福童年,也没想起和战友们那些亲切愉快的往事……他天天想着的,是他的第一个 也是最后一个恋人,她就是在这儿消失的。 ①那清澈幽蓝的五月夜晚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空气中溢着苹果花的芳香。他独 自徘徊在护林室旁,等待着尼娜的出现。列昂尼德心里想:“到时候我什么也不怕,把一 切都告诉她……”可是尼娜却坐在打开的窗户前看书,没有出来。 “尼娜,难道你当时丝毫没有觉察到我对你的爱?在学校的晚会上,我一次也没敢靠 近你的身旁,也没有决心把想说的话写信告诉你。你也不曾知道,是谁有一次从皮包里偷 走了你的照片。” 自从有了尼娜的照片,列昂尼德就一直珍藏着它。无论是在退却的艰难的战斗中,还 是在负伤后所到的学校里,他总把照片当做未来幸福的象征带在身上。可是,也是这张照 片毁掉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幻想和爱情。 后来,飞机把列昂尼德运过前线送到游击队去,那里恰好也是他的家乡。夜里,飞机 把他空降下来。从小就熟悉的森林在悄悄地絮语,迎接他的到来。隐藏好无线电台,太阳 快出来了,他潜到了游击队活动区域,一边执行着任务,一边思念着母亲和村庄,也思念 着她——尼娜。 那个早晨形势异常严峻。雾弥散在灌木丛中,柳莺单调无味地唧唧着,鸽子胆怯地拍 打着翅膀,溅起阴凉的露珠。 “站住!”柞树下突然传来的发音不清的命令声使列昂尼德从沉思中惊醒。 于是,他迅速寻找退路。冲锋枪立刻响起,几截小树枝落到肩上。 列昂尼德熟悉这里的森林、泥沼、维季河……头脑里闪出个念头:只要跑到维季河边, 就可以脱离危险。于是他从土墩上滑下去,两脚踏进泥潭。“他们为什么不开枪?”他边 跑边揣测着,“他们要捉活的?”列昂尼德跑到河边,脱掉衣服,潜进了维季河。 两小时以后,列昂尼德来到了游击队营部。这时他才想起,衣服里尼娜的照片落到了 敌人手中。 一星期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列昂尼德探望了母亲。 天快亮了, 列昂尼德该走了。在此之前,他一直没好意思打听尼娜的事。②此时他再 也忍不住了:“妈妈,尼娜现在哪儿?尼娜·卢昌卡?” 列昂尼德久久不敢相信这个噩耗:“她不在了,儿子……昨天……被德寇绞死了…… 说她与莫斯科有联系。在一个伞兵的衣兜里发现了她的照片,看来是派人和她联系……审 讯时她一声不吭,没有出卖任何人……”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森林之路上。 夏天渐渐逝去,仙鹤忧愁哀鸣的秋天接踵而来,随后又雪花飞舞,寒风呼啸……四季没 有停止,而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却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 走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呈现出阴暗幽深的特点,渲染了一种凄冷忧伤的氛围,暗示 了男主人公的复杂心理状态。 B.文中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的“走小路”令人备感困惑,直到日子一久,引发人 们的联想,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如他对同村人、学校领导及母亲 等人就有不同的言谈,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语言以对话为主,并以此贯穿全文,这样处理,既契合主人公的身份和生活 环境,也能很好地揭示主题。 E.本文情节完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设置悬念,同时又以略带抒情的笔调,生动地 塑造了人物形象。 (2).赏析文中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的形象。(6 分) (3).文中的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赏析。 (6 分) (4).这篇小说以“森林之路”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多 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任意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遏制腐败,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堵塞制度漏洞,才能让违法违纪者无.懈.可.击., 才能消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树立全社会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心。 ②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 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③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 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④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 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⑤第九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诞生,人们聚焦于这四年一度的文学盛典。此时,在互联 时代一向混得风.生.水.起.的络文化有些黯然神伤。 ⑥他的决策高.屋.建.瓴.,具有战略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向世界人民展现 出了非凡的英明和伟大的气魄。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日前,新浪宣布全面停止社会招聘,开始启动业务整合和业务优化。另有消息传 出,新浪此举意在资产清算、控制成本,有可能将整体打包出售给阿里巴巴做准备。 B.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 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他的获奖充分证明:一个作家只有 立足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写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才能获得世界的认可。 C.据韩国官方统计,去年我国赴韩做整形手术的有 5.6 万人。随之而来的是整形失 败的事故和纠纷越来越多,另据不完全统计,失败率的增幅每年以 l0%~l5%的幅度上升。 D.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路遥的小说,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反复阅 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 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 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诗言志”一说,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 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① 。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 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则与之相反, ② ,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然而,纵观文学史,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的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从《毛诗 序》到刘勰、孔颖达、白居易,直至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是如此。他们强调诗歌既应 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 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应该说, ③ ,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16.下面是“2016 年杭州 G20 峰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 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6 分) 注:G20(20 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 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 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进行开放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 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 济的持续增长。 五、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60 分) 2015 年,全世界都在关注一场围棋的“人机大战”,一边是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围 棋”,一边是韩国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此次比赛在韩国首尔进行了五盘对弈,李世石总 比分 1 比 4 不敌“阿尔法围棋”,在本次“人机大战”中落败。 伴随人机大战而起的,是人们一连串的疑问:阿尔法是否已经彻底超越人类顶尖棋 手?人类还有没有可能反超电脑?阿尔法的出现会给围棋和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究竟是给人类带来恐惧和威胁,还是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合肥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C项强加因果。 2.D。前面的论据和后面的观点不符。 3.B。“黄老学派肯定就是在西汉初年形成的”不对,应是在西汉初年已经形成,也有可能是在西汉之前。 4. B(原文为:“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全句表时间的词语有“以来”、“今”可做时态上的提醒;名词有“陛下”、“公卿台谏”、“在位者”、“忠贤”、“廷臣”标明动作发出者,难度在于“台谏”较陌生;动词“登极”、“罢归”“无”、“发露”、“断”,可作理解句意的关键;反问句式“复何顾忌”不能折开。) 