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统练2语文试题
2018级高二语文“古代散文经典推荐阅读” 自主限时练习(二)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根据要求作答。(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入殓(liǎn) 鹅溪绢(juàn) 希冀 谗嘴 B. 勖勉(xù) 系鞋带(xì) 辍学 不省所祜 C. 汾阳(fén) 蜩腹(tiáo) 贿赂 弊端 D. 俳优(pái) 亲厚无间(jiān) 逸豫 篷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殓”应读liàn ,“谗嘴”应写作“馋嘴”; B项,“系”应读 jì ,“不省所祜”应写作“不省所怙”; D项,“间”应读jiàn,“篷草”应写作“蓬草”。 故选C。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兔起鹘落(hú) 舍利子(shě) 恺旋 零丁孤苦 B. 奢靡(mǐ) 啮齿动物(niè) 颠覆 报薪救火 C. 曝晒(pù) 剡溪(shàn) 锦囊 提要钩玄 D. 梦呓(yì) 摩肩接踵(zhòng)萃炼 以飨读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舍”应读shè,“恺旋”应写作“凯旋”; B项,“靡”应读mí,“报薪救火”应写作“抱薪救火”; D项,“踵”应读zhǒng,“萃炼”应写作“淬炼”。 故选C。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散文家苏洵,字明允,所著《六国论》选自《权书》。苏洵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苏洵借古论今,指出北宋国策之非。 B. 欧阳修参与编撰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五代史实。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统治者吸取南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 C. 《祭十二郎文》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韩愈悼念侄子韩老成的祭文,题目中是以行第称韩老成。这篇文章与北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朝袁枚《祭妹文》等祭文齐名。 D.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北宋画家文与可散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感情真挚,足见苏轼与文与可生前志同道合之情和失去亲人的悲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项,“参与编撰”错误,《新五代史》的作者就是欧阳修。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落空庭影许长 许:如此 B. 诚知其如此 诚:果真 C.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 本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本:动词,推究本原,考查。句意:推究他成败的原委。 故选D。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罹此果报 罹:忧患,苦难 B. 不羁晷刻 晷:日影 C. 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D. 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罹:动词,遭受。句意:遭到这样的果报。 故选A。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 )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执笔熟视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B.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事君,能致其身 C. 汝之子始十岁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D.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考生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熟:仔细;熟练。词义不同。句意:拿起笔来仔细看;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 B项,事:侍奉。词义相同。句意:割地给秦国,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C项,始:才;初,刚刚。词义不同。句意:你的儿子才十岁;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D项,业:动词,继承;名词,学业。句意:你那么纯正聪明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故选B。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余为徐州 B.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C.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D. 汝其知邪?其不知也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为:介词,被;动词,作,担任。用法不同。 B项,者:……的(人、事、物)。用法相同。 C项,之:助词,取独;结构助词,的。用法不同。 D项,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副词,祈使语气,一定。用法不同。 故选B。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C.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D.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与可没于陈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以:介词,用;介词,在。意思不同。 B项,之:助词,取独;代词,它。用法不同。 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用法不同。 D项,于:介词,。用法相同。 故选D。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语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不能然也 其然乎?其不然乎? B.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 较秦之所得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 临事忽焉丧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然:动词,做到这样;代词,这样。用法不同。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并且。用法不同。 C项,之:助词,的;动词,到、往。用法不同。 D项,焉:语气助词。用法相同。 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B. 敛不凭其棺 C. 远具时羞之奠 D. 皆康强而早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 A项,句意: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没有通假字。 B项,句意:装殓时不在棺前。“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C项,句意:在远方备办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羞”通“馐”,美味食物。 D项,句意:都身体健康却过早去世。“世”通“逝”,死去。 故选A。 11.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B.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又可冀其成立邪?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A项,志气:古义,心志和气力;今义,做成某事的决心。句意:身体越来越衰弱,心志气力也越来越衰微了。 B项,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了。 C项,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句意:六国之后却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D项,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句意: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长立业呢? 故选B。 【点睛】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词义转移就是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感情色彩变化指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A. 李牧连却之 B. 忧劳可以兴国 C. 函梁君臣之首 D. 一夫夜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例句: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行。句意:况且我项羽与江东八千兄弟渡江向西作战。 A项,却:使动,使……退却。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B项,兴:使动,使……兴。句意:忧患与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C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首及。 D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人在夜里呼喊作乱。 故选C。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来推断。它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等。 1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惟兄嫂是依 A. 梁,吾仇也 B.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D.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例句:宾语前置句。句意: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A项,判断句。句意:梁国,是我们的仇敌。 B项,被动句。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C项,状语后置句。句意:必定要在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D项,宾语前置句。句意: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故选D。 【点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14.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赵尝五战于秦 盛以锦囊 B. 