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攀枝花市2018-2019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作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上都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体现中国古代诗教光芒尤其是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典范。 B. 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C. 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D. 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文章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B. “香菱学诗”的例子证明了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C. 文章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 D. 清代女性诗人和妇女诗集的大量出现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B. 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 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D. 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红楼梦》是体现中国古代诗教光芒尤其是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典范”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B项,“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中“最重要”得不出来,在文章第三段只是说“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D项,“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说法错误,通读文章后可知文章指向的是“明清时期女子诗歌教育的发展”。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说法错误,红楼女子的诗教彰显诗才,是反击女性德性诗歌教育(正统礼教观念),而非因果关系。并且“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也推不出来。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 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己的文集著作。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的问题了。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三老提供的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那就再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就有好事的人,去了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结果是霍老的文章815字,乔老的文章770字,贾老的文章602字。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领头羊了。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老街有“三老”,突出了老街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点明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 B. 写老街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许多场合邀请三个老者却是为了提升品位和档次,暗含讽刺。 C. 小说通过特定的“老街”环境来增强传奇色彩,语言诙谐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D. 小说以“影子”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子”呈现的方式新奇,显出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5. “贾老”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主要手法和作用。 【答案】4. C 5. ①贾老有真才实学,却郁郁不得志。②心高气傲,不服“霍老”“乔老”,靠健身也要活得比他们长。③计较名利(虚荣),继承荣誉头衔,显身有利可图的场合。④具有反思精神,从“影子”中把玩人生意味和现实意味。 6. ①结尾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或奇特的想象),写贾老的灵魂出窍,新奇有趣。②结构上:照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③形象上:显示出贾老具有的反思精神,丰富人物性格。④主旨上:贾老从灵魂的角度看清失去灵魂的自己只是一个影子,只是被用来装点场面、沽名钓誉的工具,揭示了 “影子”的具体内涵,发人深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情节跌宕起伏”分析错误,本文故事情节较为平缓,谈不上跌宕起伏。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贾老”具有怎样的特点。“贾老”具有的特点可根据文章中对贾老的介绍和贾老的所做作为进行分析概括。比如文中“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说明贾老有真才实学,却郁郁不得志。“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由此看出贾老心高气傲,不服“霍老”“乔老”,靠健身也要活得比他们长。“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说明贾老计较名利(虚荣)。“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贾老从“影子”中把玩人生意味和现实意味,说明贾老具有反思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手法,分析把握文段作用能力。赏析文章手法,首先指出文章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运用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把握文段作用,要根据文段所在的位置,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主要手法和作用。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是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主要手法,第二问指分析小说结尾两段作用。仔细阅读最后两段,最后两段写一次贾老在被官员或富商请去装点场面,坐着场合的中间,灵魂出壳后看到的自己的肉体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大悟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灵魂出窍,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肉体,想象奇特,或者说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第二问:分析小说最后两段的作用,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主要有: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等。还有由于本文是小说,且是分析作用的段落是最后两段,内容上注意要从小说的主旨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分析。答题前线明确内容,文章最后两段写一次,贾老被官员或富商请去装点场面,坐着场合的中间,灵魂出壳后看到的自己的肉体。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这里“影子”指被官员或富商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结构上,这两段中的“影子”照应的文章的标题“影子”,同时内容上也点名文章的主旨,贾老以灵魂出窍的形式看到自己在场合中只是一个耗时间的影子,是别人(富商或者官员)用来装点门面沽名钓誉的工具,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还有贾老在场合中灵魂出窍,以灵魂的角度看清自己的躯体是一个影子,是被别人用来装点门面和沽名钓誉的工具,认清了自己在场合中的位置,显示贾老具有反思精神,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了。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它资料 份额 36.3% 21.7% 15.6% 13.5% 9.1% 3.8%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 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意在提醒用户知识多不代表思考能力强。 