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徽州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理解(54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郢爰,世称印子金。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及沈括《梦溪笔谈》中。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划出许多规则的小方格,格内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称为印子金。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一种是金质,黄色,格子稍大,边宽字粗,“郢”字反书,宽长均为1.5厘米,厚0.3厘米,重为市秤六钱三分三厘,背有斜形方格纹。沈括《梦溪笔谈》说“背有五指及掌痕”当是指此。这种郢爰是合肥西门外出土的。第二种是金质,赤黄色,格子稍小,“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38厘米,重为市秤四钱六分七厘。这种郢爰是在庐江出土的。第三种是金质,赤色,格子与第二种大致相同,字体稍细,“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4厘米,重为市秤六钱四分。这种郢爰是在广德出土的。 在币上记以地名是战国时的一种特殊风格。如赵国有“中都”“晋阳”,魏国有“山阳”“安邑”,韩国有“屯留”“郑子”,齐国有“即墨”,燕国有“渔阳”等币。《史记》:“周封楚子居丹阳,文王熊赀始都郢,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名曰郢”。郢是楚都,郢爰一般被认为是在楚国郢都制造,与其它各国以地名命币用意相同。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刘安墓所在地)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但是,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说:郢爰是黄金币,出安徽凤台县,古郢都地;顾震福《郢爰陈爰考释》指为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作;王国维考证郢爰是战国时楚国金币。这些史料更为可靠。 据李石与沈括的记载,郢爰大的有二十多个印(方格),重七两多;小的一个印重五钱。杨宽《战国史》说:是十六格子、重半斤。1953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是十六格子。1954年春,合肥西门外发现金版一块,上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但被切开分散了。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皆是切碎小块,多数皆是这批东西。 以前各种记载皆说郢爰出于寿县、凤台两地,这次出土的有合肥、庐江等处。楚国在战国时代,地方五千里,占有今湖南、湖北等地区。郢爰既是楚国行使的金币,无疑问地也会流通到这些地区,不只凤台、寿县两地。郢爰含纯金成分约90%以上。从这里可见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同时可以了解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郢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节选自白冠西《郢爰考释》,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郢爰被称为“印子金”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和印章非常相似,而且是黄金质地的。一般情况郢爰上面都印有篆文“郢爰”二字。 B. 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除了材质基本一样,颜色却不尽相同,其大小、形状和重量也都各异,相同点是上面的“郢”字都是反书。 C. 郢爰被传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并且有人将“郢爰”释为“刘主”,因为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 D. 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只可根据已经出土的郢爰的含纯金成分来推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考古类的文章,文章运用了精确的数字(包括郢爰出土年份、大小、尺寸等)与详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来论证考古成果。 B. 文章认为最早研究郢爰的历史考古学家是宋代的李石和沈括的依据应该是查遍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后确定的,应该没有人比这两人更早。 C. 文章通过战国时期在钱币上标记地名是该时期一种特殊的风格和郢爰上面的“郢”指楚国的都城郢都这两点判定郢爰是楚国制造的。 D. 文章通过1954年春在合肥西门外发现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的金版来佐证李石与沈括关于郢爰大小和形状记载的真实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各家对郢爰的研究论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说法是汉淮南王的药金,另一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前一种说法信度不高。 B. 郢爰应是在郢都制造的一种金币,不过郢都不只是一个地方,可能是几个地方都被命名为“郢”,有人考证郢爰是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制。 C. 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自然也会流通到别的地方,所以在别的地方出土的郢爰完全可以判定是楚国郢都制造的。 D. 楚国在战国时期地方五千里,占地面积比较大,凡是属于楚国的地方都可能出土郢爰,关于郢爰的考古还远远没有结束。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④主要与次要。就是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⑥已然与未然。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⑧有与无。即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一段说“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而且第三段说“1953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C项,逻辑混乱,原文第二段说“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由前面两个原因推出“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这一结论,而不是“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推出前面两个结论。D项,以偏概全“从这里可见”指的是从郢爰的流通情况和含金量推断出“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不仅仅是含金量。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无中生有,文章自始至终均未表示李石与沈括是“历史考古学家”;此外 “查遍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表述绝对,严谨的推论应为“查遍了当时能找的相关历史资料”。