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三周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三周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诗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答案】B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3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对高通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值得关注的是,其中    了对高通公司垄断行为认定的细节。‎ ‎②记者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审理了一起继承纠纷案,判定继子没有跟继母形成    关系,不能继承继母的遗产。‎ ‎③当我回忆过去,我看到的是一个    地决定走上一条陌生道路的孩子,我看到的是无论孩子有何目标,都会给其鼓励的一对父母。‎ A.泄露  抚养  无所顾忌 B.披露  赡养  无所畏惧 C.泄露  赡养  无所顾忌 D.披露  抚养  无所畏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选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和语境的理解把握能力。使用什么词一定要结合语境、对象、身份、场合等等。①“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披露”一般指发表,公布。此处应用“披露”。②“抚养”指爱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此处应用“赡养”。③“无所畏惧”指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形容什么也不惧怕。“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去做某件事情)。根据语境应选“无所畏惧”。‎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将传统经典与现代创造实现融合,如何让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理想实现融合,是当代中国戏曲已经着力但还需不断探索。‎ B.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机构,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C.针对大批网剧被下架的问题,近期在电视剧四大行业委员会的联合年会上,广电总局称线下电视剧将与线上网剧一样接受24小时不间断监看。‎ D.方案制订只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最终成功与否,还要看这对我们学校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答案】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汤显祖的作品中,    。事实上,汤显祖一生坚守人格尊严,早年不畏强权,中年以“情”施政,晚年淡泊归隐,都与其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至情”一脉相通。‎ A.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格外强调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欲求 B.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欲求被格外强调,这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C.“至情”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需求被格外强调 D.格外强调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需求,“至情”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首先,此段文字的中心是论述汤显祖的“至情”,这种“至情”既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一生的经历中。其次,文段开头“在汤显祖的作品中”,表明横线上的句子论述的是汤显祖作品和“至情”的联系,应该是他的作品体现了(或包含了)“至情”。再次,‎ 分析选项,可知选项由两部分组成,“格外强调”和“作品”相呼应,关系更紧密。分析至此,不难得出B项最为恰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既写出了作者等人对琵琶女的盛情相邀,也写出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娇羞。‎ ‎(2)范仲淹《岳阳楼记》在“衔远山,吞长江”之后,又用两个四字句“    ,     ”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         ,         ”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答案】‎ ‎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始”“汤”“涯”“惟”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诗词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①‎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三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词的开头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起首两句写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昏庸朝廷的不满,为全篇奠定基调。‎ ‎(2)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开头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的作用。首先分析两句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主要为结构上和表情达意上的。如“十年兵不解”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昏庸朝廷的不满,为全篇奠定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分析作者情感时要寻找到这首词中的关键词语。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 D.“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礼贤下士。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 B.孙登体恤百姓。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C.孙登孝顺感恩。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D.孙登忧国忧民。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答案】‎ ‎7.A ‎ ‎8.D ‎9.D ‎10.(1)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2)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 ‎【解析】‎ ‎7.‎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如失去的一定是一个物件,所以“盛水”后不能断开;“左右”的意思是身边的人,和“其主”连起来意思不明。由此可排除B.C.D三项。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孤”是君主的谦称。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D项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可知,“应加重刑罚”错误,孙登只是认为“荒残”“民物凋弊”是刑罚加重的原因。此题难度适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固定人名字保留“孙登”,“从者”译为“跟随的人”;“捶”译为“打”;“类”译为“一样”;“见”译为被。第二句中“既”译为“之后”,“闻”译为“被知道”,“益”译为更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 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地。”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合乎时宜的办法,除掉苛刻繁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五年以后 ,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数量较多,但不同时代主流教材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更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教材地位更稳固。‎ B.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比如《蒙求》唐代比较流行,明清时就被取代了。‎ C.汉代比较重视赋这种文体,影响到启蒙教材的变化,罗列相类事物词汇、运用铺陈之法的启蒙教材就比较流行。‎ D.古代蒙学教材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不会受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影响,古代政府也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童还处于词汇学习阶段,古代蒙学教材主张通过对词汇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B.在古代,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是蒙学教材的重要方法,《易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C.《蒙求》四对八句一韵,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急就篇》能够长时间盛行,和它含有律令教育、官员道德修养教育,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有关。‎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 C.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答案】‎ ‎11.D ‎12.B ‎13.D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根据第五、六段可知,“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错,唐宋政府科举制度对教材兴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B项据第三段可知,本文引述《易传》意在阐明“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思想源头,看不出《易传》是启蒙教材。