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命题学校:襄阳四中 命题人:李丽 刘新 肖文灿 张宁 董远举 审题人:田兰会本试卷共5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 ‎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 ‎ ‎ 第Ι 卷 阅读题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 ‎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 D.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4~6 题。 ‎ 县 长刘清才 ‎ 县长的车子在龙王干沟边停下来,一道宽宽的土坝,把这条著名的泄洪排涝干沟拦腰截为两段。县长走上土坝,用脚踏一下,坚硬得像混凝土。 ‎ 乡长从后边气喘吁吁地跑上来,用手指点着土坝,汇报说:“下面埋有两根水泥管道,不影响排水泄洪。” ‎ 县长仔细看着,沟里积蓄着一些污水,水面平静,纹丝不动,水泥管没在水下,一点儿也看不见,青青的芦苇从水面钻出来。他拾起一块儿坷垃,投入水中,泛起一个水花,水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 ‎“疏通过没有?”他问。 ‎ ‎“疏通过,疏通过。”乡长连忙回答,“我曾亲自安排这个村的村长进行疏通。” ‎ 村长来了,他小心翼翼地看一眼乡长,又满面笑容地看着县长,说:“这个工程是我亲自带人干的,本应修一座桥,可村里没钱呀!”村长口齿灵便,说话开口就来。 ‎ ‎“我问你疏通没有?”县长直视着村长的脸,说。 ‎ 村长毫不犹豫地回答:“疏通过,疏通过。”说完,又看看乡长。乡长说:“老王是一个负责的干部,他办事尽可放心。” ‎ ‎“噢?”县长下了土坝,踩着沟坡上的杂草,走下沟去,在水边停下。他瞅了一眼乡长,又瞅他一眼,说:“乡长大人,你愿意亲自下水摸一下吗?” ‎ 没等乡长开口,村长便着急地叫起来:“不行不行,这水下不得,水里有蚂蟥,愣往肉里钻,还有水长虫,怪吓人的……” ‎ 县长笑了,说:“老王,你这是吓唬乡长,还是吓唬我?” 乡长看一眼县长,县长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表示,他只好乖乖地下水了。水长虫倒没看见,蚂蟥却真的有,正往右腿肚子里钻。他用手抹了一下,右腿肚子疼痛起来。传说,蚂蟥这东西厉害得很,如果它钻进肉里,就会一直往里钻,直到钻进心脏。乡长哆嗦了一下。 ‎ 乡长从沟里爬出来,小心地揪着沾在腿上的蚂蟥。 ‎ ‎“怎么样?”县长帮他揪下一条来。乡长犹豫了一下,看看村长,又看看县长,咬着牙答道:‎ ‎“确实已经疏通。” ‎ 然而,县长要亲自下水了。从他观察到的情况看,他总有些怀疑。县长这一举动,实在出乎乡长和村长的意料,乡长慌了,村长急了,一边一个拉着县长,苦苦劝阻,不让县长下水。村长说: “水里有蚂蟥。”乡长说:“您有关节炎啊!”但是,这怎么阻止得了县长呢?他下水了,一直向深处蹚去,水没到他的腰部,没到他的胸口,在他身后,水波呈V字形渐渐扩散。要命的倒不是蚂蟥,而是关节炎,腿钻心般地痛起来,他简直迈不动腿了。他拼尽全身力气,摸到了两根水泥管,然而,却被淤泥堵得死死的。他愤怒了,忍不住要骂人了。 ‎ 县长是怎样从沟里爬出来的,连他自己也想不起来了,奇怪的是,他的腿一点儿也不痛了!他不动声色地向村长说:“请你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好吗?” 村长面红耳赤,舌头僵在嘴里,一点儿也不灵便了。 ‎ ‎“乡长大人,你也说说你刚才说过的话。”县长又面对乡长说道,乡长满脸冒汗。县长紧追不放,问道:“我的乡长大人,我弄不明白,当你亲自下水,知道了真相以后,为什么还继续说谎,欺骗我?” ‎ 乡长擦擦脸,嗫嚅着说:“我以为,以为……” ‎ 县长冷冷地一笑,替乡长说下去:“你以为我这次检查不过是例行公事,你和村长说什么,我就会信什么,对不对?”县长提高了嗓门儿,“我不是昏官、糊涂蛋!” 乡长和村长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蔫头耷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 ‎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叙述简洁有力,与笔下的人物极为吻合。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于言谈举止之间,刻画了一位新时期的人民好干部形象。 ‎ B.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县长下水后因为关节炎所承受的痛苦,但上岸时,“他的腿却一点不痛了”,是为了强调因为在水中泡得太久,县长已经失去了痛觉。 ‎ C.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 D.小说采用反转式叙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发生180度的大转变,这种构思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 ‎ ‎5.在“县长下水”揭示真相这个情节之前,文中对干沟没有疏通这一事实其实早有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简要分析。(5分) ‎ ‎6. 小说以“县长”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材料一: ‎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材料二: ‎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年9月29日新华网)材料三: ‎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 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 ‎ 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网)材料四: ‎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 2029 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 ‎7.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 B.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 D.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 ‎ C.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 E.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4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 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丧父,归临川,夺情..