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郢爰完全可以判定是楚国郢都制造的”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郢是楚都,郢爰一般被认为是在楚国郢都制造,与其它各国以地名命币,用意相同”;此外强加因果,郢爰命名的原因是郢爰在楚国郢都制造的,而不是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等待生活 【美国】 阿尔·马丁内斯 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要求和我交往的人也必须雷厉风行,不然的话,我就不高兴。我从不错过时间,约会从不迟到,上帝帮助了每一个在超级市场排队算帐时想要插到我面前的人。 我这样谈自己的不耐心,也许你可以想象,当我碰上了交通阻塞时,是个什么样子了。这事发生在南佛罗里达州靠近我的家乡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在防栅旁拦住了我,告诉我可能要耽搁半个小时。 “为什么要耽搁?”我问。“因为路被挖开了,”他回答说,“我们在装水管”。“见他的鬼吧,排水管。”我说,情绪马上低落了。 他耸耸肩:“那你就绕过去吧。” 我觉得他的话也有些道理。我还不太清楚这个坑的情况,但是我相信我不会掉进坑去的。 接下来的5分钟是在烦乱中度过的:文件在我的手提箱里,收音机和一些东西在工具袋里,我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又放回去,然后长嘘短叹地盯着窗外。 不一会,在我的车后停了一大串汽车,司机们纷纷下车。看来那小伙子的主意不是个坏主意,我该试试,总比坐着干等强。 就在这时,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穿着工装裤,花格子衬衫,像是开出租车的。 我看看四周,远处朦胧的溪流从圣·莫尼克大山上流下来,银灰色的水线接着蓝天,是个开阔清爽的秋天的大自然。“不错。”我说。“下大雨的时候,瀑布就从那边流下来。”他指着一块凹进去的断崖接着说,我想起我好像也见过洪水从那块断崖上倾泻下来,在山脚下激起很高的水花。我很可能只是急急忙忙地经过这里时勿勿地看了一眼。 一位年轻姑娘从车上走下来问道:“有上山的路吗?”老人大笑着说:“有几百条,我在这里已经22年了,还没有走完所有的路。”我想起这附近有个公园,里面有一块很凉爽的地方。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曾经在里面散步。“你看到那只山狗了吗?”一个穿着大衣打着领带的年轻人叫起来,吸引了那位女士的注意力,“在那里!”“我看见了。”她突然大叫起来。 年轻人兴奋地说:“冬天快来了,它们一定在贮存食物。” 司机们都跑了出来,站在路边看。有些人拿出照相机拍照,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我记得上次洪水暴发的时候,道路被淹没,电灯线被破坏。我的邻居们,有些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点上灯笼一起喝酒聊天,还有的就一起烤东西吃。 是什么把我们聚在一起了呢?要不是风在呼啸,洪水暴发,或交通阻塞,我们怎么会把时间分配在这里而和人交谈呢?这时,一个声音从防栅那边传过来:“好了,道路畅通了!”我看了看表,55分钟过去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耽搁了55分钟,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 汽车发动起来了。我看见那位年轻姑娘,正把一张名片递给那位打领带的小伙子。也许他们将来还会在一起散步。 那位老人向出租车走去时,向我挥了挥手。“嗨!”我叫道,他转过身。“你说得对,”我说,“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描述了“我”在在交通堵塞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当代人在高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的“心灵与情感的迷失”,以及在“等待”中“心灵与情感”的觉醒。 B. “我”是一个干工作“雷厉风行”的人,然而,在生活中却常有此类“交通堵塞”的事发生,文章描绘了“我”的个性不被社会所容的无奈与悲哀。 C. 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叙事简洁流畅,抒情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 D. 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叙述却生动有趣,在平静的叙述中给人以富有哲理的启示,读来令人回味。 E. 题目“等待生活”表面看是让人们有耐心地生活,实际上含有劝诫人们从容地生活,耐心地品尝生活乐趣之意。 5. 联系全文,缺乏“耐心”的除了“我”还有谁?所谓“缺乏耐心”其实是什么意思。 6. 对文章结尾“我”说的话,应怎么理解? 【答案】4. BC 5. 还有年轻姑娘、“我”的邻居们。缺乏耐心指人们陷入高节奏的生活急流中,失去了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情趣的从容心态。 6. “我”以肯定的语气重复老人的话,表明“我”找回了从容品味人生的心态,赞同在“等待”中发现生活美的生活态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两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文章描绘了‘我’的个性不被社会所容的无奈与悲哀”说法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我”的个性不被社会所容的无奈与悲哀。C项,“抒情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说法错误,文中没有抒情。故选B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本题目是“联系全文,缺乏‘耐心’的除了‘我’还有谁?所谓‘缺乏耐心’其实是什么意思”,有两个问,第一问:联系全文,缺乏“耐心”的除了“我”还有谁?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信息能力。答题时注意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然后回归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本小问注意“缺乏‘耐心’”“除了‘我’还有谁”,通读文章,根据文中“一位年轻姑娘从车上走下来问道:‘有上山的路吗?’”“ 电灯线被破坏。我的邻居们,有些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点上灯笼一起喝酒聊天,还有的就一起烤东西吃”可知文中除了“我”没有信息之外还有“姑娘”和“‘我’的邻居们”。第二问,所谓“缺乏耐心”其实是什么意思,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本文开始就介绍“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要求和我交往的人也必须雷厉风行,不然的话,我就不高兴。我从不错过时间,约会从不迟到,上帝帮助了每一个在超级市场排队算帐时想要插到我面前的人”“我这样谈自己的不耐心,也许你可以想象,当我碰上了交通阻塞时,是个什么样子了”,然后具体叙述自己在一次阻塞中,听说有可能要被耽搁半个小时,“情绪马上低落了”,打算绕过去,在烦乱中度过五分钟“长嘘短叹地盯着窗外”“不一会,在我的车后停了一大串汽车,司机们纷纷下车。看来那小伙子的主意不是个坏主意,我该试试,总比坐着干等强”,这是一个年龄较大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他的提示下“我”看向四周,“远处朦胧的溪流从圣•莫尼克大山上流下来,银灰色的水线接着蓝天,是个开阔清爽的秋天的大自然”,年龄较大的人说下大雨的时候,瀑布就从那边流下来,“我”想起好像见过洪水从那边倾泻下来,自己好像只是急急忙忙经过这里时匆匆看了一眼。