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 第Ⅰ卷 阅读题,共72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1. 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 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 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 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 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 C. 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B. 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C. 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 ‎ 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时间搞错。错在“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原文第4节是说“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名则不再使用”错。名可以用于自称。原文第6节是说“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无中生有。错在“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原文第1节只是说“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4. 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为诸君快战 快速 B. 项王自度不得脱 估计 C. 田父绐曰“左” 告诉 D. 辟易数里 躲避容易 ‎5. 下面各组加线虚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军围之数重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故汉追及之 C. 然今卒困于此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 左,乃陷大泽中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①段对项羽逃亡路线叙述得十分清楚:淮水—阴陵—大泽—东城。项羽军事力量的变化也交代得十分清楚: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由此看出,楚军的节节惨败。‎ B. 选文第①段中,项羽的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 C. 选文第②段对项羽快战的三次突围描写得十分精彩:斩将——叱退——复斩都尉,突现了项羽威武善战的英雄形象。‎ D. 选文①②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如:他在三次快战后,谓其骑曰:“何如?”则再次体现了他自负的特点。‎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意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是辨析实词意义的方法。A项,“愿为诸君快战”中的“快”:痛痛快快地。C项,“田父绐曰‘左’”中的“绐”:欺骗。D项,“辟易数里”中的“易”:退避;避开,后退。 ‎ ‎5.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各组加线虚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中“汉军围之数重”的“之”是代词,代指项羽;“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的“之”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中的“以”作动词,率领”“以故汉追及之”中的“以”作介词,因为。D项“.左,乃陷大泽中”中的“乃”作连词,于是,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中的“乃”作副词,才,仅仅。而C项中的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然而”。‎ ‎6.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D项错在“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这两节文在在塑造项羽这一形象是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参考译文:‎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人名)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仲淹尝分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于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权,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谥文正。‎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8. 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B. 卒,指士大夫死亡。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C.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疏用于分条陈述。‎ D. 天圣七年,年号纪年。从先秦开始,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葛怀敏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7. C 8. D 9. B ‎ ‎10. (1)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皇帝没有接受(准许)他的辞呈。(听:听臣微志。)‎ ‎(2)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却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那对于运刀就一定很宽绰有回旋的余地了。‎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就在名词之前经常停顿。如:“葛怀敏”“贼”“关中”“民”“仲淹”作主语。名词做宾语,在名词或代词后面停顿。动词作谓语,如:“震恐”“闻”“出塞”“还”等。另外,注意专有名词之间不能断开,如:“葛怀敏”“定川”“潘原”“仲淹”。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副词或连词进行断句,比如“乃”作连词“于是,就”时,常在句首。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所以选C项。‎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个位置要记牢。‎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D项,表述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纪年。‎ ‎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易衣而出”是指几个儿子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而不是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辞”:“辞谢”;“听”:“接受,准许”。第二句关键点:“节”:“骨节”;“恢”:“宽绰”;“有间”:“有间隙(的骨节)”。‎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谥号文正。‎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 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 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 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 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 ②黦(yuè):污迹。 ③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 ‎1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 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C. 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 D. “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E. “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12. 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BC 12. ①对张祜的思念之情,诗人南亭散步时看到美丽的春光,却不能与朋友一起欣赏,因而勾起了对张祜的思念;②为张祜的遭遇而打抱不平,诗人用百舌鸟欺负其他鸟,象征张祜遭元稹排挤;③对张祜的深切同情,诗人借张仲蔚这个典故,表达对张祜的被迫隐居、有才华不能施展境遇的深切同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中的“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不恰当。