D. 材料四侧重于对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的分析,并对人们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是必然趋势。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在付费阅读中成为越来越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化消费需求和支出越来越大。 B.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 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的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可能以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爱好者居多。 D.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9. 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从国家、商家和消费者三个层面分析概括。 【答案】7. D 8. C 9. ①国家层面,要加大网络版权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商家合理发展;②商家层面,要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更广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优质服务;③消费者层面,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理性,不能盲目消费,养成思考的习惯,注重能力的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指出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是必然趋势”说法错误,材料四最后一段“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只是“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化消费需求和支出越来越大”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所以应该有两方面原因:物质生活丰富,文化消费较大。B项,“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的人段,原文中只是说二者变现方式的差别,并不是说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符合国内创新产业热潮。D项,“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四最后一段,原文为“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也就是说“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多采用免费服务”。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要求结合文本,从国家、商家和消费者三个层面分析概括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本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各则材料的中心作答。通读材料,可从材料中筛选出“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国家、商家以及消费者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的建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 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丙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B.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C.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D.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百越:中国古代古越族人分布在南方沿海一带,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 黔首:秦时对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百姓的称呼,带有蔑视之意。 C.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原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以后,专用于皇帝自称。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B. 秦始皇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便狂妄自大,自称始皇,并相信秦王朝可以延续万世。 C. 秦始皇愚民、弱民,取百越,却匈奴,鞭笞天下,都是他统一后不施仁义的具体体现。 D. 丙文强调秦国虽然残暴,但不能只怪秦国,六国也是兵连祸结,最终导致其自取灭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蒙恬”“匈奴”“河南地”“县”“长城”“地形”“险塞”,虚词“为”“因”,“匈奴”作“斥逐”的宾语,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长城”作“筑”的宾语,意思是“修筑长城”,为完整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秦将蒙恬率军驱逐斥退匈奴人,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接着就修筑长城,凭借地形而建,用以控制险关要塞。句子可以断开为: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黔首:秦时对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百姓的称呼,带有蔑视之意”说法错误,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另一种说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秦始皇愚民、弱民,取百越,却匈奴,鞭笞天下,都是他统一后不施仁义的具体体现”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甲文中,原文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由此看出“取百越却匈奴”表现的是秦之强盛,并非统一后“不施仁义”。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之”,的;“以为”,认为;“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金城千里”,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坚固城池);“帝王”,名词活用动词,称帝称王;“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以及判断句的翻译要体现出来。(2)中的“其”,代词,他们;“溺”,沉溺;“溺于攻伐”,沉溺于武力攻打;“习”,习惯;“虞作”,指尔虞我诈;“视……无异”,与……比较没有什么不同;“视秦无异也”,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乙 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便改称号为“皇帝”,皇帝出命称“制书”,下令称“诏书”,皇帝的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行为加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意思。从今以后,废除为帝王上谥号的制度。朕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崐,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无穷尽地传下去。”秦将蒙恬率军驱逐斥退匈奴人,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接着就修筑长城,凭借地形而建,用以控制险关要塞,起自临洮,直至辽东,绵延一万多里。蒙恬于是又领兵渡过黄河,占据阳山,向北曲折前进。军队在野外扎营风餐露宿十余年,蒙恬则常驻上郡指挥军队,威震匈奴。 丙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阁 夜①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③数处起渔樵。 卧龙④跃马⑤终黄土,人事⑥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景:影,日光。③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④卧龙:指诸葛亮。⑤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号“白帝”,左思《蜀都赋》称“公孙述跃马而称帝”。⑥人事:指交游。