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三 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差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 26 -‎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 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 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 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 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 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 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造成了语际之间文化交往的不对称。‎ C. 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 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表述绝对化,除了“地域差异”外,还有地理环境、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都会影响文学活动,从而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等。 ‎ C项,“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不是比较谁的风格更鲜明。 ‎ D项,根据语文结尾的两句话可以知道,“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错误,文章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意,只是客观阐述某种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原文为“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 26 -‎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村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 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 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 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究型号和论证型号。‎ - 26 -‎ B. 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C.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D. 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拉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B. 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C. 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 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6.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 ‎【答案】4. A 5. D ‎ ‎6. ①国家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 ‎②任用人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③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分析可知,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不在4代之中。故选A。‎ ‎【5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分析可知,居世界第一位的应是年度发射次数。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分析,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结合“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分析,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结合“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等分析可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 26 -‎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家(节选)‎ 巴金 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 26 -‎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 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 26 -‎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反复说“一个花样又来了”,凸显出荒诞的迷信闹剧逐层加深,最终将情节推至“捉鬼”的高潮,同时又表现出觉慧强烈的讽刺和愤怒之情。‎ B. 克明教训觉慧“你要明白事理”,将“迷信”和“事理”画上等号,深刻地揭示出克明笃信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富于讽刺意味。‎ C. 面对理直气壮的觉慧,陈姨太无力反驳,“敷衍般地”“满面羞容”写出她极力维护长辈尊严的困窘,“扭着身子”传神地刻画出“姨太太”的特点。‎ D. 觉慧怒斥觉新是本文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同样接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怯于反抗,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的夹缝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8. 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 巴金在《<家>初版代序》中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 ‎【答案】7. B 8. ①“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话:②“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③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情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 ‎ ‎9. ①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③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解析】‎ ‎【7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B项,“深刻地揭示出克明笃信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理解错误,结合“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可见克明并是不相信什么“捉鬼”,并不“笃信封建迷信”,并且他“羞愧”“痛悔”,可见他并非“糊涂、麻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题目是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首先理解“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结合“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可见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话;再理解“大获全胜”的含义,结合“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可见“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情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 ‎【9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实是一个“主旨题”。 ‎ - 26 -‎ 本题实质是考查分析作品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形象进行分析,弄清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题目是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首先分析第一代人高老太爷,结合“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可见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接着分析第二代人,结合“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可见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最后分析第三代人,结合“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可见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 - 26 -‎ 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 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 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 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 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答案】10. D 11. B 12. B ‎ ‎13. (1)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 ‎(2)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谨慎挑选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中,“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罪人”是主语,“系都察院狱”是“罪人”的定语,后置,“给”是谓语,“米”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 26 -‎ B项,“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表述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理解错误,文本是说“九畴、渊遂劾盛等”,意思是““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或者说表意绝对,于文无据,把文本中“叶盛等人”偷换成“章瑾和王汝霖”,“等人”并不能确定有无“章瑾和王汝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题得分点:“以”,介词,因为;“见”,表被动;“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已”,不久;“白”,洗清罪名;“以事见诬”,被动句;“逮下吏”,被动句。‎ 第二题得分点:“延”,延揽;“简”,选拔;“优诏”,嘉奖的诏书;“报”,回复;“焉”,代词,他。‎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6 -‎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 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 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 26 -‎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 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 ‎【答案】14. C 15.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2)这样写表现了天气的严寒,烘托了裴判官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无中生有,尾联写“去河阳幕府”的情形。