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汾阳中学2018-2019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题共23个小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客观题请按照序号涂在答题卡相应序号之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C.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D.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 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 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B. 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 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D.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也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C.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牟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C.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依据文本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眼 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B.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C.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8.“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博经谊。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递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接诛之。徒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暝矣。”造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恸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予恩,官其子若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 (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B.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C.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D.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用以表示年份。 B.郎中,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尚书、侍郎、丞以下的官员。 C进士,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出身;其他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D.表,古代文体中奏章的一种,用于陈述较重大的事件。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纮体恤百姓,重视亲情。任永年县令时,他设法帮助百姓度过饥荒;侍奉兄长礼节周到,并悉心照顾兄长的家人。 B.杜纮足智多谋,沉着冷静。担任应天府知府的时候,有人妖言惑众,妄图引起民变,他以静制动,成功阻止了动乱。 C.杜纮忠君爱国,不辱使命。担任夏国母祭奠使时不卑不亢,维护国格;面对西夏索要疆土的无理要求,他严辞驳斥。 D.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对于罪案,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懦弱无能的官吏,他建议朝廷加以惩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4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C.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6.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第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B.这首词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C.词作第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17.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春江花月夜》 , 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2)韦应物在《寄李儋元锡》中用 , 表达了为民之父母官的仁爱之怀,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 “ , 。” 两句表达了为朝廷清除危害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赤胆忠心。 (3)岳飞在《满江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谦逊的口吻追忆自己的事业,并表达了为了抗金战争,宁愿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奋战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_____的支撑。大桥未开通之前,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香港对珠江西岸的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存在_____。而大桥开通后,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_____地向西延伸。有研究机构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能分别增加0.2%和0.7%。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站在珠海滨海大道上,远远就能望见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 ),正如珠江口老渔民所熟知的一句谚语,“开船要趁涨潮”。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_____,三地深化合作大势已成,珠江口岸将书写新的繁荣传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B.港珠澳大桥开通,为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C.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D.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 B.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 C.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 D.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 2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可或缺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如火如荼 B.不可或缺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如火如荼 C.至高无上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日新月异 D.至高无上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日新月异 22.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我是长沙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届理科实验班的张华,和其他同胞一样,我也要求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考入浙江大学。我保证,假如我能进入浙江大学,一定会本着“求是创新”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浙江大学的骄傲。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9月初,央视一档给中小学生看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引起国人的不满。制片方邀请了不少青少年偶像明星,其中不少人,或涂脂抹粉,或翘起兰花指,或曲发细腰,成为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吐槽对象,被冠以“娘炮”之称。 材料二 12月8日,零下10度,北京奥体公园,15名小学生头顶印有“男子汉”字样的黑色发带,在5名教育机构老师的率领下,赤膊冲向一公里外的终点线。对此,部分质疑者对孩子的健康安全感到担忧。 