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岭桃花渐残,像红色丝绸沾上了污迹。C项中“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不恰当,这是象征处在高位的人欺负弱势的人。‎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登岳阳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了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六国人民的剥削之上,并将得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挥霍掉,从而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 ‎(5)《阿房宫赋》中描写秦朝宫里的管弦音乐声比市人说的话都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奈何取之尽锱铢 (8). 用之如泥沙 (9). 管弦呕哑 (10). 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捷”“身”“长”“襟”“坼”“乾坤”“尽”“锱铢”“管”“呕哑”理解字义去记忆。另外,较长的句子,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能掉字。‎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 ‎(选自 2016 年第 23 期《小小说选刊》)‎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 “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 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地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D. “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15. 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6. “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4. C 15. ①第一 处,雪景以及雪中孩子嬉闹的场景,更能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美好。②第二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惊喜和遗憾,推动故事发展,突出人们离乡的迫切心情。③第三处,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失落与迷茫的心情,暗示作品主题。 ‎ ‎16. 示例:因为村民们不是要到外面做生意,就是已经搬迁到城镇居住,虽然对于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有着美好记忆和诸多不舍,但终究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这便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中如何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缕缕乡愁”。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习俗等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对于年俗文化的传承也成了一个令国人尴尬而心痛的话题。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已经迫在眉睫,值得大家深思。‎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内容,概括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能力。A项“倒叙”理解有误。文章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B项错在“都很兴奋的是村民”。“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D“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理解有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三处写到‘雪’,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雪”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位置不同,其作用自然也不同。第一处“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这是想象的雪景以及想象孩子们在雪中欢快,嬉闹的场景,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美好。第二处是这样描写的“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惊喜。但是接下来作者写人们在大雪纷飞时“‎ 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他们“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些情节突出人们离乡的迫切心情,表现了人物内心的遗憾,同时在情节的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第三处是“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这句出现在小说的最后一节,结合着之前的句子“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此处雪景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沉重而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失落与迷茫的心情,也暗示作品主题。‎ ‎16. 试题分析:题干是“‘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文本主题的个性化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要结合自身进行探究。首先要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入手,然后结合内容的理解阐释的是观点和态度。小说的主题是说村民们虽然眷恋着美丽乡村,乡村给他们美好记忆和不舍,但终究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可以考虑的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中如何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缕缕乡愁”,值得考生关注。另外,乡民不远在乡村过年,这种现象透露了年俗文化的传承成了一个令国人尴尬而心痛的话题。如何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已经迫在眉睫,值得大家深思。‎ 第Ⅱ卷 表达题,共7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______,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②今年因天气影响,双季槐遇到成穗少、大面积减产等问题。雷茂端为此______,正在积极寻求科技突破。‎ ‎③江西省内大大小小200余家老字号,除亨得利、黄庆仁等少数几家著名品牌外,近七成生存困难,______。‎ A. 煞费苦心 惨淡经营 殚精竭虑 B. 惨淡经营 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C. 煞费苦心 殚精竭虑 惨淡经营 D. 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惨淡经营 ‎【答案】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B. 学习任务虽然很重,但是它对于想进一步到大学深造的高三学生还是有信心完成的。‎ C.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 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题中A项,指代不明。句中的“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搜集史料”,还是指“鉴定和运用史料”。B项,主客颠倒。主体只能是“高三学生”,而不能是“它”;可改为:“但想进一步到大学深造的高三学生对于它还是有信心完成的。”D项,句式杂糅。错在“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修改时可以去掉“造成的”,或者改为“引发甲醛超标是由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对古蜀国起源的描绘,引得历朝历代专家、学者不懈地探究考证。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谜团一直环绕着这片天空。‎ ‎②凝视三星堆那尊青铜铸像,蚕丛那大大的耳朵,抿着的嘴巴,鼓鼓的突出的眼睛,自信的神情闪烁出几千年前的光焰。‎ ‎③据《明一统志》记载,瞿上城在(双流)县东18里,蚕丛氏所都。‎ ‎④刘琳教授在他撰写的《华阳国志》注释中认为: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 ‎⑤《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教人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自郫邑,或治瞿上。” ‎ ‎⑥是谁开启的天府之国?哪里是古蜀农耕文化之源?‎ A. ②①⑥⑤③④‎ B. ⑤③④⑥②①‎ C. ⑥①②⑤③④‎ D. ③④⑥①②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道题考查上下文衔接。