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测)-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8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测)-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专题08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 ‎(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 ‎(说明:每题20分,共120分。)‎ ‎1.(2016届江苏徐州一中高三上阶段性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20分)‎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1)文中划线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 遗憾的门”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成为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门”“敞开”“敲门”“遗憾的门”;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的语境,“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对于王勃来说,“遗憾的门”指的是官宦之门,最终的结果是“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壶口的黄河》第20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此题所给的语句是“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句中的重点是“该”和“中国人的自传”。参考答案:“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解题要点:就句子分析语法,抓关键词,如是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考场答案例析: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每一个炎黄子孙有义务为她写传记;黄河是母亲河,她的传记应由她哺育的炎黄子孙来写,且传记本身也应能体现中国人传记的精神。第一个答案只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故只能得1分;第二个答案既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也回答了其深层意思,故能得2分。‎ ‎(2)结合文意,概括“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6分)‎ ‎【答案】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3)文章为什么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了《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文章写“‎ 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②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时又表达了对王勃难言的遗憾与伤痛,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抒发了对王勃的千古之思。(意对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任林举《岳桦》(全国卷2)、楚岩《老屋》(天津卷)、和谷《司马祠》(北京卷)、《画家黄永厚》(江苏卷)等,这些作品,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阅读中我们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雷抒雁《彩色的荒漠》(全国卷1)、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阅读中,我们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林斤澜《春声和春深》(上海卷)这类的标题则属于关系命题,阅读时我们应该从二者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推敲和理解。从而真正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张炜《木车的激情》(浙江卷)、周劼人《寂静钱锺书》、张炜《耕作的诗人》(广东卷),这些标题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如“激情”“寂寞”,这是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而如“耕作”这样的动词,也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劳动的踏实、辛苦和苦苦追寻的感情,阅读时对“耕作”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自然也应该全面把握。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山东卷)、张笑天《上善若水》(江苏卷)等,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理解前者,需联系定语“回家”,读出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能更好地把握其哲理;理解后者,需进一步弄清此“水”的宽泛意义和具体环境,则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认识。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如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而09高考题中任林举《岳桦》(全国卷2)、楚岩《老屋》(天津卷)、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不仅点出文章写作的对象,而且标题同样具有文章线索的作用,在结构思路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4)简析本文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6分)‎ ‎【答案】以景语作结,已景表情。斜阳已经成余晖,逝者不可追,留下的是无限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对王勃早逝的惆怅与无奈。在内容上升华主题。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抒情委婉含蓄,让读者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题干问的是“简析本文最后一段写景的作用”,这是考查散文结尾段和写景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主旨上作答。题干中说“最后一段”,这是暗示考生应结合文章主旨;“写景”,这是暗示考生本文结尾的形式——以景结文,同时要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典例拓展】结尾句段的作用“三思考”。第一,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第二,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第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比如《冬日香山》的题目“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尾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解题指导] 题干已经明确了题型,考查结尾句的作用,也明确了寻找答案的范围是“全文”。可以这样思考:从内容方面,作者写这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与全文内容是怎样的关系;内容是在上文所写香山的基础上对香山的清爽骨气本质的一种赞美,也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从形式上看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至于对读者的感受方面,可答也可不答。[参考答案] 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2.(2016届安徽省合肥一中、芜湖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时间之旅 林清玄 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我在等着你。”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 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 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 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转换散发出震慑人的光芒。‎ 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 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 Some where in 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 ‎“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 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 留传后世的爱情故事都是瞬间闪现,瞬间又熄灭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化百年悲笑于一瞬”,让我们觉得那一瞬是珍贵的,是永恒的。事实上“一瞬”是否真等于“永恒”呢?千古以来多少缠谴的爱侣,而今安在哉?那些永世不移的情爱,是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用来说骗向往爱情的世人呢?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 紫陌眷情,漫额裹春纱,‎ 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 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眷冰。‎ 怜春痛春春几?‎ 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 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 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 甚春魔,做一场春梦,眷误双卿!‎ 这一阅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转,千肠百结。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那年春好,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 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都像盂郊的诗一样,希望“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到终结之际则是“还卿一钵无情泪”,“他年重检石榴裙”(苏曼殊)。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都使我深自惕记,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试问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 在渺远的时间过往里,“情爱”竞仿佛一条河,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流过,从我们的周遭流过,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双手将它握实,稍一疏忽,它已纵身入海,无迹可循。‎ 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凄怆经验,即使我们能旋乾转坤,让时光倒流,重返到河流的起点,它还是要向前奔泻,不可始终。‎ 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既然“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 ‎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①只要保有当处的会心,保有在山的心情,回到六十年前,或者只是在时序推演中往前行去,又有什么区剐呢?“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 一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 注①弘一法师赠会泉法师联语,刻在厦门会泉墓地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电影《似曾相识》的本事以单纯动人的情节,揭示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 B.中国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显示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古今中外的无数爱情故事证明了这个结论。‎ C.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借春天为爱情注脚:爱情是无法超越时序的。‎ D.这篇散文以时间为经,情爱为纬,阐述了时间之旅的虚无,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 E.“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作者认为要保持平静之心,活在当下是根本,时光倒流也无济于事。‎ ‎【答案】选E得2分,C 得2分,D得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作者说“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为什么?‎ ‎(6分)‎ ‎【答案】(6分)①从电影《似曾相识》结局来看,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②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常常是悲剧收场。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到终结之际都伴随着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情爱是会凋谢褪色的。