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4月)(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4月)(2017-04)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2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俗话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 。 。 。 。‎ ‎①未来社会,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升级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可以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大量的人员将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化教育和艺术行业。‎ ‎③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④为了满足人类各层次的需求,必然会有相应的行业被创造出来。‎ ‎⑤尤其是,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管理可望成为一大产业。‎ A. ④③⑤②① B. ①②④⑤③ C. ③④②⑤① D. ②①⑤③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②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__,不值一提。‎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_________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微乎其微 ‎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哈尔滨市警方破获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机机主补办手机卡,继而转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触性盗窃案件。‎ B. 朝方炮弹疑似落入野山而非军事区,韩国军方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15分向江华郡乔栋面大约130名左右居民下达回避命令。‎ C. 之前,奥巴马政府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 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D. 事实上,中国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根据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速及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成人的过度“保护” ① 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孩子最初的依赖是源自于自身的柔弱, ② 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主体意识的泯灭。这种结果的出现, ③ 归结于孩子成长的需要, ④ 多多反思我们成人是否过分关心。成人的包办代替 ⑤ 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⑥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⑦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A. 也许 所以 如果 还是 一定 进而 因此 B. 必然 但 与其 不如 不仅 还 因为 C. 可能 那么 既然 还是 即使 也 因为 D. 甚至 当然 虽然 但是 既 又 所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关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在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续写昔日辉煌,勇夺奥运会冠军,主教练郎平居功至伟。‎ ‎④华为公司在国外市场和思科、爱立信等通讯巨头分庭抗礼,在国内市场2016年手机出货量也已超过苹果排在第一。‎ ‎⑤兰州市政府想要通过洒水降尘净化空气,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带来其他问题,引发市民非议,政府呼吁大家对此举不要求全责备。‎ ‎⑥短短几分钟,一幅幅炉火纯青的剪纸作品便呈现眼前,孩子们丰富的创过力为每一幅剪纸作品注入了生命。‎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 琴 ‎【加拿大】费力克斯·勒克莱尔 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我知道。‎ ‎“您想卖掉它?”‎ ‎“是的,先生。”‎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年了。”‎ 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他咬咬嘴唇。“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那时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家始终低着头。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每星期一次。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演奏。”‎ 小提琴家抬起了头。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主要目的是完 璧归赵,他相信制琴师会好好保管它。‎ B. “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是说音乐家在制琴坊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灵魂受到了洗 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C.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D.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所有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的心理。‎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的毁灭、改良与重生 在远古时代,基本不能理解一切带有灾害性质自然现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间,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掌管着世间万物与人之命运,还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而没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诚的态度,用各种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礼,祈求祥福。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行礼”的对象主要为神鬼,并在长期持续的祭拜活动中,将各种程序与形式逐渐完善与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 在私有制与阶级、国家等制度出现之后,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礼仪也随之从原始性的敬神仪式,发展至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诸位神明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则取而代之,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也正是在这个社会阶段,古代华夏族以丰富的礼仪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并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礼》更是成为中国最早和最为重要的礼仪论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礼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主要作用变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周礼》、《仪礼》和《礼记》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经典,从唐朝开始即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科目,位列九经中的三篇。宋朝之后,朱熹将解说《周礼》与《仪礼》的《礼记》重新编撰,并将其列为儒家五经之一,进入科举考试科目。封建时代的礼更像是一门“人治之法”,能够通过礼稳固世袭的阶级结构,在保证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之礼是建立在君权和父权的基础之上,那么西方封建社会之礼则建立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之上。而这两者也因为“君权神授”的观点有所关联。‎ 在封建社会式微、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时,西方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神为本”转换成“以人为本”。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以及贵族与仆役之间不相容亦不平等的“互相对立”的人际关系,在文艺复兴时代均被重新审视。贵族并不天生高人一等,仆役亦有权选择学习与实现阶级上升。