司机们都跑出来,站在路边看风景,交谈,拍照,让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情。“我”想起上次洪水爆发情景。道路通了,“我”看了看表,竟然55分钟过去!耽搁了55分钟,“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我”看到那个在刚开始堵车时,向“我”走来告诉我“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的年龄较大的男人向出租车走去,向“我”挥手,“我”向他喊道“你说得对,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由此可以看出以前的“我”处在高节奏的生活之中,天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四周,更没有心情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的情趣,所以文章中的“缺乏耐心”是指以“我”为代表的人们陷入高节奏的生活急流中,失去了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情趣的从容心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一定要把句子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本题要求理解文章结尾“我”说的话。在文章的末尾,公路修通后,“我”发现竟然耽搁了55分钟,而耽搁了55分钟,“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我”看到那个在刚开始堵车时,向“我”走来告诉我“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的年龄较大的男人向出租车走去,向“我”挥手,“‘嗨!’我叫道,他转过身。‘你说得对,’我说,‘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开始等待时“我”长嘘短叹,心烦意乱时,一个年龄较大的看起来是出租车司机的年龄较大的男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他的提示下看向了四周,发现了平时急匆匆而过没有注意到的景色,想起自己以前路过这里只是“勿勿地看了一眼”,不知不觉中过了55分钟,在这等待的55分钟之中,“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我”看到老人和“我”打招呼后向出租车走去,“我”就以肯定的语气重复老人在开始等待时和“我”说的话“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表明了“我”在这次等待中找回了从容品味人生的心态,赞同在“等待”中发现生活美的生活态度。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主旨、文章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爱拍、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驯火者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 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 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 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 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 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哲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 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 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梁思礼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 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 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这栋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 (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 ②梁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梁思礼院士自述》) 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梁思礼在担任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期间,遭遇了不相上下的技术压力和政治压力。 B. 为了保证航天的可靠性,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认为需要在总装测试阶段费时费力,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琐碎问题。 C. 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搞掉“毛刺儿”,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D. 文章正文的最后一段以抒情性的笔触,夹叙夹议,对梁思礼的生平和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赞美。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梁思礼深受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这促使他留美归国,并成为了第一代“驯火者”。 B. 文章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命途多舛,“先天不足”主要指中国当时的航天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生于乱世”主要指研发工作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干扰。 C. 梁思礼为了避免“705”大会战给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造成损失,拒绝将弹上的地面设备、电源设备等东西拿去会战。 D. 文章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既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 E. 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 9. 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BD 9. ①热爱祖国,无私地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②生活朴素,豁达乐观,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③具有前瞻性的科研眼光,能大胆决策,谨慎实施,耐心执着,重视细节;④能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应对,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A项“遭遇了不相上下的技术压力和政治压力”错误,原文中说“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说明梁思礼在当时研制火箭的过程中面对的政治压力远大于技术压力。