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眼下,各高校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出,很多经历完高考的学子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校门,经过了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活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中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载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畅快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这也使得每年此时,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在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比如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技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与认同,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比如,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案白,不是高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非议,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创新”。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而纵观一些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过多的“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越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 因为大学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所以能展现大学形象和大学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 C. 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大学精神。‎ D. 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B. 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的观点。‎ C. 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贵,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 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漂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 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 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 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可能变为个性化的东西。‎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B项,“因为大学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原文第四段“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A项, “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错误,应该是“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各有各的亮点”。‎ B项, “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 错误,这不是文章的观点。‎ D项,“比起设计漂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错误,根据原文,作者意思是当全社会都在比拼通知书外观设计创新时,坚持本色“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 C项,“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真实反映”错误,原文第六段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 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4月16日)‎ 材料二:‎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材料三:‎ 互联网各类企业分布比例图 ‎(选自《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四:‎ 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如此,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 5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 B. 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C. 当劳动者被企业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时,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996工作制。‎ D. 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制加班。‎ B. 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C. 材料三中显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加起来占比不足一成,民营企业占比最高,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 D. 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的活力。‎ ‎6. 材料一、二、四中,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二侧重从企业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的弊端,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材料四侧重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表达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材料二中“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T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平衡兼顾的内涵不是指“工作和休息”,还包含了“家人陪伴、身体健康以及意义的饱满”等信息。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于文无据,材料三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没有996工作制是否盛行之意。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题干要求答的是“报道的侧重点”,也就是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中心意思,看每一则材料的侧重即强调什么内容。第⼀则材料,引用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部分内容以及张律师的解读,是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第⼆则材料,第二段第一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是从企业角度分析996工作制的弊端,以及解决的措施。第三则材料,根据这句话“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回答本题要分三点根据材料概括回答。‎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新闻时评类,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响着,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然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日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哲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青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 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例如: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的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在响的。‎ C. 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跳”“下成跳”含意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D. 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风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 ‎8. 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自然景观方面:那条河依然存在,却失去了水牛的姿容;水变满了,看不见浮草;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自然状态的曲线,不复存在了。