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双峰一中 2021 届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 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 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 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 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 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 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 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 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 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 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 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 “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 在东方也 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 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 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 世纪中后叶活跃 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春、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 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 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 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 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 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 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 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 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 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 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 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 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 这 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 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 辑性。 C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 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 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 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 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 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 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 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 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 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 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 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 SARS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 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 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 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 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 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 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 染 SARS 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 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 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 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 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 年 07 期,杨蕴萍《由 SARS 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 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 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 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 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 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 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 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 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 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 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 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 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 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 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 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 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6 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 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 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 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 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 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 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 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 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 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 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 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 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 年 02 月 11 日) 4、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 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 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 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 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 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 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 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 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6、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 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 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 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 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 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 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 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 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 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 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 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 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 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 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 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 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 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 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 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 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 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 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 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 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 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 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 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 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成为海军并分配到岛上守航 标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 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泪水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 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D.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技巧。 8.父亲是本文的主人公,但母亲也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人 物形象特征和作者的创作用意。(6 分)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太祖即位,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 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 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 亲临,一鼓可平。” 帝亟赴之,果克其城。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 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 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 “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 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 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 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 就第,赏赉甚厚。太平兴国九年,卒,年五十七,贈尚书令,追封威武郡式,诚 武烈。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 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子保兴,以荫补供奉官。至道二年,有岌伽罗腻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 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 挺身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会夏人入钞, 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 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夏人退,真宗贷而不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非你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B.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C.我非你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D.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军是古代“三军”之一,往往由精壮的士兵组成,因战斗力更强而担任先头部队的重 任。 B.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 别等。 C.散官是封建社会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苏轼被贬的“黄州团练副史”即非职事官的 散官。 D.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职、功劳而得推恩赐官爵;“荫补”即以“荫”而得 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石守信虑事周密,深得信任。太祖亲征李重进时,停宿在扬州附近,他奏明扬州城朝 夕即可攻破的形势,太祖亲临后,军队果然取胜。 B.石守信能征善战,为人贪财。