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备考必记仓储学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备考必记仓储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习俗始于汉盛于唐,唐代长安还有“灞桥折柳”以表送行的习俗。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边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有时借雁回而自己不能回来表达思乡之情,有时托鸿雁传书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的《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的《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捣衣。属于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的《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乌鸦。在古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如李商隐的《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的《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鹧鸪。在古诗词中,“鹧鸪”有两种意思:①表达游子的离愁别绪。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西楼。“西楼”在古诗词中已经摆脱了字面“西边的楼”之意,而是孤苦和愁苦的代名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春光中烂漫的百花,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其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暗香幽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引发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冰雪。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草木。古代诗歌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纯洁爱情。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羌笛。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陶渊明的《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备考必记仓储 诗歌的题材、内容、技法概览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 “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迹。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弄》《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④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⑤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技法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 ③憎恶仕途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容情感 内容 情感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