5.D(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6.B(题目设错误点两个:一是“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原文为“忠贤欲侈其事”,“欲”为“设想”“准备”,此事并未实施,这里是未然成已然,故错;二是“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原文为“尊素上言”,意为上书朝廷,进言皇上,皇上才制止此事,并不是“劝说魏忠贤”,动作对象错误。另外,特别提醒:C项中的“君父”为“皇帝”“皇上”的意思。) 7.(1) 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无才无德的人,反而像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本小题满分5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贤”“不肖”均为形容词活动为名词。“贤”译为“贤能的人、贤才” ;“不肖”可译为“无才无德的人、不成才的人、品行不好的人”;译对“进贤退不肖” 1分,“进”可译为推荐、举荐、提拔、晋升,“退”可译为斥退、辞退、使退去;疾:厌恶、憎恨、嫌怨,1分;仇雠:仇人、仇敌,1分;社稷:国家 1分。②重点句式翻译:独……乎?译为“难道……吗?”,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 (2)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本小题满分5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初”,译为“刚”“刚刚”,1分;“即”,译为“就”,1分;“罗织”,译为“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1分。②重点句式翻译两个:一是“为……所”,被动句,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一是“恨甚”,应该译为“甚恨”,“非常忌恨(他)”)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 8.“月黄昏”三个字营造了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2分)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3分)。 9. ①“应有”表推想,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的复杂心情,既有希冀,又有怅惘。②“犹有”表所见。道出去年系舟的痕迹还在,表明停留的旅客不多,传达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0.(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项“才真相大白”不对;C项“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不准确;D项“以对话为主,并贯穿全文”不对。) (2).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原来是一位士兵,后退役在学校任教。(2分) 重情执着。对尼娜充满了负疚感,虽然尼娜已逝,仍然深深地爱着尼娜。(2分) 痴情内敛。虽然喜欢尼娜,却羞于表白。(1分) 勇敢机智。临危不惧,虽遇险情,仍化险为夷。(1分) (3).第一处:运用环境描写,表现列昂尼德沉浸在爱河中的激动而又充满喜悦的心情。(3分)第二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列昂尼德既急切的想知道尼娜的消息,又羞于启齿的矛盾心理。(3分) (4) .参考示例: 角度一: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美好,对坚贞爱情的歌颂。“森林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对爱情的寻觅之路、回忆之路。 角度二:引导读者关注人物形象特点。正是在这条路上,尼娜走向死亡,但她面对死亡决不出卖任何人,这种高尚的人格令人敬佩;也正是在这条路上,男主人公列昂尼德默默承担着因自己偶然失误而失去心上人的巨大痛苦,体现出坚贞专一的崇高品格。 角度三:引领读者把握情节结构方式。以“森林之路”为纽带,采用插叙的手法安排叙事结构,设置悬念,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 角度四:提示读者领悟环境作用。“森林之路”渲染出凄冷愁怨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烘托主人公的孤独和痛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任选两角度,每点满分4分。学生对主题等的解读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2.答案D.①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错,这儿应该是无隙可乘。②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正确。③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错,这儿应是纷纷扬扬。④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和手续。对象使用错误。⑤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正确。⑥高屋建瓴: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正确。 13答案.(3分)B(A. “有可能将整体打包出售给阿里巴巴做准备”可以改为“有可能将整体打包出售给阿里巴巴”,或者“有可能在为整体打包出售给阿里巴巴做准备”。C.“失败率的增幅”与“以……的幅度上升”不搭配;D.“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缺少主语;) 14答案、C 15、答案:①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②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③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 会徽,用(20根)线条,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 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2分)①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之桥。②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③图案中G20的“O”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④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4分,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17.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御史。(黄尊素)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而以愚蠢迟钝的原因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指责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掌军权的大臣)孙承宗的意愿。此时皇帝即位已有多年,从没有(一次)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空闲,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天启四年(1624)三月初一,京师三次(或“多次”)发生地震,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恐担忧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厌恶鄙视言官,使人人心中怀有顾忌,掌权者对国家安危的关键昏昧不清,误国者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像仇敌(或对待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以廷杖的刑罚。韩爌大力营救,于是遭到被剥夺一年俸禄的处罚。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直言。大意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坚定的志向。现在魏忠贤违法的情况,朝廷大臣已揭露无余。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那么)当他的情形暴露,势力陷入困境(后),(他)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看到奏疏更加恨他。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大操大办这件事(来迎合皇上),命令(让进贡的玉玺)从大明门进入京城,举行(盛大的)接受玉玺的礼仪,(并让)百官奏表祝贺。黄尊素上奏说:“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陕西把玉玺)进献给朝廷,只给了五两黄金作赏钱。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黄尊素正直敢言,尤其有深识远虑。杨涟将要(密谋)攻击魏忠贤,魏大中(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黄尊素,黄尊素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人,必需有内援(才可成功)。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成功,我们这些人将会连命都没有了。”黄尊素委婉暗示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受到迫害。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 。魏忠贤的党羽也认为黄尊素智慧多谋,想杀死他。使者来到苏州(后),苏州城外的百姓一同攻击准备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黄尊素的人把逮捕证遗失了,不敢到苏州城来。黄尊素听说这个情况,立即穿上囚服到官员那里,自己投身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后来黄尊素)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他就)叩谢皇恩,写诗一首,随后受酷刑而死,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后来到)南明福王时,(黄尊素被)追封谥号为忠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