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促使他留美归国”此说法于文无据;C项,原文中说“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E项,“从事教育工作”文中没有提及此事。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哪些品质”,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传主的形象,也是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筛选出文本中能够表现梁思礼身上体现的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品质的相关信息,如“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表现了他的勇于担当;从链接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中可分析他生活简朴,物质要求低;从链接②“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中可分析出他的爱国情怀;“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一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写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决策果断;“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写出了他的机智与冷静。等等。然后再根据筛选好的内容进行概括,分点作答。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无论是传主的精神品质,还是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我们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传者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要善于分析提炼概括。这里的分析提炼概括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之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另一方面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不管是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是纷纭而复杂的,要善于在纷纭复杂的事实中概括抽象出来。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郎。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10. 给文章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B.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C.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D.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1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荫 (yīn)补千牛备身 荫补:靠了祖先的功勋得官 B. 况继迁悖(bò)逆之人乎 悖逆:反叛 C. 太宗抚髀(bì)称善 髀:大腿 D. 欲以中(zhóng)端 中:合意 12. 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得闻奏/端将复奏 B. 意豁如也/意端抑己 C. 使善养视之/善谈谑 D. 太宗欲相端/决意相之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 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 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 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14.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2)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C 14. (1)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反叛之人呢? (2) 如果不能捉住他,(那么)只能是白白结下深仇,更加坚定他反叛的决心罢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同列”意思是“同在朝班”,“与寇准同列”是“虑”的内容,所以在“列”后断开,排除BC两项。“政事堂”作“升”的宾语,“同”是“一起”的意思,修饰“升”,所以“同升政事堂”前后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句子可以断开为: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故答案为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阩字音辨析与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字音辨析,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A项,“荫 (yīn)补”应读“yìn”,意思是“古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B项,“悖(bò)逆”应读“bèi”,意思是“反叛”;D项,“中(zhóng)”应读“zhòng”,意思是“中伤”。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奏:名词,奏折/奏:动词,上奏;B项,意:名词,性情/意:动词,怀疑;C项,善:形容词,优厚的/善:动词,喜欢;D项,相:动词,让……做宰相/相:动词,让……做宰相。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说法错误,原文是“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举”,做,干;“顾”,顾虑;“亲”,这里指父母;“况”,更何况;“悖逆”,违背正道,这里指反叛。(2)中的“若”:如果;“其不然”,指不能捉住李继迁;“徒”,只,白白地;“愈”,更;“坚”,坚定;“其”,代词,他的,代指李继迁的;“叛心”,指反叛的决心;“尔”,罢了,而已。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亲吕琦是五代时晋的兵部侍郎。吕端少年时聪敏好学,因为先辈的功劳补任千牛备身。 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识大体,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可真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吕端姿容仪态瑰美俊秀,有才能气度,宽厚仁爱,喜欢开玩笑,心胸豁达.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等到吕端特免不再参加朝拜时,就经常弹劾告病超过一年还享受官俸的官员,又交结一些人指责朝堂官吏的过失,想以此来中伤吕端.吕端说:“我正道而行,没有什么愧疚和害怕的,风波一样的流言不值得忧虑.” 