属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式礼仪标准”,被逐渐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 进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充分继承了封建君主的“征服”美德——大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与老钱阶级相对应的new money(暴发户)群体的出现,使得看似“人人平等、自我实现”的资产阶级式处世之礼有了变化:在英国与法国,出现了一批用钱买贵族名头的“伪雅族”,在美国,出现了用不同价钱隔离不同收入人群的商业形式。虽然一度只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奢侈品产业,在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阶层下放,但它也同时转换成为了“有钱才能买到”的新式礼仪准则:财富取代了阶层,成为新的“敬仰”对象。‎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盛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消费主义社会。在这个神权不存在、阶级被消灭、人本主义盛行的阶段之中,无处不在的商品造就了以金钱为基准的新式社会阶层:贫穷阶层,中产阶层,以及富人阶层。而因经济危机与抢夺资源催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则让人们开始反思以金钱为本的社会体系之中,曾经被神权与阶级所压制的人权是否又陷入了对于人性新的压制怪圈:消费至上。‎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时期,消费主义与反消费主义同时盛行,精英团体与嬉皮士团体相安无事。在经历无数次的社会与文化解构之后,需要正装出席的礼仪场合依然存在,只是“正装”的概念变得五花八门——你当然可以穿着三件套配双运动鞋,也可以套着华美长裙外搭一件朋克小皮衣。多形式的生存理念、多方式的生活选择,都被逐渐的尊重和扶持起来——在这个时代,礼所构建的基础并非社会付诸与人的一切名头与称号,而是人类彼此之间所天然拥有的尊重、理解与相互独立。‎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礼仪”的养成永远与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变迁有关。奴隶时代的敬神礼仪被封建时代毁灭,并建立一套以人之阶级为重心的礼仪系统。封建时代的等级礼仪被资产阶级毁灭,在保留王室的基础上进行了看似“人人平等”其实“尊重资本”的新式礼仪系统。两次世界大战又让人们全面反思资本对于人性的毁灭,重新建立一套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礼仪(日常礼貌)系统。不同时代,“礼”所需要尊敬的对象、“礼”的概念的构成也有所不同。但它永远是人类的执念。‎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远古时代,人们只能以虔诚的态度,向神鬼敬礼,并将各种程式完善并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 B. 私有制出现之后,礼也有所变化,诸神变成了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 C. 华夏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有夏礼、殷礼、周礼,而且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 D. 西方封建社会的礼建立在君权和神权基础之上,但两者因“君权神授”而有所关联。‎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在奴隶社会是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它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B. ‎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重新审视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礼仪标准也逐步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 C. 进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之后,财富成为新的“敬仰”对象。礼仪标准也随之变化,表现为“人人平等”原则的大规模下放。‎ D. 因经济危机与抢夺资源催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开始反思金钱对人性的压制,“消费至上”的衡量标准受到人们的质疑。‎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能够使社会阶级结构变得十分稳固,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能建立起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 B. 在经历了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演变之后,人类彼此之间拥有的尊重、理解与相互独立成了“礼”构建的基础。‎ C. “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特点分别为:“敬神”“以等级为重心”“尊重资本”以及“以尊重人为基础”。‎ D. 人类社会之中,“礼”永远是人类的执念,它的发展与演变基本上是与社会阶段的演进同步的。‎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岁吴清源: 一生一世一棋局 蒋丰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曾留学日本,对围棋非常痴迷,回国后也爱不释手。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清源和几个兄弟在家以下棋为乐,但他明显比其他几个孩子进步快,从小就会两手同时打谱。‎ 吴清源童年时,全家“北漂”进京。父亲看见吴清源潜质非凡,专门为他订购了新出版的日本棋谱。他人小手小,棋谱大都很厚,每天从早到晚一手拿棋谱一手拿棋子,因为学习异常用功,久而久之吴清源两只手的中指都弯曲变形,从小就落下“职业病”。‎ ‎1924年,吴毅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仅有10岁。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但吴清源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依然是每天埋头研究围棋。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名手顾水如是他门下的清客,常和他一起下棋。于是,母亲带着吴清源拜访顾水如,请他把年幼的吴清源引荐给段祺瑞。‎ 段祺瑞见了吴清源后,很是喜欢,每月给他100‎ 大洋的补助。此后,随着时局变化,段祺瑞自身难保,吴清源的补助也彻底“断了炊”。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 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这盘棋把日本人山崎有民惊呆了。他立刻给远在日本的著名棋士濑越宪作写了封信,力荐濑越收下吴清源做弟子。从1926年夏天到1928年,吴清源又先后与日本3名高手下了多盘测试棋,均胜出。看了这些测试棋谱,濑越决意收下吴清源。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吴清源将来棋下得不好,作为当世高手的濑越脸面何在?另一方面,如果吴清源太凶猛,打败日本众多高手,日本围棋脸面何在?濑越说:“吴清源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让他到日本学习是我的夙愿。”‎ ‎1928年,吴清源抵达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濑越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把吴清源接到身边住下。之后,又将吴清源的家人陆续接到日本团聚。‎ 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越来越精进。从1929年至1932年,他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 这一时期,吴清源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木谷实。木谷实和他一样,在各种棋战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当时被称为“新布局”。 “新布局”打破了日本棋界从幕府初期开始300余年的固定模式,棋手布局的思维方法获得自由。“新布局”也成为现代围棋的雏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专门写文章赞扬说: “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两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这样的成就让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 吴清源在棋盘上横扫日本棋手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日盛,他每赢一盘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吴清源把这些十番棋比赛,比做悬崖上的决斗,要么胜利,要么粉身碎骨。在巨大的压力和歧视中,他全胜而归,除了棋艺的精湛外,能够获胜的根本,则是他的平常心。吴清源说:“对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疾病使他退出棋坛,但他对围棋痴迷不改。晚年的他不再拘泥于胜负,而是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 ‎,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局限于边角,而应保持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维已更多渗透着人生哲理。直至耄耋之年,他一直担任有着“围棋奥运”之称的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亲临赛场观战。‎ ‎2014年2月,吴清源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当时正值第五局,执黑的山下敬吾落在下风,许多人认为山下敬吾悬了。吴清源当场不动声色,临走时说:“白棋输了。”结果,山下敬吾真的赢了。众人感慨:百岁棋圣,宝刀不老。