轮扁,斫轮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C. 后秦击赵者再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都是状语后置句。句意: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用漂亮的丝织口袋盛放。 B项,都是判断句。句意:轮匠扁,是造车轮的;这三件事是我遗留的憾事。 C项,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骑兵中能跟随的仅有一百多人。 D项,都是被动句。句意: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溺爱的事物所困惑;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故选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3分) 格天阁① (宋)罗大经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 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 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 。”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之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释: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1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桧陈《议状》 陈:上奏 B. 特激于一朝之谅 谅:诚信 C. 有朝士贺以启云 启:启发 D. 耳目尚存者 耳目: 耳闻目睹 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则京师之民可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B. 乃阴与桧约 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 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上通于天,其可赦乎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卑鄙的事情 B. 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 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 C.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所以特别欢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D. 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 何况像秦桧这样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误国事 1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②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19 文章题目“格天阁”有什么含义? 【答案】15. C 16. B 17. A 18. ①只因为奸臣误国,就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 ②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19. 大汉奸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格天阁”,是“一德格天之阁”简称。格天,感通上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以此为题目,表面写台阁建筑,实际是讽刺自我标榜的秦桧是一个臭名昭著、万人唾弃的民族罪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启,书信。译:有一位朝廷官员以书信贺他道。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译:那么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从;如果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你立太子为国君; B 项,副词,“就”,译:就暗中同秦桧约定;代词,“你们的”,译: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C项,均为介词,被,译:皇上被他所打动,就决计与敌人讲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D项,均为介词,到,译:直通到上天,难道可以赦免吗;孙权起身去上厕所,鲁肃追到廊檐下。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A项,善干鄙事: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译: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缘,因为;遂,就;丧师失守,军队损失、城市失陷。译:只因为奸臣误国,就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 ②于是,在这时;始彰彰,才彰明昭著。译: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根据原文“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意思是,当他在相位上时,建造了“一德格天之阁”。联系注释可知,大汉奸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格天阁”,是“一德格天之阁”简称。格,感通;格天,感通上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以此为题目,表面写台阁建筑,实际是臭名昭著的秦桧的自我标榜,具有讽刺意味。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同学称呼他“秦长脚”,每次外出游玩宴饮,总委托他进行组织和办理采购等事。以后考中进士和考取词学兼茂科,在靖康初年,任御史中丞。 金人攻陷汴京,议立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秦桧上奏《议状》,大致说:“赵氏帝统延续了一百七十年,号令统一,土地延绵万里;子孙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德化和恩惠深远久长,百姓都从心底拥护。只因为奸臣误国,才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如果一定要抛弃赵氏而立张邦昌为帝,那么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从,而天下的老百姓就不可使服从;汴京城内的赵氏子孙可以被消灭,而天下的赵氏子孙不可被消灭。希望能参考古事衡量现今的情况,恢复国君的帝位,以安定天下百姓。”敌人虽然没有采纳,但心里嘉奖他的忠心,就带他一起北归。 秦桧天生狡诈阴险,当初上陈这个意见,只是一时激愤的小忠小信;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一心一意地为他使用。兀术当权,侵扰长江、淮河一带,韩世忠在黄天荡截击, 兀术几乎被我朝擒获,在一晚上凿通河道,才得逃跑离去。他再次侵犯西蜀,又被吴玠在和尚原打败,竟至剃掉自己的须发改装才逃脱。他知道南方的军队一天天地强大,害怕不能抵挡,就暗中同秦桧约定,放他回到南方来,使他力主和议。 秦桧跑到行都(越州),欺骗说杀了监视他的敌人,夺得船只才逃脱的。进见高宗,第一个提出“南方归南方,北方归北方”的主张。当时皇帝对战争已经厌倦,采纳了他的意见。恰巧各个将领稍有专横行为,各人以自己的姓作为军队的旗号,说什么“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借机秘密奏报,认为各部队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是专横跋扈的开端,不可不以为忧。皇上被他所打动,就决计与敌人讲和,而秦桧就专擅国家的命运了。 当敌人以七件事邀约我朝时,其中有“不得变换首相”的一条主张,正是为秦桧所安排的。洪忠宣出使金国被扣多年回来,嘲弄秦桧道:“挞辣郎君向你问好!”秦桧很是忌恨他。以后金人徙都汴京,其臣下张师颜所著《南迁录》中载有孙大鼎向金主上的奏本,原原本本地讲到派遣秦桧到我朝来作间谍以完成和好之约,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当他在相位上时,建造了“一德格天之阁”,有一位朝廷官员以书信贺他道:“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秦桧大喜,越级提拔了他。又有一等待分配的人赠诗道:“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秦桧更加欢喜,提高了他的品秩。原来他心中有愧,所以特别欢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以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我看唐朝武则天追贬隋臣杨素的诏书说道:“我对上嘉奖贤能的辅佐之臣,对下革除厌恶奸邪之臣,曾想在日理万机之余,对千年以外的历史人物有所褒扬贬斥;何况年代不远,今天还有耳闻目睹他的作为的人呢!”杨素是不同朝代的奸臣,武则天是一位女主,尚且知道厌恶而贬斥他,何况像秦桧这样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误国事,罪大恶极,直通到上天,难道可以赦免吗?开禧年间朝廷对金用兵,虽然曾经追削了他的谥封,但嘉定年间执行和戎政策,不久就连带而恢复了谥封,这真是可叹呀! 三、断句、默写和翻译。(共15分) 20.用斜线(/) 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答案】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意是: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 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 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晏子”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晏子”前断句;“云尔”语气助词,用于句尾,“云尔”后断句;“尔罪一也”“尔罪二也”“尔罪三也”是并列的结构,前后呼应,在其前后分别断句;“百姓”是下一句的主语,故“百姓”前断句;“诸侯闻之”与“必轻吾国”分别有谓语动词“闻”和“轻”,是两套句子结构,中间应该断开。最后的断句是: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 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 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21.根据原文默写。 (1)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以趋于亡。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答案】(1)暴霜露 斩荆棘 (2) 日削月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暴、荆棘、劫、革灭殆尽。 2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答案】(1)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谁知道竟然会因为这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原,推究;所以,……的原因。(2)竟,竟然;以此;因为这;抑,还是;斯,这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