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 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三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论述类),回答1-3题。(每题3分,共9分)‎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 16 -‎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2、3、4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5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依荀子观点,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4-6题。(共14分)‎ 堂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 16 -‎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 - 16 -‎ 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5分)‎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16 -‎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2017年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待。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不过,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17年第8期《决策探索》)‎ 材料三 ‎“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近两年,该校入学考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正。‎ 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1.1万条词目、共计66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 - 16 -‎ 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一部词典。”陶国良说。除了南通,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都有自己的方言字典。‎ 对于这些努力,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深感认同:“保存一种语言,让这种语言代表的文化、思想、知识,代表的风物人情系统得到呈现、保留和张扬,让这种多样性得到保护,这是艰难的工作,但又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固化和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摘编自沈峥嵘 顾星欣 付奇《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2017年5月20日《新华日报》)‎ 材料四 受到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用方言的人在数量上长期有减无增,方言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怎么办?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虽然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方言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可以借鉴目前的非遗传承人制度,-上升为国家行动,由国家投入专项的资金和资源来保护方言。方言和非遗,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资源保护非遗项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方言中同样蕴藏着传统文化,只不过非遗是以技能、物品等具体的形式作为载体,而方言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已。‎ ‎(摘编自苑广阔《方言保护可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2017年5月12日《长沙晚报》)‎ ‎7、下列关于方言保护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方言和普通话在社会交际场合能各尽其用。‎ B.虽然“保卫方言”已经成为公共舆论话题,但是以语言学家周有光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取代方言。‎ C.重庆4名中学生写下呼吁关注重庆方言传承的万字论文并获得大奖,说明关注方言保护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 D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所以保护方言体现了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方言作为地域性的交际工具,虽然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却是特定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是当地人寄托乡愁的载体。‎ B.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方便了不同地域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方言危机,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 16 -‎ C.当前方言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大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直至彻底消亡的趋势己不可改变。‎ D.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味反对孩子学习和使用方言,就可能影响到一些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艺的传承和发扬。‎ E.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前者以技能、物品等具体形式为载体,后者以语言为载体。‎ ‎9.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 16 -‎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即是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找茬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奉公无私。郊祭大事先期完成,皇帝向侯蒙透露有意提拔他的意思,被侯蒙拒绝了,为财利向君王请求而上位,非他所为。‎ C.侯蒙直言评鉴。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受冤屈。他建议改革大钱流通的弊病,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装作不知故意斥责府库主管,结果被皇上误会遭到贬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6 -‎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提携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写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 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6分)‎ - 16 -‎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 ‎(2)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孔子警醒我们“_________,________。”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现实中,有许多“闲事”倒是值得管一管,像王建军和葛红旗这样“闲事”的人就很多,他们做得风风火火,老百姓也满心感佩。‎ ②有三大改革令人期期艾艾,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有望提速,二是加快推进价格改革,三是金融改革有望实现重大进展。‎ ③它的故事虽然简单,但讲故事的方式别具只眼,以四个女孩子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以一个较小的视角表现宏大的革命主题,故事详实而不空洞。‎ ④“当年能找到遗体的红军战士都由村里人就地安葬了……”伍佰顺老人说,当年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红军烈士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⑤马拉松在国内究竟还将演绎出哪些故事和问题,不得而知,正如众多的全民健身项目一样,马拉松运动也要正视成长的烦恼和焦虑。‎ ⑥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与审美标签,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开拓新的文化内核,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影视创作者。‎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通过一系列网络安全参与活动和成就展示,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共同参与网络安全建设。‎ - 16 -‎ B.古建筑自从过度开发以后,有的地方就总按捺不住朝“开发”上走,还以“要发展要吃饭”为理由,把好端端的古建筑搞得丧失了历史风貌。‎ C.虽然热爱事业和尽职尽责是职场伦理,然而对事业的热爱不等于对某家单位的留恋,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也并不意味着不会没有另觅高枝的想法。‎ D.