他早年跟从太祖征讨叛军, 屡建战功;担任地方官期间, 他专门在西京修建佛寺,借机聚敛了大量财产。 C.石守信为人机敏,深识时务。太祖以杯酒释兵权,他顺应皇帝心愿,避开政治争端,最 终全身远祸,安享富贵,获得美谥而荣于身后。 D.石保兴做事勇决,善于机变。他作战有法,奋不顾身;又在西夏人进犯而他来不及等到 朝廷答复的情况下,分发国库的钱以激励战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入多苦之。 (2)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易骑奋呼,且行且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前一日(清) 李渔①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 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攻占南 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 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 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诗史的性质。 B. 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 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斗的鞭子。 D. 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15. 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 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离 骚 》 中 表 明 作 者 在 黑 暗 混 乱 的 社 会 中 烦 闷 失 意 , 走 投 无 路 的 两 句 是 "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 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 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 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______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 在_______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 平凡,但我们年轻。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正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 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 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 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 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 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千方百计 不可言传 无与伦比 窃窃私语 B. 处心积虑 不可言传 妙不可言 窃窃私议 C. 千方百计 秘而不宣 无与伦比 窃窃私议 D. 处心积虑 秘而不宣 妙不可言 窃窃私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B.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C.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D.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20. 某杂志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下面是征文启事 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 分) 从 1949 年到 2019 年,既是漫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弹指一挥间的瞬间。70 年间,山河巨 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好大变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本社鼎力邀请您用 文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可以我手写我心,以独特视角讲述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讲 述别人的故事,以所见所闻表现时代变化。不管写人叙事,都要展示一段伟大的历史,让人 看到一个变革的时代友情提醒:来稿必须是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被采用的稿件经斧正后将 在 10 月刊上发表。 21、假如双峰一中大路报文学社请徐则臣来学校做一个有关“青春与文学”的主题讲座, 而你是社长,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致开场词。(不超过 160 字)(6 分) 徐则臣,男,197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人民 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是 70 后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中国“70 后作家的光荣”。《如 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 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 并且在 2015 年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6 年《耶路撒冷》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 书奖。2019 年 8 月 16 日,凭借作品《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标示 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给中国文学道路点亮了青春之光。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网友感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氢弹之父”于敏逝世,抵不过一条八卦新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③郁达夫: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④2019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向为国家解放和建 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珠衰。 ⑤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意工程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攻克十余项世界级工程难 题,被称为新时代英雄! ⑥2020 年,距 2003 年非典 17 年后,面对疫情考验,84 岁的钟南山再一次成为“逆行 者”;此次疫情中,全国有超 43000 名一线医务人员参与援鄂抗……他们是最美“逆行”英雄, 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躯。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体会?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材料,围绕“英雄”,呈现你的 思考。要求:选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入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 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 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 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 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 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 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 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 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 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 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 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 “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 在东方也 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 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 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 世纪中后叶活跃 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春、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 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 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 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 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 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 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 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 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 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 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 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 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 这 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 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E.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F.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G.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1.D(A.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世界 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 思考的深邃性”的典籍。 B.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 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C.“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 “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 变”的说法不一致。)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 辑 性。 C.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2.C(“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 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 途同归。)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E.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 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F. 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 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G.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 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H.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 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3.B(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 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 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 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 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 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 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 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 SARS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 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 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 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 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 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 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 染 SARS 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 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 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 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 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 年 07 期,杨蕴萍《由 SARS 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 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 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 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 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 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 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 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 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 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 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 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 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 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 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 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 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6 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 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 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 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 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 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 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 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 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 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 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 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 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 年 02 月 11 日) 4、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 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 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 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 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4 题详解】C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 后与选项比较。 