材料三 9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认为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汾阳中学2018-2019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1.C.(观点混淆,“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 2.D(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3.A(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实践、轻思辨”) 4.B.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说,“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可见,不是所有的提醒都是谣言。 5.C.以偏概全。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没有说所有的群众都如此。 6.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凶;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终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受众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7.B.【解析】“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说法没有依据。 8 ①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1分)。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赵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1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文的线索”)(1分)。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1分); ③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1分) 9. ①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1分)。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1分); ②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不利己”)(1分)。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可谓自私自利(1分); ③小赵虚荣心强(1分)。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镜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1分)。(每点2分) 10.D 11.C.“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出身;其他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有误。 应是: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12.B.“担任应天府知府的时候”分析有误,据原文“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可知,平息动乱的事情发生在他担郓州知州的时候。 13.(1)杜纮就所担负工作向皇上奏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话,称赞杜纮奏陈简洁明白, 但最终没有被采用。 (2)没过多长时间,就抓住了盗贼,(果然)是坏人妖言惑众,正如他预料到的一样,于是依法将坏人诛杀。 ①“对”,汇报,奏对;“语”,谈话;“未果用”,最终没有被采用。 ②“居无何”,没过多久;“所揣”,所预料的;“按诛”,处决,诛杀。 【参考译文】 杜纮,字君章,刚考中进士时任洺州永年县令。当时正值荒年,老百姓想逃往外地谋生,杜纮让人对老百姓说:“我不能让你们一定不出去,(但)如果你们能留下来,我一定让你们不挨饿。”老百姓欣然听从他的劝告。杜纮于是让官府印制票据,平价向富户借贷粮食,约定丰收之年监督偿还。于是老百姓都能填饱肚子,没有人逃往外地。第二年粮食丰收,向富户偿还借贷时不超过原来约定。宋神宗听说他很有才干,于是任命他为大理寺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并负责撰修《武经要略》。有一次杜纮就所担负工作向皇上奏报,宋神宗第二天与宰相谈话,称赞杜纮奏陈简洁明白,但最终没有被采用。杜纮每次与人商议各类讼案,一定引经据典妥善办理。又说:“天下的囚犯应该被处死的,吏员懦弱无能不能执法,就总归结于案件疑难。杀人后而定为疑难案件,这是放任老百姓被杀的借口。请求惩治胆大妄为的断案之人!”(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之后)杜纮升任刑部郎中。宋哲宗元祐初年,他担任夏国国母的祭奠使。当时西夏刚向大宋进献贡品,杜纮来到夏国,夏国人态度十分傲慢,接待者身穿兽皮做得衣服,给他安排下人坐的座位,座位上蒙着灰黑色的饰物,并且不下跪接受诏书。杜纮斥责他们说:“宋朝皇帝的慰问礼十分丰厚,今天就不能上礼了。”夏国人畏惧才开始恭敬。以后,夏国使臣来到宋朝,请求归还宋朝占领之地。杜纮将他迎接到宾馆,夏国使者想入见宋朝天子并有所陈述,杜纮制止他,夏国使者出语十分没有礼貌。杜纮说:“夏国国王假如有所请求,一定会写在表函之内,这是国家大事,朝廷怎能凭使臣的口传决定能不能吗?”接着连着驳斥他,夏国使者才不敢发言。任郓州知州(期间),曾有人在城角高举旗帜,并在旗上书写妖言,妄图引发民变,全州百姓都十分震撼。时间不长草场大白天发生火灾,正如妖言上所载之事相同,百姓更加恐慌。有人提出在城内大肆搜捕(他们),杜纮笑着说道:“坏人奸计正在此,他们就是希望趁我们受惊扰而发动变乱,为什么要跳进他的圈套呢?他们办不成什么大事的。”没过多长时间,就抓住了盗贼,(果然)是坏人妖言惑众,正如他揣测到的一样,于是依法将坏人诛杀。后来杜纮又担任应天府知府,死到任上,终年六十二岁。杜纮对其兄杜纯十分敬重。在郓州任上听到其兄逝世的消息后,哭着说:“兄长教育我长大成人,今天他去世我(却)不能亲自陪在他身边,我死不瞑目呀。”正赶上奉旨进京,于是在京门迎接其兄的灵柩,他的哀哭声感动到路人。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寡嫂,并向朝廷陈述其兄功劳,让其兄子孙一人为官。杜纮在京城做官时,同乡马随到京城等待调任官职,生病住在旅店,杜纮与他一同乘车回家,请医生为他诊看。马随最终不幸去世,杜纮在自己家中为其办理丧事。有人认为这有犯忌讳,(但他依然)不顾惜自身,他的高风亮节大概出自他的天性啊! 14.B.“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错误,这里呈现出的是一种慷慨悲壮的人生情愫,不是忧郁哀愁。 15.“秋到边城”“角声哀”“悲歌击筑”蕴含了河山沦落的悲慨;“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应待人来”表现了远望长安,收复河山的渴望;多情推开暮云的“南山月”,热切期待着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则表达出收复失地、胜利在望的乐观。 16.A 17.答案要点: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 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本题3分。只要答出1点就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2)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9. A (B项“让建设……成为……”句式杂糅;C项“己……无限的可能”前后矛盾;D项“给……建设成为……”搭配不当。) 20. D.(D项“口岸外形”“其寓意”分别与前一句构成顶针式衔接,“其寓意”又与下一句开头“正如”构成主谓搭配,故语气贯通。B、C项“口岸外形”后置不能与上句末“口岸”构成顶针式衔接,A、 C项“其寓意”后置不能与前句句意构成顶针式衔接) 21. B . (“不可或缺”形容不可缺少、非常重要,“至高无上”形容权力极大、地位极高,所以第一处填“不可或缺”。“千差万别”形容差异类别多,“天壤之别”形容差异程度、水平极大,所以第二处填“天壤之别”。“循序渐进”形容按计划、次序进行,“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就自然成功,香港向西岸发展是被吸引的,不是预先安排的,所以第三处填“水到渠成”。“如火如荼”形容气势、场面正旺盛热烈,“日新月异”形容面貌变化迅速,前者偏重形容过程,后者偏重形容结果,语境有“建设”正在进行的暗示,所以填“如火如荼”。) 22.“同胞”改为“同学”; “要求”改为“期待”; “夙愿”改为“梦想”; “本着”改为“遵循”; “培养”改为“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5分,每改对一处1分。本文为自荐信,属于书信体。书信体用语一般比较亲切文雅,注意对象、场合、恰当的语句以及感情色彩等。“同胞”“要求”属于使用对象有误;“夙愿”与“一直以来”语意重复;“本着”和“培养”属于搭配不当。 23.【分析】本题三则材料涉及同一话题,即青少年男孩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气质。三则材料角度不同,逐层深入,但观点趋同,都是围绕男子气质的话题展开。审题要整体把握材料的思想倾向,不能以相反观点立意。特别注意不能混淆概念:首先,帅哥美男与娘炮是两个概念,把长相清秀、追求整洁精致的外表的男人与油头粉面、矫揉造作的娘炮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娘炮与娘炮之风不能混为一谈。 参考立意: 1、少年强则中国强。 2、温室内长不出参天大树。 3、不能徒有其表,更应增强内功。 4、娘炮之风不可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