②旧居面貌方面:先生旧居因观瞻者的好奇心驱使,变得拥挤和熙攘。③社会风气方面:原汁原味的湘西,染上了浓厚的经营意味,游客的不雅行为令人扎眼。 ‎ ‎9. 结构上:①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内容上:①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惋惜。现在的凤凰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大不相同,让人伤感惋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错误,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沈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十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的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忍不住要动笔写下来。‎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本题,第四段“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自然景观的变化;第五段“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第六段“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先生故居人来人往;倒数第二段“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凤凰居民的变化。从这三个方面筛选概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总结段落的含义,强调了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揭示作者什么情感;也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看句段在文章的位置,得出相应的作用。本题中,“沈先生如果活着,今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结构上从句子所在的位置,可得出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内容上,“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第一次到凤凰“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第二次到凤凰“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俨然已经成为旅游胜地。“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变化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当地的人们。据此整理概括。‎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撑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转主薄。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为尚书令,王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之梦果应验。‎ C.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 ‎(2)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于帝。‎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2)王珣被征召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官员),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 ‎ ‎“而发”应该属于前句,“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排除A;‎ ‎“窃发”属于后句,“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自发兵至京城”,排除C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D项,“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错误,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 故C错误。‎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经略”,筹划治理;“竟”,始终;“委”,委托。(2)中“雅”,向来;“以”,凭借;“见……于”,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王珣,字元琳,是琅琊临沂人。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一起被桓温敬重。桓温曾对他们说:“谢掾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王掾应当作身居高位的青年人。都是难得的人才。”王珣转任主簿。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文臣武将数万人,王珣全都能认识他们的面孔。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冤家。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信赖他。转任王珣为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庶族的爱戴。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吏部。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王国宝向会稽王谄媚,而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一方之长,而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如椽大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不久,孝武帝去世,哀册谥议等所有文章,都由王珣起草。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王恭赴帝陵谒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恶遍布天下,这之后我们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王恭便打消了原来的想法。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解职。一年多后,死去,当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王珣神情开朗聪颖,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时势艰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迫于嫌隙诽谤,没有充分发挥才用。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逝世,就出都城,到了族弟王献之处,说:“我想去为谢安哭灵。”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于是王珣径直去为谢安哭灵且十分悲痛。法护,是王珣的小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4. B 15. 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②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③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通读诗歌,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全面理解诗歌每一个句子,整体把握诗歌情感,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的欣喜与向往。据此整理答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词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2)《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答案】 (1). 一尊还酹江月 (2). 浊酒一杯家万里 (3). 此虽免乎行 (4). 犹有所待者也 (5). 高余冠之岌岌兮 (6). 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尊”“酹”“岌”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____________、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硝烟弥漫、________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_______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同声相应 艰苦卓绝 筚路蓝缕 集腋成裘 B. 同日而论 艰苦卓绝 栉风沐雨 集腋成裘 C. 同声相应 坚贞不屈 筚路蓝缕 众擎易举 D. 同日而论 坚贞不屈 栉风沐雨 众擎易举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所倡导的。‎ B.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C.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D.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同日而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用在否定句中。同声相应: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坚贞不屈: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栉:梳头发。