二、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怆悢(liàng):悲伤。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 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 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 D. 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答案】15. C 16. 本诗托物言志,以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的形象自喻,抒发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 “但恨非处位,怆恨使心伤”抒发了诗人极度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借“商风”和“非位”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的不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意思是秋风摧折了羽翼。“摧藏”在《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题干已经明确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主旨。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中凤凰,应为阮籍自况,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作者以凤凰自比或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点睛】解答诗歌思想主旨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其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 ___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鸟类,善攀援的猿类都很难越过。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清流急湍 (4). 映带左右 (5).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犹、清、湍、映带、尚、猿猱、度、攀援。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个夏天,你若不能侃足球说球星就会被认为乏味无趣不合群,这听上去太不合理,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就是不这样不可理喻。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五一黄金周期间,远足登山成为市民首选的度假方式,人们流连于林间,盘桓于山路,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四川“高考秀”,秀出孩子们的精彩,秀出大家的喜悦,秀出学校的骄傲。首当其冲,家长最爱的还是479! 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刘晓明在文章中奉劝菲律宾尽早悬崖勒马,回到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他还奉劝某些域外势力及时收手,不要试图火中取栗。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不可理喻:意思是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句中用于“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使用对象错误。 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符合语境。 如坐春风: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主要用到教育方面。本句望文生义。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合语境。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伤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句中适用于第二种释义。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离开家乡到外地就学的流动儿童日益增多,了解、研究他们的各种需求和面临的各种挑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B.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表现“小家”作为重点;透过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幸福民生的美丽画卷。 C. “打call”“尬聊”“油腻”等词入选“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是从规模近60亿字的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里提取的。 D. 为设计一款既符合青年人口味,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手机游戏,他查阅了近一年的资料,还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透过”和“影片”之后的“,”。C项,结构混乱,可在“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后面加上“。这些词语”。D项,表意不明,“查阅了近一年的资料”可以指“查阅了最近一年的资料”,也可以指“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查阅资料”。 20.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合用作寿联的一项是( ) A.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B. 家业兴旺财源广,老少平安福寿长 C. 当归方寸地,独活人世间 D.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通过“琴瑟”可看出这适合作婚联;B项,通过“家业兴旺”“老少平安”可看出这适合作春联;C项,通过“当归”“独活”两个中药名可看出这适合作药店对联;D项,通过“增华”“鹤”“龟”可看出这适合作寿联;相比较之下,D项最适合作寿联。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①_________,大体为两种,鸟类学家分别将它们称作“鸣啭”和“叙鸣”。鸣啭是歌唱,主要为雄鸟在春天对爱情的抒发;叙鸣是言说,②_______________。鸣啭是优美的,抒情的,表达的,渴求的,炫示的;③_______________,叙事的,告诉的,交流的,琐屑的。 【答案】 (1). ①鸟儿的叫声是分类型的; (2). ②是鸟儿之间日常信息的沟通; (3). ③叙鸣则是平实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整个语段看,本语段是对鸟儿的叫声的介绍,开头两句起总领作用,①应为什么“大体为两种”,由后一句“鸟类学家分别将它们称作‘鸣啭’和‘叙鸣’”可知,①处为“鸟儿的叫声的分类”相关内容。②可以参考前面“主要为雄鸟在春天对爱情的抒发”一句的格式,及后面一句“叙事的,告诉的,交流的,琐屑的”内容。③根据前面内容看,应为“叙鸣则是……”,内容与“优美的”相对。 22.