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了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虽无一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彻夜难眠、感慨万千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 B. “催”“寒”二字既是写景,又暗含作者的人生感受。“岁暮”催,日影短,有韶光易逝之感;“天涯”寒,霜雪霁,有自伤飘零之意。 C. 夜听鼓角悲壮,遥望星影动摇,写出了诗人忧心不眠时的见闻,也寄寓着诗人对战事不断、国家动荡不安的感时伤世。 D. 尾联用典,诗人渴望能有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结束战乱,显露出悲壮深沉的情怀。 15. 诗人既听到 “野哭千家”却为何又要写 “夷歌数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D 15. ①“野哭千家”描写了战乱带来的凄惨景象,“夷歌数处”表明即使是边远地区,安定的生活已然无多。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②诗人漂泊无依,又历经战乱,国家动荡,无论“野哭”还是“夷歌”,入耳都显得凄怆悲惨。③选取这两种典型的声音,其实寄托着诗人自伤自悼和忧国忧民的巨大伤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诗人渴望能有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结束战乱,显露出悲壮深沉的情怀”说法错误,尾联指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人物,无论忠逆最终都化为黄土,自己的寂寞感伤也就不算什么了,表现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评价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既听到“野哭千家”却为何又要写“野哭千家”。然后回归诗歌圈画出相关内容,仔细阅读,先明确表达的意思,然后明确其运用的手法技巧,进而明确些该内容表达的情感。本题“野哭千家”“野哭千家”在诗歌的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数处”指不止一起。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这两句诗人选取“野哭”“夷歌”这两种典型声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再结合注释的时代背景,诗人漂泊西南寓居夔州西阁,孤苦无依,历经战乱,国家动荡,“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诗人借助“野哭千家”“夷歌数处”恰当地表现了自己自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引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之难;并在诗歌中警告统治者,“___________”就会变成叛乱者为祸一方。 (2)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二)》中用“_____________”表现出王昭君客死异乡、寂寞悲惨的人生结局。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积累很重要,君子只有做到“___________”才能获得最高的智慧和圣明的思想,如果“____________”,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除了年龄和学问因素外,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实还是以身份的贵贱作为择师标准。 【答案】 (1). 所守或匪亲 (2). 独留青冢向黄昏 (3). 积善成德 (4). 不积跬步(不能加“故”)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匪、青冢、德、跬、卑、谀。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 的熏陶。( ),向来以其 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无数虔诚的追随者。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领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还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和 的民族精神。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潜移默化 天籁之音 扣人心弦 生生不息 B. 潜移默化 阳春白雪 引人入胜 生生不息 C. 耳濡目染 阳春白雪 扣人心弦 经久不息 D. 耳濡目染 天籁之音 引人入胜 经久不息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典文学作为诗词园圃中一支艳丽的奇葩 B. 诗词作为古典文学园圃中一支艳丽的奇葩 C. 古典文学园圃中作为一支艳丽奇葩的诗词 D. 作为诗词园圃中一支艳丽奇葩的古典文学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还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 B. 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领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还传达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 C. 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D. 不仅传达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领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空,潜移默化:潜:暗中,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到好的影响。此处是说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思想行为方面的影响,选用成语“潜移默化”。第二处,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阳春白雪:春秋时楚国歌曲名。因为高深难懂,能和唱的人很少。后多用来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与“下里巴人”相对。此处与声音没有关系,再根据后文“唯美典雅”,选用成语“阳春白雪”。第三处,扣人心弦:扣:敲打;心弦:指因感动而引起共同反应的心。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 。多指激动人心。引人入胜:意思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此处根据后文“深邃意境”,选用成语“引人入胜”。第四处,生生不息:生生:中国道家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息: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经久不息: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此处没有“鼓掌或欢呼”“动作”,再根据后文的“民族精神”,选用成语“生生不息”。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根据前文“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及后文“向来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无数虔诚的追随者……领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还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可知所填写的句子主语是“诗词”,排除AD两项,这两项的主语是“古典文学”。C项,“古典文学园圃中作为一支艳丽奇葩的诗词”,语序不当,可改为应该是“作为古典文学园圃中一支艳丽奇葩的诗词”。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领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还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首先句子搭配不当,“领取”和“精神给养”搭配不当,可把“领取”改为“汲取”。然后句子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先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然后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最后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A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先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然后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最后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B项,搭配不当,“领取”和“精神给养”搭配不当,“传达”和“韵律”搭配不当。