故本题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句内容并分析作用的题目,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诗句描写了裴判言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装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分析出烘托了装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 26 -‎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莫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体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来表现诗人对故人不再,世事沧桑的感叹。‎ ‎(4)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答案】 (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 云归而岩穴暝 (3). 益慕圣贤之道 (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 怀旧空吟闻笛赋 (6). 到乡翻似烂柯人 (7). 角声满天秋色里 (8).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霏”“暝”“柯”,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 - 26 -‎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C.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答案】17. D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语境是说巴黎圣母院起火、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的教训,这个教训不但大,而且让人心痛。因此选用“沉痛”。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语境是说文物,是具体的东西,是要留下来传给后代的。因此选用“留传”。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 - 26 -‎ 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是说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选用“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语境表达的是要对文物保护工作尽全力,因此选用“全力以赴”。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置于句首,作状语,以示强调。因此排除AD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因此排除B项,选C项。‎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故选C。‎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 26 -‎ ‎20.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日前,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对液态金属研究的新成果。液态金属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固态金属,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研究发现,溶液环境中的液态金属液滴,在受到电场或化学物质的作用时,会产生类似于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能高效地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这一发现也开辟了一条构筑高性能纳米金属流体材料的新途径。这种神奇的吞噬现象并不是液态金属唯一的类生物学行为。研究小组还发现,当把金属液滴部分浸没于碱性溶液并部分暴露于空气中时,处于液态金属与空气交界面的溶液会出现规律性的振荡。研究人员将利用这一新发现开拓液态金属研究的新领域。‎ ‎【答案】我国科学家发现液态金属具有类生物学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能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要求比标题具体丰富,比导语简洁明了。拟写时可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拟写时,首先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找出新闻的陈述对象“谁”,比如本题的新的陈述对象“谁”是我国科学家。然后从“干什么”角度概括事件主体,本题新闻事件主体是研究液态金属。本题新闻的后半部分介绍了研究进展和结果——发现液态金属具有类生物学行为。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注意字数限制——不超过20个字。‎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说来有趣,21世纪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现代医学,与中国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传统中医①________。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据此积累下来千百万人的“医疗大数据”,再通过医生的人脑来存储、“加工”,进而开出药方;而今天的智能医疗,则是给医生加上了一个“超强大脑”,它能海量存储、超速计算、深度学习,给人类增添摆脱病魔的能力。尽管争议与困难重重,②_________,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有学者这样描述,未来的医学影像中心好比飞机驾驶舱,是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体;③________,需要做的是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 ‎【答案】 (1). ①竟有不小的相似之处 (2). ②但没人能够否认 (3). ③未来医生则相当于飞行员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文中抽出三句话进行补写,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语段介绍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现代医学的相关情况。①处,“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相关联,语意上要表达出乎意料;内容上,结合下文“医疗大数据”和“超强大脑”,可提炼出“相似之处”。②处,前句有关联词“尽管”,语意上要注意转折,内容上要肯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③处,句式上应与“未来的医学影像中心好比飞机驾驶舱”保持一致,由“医学影响中心”可知陈述对象为“未来医生”,由“飞机驾驶舱”可联想到“飞行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在六大素养中,你认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哪一种素养?请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固执地扛起担当 不曾想过,何所谓担当,只是当置身于都市繁华的车水马龙之间,高楼林立的“层山峻岭”之间,灯红酒绿的现代流行生活之间,我们生活的地方,好似一片触不可及的净土,一片心灵的“世外桃源”。‎ 或许,当辽阔的教学楼筑起隔绝与外界嘈杂的屏障,当幽寂的小路上,漫步了三三两两手捧书本的身影,我们在身旁的幽径上,有所担当,担当起那份所谓的“未来的希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的阻挡散射成五彩的光芒,我们的身影淹没入柔美的阳光深处,而萦绕于耳畔的还是那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把身心埋入课本,集中起全身所有的细胞“全副武装”,我们在不断地汲取着知识,向着知识的高山上攀登。回首望去,朝着山底呐喊,向世界诠释着我们我们的信念。担当伴着成长的读书声,安然落入泥土中,积储力量开始萌发。‎ - 26 -‎ 当太阳逃离低层大气的束缚,冲破了浓厚云层的阻挡,肆无忌惮的悬挂在深无杂念的天空中,转而走进我们的课堂,老师们诲人不倦的传授,学生们聚精会神的聆听,偶遇难题不理解的一个蹙眉,询问老师后舒心地呼气,请教同学后相视会心的一笑,老师提出问题后一次次的踊跃积极发言。诸如此类,每日每时每刻都在始料未及的上演着,我们在“学海”中探寻着知识的源头并为此挖掘深究,在课堂的学习中我们渐进着“未来的理想”,无畏的发育着担当。‎ 当秋风萧瑟的吹来,带走树杈上奄奄一息的萎靡不振的枯叶,于我们心里何不禁发出“宛如秋悲,胜似秋殇”的感慨,思绪回归,却又不得以面对惨酷的现实,一科科强差人意的分数,加之名次的“突飞猛下”使我的心不由得坠入谷底。譬如一叶孤舟在黑暗中朝着灯塔的方向行驶,却忽的起了一层大雾,遮蔽万物,随之遮蔽了灯塔微弱的光亮。望着同学们笑靥如花的面孔,不由得又一阵感伤,但窗外那一缕秋日之光,点燃了我生命地希望,即便再苦再大再痛的打击,我也要有所担当,担当起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在逆境中成型、、、、、、‎ 当太阳将最后一道余辉洒向大地,取而代之的是那熹微的星光,我们在一天的繁忙中理出头绪。自习课上,静谧的空气中被那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所笼罩,窗外飞来的小虫,丝毫打断不了我们高度运作的大脑;室外下课铃的声响,丝毫不能减弱我们学习的热情。大而言之,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该有所担当;小而言之,我们是父母的期望,家庭的脊梁,亦该有所担当,担当在忙碌与希冀中发育成熟。‎ 担当的果实已成熟,我们也在担当中逐渐地学习和成长,我感谢那一道屏障,带给了我今生难忘的岁月,在高中的生活中,我学会了担当并固执地扛起了担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本题为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本次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十八大、十九大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命题形式上,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写作材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 26 -‎ 首先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内涵有三个关注点,一是对象为学生,这是核心素养相关的特定对象;二是发展必须符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就是这些核心素养既要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要有利于社会发展;三是这些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次,材料提出核心素养由六大素养构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文章必须要在学生、发展、核心这三个限定前提上理解并展开,而不能离开学生、发展、核心这三个限定前提,简单理解为六个话题关键词。写作任务指向清晰、任务明确,同时在写作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限定性的写作任务。一是把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对象严格限定为当代中学生,需要考生结合当下社会、国家的现状,从自身(中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核心素养。二是“最”暗示考生在作出判断时要有所比较、有所权衡,而不能仅仅选择一种素养加以论述而对其他的素养毫不关注、提及。当然,考生在论述分析时要有主体意识、详略意识,而不应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需要”包含了两层意思:现实缺乏和发展需求。这其实也是考生最初权衡选择的两个关键切入点。三是“一种”,要求考生必须在六大素养中选择当下中学生最需要的一种,而不能是两种或以上,选择了一种之后,其他的素养可作权衡、对比。以上三者为显性的写作任务,三者同时满足即为完成写作任务,符合题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暗示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化虚为实,要准确理解六大素养的内涵与范畴,把相对抽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为具体的行为与方式,避免空洞的泛泛而谈。另外,对这六大素养的界定不要求学生的认识完全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要学生所写最需要的素养不是两种或以上,其对素养的认识符合素养的基本内涵即可。综合而言,本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任务明确,时代感强。所涉论题贴近学生实际,六大素养与学生关联性强,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认识。同时,六大素养区分清晰,分别指向不同的层面,囊括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多种可能,能有效地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写作水平。‎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6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