C 项,“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是“竭尽 全力应对”,从反应结果看分为“恰当的,适应性的”和“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 故选 C。 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 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 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 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 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5 题详解】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 文中找到依据。 D 项,“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说法错误。“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 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内容在材料一第二 段。 故选 D。 6、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 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6、 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 基本生活保障;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给一线医护工 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 咨询热线;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 引领机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 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 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 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 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 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 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 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 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 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 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 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 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 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 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 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 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 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 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 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 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 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 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 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 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 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 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 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成为海军并分配到岛上守航标 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 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泪水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 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D.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 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技巧。 7、答案 B。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有误。小说的 高潮是父母在大风暴夜里维护航灯。 8.父亲是本文的主人公,但母亲也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人 物形象特征和作者的创作用意。(6 分) 8、母亲的形象特征:①、坚定执着:选择嫁给父亲,几十年,不离不弃地陪伴父亲;②、乐 观明理、任劳任怨: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怀孕了还和丈夫一起在大风暴夜里维护航灯,几 十年陪伴丈夫一起忍受岛上的寂寞和艰辛;③默默奉献,永远理解和支持丈夫;父亲的事业 背后是母亲的默默支撑,只有母亲理解父亲的遗愿,要求把两个人的骨灰洒向在当年的海岛。 (每点 1 分,共 3 分 ) 创作用意:①、写母亲的种种表现是为了更加突出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以及祖 国坚贞不渝的军人形象;②、写母亲和父亲在岛上的日常生活可以更全面地展现守岛生活的 艰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母亲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夫唱妇随,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一个平凡的战士和自己的妻子在孤岛上守护航灯四十年,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 给自己的祖国,他们就是无形的灯塔。(每点 1 分,共 3 分 )①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 分) 9、①最后一段是小说的补叙部分,使情节更加完整丰富;②、小说以爷爷给父亲起名字开 始到“我”给儿子起名字结束,在结构上首尾呼应;③、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父亲的爱国精 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每点 2 分,共 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太祖即位,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 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 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 临,一鼓可平。” 帝亟赴之,果克其城。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 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 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 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 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 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 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 第,赏赉甚厚。太平兴国九年,卒,年五十七,贈尚书令,追封威武郡式,诚武 烈。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 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子保兴,以荫补供奉官。至道二年,有岌伽罗腻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 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 挺身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会夏人入钞, 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 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夏人退,真宗贷而不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非你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B.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C.我非你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D.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10. [参考答案]D (3 分) [解析]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 而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军是古代“三军”之一,往往由精壮的士兵组成,因战斗力更强而担任先 头部队的重任。 B.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 拜望、拜别等。 C.散官是封建社会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苏轼被贬的“黄州团练副史”即 非职事官的散官。 D.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职、功劳而得推恩赐官爵;“荫补”即以 “荫”而得官。 11、]A[解析]A 项,古代的“三军”可分别指“上军、中军、下军”“中军、 左军、右军”,“步军、车军、骑军“等也用为军队的通称。“前军”指先头部 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石守信虑事周密,深得信任。太祖亲征李重进时,停宿在扬州附近,他奏 明扬州城朝夕即可攻破的形势,太祖亲临后,军队果然取胜。 B.石守信能征善战,为人贪财。他早年跟从太祖征讨叛军, 屡建战功;担任地 方官期间,他专门在西京修建佛寺,借机聚敛了大量财产。 C.石守信为人机敏,深识时务。太祖以杯酒释兵权,他顺应皇帝心愿,避开政 治争端,最终全身远祸,安享富贵,获得美谥而荣于身后。 D.石保兴做事勇决,善于机变。他作战有法,奋不顾身;又在西夏人进犯而他 来不及等到朝廷答复的情况下,分发国库的钱以激励战士。 12. B (3 分 [解析]不是“专门”,也不是“借机聚敛了大量财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入多苦之。 (1)招募百姓用人力车运送砖瓦木料(木材), 驱使威逼得非常紧迫,但不给 (人们)工钱,人们大多把这件事当作痛苦。(5 分) (“秦”“佣直”“苦”各 1 分,句意通顺给 2 分) (2)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易骑奋呼,且行且斗。 (2)石保兴指挥部下出入战阵中,恰巧骑着的战马被流箭射中,他挺身换骑战 马大声呼喊,边前进边战斗。(5 分) (“麾”“易”“且”各 1 分,句意通顺给 2 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前一日(清) 李渔①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 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 年), 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 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 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 诗史的性质。 B. 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 念寒食节。 C. 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 斗的鞭子。 D. 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 诗短情长。 【解析】14 B 项,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 了纪念寒食节。 15.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 前三联简要赏析。 【答案】 15. ①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 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好春光呢? ②领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 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 一“易”一“难”, 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 ③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 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情与景完美交融,赋予春天的自然景色以深刻的 社会内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 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风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6).