起之。丧母,求终服,不许。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并稿封上。 ‎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①。悉为施行。 ‎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②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 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 ‎[注]①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僦舍:租屋。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 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B.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C.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D.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 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夺情”指守丧服满后,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 B.“权”与《苏武传》“假吏常惠”句中的“假”,都指古代临时代理官职,类似表示代理的还有“摄”“行”“署”等。 ‎ C.“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 D.“衮冕”指衮衣和冕,即礼服和礼帽,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也可指入朝为官。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殊才华卓著,品德高尚。被誉为“神童”的他在复试诗、赋、论时,坦诚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要求更换考题,获得了皇帝的好感。 ‎ B.晏殊注重教育,提携贤才。他重视书院的发展,曾力邀文化名人到书院讲学,开创了自五代以后大办教育之先河;他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很多出其门下。 ‎ C.晏殊见识过人,屡献计策。如陕西战事中,他建议朝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将领,使他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 D.晏殊胆识过人,敢做敢为。对于章献太后权听政一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不敢决断,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议遂定。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 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并稿封上。 ‎ (2) 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 减字木兰花注 ‎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 E.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晓畅自然,清新秾丽,具有民歌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饱含血泪、感人至深。 ‎ ‎15.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 著名诗人萨迪曾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荀子也在《劝学》中举出了 ‎“ , ”的例子说明情绪急躁的危害。 ‎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寥寥几笔就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周瑜洒脱从容、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 ‎ ‎ 第Ⅱ卷 表达题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得不偿失,劳民伤财,这无异于火中取粟....。 ‎ ‎②针对共享单车押金问题,最近有媒体发出质疑。数以亿计的共享单车押金确实是一笔庞大资金,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共享单车押金及收取押金行为本身。 ‎ ‎③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近日在出席两会谈及年轻人创业时表示,年轻人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创业,并且一定要有向前看的眼光,跟风赶潮流,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 ‎④蔬菜整齐摆放、杂物堆放在指定区域、“创文”宣传横幅悬挂醒目位置……为了积极助推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襄阳市所有菜市场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购物环境。 ‎ ‎⑤一些地区为了完成任务,擅自修改脱贫人口数量,用“数据脱贫”掩盖贫困事实,而且存在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繁文缛节....,极大地延缓了脱贫攻坚的进程。 ‎ ‎⑥城市创文期间,为了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学校特地举行的以“礼让三先,举案齐眉....” 为主题的学生礼仪服务活动,受到了举办方和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在渔船救险方面得到了完美应用,遇到险情后按下求救键,终端会自动把附带着定位信息的求救短信通过卫星发给救援队。 ‎ B.据智联招聘2017年秋季在线数据显示,全国37个主要城市的平均薪酬为7599元,本季度平均薪酬重新回升,环比上升3%。 ‎ C.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几位明星的一举一动,也积极为节目组出谋划策。 ‎ D.