有些干部工作时专挑“因风吹火,费力不多”的小事情做,对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做成的大事情就回避,只是把口号喊得震天响,却不见行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市场规范研究会”将于下周在市歌剧院举行选举,我们特推荐您忝列“市场规范研究会”的理事候选人。‎ B.一位同学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发言说:“我殷切地期待同学们能够努力地学习,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C.徒弟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他向师傅请教说:“我今天来不耻下问,请师傅教,帮我解决问题。”‎ D.他看完老师的作品诚恳地说:“老师,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对其中几处,我认为不太恰当,就斗胆改了一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 ① ,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② ,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今人读经,③ 。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0岁就考入商丘工学院,最近,一名河南女孩儿“火”了。即使这名河南女孩儿真是个“神童”,或者说被培养成了“神童”,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可忽略。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义务教育只可能设计为9年。况且,这个女孩儿考上的商丘工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学历为大专,在这样一所民办高校,不可能实现孩子成才的梦想。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竞赛,仅仅追求“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太大意义,赢了开头却会输了最后。 ‎ - 16 -‎ ‎①我国的义务教育并非只可能设计为9年。‎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陕西府谷交警在官方微信上制作了交通违章者“表情包”,现实中不同情况下的违章者的头像在图片中被放大,并佩戴上“墨镜”,形似大头贴,在每组图下面,还配发了带有网络语言风格的说明。针对这一事件的公众意见分为两种:支持者为其“点赞”,称其形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也有助于树立交管部门形象;质疑者则直指其是否能起到警示作用,并提出这样的形式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材料中的两方中选择一方,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1.‎ - 16 -‎ ‎ 试题分析:A项,“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项,“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消极”原文无此意。‎ ‎2. 试题分析:并不是各自完备。‎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此题选项C概括错误。‎ ‎3. 试题分析: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 ‎4.C【解析】没有外貌描写。‎ ‎5.①交代“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②推动情节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③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④从侧面交代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且立足未稳;⑤用生存的艰难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6.①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②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每点3分)‎ ‎7.(3分)B(对周有光的话理解有误,他的话是针对大都会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且“取代”说法绝对。)‎ ‎8.(5分)BD(选B得3分,选D得2分。A“在知识层面不成系统”与材料一“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内容矛盾;C“彻底消亡的趋势已不可改变”的分析过于绝对;E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 - 16 -‎ ‎9.(4分)(1)正确认识、处理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使双语双言乃至多语多言成为社会常态;(2)利用公共舆论,引导人们包括学生关注、了解、熟悉方言;(3)保护传统地方文艺,编著方言字典,使方言在固化和传承中得到保护;(4)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由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和资源,将方言保护上升为国家行动。(每点1分。)‎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2)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 ‎【解析】10. 试题分析:“齐魏”作前句的状语,“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三个事件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齐魏”作前句的状语,“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三个事件断开。‎ ‎11. 试题分析: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12. 试题分析: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辈”“无庸”“第”“辇”“市”“肆下”“无”“礼”“骄”的翻译。‎ 参考译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 - 16 -‎ 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侯蒙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侯蒙斥责道:“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 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巨。”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14.AB(答A给3分,答B给2分) ‎ ‎【解析】A.首联乐景写哀情,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15.①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身理想 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为君主无道、 任用奸佞而伤心。(任答三点,每点2分)‎ ‎16、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17.C(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或形容很活跃、很有劲头的样子。句中取第二个意义,符合语境。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本句的语境是三大改革让人期待,使用不当。别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比喻有独到的见解。对象不当,应改为“别具一格”。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不得而知:指没有办法知道。符合语境。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使用错误。)‎ - 16 -‎ ‎18.D(A项成分残缺,没有主语,要把“通过”删除。B语序不当,要把“自从”放在“古建筑”前面。C否定不当,删除“不会”或“没”)‎ ‎19.D(A项,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其中。这里谦敬不当。B项同学之间应是平辈,而“殷切地期待”一词应用于长辈对晚辈。这里对象不当。C项,“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20.①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 ‎②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 ‎③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1.②在这样一所民办高校,并非就不可能实现孩子成才的梦想 ‎③赢得了开头并非会输了最后 ‎22.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考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阐明理由。可以从赞成者的角度来谈:‎ ‎①陕西府谷交警利用“表情包”披露交通违章者,是一种大胆的探索,是创新之举,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交管部门的好感;‎ ‎②违反交通规则害人害己,这些人应该受到惩罚;‎ ‎③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觉悟和责任,体现了对社会规则和生命的敬畏,府谷交警此举对广大市民具有深刻的警示教育作用,‎ 还可以从反对者的角度来谈:‎ ① 府谷交警此举是一种恶搞,达不到警示教育的效果;‎ ‎②作为国家机关单位,交警部门应依规执法,文明执法;‎ ‎③此做法是对人权的践踏,应保护公民的肖像权,不能侵犯他人隐私。‎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