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试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 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5.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肤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牧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撰,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5分) (2)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①应念一身遥。[]‎ ‎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 。 ‎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着积极乐观生活哲理、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 ‎(3)荀子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应做到“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件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在巴西举办的里约奥运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207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前来参加比赛,可谓盛况空前。‎ B.青瓦台相关人士表示,朴槿惠最近经历了太多政治风波,身心疲惫,她将在稍作休息的同时梳理思绪,因此不便接受采访。‎ C.公办养老机构要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 D.教育部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的美丽山河,而且能拓宽视野,增进学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辩论会结束后,冠军队队长找到老师,激动地说:“多蒙鼎力相助,不胜感谢!”‎ B.这本《求医不如求自己》是您家母拜托我在北京买的,请您交给她老人家好吗?‎ C.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 D.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6分)‎ 火焰温度不同, ① ,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当燃烧的温度达到上百万摄氏度时,可以发出波长短到肉眼已经看不见的光,也就是X射线。 ② ,可见光的能量只有几个电子伏特,而X射线的能量可以达到几十万电子伏特。通过捕捉X射线,科学家得以对宇宙中的高温等极端物理环境进行研究。比如黑洞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 ③ 。1970年发射的第一个X射线天文卫星的观测证实了黑洞的存在。‎ ‎21.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错误,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件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 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解析】1. A项,见于原文第①段,“《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选项表述正确。‎ B项,见于原文第②段,“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选项表述正确。‎ C项,见于原文第③段,“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可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误。选项表述不正确。‎ D项,见于原文第④段,“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选项表述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2. A项,原文第①段通过《庄子·秋水》的例子说明了我国古代哲学家对移情现象的认知和描绘,第②段以“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开头,然后写了西方理论家对移情现象的理论概括,选项与原文表述相符。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B项,见于原文第⑤段,“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不是说谷鲁斯等人的观点不可信,无中生有。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C项,见于原文第⑤段,“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与选项表述一致。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D项,见于原文第⑥段,“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表述相符。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3. A项,李白的诗句用“相”一字,把自己“不厌”的情感赋予敬亭山,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李商隐的诗句把自己的思念与痛苦难过移置到春蚕与蜡炬上,把他们的吐丝与燃烧赋予自己的情感,“都体现了审美移情”。选项理解和分析正确。‎ B项,见于原文第③段,“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所以诗人审美的对象不是竹石本身,而是寄托在竹石中的自身情感。选项理解和分析正确。‎ C项,见于原文第④段,“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统一、物我互赠……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画家画竹时,竹已具有了画家的精神,有了情感与生命,并与画家的情感与生命联系在一起。选项理解和分析正确。‎ D项,见于原文第④段,“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因此此时的情感不是只属于青山的,还属于作者。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 4.D 【解析】A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B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C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5.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1点2分,答对3点给5分)‎ ‎6.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点2分,答对3点满分)‎ ‎7.C 【解析】A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8.AC【解析】B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1点1分。)[]‎ ‎10.C 11.D 12.A 13.①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 ②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解析】10.“此”为代词,作主语,指代前文“释褐逾年参大政”,“前”为时间状语,“释褐逾年参大政”后断句,排除A、D;“服除”为“服丧结束”,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景泰元年,因为战事稍微平息,能够请求服丧。因此触犯了皇帝。服丧结束,任命他在翰林院做事,不再参与阁事。 11.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2.A “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错,原文为“命贤尽用北人”,是让李贤选用北人任庶吉士。 13.①雅:向来;咨:商议,咨询;失色:变了脸色。句子翻译为: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②怠:懒惰松懈;希:少;怀忧:深感忧虑。句子翻译为: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中第一名进士(状元),被授予修撰。第二年,郕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过后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点的状元吗?”‎ 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真君子也。”皇帝命令李贤全都任用北方人,南方人必须像彭时这样的才可任用。李贤把这话告诉了彭时。不久,中官牛玉宣布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的士人水平超过我的有很多,怎么可以压制他们。”不久,选拔了十五个人,南方人有六个。门达诬陷李贤,皇帝为此困惑,说:“罢去李贤,将要专门任用彭时了。”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干,怎么可以罢免?”因此极力替他申冤。并且说:“李贤离开,我彭时也不会单独留下来。”这话传到皇帝那儿,皇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成化改元,彭时升任兵部尚书。成化四年,彭时说:“大臣的升降,应该由皇帝的心意来决断,或者聚集群臣议论。不能全部委托给臣子,使大权落在他人手中。”皇帝虽然没有听从,但从内心里赞许他的忠诚。成化五年,彭时因生病休假。过了三个月,皇帝催促他入阁工作,免他上朝参见。京城附近、山东、河南发生旱灾,他请求免去夏税和盐钞。京城的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拿出储存的五十万石平价卖出。皇帝都听从了。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被倚重,遇到事情争执不回避。而这时皇帝怠于政事,大臣很少能见到皇帝。成化七年,彭时疾病复发,请求辞官。皇帝安慰挽留他,彭时没能离职。彭时常常借着灾变上书劝谏,(这些奏章)有的被留在宫中,有的被下发给主管官吏,大多受到阻隔,他因志愿不能实现而忧愁不安。成化十一年正月,因任职期满晋升为少保。过了一个月去世,时年六十岁。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国尽忠,保持公正顾全大体,办完公后不曾把政事告诉子弟。有所议论推荐,不让家里人知道。闲居没有懒散的神情,服饰器用俭朴节约,没有声乐的侍奉,不合乎道义的他不接受,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14.BD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运用想象表现的.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今晚的故乡,当是正在闹元宵,而我却在荒村独坐,一个人寂寞清冷。好在还有经书可以作伴,而车马的往来喧嚣,也不再相扰.春天来到,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融消.此时,家里当是彩灯悬挂,弟兄聚集,然而,父母与祖母一定甚是思念独处异乡的我。‎ ‎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D ‎①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此处指要制订实行起来有成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选项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 ‎②汗牛充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此句想表达小庄收藏的模型很多。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符。选项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 ‎③等而下之:意思是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此处指约翰逊的追随者比他地位低下,因此导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选项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 ‎④乐不思蜀: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此处指张家界的美景让人愉悦得不想离开。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选项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 ‎⑤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是动词性短语。此句想表达质量不好的广告混在好广告中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此成语不能用作形容词。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符。选项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 ‎⑥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此句想表达脏空气不断从塔顶进入。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符。选项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 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有②⑤⑥‎ ‎,与D项相符。本题要求选择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18. B 【解析】A.结构混乱,“吸引了来自全世界207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前来参加比赛”句式杂糅,去掉“前来参加比赛”; 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服务”后加上“的工作”; D.语序不当,“让学生”放在“不仅”之前;“不仅”“而且”所在分句调换,应为递进关系。‎ ‎19. A ‎20.①发出的光波长不同 ②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③通过捕捉X射线可以推断黑洞的存在(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②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 ‎(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 ‎22.【作文题析】   可综合材料中的“六不”进行论述;也可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进行论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