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上说,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先用预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而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我们从蜗牛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萤火虫将致命的毒液注射到了蜗牛身体里。萤火虫化劣势为优势,用弱小的身躯迷惑了对手,让对手放松戒备。 (2)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无足轻重的细节,越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材料,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从以上材料中可以推论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而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萤火虫先用预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这是出萤火虫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萤火虫之所以能够“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是因为“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所以萤火虫取得胜利的原因是“萤火虫化劣势为优势,用弱小的身躯迷惑了对手,让对手放松戒备”。答题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第一问要求不超过20个字,第二问要求不超过30个字。 (2)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要点,理解材料内涵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大意,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要把握的文章内容,根据内容要点把握文章内涵。本题题目是“我们从蜗牛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首先要通读材料,明白材料中蜗牛有什么经历,然后根据蜗牛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说说从中得到的教训。材料中当萤火虫飞到蜗牛的背上用其小小的预颚在精明的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时,精明的蜗牛根本没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蜗牛不知道当萤火虫用预颚敲打他的背时,是在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蜗牛是因为看不起比自己弱小好多的萤火虫,认为萤火虫落在自己的背上敲打几下,无足轻重,结果被比自己小好多的萤火虫猎食。蜗牛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无足轻重的细节,越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比如比蜗牛不知小多少倍的萤火虫在蜗牛背上轻轻敲打几下,最后让蜗牛成为小小萤火虫的食物。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两则出自《荀子》的格言,按要求写作: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任选一则作为写作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写一篇议论文。②注意纵向联系。③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重视实践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句俗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如今的人们,过分地重视理论,善于夸夸其谈却很少付诸实践,这往往培养出许多大“理论家”,而不是“革命家”。想要获得成功,仅仅有精妙的构想和理论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实践!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xx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如果这个构想仅仅存在于小平同志的脑海却不加以实践,那“改革开放”将永远是一个空想。而正因为“改革开放”的构想得到了实践,中国才走上了康庄大道,前程一片光明。这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实践。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它也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是因为实践给它正确的指引,才成为了改造世界的科学。 每个成功的背后都经过了无数的实践,然而不重视实践,夸夸其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是毫无建树之举,难以获得成功。 法国科学家安培用通电线圈进行探求感应电流的实验,但他只关注了一种情况,却没有继续实践其他的情况,放弃了他对感应电流的构想,错失了发现感应电流的良机。而10年后,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吸取了前人的经验,经过了反复的实践,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造福了人类,更为他带来了许多荣誉。由此可见,重视实践,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忽视实践往往使结果与理想背道而驰。 再好的构想没有经过实践,终究会成为没用的东西。理论是不结果实的花,尽管它姹紫嫣红,十分美丽,却不会结果。而实践则是结果的一切必须的条件,它像阳光、空气、土壤一般,构想的种子没有了实践,是不可能萌芽的。所谓“实践出真知”,科学的道理就蕴藏在不断的实践中。 我们中学生既要有求知的精神,也要重视实践,切不可纸上谈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有两则,两则均为《荀子》的格言,第一则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不去亲自实践一下,是无法体会到真实情况的。是讲述实践的重要性。第二则“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各样把“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到,理解到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也就达到了极点。这里所说的“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知之”是理性认识,“行之”是实践。荀子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实践高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据此分析,如果根据第一则材料写作,可以写写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根据第二则材料进行写作,可以写“行”是一切学校认知的基础和源泉,也可以写实践高于认识。不论根据哪则材料进行写作,都要主语题目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