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 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 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______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 _______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 但我们年轻。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正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 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 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 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 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 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 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千方百计 不可言传 无与伦比 窃窃私语 B. 处心积虑 不可言传 妙不可言 窃窃私议 C. 千方百计 秘而不宣 无与伦比 窃窃私议 D. 处心积虑 秘而不宣 妙不可言 窃窃私语 【答案】17. A 第一组,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 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填入“千方百计”。 第二组,秘而不宣:指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不可言传:指对某 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修饰“韵律”,填入“不可言传”。 第三组,无与伦比:指事情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东西;妙不可言:形容 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修饰“语言搭配”,填入“无与伦比”。 第四组,窃窃私语:指两人在一起小声说话;窃窃私议:指背地里小声议论。根据语境 “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填入“窃窃私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8C 主语同为“他们”,关联词在主语后,排除 B、D 项,根据“今人”句的语境,落点在 “凝固”。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B.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C.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D.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19. C “蜕变”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变化,多用于褒义;“蜕化”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 多指腐化堕落,多用于贬义。另外作为“蜕变”的主语“我们”比“生命”更合适。 20. 某杂志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下面是征文启事 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从 1949 年到 2019 年,既是漫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弹指一挥间的瞬间。70 年间,山河巨 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好大变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本社鼎力邀请您用 文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可以我手写我心,以独特视角讲述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讲 述别人的故事,以所见所闻表现时代变化。不管写人叙事,都要展示一段伟大的历史,让人 看到一个变革的时代友情提醒:来稿必须是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被采用的稿件经斧正后将 在 10 月刊上发表。 20.【答案】 “瞬间”与“弹指一挥间”意思重复,“自己的”与“亲身”意思重复;“好大”口语色 彩浓厚,不符合杂志社征文启事的语体色彩;“鼎力”“斧正”都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故答案为: ①“弹指一挥间的瞬间”改为“弹指一 挥间”; ②“好大”改为“巨大”; ③“鼎力”改为“大力”; ④“自己的亲身经历”改为“亲身经历”; ⑤“斧正”改为“修改”。 21、假设双峰一中大路报文学社请徐则臣来学校做一个有关“青春与文学”的主题讲座, 而你是社长,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致开场词。(不超过 160 字) 徐则臣,男,197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人民 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是 70 后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中国“70 后作家的光荣”。《如 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 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 并且在 2015 年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6 年《耶路撒冷》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 书奖。2019 年 8 月 16 日,凭借作品《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标示 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给中国文学道路点亮了青春之光。 【答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文学社有幸请来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 老师。徐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他是 70 后 作家的代表人物,先后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给中国文学道路 点亮了青春之光。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徐则臣老师就“青春与文学”的话题谈谈他 的见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开场词的能力。首先,开场词应该要有称呼,还要有致以欢迎的表 达。因为这次活动是双峰一中大路报文学社举办的,因此称呼应用“同学们”;本题的主题是 “青春与文学”,要在内容中注意扣住主题。在开场白中应当概括介绍徐则臣老师经历,以及 介绍徐则臣老师的成就。注意开场白的表达要得体连贯。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网友感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氢弹之父”于敏逝世,抵不过一条八卦新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③郁达夫: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④2019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向为国家解放和建 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珠衰。 ⑤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意工程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攻克十余项世界级工程难 题,被称为新时代英雄! ⑥2020 年,距 2003 年非典 17 年后,面对疫情考验,84 岁的钟南山再一次成为“逆行 者”;此次疫情中,全国有超 43000 名一线医务人员参与援鄂抗……他们是最美“逆行”英雄, 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躯。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体会?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材料,围绕“英雄”,呈现你的 思考。要求:选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今天,中国仍需要英雄 反复品读材料中关于英雄的内容,我认为,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表体现国家意志的超 级英雄”,他应该“不自私、能觉醒、够伟大”。今天,中国依然需要英雄。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当国家利益被忽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 当年,鲁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走狗文人及政府的丑恶嘴脸;鉴湖女侠秋瑾冒着被砍头的风险 宣传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等待抓捕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他们是 英雄,面对生死,他们勇敢、无畏地站出来,维护大众利益,完成国家意志;当今,崔永元 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他是精神上的硬汉,代表这个时代的国家意志,代表 广大人民的意志,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有人说: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何在?发此疑问者只看到“世界安定如一潭幽幽湖 水,宁静美好”,殊不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正是仰赖于英雄的负重前行。杨利伟是全国人民心 目中的飞天英雄,我们只看到飞天归来时他收到的掌声和鲜花,却没看到他在飞天前艰苦卓 绝的训练,以及飞行中要面临的许多未知的危险,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极强大的素质、 智慧和勇气做支撑。中国太空事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杨利伟这样的英雄。从他们身上, 我们才能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辉煌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不缺少默默奉献、潜心钻专研的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 业业、克勤克俭。古稀之年还在苦心钻专研水稻品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球 深探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的中 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下先 的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拥有了这样 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星火是学前故事的英雄情结,也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更是 惊世骇俗的精神源泉。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的性 命,他是我们的英雄;天津爆炸事件中,年轻的消防队员忍受毒气的侵袭,冲进灼人的火焰, 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他也是英雄;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是心系国家权益的王伟 撞向敌机玉石俱焚震慑了敌人,他也同样是英雄……危难时刻,平凡人心底的星火被点燃了, 瞬间划破了危难的阴霾,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时候他们是觉醒的、伟大的,成为大众 意志甚至国家意志的代言人。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 救药的。我们呼唤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 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深 入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 【审题】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材料①③是一类,指出了社会上一些人不重视英雄的 现象;材料②④是一类,表明我们国家对英雄的保护与崇敬;材料⑤⑥是一类,当代如何定 义英雄。理论上讲,六则材料自由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 的”,“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则材料围绕同一个中心“呈 现你的英雄观”。 参考立意: ①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②在当代的中国,仍然需要英雄。 ③尊重英雄,也需要弘扬英雄精神。 ④平凡生活中也有默默奉献的英雄。 行文结构: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今天,中国依然需要英雄。然后举例论证当国家利 益被忽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的人算作英雄,那么和平年代为祖国事业奋 力拼搏的同样叫作英雄,最后收束全文,再次呼唤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素材: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 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 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英雄精神是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精神;是 “死在戈壁滩, 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无畏精神;是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是赤诚专一、不忘 初心的实干精神。 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针对现实中的 “丧文化”“佛系青年”“宅”“娘”“历史虛无主义”“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 躁”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 范的现象可能会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会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 时候,越需要我们营造好、弘扬好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净化思想、精 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 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 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 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 范围,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 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 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 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 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 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 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 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 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 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 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