自4月1日雄安新区宣布设立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这座关涉“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何时揭开“面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承蒙领导厚爱,让我担此要职,却之不恭,唯有屈就了。 B.托人办事时说:“此事至关重要,深望玉成,感激不尽。” ‎ C.你我虽相识于大学,却因志趣相投成为竹马之交,建立了一生的友谊。 ‎ D.日前喜获麟儿,为答谢各位亲朋好友,特设薄宴,欢迎携眷光临。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 ① 。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 ② 。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 ③ 。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或“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无法摆脱困境。全面二胎政策在人们的呼声中应运而生,使众多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一份选择,也给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只有生育二胎,才没有失独风险。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说法,所以多孩家庭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 ‎①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不一定就无法摆脱困境。 ‎ ‎② ‎ ‎③ ‎ ‎ ‎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 永) ‎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 轼) ‎ ‎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 ‎ ‎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 ‎⑤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鲍 照)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领我们体味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境界。以上诗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2017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1.B(A项“并不高”错误,原文说的是“并不太高”。C项“并非是对政治的退避”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D项“自觉表达”错误,原文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 ‎2.D(苏轼并没有否定封建社会制度,原文说“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 ‎3.A(因果倒置)‎ ‎4.B(“大量篇幅”错;“为了强调因为在水中泡得太久,县长已经失去了痛觉”错。)‎ ‎5.①县长看到“沟里积蓄着一些污水,水面平静,纹丝不动”等情况,暗示了干沟里的水并不流动,可能存在淤堵。②县长第一次询问是否疏通时,村长“小心翼翼地看一眼乡长”,暗示村长并没有疏通干沟,“小心翼翼”是心虚的表现。③县长让乡长下水时,村长“着急地叫起来”,县长要亲自下水时,村长乡长一边一个拉着县长苦苦劝阻,说明他们对干沟没有疏通心知肚明,怕被县长发现。④乡长从沟里爬出来之后“咬着牙”说“确实已经疏通”,说明乡长下水已经确认了干沟没有疏通,“咬着牙”是硬撑着说谎。(答对1 处得1分,答对2处得3分,答对3处得5分。表述合理即可。)‎ ‎6.①人物上:县长占据了全文较多的篇幅,是小说的主要人物。②情节上:县长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小说歌颂了县长这样的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抵制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恶习的好干部。(每条2分,共6分。)‎ ‎7.D(D项过于绝对,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不一定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 ‎ ‎8.CE(A项以偏概全,新闻写作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而这恰恰是目前人工智能欠缺的;B项强加因果。戴尔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是因为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D项忽略了前提,把理论上的可能性说成必然,原文讲的是“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 ‎9.利:①创造新型产业需求,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 ‎②推动人的潜力的最大化,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答对1 条得1分,共2分)‎ 弊:①取代部分领域的人类工作,淘汰大量传统劳动力,加剧失业问题。‎ ‎②可能导致人类面临新的伦理和现实问题,如机器反过来控制人类等新问题。‎ ‎(答对1 条得1分,共2分)‎ ‎10.D ‎11.A(“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12.D(“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不敢决断此事”理解错误。)‎ ‎13.(1)皇帝常常拿政事向他咨询,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连同底稿一起封好交给皇帝。( “访”,咨询;“率”,全、都;“方寸”,一寸见方;“上”,呈上。各1分。句意1分。)‎ ‎(2)皇帝也发奋想有所作为,想要依靠众多人才来改革政治,但是奸佞权臣们都不给予方便(“不赞同”或“极力阻止”)。( “奋然”,振奋、发奋的样子;“因”,依靠、凭借、依仗;“更”,改革;“不便”,不与方便。各1分。句意1分。)‎ ‎14.BE(B项“表现了行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E项“秾丽”错误,本词语言清新质朴。)‎ ‎15.