‎ ‎   (摘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1) 吴清源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中日围棋交流、中日友好以及提高青少年围棋水平做出的贡献。(CCTV《新闻联播》)‎ ‎(2)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以吴清源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中国少年围棋天才赴日本学棋的故事,力图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文化界为了两国和平以及文化交流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遭受的磨难。(《形容吴清源:棋圣、独孤求败、入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标题概括出了吴清源与围棋的关系,他一生一世都围绕着围棋生活,同时也照应了以吴清源为原型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B.吴清源围棋的启蒙老师是其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吴毅,文章开篇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后文中吴清源能够到日本学习围棋做铺垫。‎ C.文章交代了吴清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十分贫困的状态下在母亲的操持下投奔段祺瑞以及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的内容,其目的是体现吴清源从小就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 D.吴清源跟随父亲学习围棋时展现出天赋,后来到日本后更是刻苦努力,所谓“吴清源时代”体现出来的是他对围棋的执着和坚持。‎ E.文章引用川端康成的话,证明了吴清源和木谷实创造的“新布局”在现代围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人利用“新布局”创作出了现代围棋。‎ ‎(2)濑越收吴清源为徒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濑越怎样的性格特征?‎ ‎(3)吴清源退出棋坛后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吴清源成为“棋坛第一人”的突出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袍,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袍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①,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日: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占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②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日:“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 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日:“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日:“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袭击为奇。②朴樕:一种灌木类的小树,泛指树枝。‎ ‎(节选自《尉缭子》)‎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开百里 陈:陈列。‎ B. 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当:抵挡。‎ C. 舍不平陇亩 舍:住宿。‎ D. 援袍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C.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 文章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 作者认为战争取胜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人心所向。‎ D. 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自己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 (2)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四、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_______,__。”‎ ‎(2)《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3)《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句子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六、命题作文 ‎18.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及老师姓名。‎ 参考答案 ‎1.C ‎2.A ‎3.A ‎4.B ‎6.(1)B项2分,C项3分,A项1分。‎ ‎(2)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音乐家。(2分)他曾辉煌无限,是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录制的唱片很受欢迎。(2分)后来因病不能拉琴,丢掉了工作,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在制琴师的教导启发下,重新振作了起来。(2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点明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面被狗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二次:使得演奏的成功、满心的激动与唯一的遗憾形成对比,突出遗憾之深;‎ 第三次:与音乐家的辉煌形成对比,目的在于启发音乐家改变生活态度。(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设置情节的需要。制琴师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是促成音乐家转变生活态度的关键。‎ ‎②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制琴师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量描写使其形象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的需要。通过写制琴师的故事,表达了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能绝望,而要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主旨。‎ ‎④表现写作意图的需要。音乐家虽是主人公,但制琴师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现的人物,所以要浓墨重彩。‎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7.C ‎8.C ‎9.A ‎10.(1)答D 给3分 、 C 给2分 、 E 给1分 ‎(2)?爱才。知道了吴清源的棋艺后,濑越决定收吴清源为徒。?坚定。濑越收吴清源为徒,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但濑越信念坚定。?关心别人。由于政局动荡,濑越十分担心吴清源的人身安全,就把吴清源接到自己身边,随后又把吴清源的家人接到日本。‎ ‎(3)表现:?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的围棋思想。?担任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③亲自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 作用:?)照应题目“一生一世一棋局”,表明吴清源一生都在致力于围棋事业,即便退出棋坛,但主要工作还是围棋。?表现吴清源围棋水平的高超。在日本棋圣战决赛中,吴清源对棋局的判断验证了他棋艺水平的高超。?表现了吴清源对围棋发展的贡献。即便是到了晚年,吴清源依旧尽自己的努力发展围棋。(4)示例?痴迷围棋。吴清源从小就以下棋为乐,在北京时整天都研究棋谱;不被外界影响,父亲去世造成家庭十分困难时,也没有忘记围棋。?有创新精神。在日本与木谷实一起有意打破围棋的固定模式,形成了现代围棋的雏形“新布局”。?不惧危险。在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候,吴清源在十番棋中的每一次对决都充满危险,但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4)顺其自然。在围棋的对决中,吴清源用平常心,顺势而为,最终成为“棋坛第一人”。‎ ‎11.A ‎12.A ‎13.B ‎14.(1)武王没有使士卒(或:士大夫、百姓)疲劳,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或:兵器上没有沾染血迹)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封王,这并没有特别的吉兆,而是由于人事治理得好与不好而这样的。(2)为什么像这样呢?这是他不自视高人一等的缘故。要求人家为你效死就不能要求人家对你毕恭毕敬,要使人家竭尽全力就不能苛求那些礼节。‎ ‎15.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6.《送》写“城阙”,点出送别的地点,营造辽远壮阔的意境;《卢》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俗尘的心志。‎ ‎17.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又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