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先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然后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最后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D项,“传达”和“韵律”搭配不当,“领取”和“精神给养”搭配不当。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先生寿诞快到了,本该亲自前往祝贺,无奈俗务缠身,不能拨冗参加。特派人惠赠楠木手杖一根,谨表祝贺。念及往日先生的鼎力相助,不胜感激。他日定当略备薄酒,还请先生务必到我府上一聚,聊表谢意。 【答案】①“快到了”改成“将至”;②去掉“拨冗”(或改成“抽空”);③“惠赠”改成“敬赠”(或“赠送”);④去掉“务必”(或改成“赏脸”);⑤“我府上”改成“寒舍”(或我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且“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要求“找出并作修改”。做题前首先明确书信应该用书面语,然后仔细阅读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可发现信中:①“快到了”,为口语,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书面语“将至”;②“拨冗”,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此处是说自己应该抽时间前往祝贺,表达不得体,可去掉“拨冗”,或改成“抽空”;③“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是说自己赠给对方,表达不得体,可改成“敬赠”(或“赠送”);④“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态度较强硬。此处是邀请别人到自己家,表达不得体,可去掉“务必”(或改成“赏脸”);⑤“府上”,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此处是说自己家,表达不得体,可将“我府上”改成“寒舍”(或“我家”)。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奉献他人的美好情怀。 材料: 报效 尊敬 知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位卑未敢忘忧国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心念父母 马革裹尸 羊羔跪乳 善待老人 投笔从戎 乌鸟私情 ① ② ③ 【答案】心念父母,善待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尊敬老人的美好情怀。 乌鸟私情,羊羔跪乳,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知恩图报的美好情怀。 投笔从戎,马革裹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报效祖国的美好情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仿写要求及对象,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中要求“续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仿写的内容要与例句保持连贯,主题要一致,句式要相同。本题与一般仿写不同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仿写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考生要注意,本题实际是要求用组合句子的形式完成仿写。从所给例句来看,内容上表现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句式上,先用了两个四字短语,然后用诗句进一步解释前面的四字短语,最后用“这是……的美好情怀”的形式进行总结。考生仿写时,需要仔细分析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先将相关的内容划分为一组,然后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能力,题型较常规。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④注意原句的感情色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本题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现在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没有以前那样活跃,这种精气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状态。——《青年参考》评论员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激荡家国情怀,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中的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本题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立意行文前要全面透彻理解材料含义,根据材料含义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所给的材料有三则,第一则出自《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处境困难。“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第二则出自陆游《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地位低微。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第三则出自《青年参考》评论员——现在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没有以前那样活跃,这种精气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状态。是对现如今青年精气神方面的一个评价,说现在的青年人精神层面是“颓废与低落”的。前两则材料与第三则材料大体上是对比关系,总体而言,古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与情怀与当今青年精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形成反差,围绕这一现象,从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解决的办法等角度思考,考生都能找到话说。从文化层面分析原因,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贯穿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封建士大夫都有家国情怀;但这种思想却在当代被一些人忽略:过度发展,追名逐利,物质丰富之后人的精神营养不足等。可据此阐述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立意】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立意为:①青年当有家国情怀;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修养境界;③增强责任感,强化担当意识;等等。 行为结构安排: 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然后由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引出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进而引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接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家国情怀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精神坐标”“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三个角度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证,结尾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只要青年心中激荡着家国情怀,厚积薄发,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做到开头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素材积累: 1.名言名句 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福泽谕吉 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凯洛夫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季羡林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2.白居易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得高大,又重归默默无闻。