①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2分)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1分)‎ ‎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6.(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7.C(①火中取粟: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②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后面不能带宾语。③残羹冷炙: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④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⑤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繁琐多余的事项。⑥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使用对象错误。)‎ ‎18. D(A项成分残缺,“遇到险情后……”缺主语;B项句式杂糅,去掉“据”和“显示”其中一个;C项中途易辙,把“自”调整到“湖南”前面。)‎ ‎19. B(B项“玉成”是敬辞,指“成全,促成”;A项“屈就”是敬辞,是请人担任职务的客套话;C项“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D项“麟儿”,是对别人家孩子的美称。)‎ ‎20.①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 ‎ ②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 ‎ ③只是大脑对真实世界的模拟 ‎21.②对抗失独风险,不一定要通过生育二胎。‎ ‎③多孩家庭不一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 ‎22.作文立意参考:‎ ‎(1)①②⑥组合可以写退隐、出世的主旨。可赞同,也可反对。‎ ‎(2)②③组合可以写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3)在“①②⑥”和“②③”中各取一个,两相对比,可以写“出世与入世”、“积极与消极”等。‎ ‎(4)①②⑤组合可以写面对困顿挫折的态度和选择。‎ 其它组合只要具有内在逻辑性,言之成理即可。‎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他。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在朝堂上参加殿试,晏殊神情自若,毫不畏惧,提笔成文。皇帝嘉奖他,赐他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为宋敌国。这么说意即晏殊不可重用)。”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两天之后,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晏殊上奏道:“我曾经私下学习过这种文赋,请允许我换考其他题目。”皇帝喜爱他的诚实,晏殊的文章写完之后,多次称赞。‎ 第二年,晏殊应召面试中书舍人。升任太常寺奉礼郎。晏殊父亲去世,他回临川丁忧, 丧服未满便被皇帝强令起用。晏殊母亲去世,他恳求满丁忧之期,皇帝又不允许。年内,晏殊升任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皇帝常常拿政事向他咨询,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连同底稿一起封好交给皇帝。‎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暂时代理朝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面见太后奏事,朝中众臣无人敢提意见。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太后)隔帘听取汇报,(大臣)都不能面见。”此议方定。晏殊上疏评议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旨意。有次跟随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笏板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生气地用笏板砸他,把待从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大夫因此事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为宣州知州。几个月后,改任应天府知府,晏殊请范仲淹来教授学生。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复兴教育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饰回答。朝廷正在陕西用兵,晏殊请求停止让内臣监军,不把阵图交给诸将,使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凡是管理钱财的其他官员都罢免,把财权集中到度支司(三司之一,掌经济出纳)。他的建议都被施行了。  ‎ 晏殊平日喜爱结交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等到担任宰相后,他更加致力于提拔贤才,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被重用,直至担任台阁重职,大多成为当时的贤士。皇帝也发奋想有所作为,想要依靠众多人才来改革政治,但是奸佞权臣们都不给予方便(极力阻止)。孙甫、蔡襄上言:“宸妃所生的陛下是天下的君主,但晏殊曾接受诏令为陛下生母作墓志铭,却没写一个字,此事便这样过去了。”又有人上奏说晏殊役使官兵建造房屋出租来谋利。因为这些,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州。但是当年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仁宗养母)正在临朝,所以不敢写仁宗生母的墓志铭;并且他所役使的士兵,是辅臣例宣借给的,时人因此认为这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晏殊疾病逐渐加重,皇帝乘车将要探访他。晏殊立即派人快马上奏说:“这是我的老毛病,快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把没有探访晏殊病情作为深深的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在他的碑首篆刻“旧学之碑”四字。 ‎ 诗歌参考赏析:‎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