‎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D项据原文“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可知,不同的需求决定教材的兴替,没有效果的好坏之分。‎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试题。‎ 传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同时,他用嘴往手上吹了三口气。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条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你不要谁要啊?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 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赶快变啊?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 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B.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只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C.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D.“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E.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2)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3)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4分)‎ ‎(4)有人说: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答案】‎ ‎(1)AD ‎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地震使丫蛋一家的生活发生变故,生活处境艰难;②揭示出人物的处境。将同学们的“兴高采烈”与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形成对比,突出了妈妈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和丫蛋孤单寂寞的境遇;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描写寒冷的北风渲染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丫蛋的孤独无奈的悲凉心情;④)为下文写丫蛋孤单无聊时去看魔术,结识中年汉子作铺垫,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3)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4)观点一:同意。丫蛋妈妈和中年汉子虽身有残疾,但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他们的人 生是完美的。①从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虽身有残疾,但都有可贵的怜悯同情关爱之心,他们关爱家人,也关爱陌生人。正是这份善良纯真让他们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生活。②从情节上看,作者采用明暗双线结构,精心塑造了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互相关爱的故事,正是这种爱与怜悯使他们由陌生到相知 、相助,最终走到一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③从主题上看,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有着种种缺憾,但只要拥有善良、纯朴的心灵,也可以得到生 活的精彩“传奇”,拥有完美的人生。‎ ‎ 观点二:不同意。那些无聊的围观者虽然有着健康的身体,但他们缺少美丽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①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上看,作者塑造这些冷漠的看客,与文中主人公作对比,他们虽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却精神残缺,多了几分冷漠,少了许多关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的,不完美的。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此呼吁人们要怀有善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社会更加和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此题需要结合文本,逐项加以排查。B项“都是通过神情描写”不恰当,还通过对比、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不只是神情描写。C项写中年汉子很快掌握了魔术技法错误,应该是中年汉子回去做了准备。E项“理解、信任”在文中无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先了解小说中的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这些,本题可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回答即可。一方面,是联想平时所记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小说,要围绕着小说中的背景、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的主题等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出人物的处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一般而言,小说标题的作用: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本题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同意“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语文文字运用 ‎15.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扩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首都文明办和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设计推出了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标识。如下图所示:‎ 注释:①BVF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英文缩写。②标识以中国红为基本色调。‎ ‎(1)请对此标识的画面内容进行描述。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2)请对此标识的主要寓意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合情合理。‎ ‎(3)“爱满京城”——2016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日活动正在举行,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答案】‎ ‎(1)标识以中国红为基本色调,由雷锋头像与和平鸽心手组合组成。‎ ‎(2)标识以中国红为基本色调,象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红红火火,蓬勃向上;雷锋头像寓意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平鸽形象,象征友好和谐;心手组合,倡导人们伸出友善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BVF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英文缩写。‎ ‎(3)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标志图。对于标志图,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注意是否有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对于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了解画面的组成部分:由雷锋头像与和平鸽心手组合组成。和平鸽形象,象征友好和谐;心手组合,倡导人们伸出友善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BVF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英文缩写。‎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写作题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文显其品动人心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流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辨别。‎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部《女神》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写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解析】‎ 试题解析: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此诗通过评论西晋诗人潘岳,嘲讽其做人与作诗相悖的二重性格。元好问认为作诗应写真情,因而鄙视编造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曾在作品里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而被广为传诵,但实际上他的为人却是慕求荣利,趋炎附势,是一个谄媚权贵、善于钻营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心画心声总失真”,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使不了解引诗的背景,也可以从提示语中得知元诗的主旨。而命题者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请注意“应该”二字!也就是说两则材料无非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而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即为文为人应该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正是作文立意的正确指向。‎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