解答此题时,既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又要注意分析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此题⑥紧扣前句“古蜀国起源”,①的“这个谜团”即指⑥中的两个问题,故⑥在前,①紧随其后。②为过渡句,③承接⑤的“瞿上”,④为今人的观点,故后一层的顺序为⑤③④。正确排序为⑥①②⑤③④,由此本题选C项。‎ 点睛: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三种: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②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③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在熟悉题型的基础上掌握“句式知识”“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平时多读些名家作品或时文中的精美语段,增强语感;要有整体意识,欣赏一段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意识地研究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等;要有文体意识,把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文字的各自表述顺序;要学会从陈述对象入手,通过梳理句子主干把握陈述主体,确定选句的角度。该题中考核嵌入题(也称“复位题”)。‎ ‎2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B. 进入2017 年以米,公司效益连续下滑。在危急关头,我不计个人得失,主动俯就财务总监职,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 C. 我翻开筹委会赠则的《百家论坛活动指南》,看到许多名家都来出席,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让我受宠若惊。‎ D. 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复习效率极低,实在令人心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不吝赐教”,敬词。B项,“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敬词。用于对方,句中用在自身,错误。D项,“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敬词。句中说“有人来叨扰”,错误。C项,“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使用正确。‎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 体、恰到好处。该题主要考核“敬词、谦词的使用”。‎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仅一些自然现象会释放汞,__________ 。冶金、化工、燃煤产业、水泥、电池、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废气都可能是汞污染的源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比如汞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和一些电子产品等,都含有汞。这些含汞物品废弃后,_____________,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严重的汞污染。‎ ‎【答案】 (1). ①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汞污染(会产生汞) (2).‎ ‎ ②有不少用品与汞有关(含有汞) (3). ③如果不能妥善回收处理 ‎【解析】试题分析:①处上文有“不仅”,可知此处应不能填“自然现象”之类的内容,再结合下文“冶金、化工、燃煤产业、水泥、电池、造纸”等人类活动,可知此处应填“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汞污染”。②处下文列举了一系列生活用品,并说“都含汞”,可知此处应填“有不少用品与汞有关”。③处所在句子说的是含汞物品被废弃后的情况,结合后文“一旦泄露”会造成严重污染来分析,此处应填“如果不能妥善回收”之类的内容。‎ 五、写作 (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内一位年仅18岁的围棋选手小柯一年内连夺三项世界冠军,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比如在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对小柯的表现,其父母认为,孩子大了,作为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小柯的事情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棋坛出现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也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和家长的放任态度提出疑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君子以自信修身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如是说,面对前方风雨阻挠和无尽的未知,他只是豁达一笑,扶起长袖,继续坚定的前行,留给世人自信傲然的身影。其实,困难亦无所惧。君子以自信修身 材料中的小柯是个个性鲜明的天才棋手,他狂傲不羁,蔑视对手,更有甚者,他竟在决赛前夕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手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然而这位年仅18的选手,却拥有我喜欢的洒脱和率真,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我却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棋迷都认为小柯是过于自大狂妄,年纪尚小,没有任何阅历,不可能赢得对手,而他们却忘了古时韩愈便说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年龄不是问题,连弟子都能超过师傅,为何小柯就不能战胜对手呢?‎ 被誉为“汽车大王”的福特,从小就生活在美国的一个牧区。福特的父母经营这一片肥沃的田地,他们从小就没对福特有过什么奢望,只希望他能继承父业,安稳平凡的生活下去。然而,富有激情的福特却不甘于平庸,他厌倦了这种简单重复的生活,希望能做有挑战的事,直到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法国人发表了一种不需要马匹就能奔跑的消息,于是萌发出大胆的想法,为何我不尝试做一辆同样的车?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却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可是,不甘寂寞的心已然被梦想的激情点燃,他开始狂热的投身于机械制造,在那个时代,造汽车无异于痴人说梦,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福特却天生一副傲骨,他渴望激情与挑战,历经8年的努力,他终于制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激情是生活的调味剂,挑战与拼搏使人生更加精彩,成功是给那些对生活充满激情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勇者,唯有傲然于天下的自信才有成功的先机,毛主席曾说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要对生活充满激情,不甘于平庸,以自信焕发生命的光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注意题干中对文体作了要求,要求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应当明确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 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主要内容是广大棋迷围绕“天才棋手决赛前口出狂言”这件事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题目要求考生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立意作文。材料关键分析如下:天才棋手柯洁决赛前口出狂言。‎ 一种是自信的表现,毕竟“艺高人胆大”,“没有五山斧,不砍六山柴”“没得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敢口出狂言。同时在赛场上,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这是小柯智慧的表现,当然这种战术和智慧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赛场上,小柯口出狂言,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常言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赢了金牌,丢了人品”,也会被人所不齿。尊重规则,尊重对手是比赛的前提。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才是大众心中真正的王者,因此生活中不可轻狂,要低调做人。‎ 第三种作为天才的父母当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同时也要因势利导,给出合理的建议,毕竟孩子年纪尚轻,在为人处事上也会有一定的不成熟,作为父母,要正确的引导,不断完善孩子的个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