沐:洗头。‎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本题,“无论”和“还有”无法搭配,排除AC,“倡导的”缺少中心语“价值理念”,排除D。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本题,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才能“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情愫”。故选D。‎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按顺序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不超过4个字)填在横线上。‎ 不曾想引燃今年国产电影暑期档的片子,是一部动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极大提振了国漫产业的士气。以往一提起影视作品里的“超级英雄观众会想起“漫威宇宙”的《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不会和东方面孔联系起来。如今“全程高燃”的国漫崛起,意味着“国漫英雄宇宙未来可期。发展国漫行业,须从培精神土壤开始,培养孩子的美感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受直击心灵的中国文化之美。‎ ‎①居然______ ②毕竟______ ③只_______ ④而_______ ⑤通过_________‎ ‎【答案】 (1). 居然是一部 (2). 毕竟以往 (3). 只会想起 (4). 而不会 (5). 通过培养孩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使用能力。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本题,“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不曾想引燃今年国产电影暑期档的片子,居然是一部动漫作品”,来表示出乎意料。“毕竟”,副词,到底,究竟,终归,“毕竟以往一提起影视作品里”,终归以前没有过。“只”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会想起”仅仅会想起外国动漫。“而”表示转折,“而不会和东方面孔联系起来”,但是不会和我们联系起来。“通过”,经过什么途径,“通过培养孩子的美感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受直击心灵的中国文化之美”,经过这番培养,整体提高我们的水平。‎ ‎【点睛】这里重点考查的是关联词语,解答时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首先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重点推敲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结合排除法答题。本题中,‎ ‎21.下面是北山中学学生会为纪念伟人邓小平所开展的活动草拟的一则通知初稿,在用语和格式方面有六处不恰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通知 各年级:‎ ‎2019年是邓小平出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风气校学生会将于8月22日下午在第一学术举办以“守初心,担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届时请组织师生到时候观看比赛。‎ 此致 敬礼!‎ ‎2019年8月20日 北山中学校学生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生”改为“诞辰”。②“风气”改为“作风”。③时间需明确,如8月22日下午三点。④删去“到时候”。⑤删去“此致敬礼”。⑥时间和署名“校学生会”交换位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或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注意谦敬词。本题,“出生”,泛指一切生命的产生,改为“诞辰”。“风气”,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改为“作风”。作为通知,时间需明确,如8月22日下午三点。“届时”和“到时候”重复,删去“到时候”。通知不需要“此致敬礼”,删去“此致敬礼”。落款上面试时间,下面是署名,时间和署名“校学生会”交换位置。‎ ‎【点睛】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补,本义指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补,可能是画龙点睛,也可能是画蛇添足……不同的“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修补缺失的道德 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心灵田园却似乎荒芜了。忘却了见义勇为、暗淡了乐于助人,看轻了诚实守信,抛弃了勤劳俭朴。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人的道德心怎么了?‎ ‎2006年彭宇出于见义勇为将跌倒的徐老太太扶起,却无奈地被徐老太指认是撞人者,并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元。时至五年之后,案情才终于水落石出,彭宇才洗清了自己无辜的罪名。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全都对此不闻不问。最后,她被捡垃圾的陈贤妹抱起并送医院,但小悦悦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给世界留下来的只是人们无止息的悲伤和国人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反省。市场经济不断挑战着道德的进步,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并不一定能换来道德的同步提升。这一切告诉我们:物质永远不能替代精神,金钱永远不能滋润心灵。重拾中华美德,已经刻不容缓!修补缺失的道德,已经迫在眉睫。‎ 康德曾说:“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实践贵于理论,中国人一定要重新树立一份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心灵,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首先,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漠视。小悦悦的悲剧是对生命的践踏,活在世界上的人们,要对灵魂来一次洗礼!其次,要树立健全的人格。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再到如今的彭宇被控告,小悦悦被碾压,他们的悲剧,从侧面反射出了人性的扭曲、美德的退却。所以,必须以道德教育来匡正人们的道德,去净化人们的灵魂。最后,牢记法律制度,树立良好道德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不要再让“老人摔倒扶不扶?”之类的疑问困扰人们的心灵,不要再被“有没有利益可图”之类的算计扭曲人们的行为,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在我们的社会里,“感动与刺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让我们诚心举起灵魂的标尺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修补退却的美德,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和谐吧!‎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补”的原始字义是修治破衣使完整,后泛指一切器物的修旧补损。现在虽然有补贴、滋补之类词语,已经不止补上缺损,而有增加、提高的意味,但仍然有一缺损的假设在。“添上材料”这个特性让“补”有别于“缝”“接”“养”等修理类的概念,而“破损的东西”又为下面“画龙点睛”“画蛇添足”等结果做了铺垫。 “画龙点睛”,是因为有龙而无睛,补上之后,自然鲜活。所以,有缺而补,就会有好的结果。比如:亡羊补牢、拾遗补缺,勤能补拙,笔补造化,青山正补墙头缺……“画蛇添足”,其实是“添”而不是“补”,所以这种情况是误认为有缺而补,或是为了补而假称有缺。名不副实,补出了累赘,自然不会有好结果。写作时可明确“补”什么,对什么进行“补”,即“什么”角度。从为什么要“补”的角度,深入说理。也可挖掘怎么样“补”,即“怎么样”角度。‎ ‎【立意】修补破裂的情感;修补缺失的道德;修补流失的传统文化;修补扭曲的心灵;修补缺失的道德;等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修补缺失的道德》,首段引出思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人的道德心怎么了”。第二段例举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得出“重拾中华美德,已经刻不容缓!修补缺失的道德,已经迫在眉睫”。第三段呼吁“中国人一定要重新树立一份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心灵,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力求做到“牢记法律制度,树立良好道德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最后一段提出“让我们修补退却的美德,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和谐吧”。‎ ‎【素材】1.道理一言而尽,但要写成文章,就需要落实“补”的对象,让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比如:球场上的补位:球场上,队员各有位置,队形变动或者遭对手突入时,适当而及时的补位是团队默契的表现,但如果为了争抢机会,越俎代庖,就破坏了团队合作。职场上的补缺:岗位空缺当然要补缺,事业发展需要新鲜人才,当然也要补缺,如果并无空缺,强行塞人,因人设岗,就浪费了资源,也不得人心。‎ ‎2.造句上的补语:句子除了主谓宾作为主干,也需要定状补来让表达更充分,但如果只求修饰,堆砌辞藻,就反而使表意模糊。小说上的补叙:为了情节完整,自然要补叙,但如果读者已经明白,就不必赘言,或者为了增加解读的可能,有点情节留白也无不可。‎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 ‎2‎ ‎、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