白居易的一生有了太多的起伏。呼吸着封建礼教的气息,一个人,从年少走向衰老。被世俗的洪流压榨的一滴不剩之后,被遗忘在一个沉闷的江边……听着琵琶的旋律,踩着醇厚的酒香,徒有一人,存活在他的世界。渲染了,整个虫鸣的夜晚。在那个世界之中流离失所。一阵阵琵琶声,拆除了整个宁静的夜。更是拆除了白居易最后一道防线。声音的波澜渐渐荡漾离去。侵入了白居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把他,活生生从现实拖回了回忆。回忆,多是些不可信的东西,从未停息侵蚀人们的灵魂的策略。一走一停,刺痛每一寸活着的肌肤。这就是那个星斗陨落的时代,总不会停息…… 白居易体恤民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让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 ,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议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3.屈原(1)话题“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2)话题:爱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4.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读起《蜀相》,想起繁华到衰败的唐朝,心中就泛起一阵阵涟漪!杜甫,盛唐衰败的见证,一个永远的诗圣。有过辛酸苦辣;有过流离街头;有过感叹人生,有着传奇色彩的杜甫正向完美走来。美丽的春色陶醉着所有人的心,诗人独自走着,那盛开的花朵,那游戏的蝴蝶,那吟唱的娇莺,洗涤了诗人忧伤的心,融入自然,不仅咏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吟出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每每看到了春天,我就会想起那令人陶醉的诗句!他在蜀都草堂。一颗流离的心在这里得到了丝丝慰藉,得到了暂时的闲适!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尘嚣,也避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让我感到敬畏!四年后,杜甫又踏上了征程,但他给巴蜀文化留下的,永远还在。当国家灭亡后,杜甫又开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爱国,爱得惊天地,泣鬼神。杜甫,永远的杜甫,历史上的杜甫,我心中的圣人! 5. 在飞机场唱国歌“维权”:祖国是后盾不是“背锅侠” 1月24日,日本东京成田机场,捷星航空由日本东京飞往上海的GK35次航班因为目的地降雪而取消,本欲乘坐该航班返国的175名中国旅客滞留登机口。这些旅客购买的是廉价航空机票,他们对廉价航空公司大多在免责协议中声明不管食宿的事实并不十分清楚,再加上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一名旅客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日本警察到场处理并带走该旅客。中国旅客比较慌乱,为了齐心,一些中国旅客唱起了国歌。常见的航班延误事件,就这样一次次陷入诡异的循环:中国乘客在国外机场行为过激——大使馆紧急处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乘客的过激行为并非言语或肢体暴力,而是动不动就祭出国歌、国旗,拿“爱国”说事。用集体唱国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合适,反而容易挑起民族感情对立,甚至激化矛盾。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其奏唱、播放和使用的场合都有严格的限定。虽然此次滞留的中国旅客唱国歌是“为了齐心”,但当他们把这“标志”安插在冲突的现场,似乎是要把国家力量“绑”到现场为自己助威,这不是一个成熟大国公民的心态。一得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出国旅游的国人越来越多,但一些人还没有建立“大国民”心态,在面对航班延误、商业纠纷等情况时,还抱着“往大了闹才有人关注、解决”的想法,甚至不惜绑架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自己助威,这种言行与爱国南辕北辙。 6.陈天华:万里寄血书,舍身赴死为救国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03年,陈天华留学日本。当时沙俄军队侵占东北三省,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又谋划同沙俄政府私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消息传来,陈天华悲愤欲绝,不禁张开双臂,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他不停地写,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遍,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劝他休息,他不肯,挣扎着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日本寄到湖南各学校。那一封封血书像火炬,点燃了同胞的爱国热情;那一个个带血的字像号角,召唤同胞奔赴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前线!1905年,为了唤醒国人,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献出自己年仅三十岁的生命。在自杀的前一晚,陈天华写下了《绝命书》,大意是国家处境越发艰难,遭到日本当局轻视侮辱——他认为到了牺牲自己性命的时候,毅然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唤醒国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当时许多愚昧的国人敲响了警钟,他也成了后世之人学习的榜样。一得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陈天华身离祖国万里,却不改爱国之心,用血写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是我们永远的座右铭。 7. 家国情怀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国人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风骨。《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于是就有了中国百年来屈辱血泪中,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就有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壮气概,就有了为共和殚精竭虑最终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就有了“铁件谈到一,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还有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哪个不是用铮铮铁肩,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扛起了保卫祖国的责任,而成为民族的脊梁?故乡是家国情怀的伊始,以国为家,以家为国。中国人对于国家的眷恋,早已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和担当融为一体。魏源“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大我”胸怀,直接影响和熏陶了今天的我们,以祖国为立身的根本,乐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理应传承家国情怀,既然“受光于天下”,就必须担起“照四方”的大责,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8.“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点睛】新材料作文是指在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式的作文。主要有材料和要求构成。材料又可分为文字和漫画两大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整体把握。从材料中心意思出发立意,不能简单照搬材料,要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析清含义。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第二,合理筛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角度。材料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写作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选取最适合你的,即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的、有别于众生俗论吸引阅卷老师的。第三,联系变通。纵横联系、化大为小、变生为熟。具体作文时,可采取由因溯果法、多向辐射法、领会寓意法、抓关键词句法和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几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