③“时间”永久流变的,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乐天安命,努力把握当下,生命才会充实有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找到“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所在的语段,结合着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答题区域可参照第7段、第14段组织答案。‎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爱情”的解读?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引用。作者为了阐明观点,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词,既有利于阐明道理,又使语言优美,缠绵感人。②排比、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世间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比喻贴切,句式优美,生动形象。③对比。《似曾相识》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反差,情爱故事美满与破碎的对比,普通人情爱幸福开始悲剧收场的矛盾,在对比中得出时间之旅的不可逆性。‎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6分)观点开放,学生答案必须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回答本题,应在感知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上理解“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既可以根据第二题“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也可以联系现实,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爱情与时间的关系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2016届贵州贵阳六中高三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C.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E.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答案】选择B项2分,选择E项2分,选择A项1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结构上主要分析上下文的关系,内容上主要突出传主的什么品质。‎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结构上分析上下文的关系,内容上注意结合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注意是如出传主的性格或品质。此题以此引出传主,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 ‎(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②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③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左公对种树的兴趣”,应该是一些具体的事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贡献”,应该是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论著作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③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④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 ,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是向内挖掘的形式,注意概括文中的主客观原因。‎ ‎4. (2016届山东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 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 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 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 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内容上,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结构上,这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做了铺垫。(一点2 分) ‎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4分)‎ ‎【答案】命运坎坷;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仁慈善良,爱猫救猫;嫉恶如仇。 (每点1分)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②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答案】(1)①比喻。把猫婆比作“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形象生动的表达对保护猫的猫婆的赞美之情。②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猫婆误解的内疚心理和面对猫味扑鼻又脏又乱的环境的不适应的感觉,反衬猫婆的伟大。(答出一条,即可满分)‎ ‎(2)①对比。用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渲染环境的恶劣。②环境描写。“夜的漆黑” “雪的惨白”“奇冷的风”渲染了凄惨的环境氛围,烘托(暗示)爱心缺失的社会是多么冷漠,呼唤爱与善良的回归。(答出一条,即可满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画线句子相关句子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 惭愧和狼狈” “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 “ 奇冷的风”“ 呼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6分)‎ ‎【答案】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悲哀;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⑤对爱心的渴望与呼唤。(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小说情感主题设题,题干问的是“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答题关键词“这故事”指的是“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考生答题是要联系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我彻夜难眠是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悲哀;联系下文“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我彻夜难眠是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对爱心的渴望与呼唤;同时也有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讨文本反映的情感,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定要联系这句话所在文本的上下文内容,答题时紧密结合文本。‎ ‎5. (2015届天津武清区高三质量调查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20分)‎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东西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谷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 (选自《天涯》2008年第3期,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3分)‎ ‎【答案】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响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4分)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山。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关键词分析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根据上下文结合所使用的修辞准确把握文句要表达的内容。文中划线的句子很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是在使用比喻修辞描写母亲的外貌,第二句使用借喻写母亲对故乡的记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热爱母亲。②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③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⑥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⑦怀念母亲。(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作者所记叙的事件,很容易找出能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感情的语句。例如,“‎ 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表现出我对母亲的热爱及感激之情。以此类推,再从懊悔、愧疚、悲伤等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3分)‎ ‎【答案】(4分)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 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或“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③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予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我成了母亲的精神寄托,母亲时时刻刻为我操劳,为我而生活,为我鞠躬尽瘁。 ‎ B.母亲为了供应我上学读书,不仅辛勤劳作,而且变卖了所有家产,因为,她不知道供应一个孩子上学要这么大的花销。 ‎ C.虽然为了供应我上学,面对所有困难,母亲并没有屈服、退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我,让我十分感动。 ‎ D.母亲对于伤害过自己的老乡,不记恨他的过错,而且主动约他进门,与其叙旧,表现出她大公无私的品行。‎ E.在作者的心里,故乡就是母亲,二者已经融为一体,无法分割。对母亲的感情化作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与原 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变卖了家产不是事实。D项,大公无私不准确,夸大虚饰。所 以选B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分)‎ 有什么用 叶倾城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明白何为“八分音符”),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为什么要学好围棋?围棋有什么用?”‎ 上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抬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 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为下文“我”与小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二段相呼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首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春夜 正好”“夜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结构上为下文“我”与小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 二段相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十五岁的女孩子”的事情?(4分)‎ ‎【答案】“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表明此类现象的普遍,为下文作者回答“有 什么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连用三个设问(运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引发读者对“有什么用”的思考,表达了“所有无用 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主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的阅读原则,赏析句子,要结合内容、结构、手法,有哪个角度就围绕哪个角度分析。这段文字通段采用 设问与排比的手法,正面回答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引出下文“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运用层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生活中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联想到大孩子与家 长同样的质疑,进而阐发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②以小见大:切口小,立 意深,隐含了作者对不要急功近利的呼吁,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既形象可感,又增强说服力,有理有据。‎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的理解。(4分)‎ ‎【答案】世间的事物,除了“实用”,还有一些“无用之用”,对自身成长、陶冶情操、培养感情均有助益,所以,现代人不能再继续一味急功近利下去。(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