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2020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2020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 “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 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 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 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A. 三闾大夫 B. 东坡居士 C. 范文正公 D. 七绝圣手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 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放:“放”的第三笔是“丿”‎ B. 负书担橐:口袋 C. 荒服:泛指边远地区 D. 栖居:“栖”读作“qī”‎ ‎5.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A. 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 奖劝农桑 ‎7. 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A. 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 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 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 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答案】1. B 2. B 3. A 4. A 5. C 6. C 7. A ‎ ‎8. 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然后浏览材料一,找到文中有关“流寓”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错误,“必须”一说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是为流寓”“‘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选项忽略了文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一限制,而事实上,“不得已科举他乡”只是“流寓”的一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以及运用这一概念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然后理解文中有关“流寓”的概念,再分析所给文人的称呼,看哪个与“流寓”有关。‎ 材料一中关于“流寓”的解释如下,“流离寓居”“寄居他乡”“流落他乡居住”“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B项,“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与“流寓”有关;‎ A项,“三闾大夫”是战国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屈原贬后任此职,与“流寓”无关;‎ C项,“范文正公”,“范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范文正公”是后人对范仲淹的尊称,与“流寓”无关;‎ D项,“七绝圣手”,王昌龄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与“流寓”无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二,圈出有关流寓文士“诗意栖居”的内容,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 A项,“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中“无视”一说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以及后文所引的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文可以看出,流寓的文士并不是“无视”环境的恶劣,而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文士“不得已”。‎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一、二中找到选项中的字词,结合语境理解其内涵。‎ A项,“流放”的“放”第三笔不是“丿”,而是横弯钩,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然后理解选项中的诗句,看哪个选项无法体现诗人的流寓经历。‎ C项,“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出自《诗经•氓》,是叙述语言,讲的是女主人公将男主人公氓送到对岸,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 A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出自李煜《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故国”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B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登高》,作此诗时,杜甫在夔州,“作客”直接点明流寓他乡,渗入诗人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 D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琵琶行》,写于诗人被贬他乡期间,与“流寓”有关,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三,圈出有关流寓文士政治抱负的内容,再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 C项,“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是说韩愈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A项,“重教兴学”刘禹锡的主张;B项,“养民安民”是柳宗元的主张;D项,“奖劝农桑”是韩愈的主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三中圈出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的内容,再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 A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于文无据,从材料三来看,文章强调的是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到三则材料中圈出介绍这些流寓文士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本题信息涉及三则材料,解答时可以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流寓”的原因、“流寓”地的环境特点、他们在“流寓”地的主张与作为、他们的作为给后人的影响等方面来总结。从“流寓”的原因来看,他们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触怒朝廷被贬,或是受排挤;从“流寓”地的环境看,都是蛮荒之地,僻远、荒凉、条件恶劣;从他们到“流寓”地的表现来看,他们都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积极地帮助当地百姓,传播文化,政绩斐然,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当地百姓也对他们爱戴有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 ‎(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 [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 人佚亦佚 佚: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 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 ‎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12.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13. 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 ‎14.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注释:【1】如其仁:就仁。‎ ‎【答案】9. D 10. D 11. B ‎ ‎12. 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 ‎13. 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 ‎14. 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2)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分析并归纳整理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去归纳整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 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结合题干要求找出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1)‎ ‎ 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取材于《管子》)‎ ‎(2)‎ ‎ 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取材于《左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6. 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17. 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15. B 16. C ‎ ‎17.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然后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再分析四个选项中诗句表达的情感,选材不相同的一项。‎ 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 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 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 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这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考查,然后分析两首诗歌中共同的表现手法,再分析两首诗歌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点睛】‎ 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对比和反衬”。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8.在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受下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诗文中不乏借酒助兴的语句。陶渊明在《归去来号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他在辞官归隐后,和家人团聚的温馨快乐。‎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句,写出了祖母时日无多,呼吸微弱的样子,流露出作者对祖母的拳拳深情。‎ ‎④苏轼的《念娇·赤墅怀古》流露出消板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流露消极情绪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能谤讥于市朝 (2). 闻寡人之耳者 (3). 携幼入室 (4). 有酒盈樽 (5). 日薄西山 (6). 气息奄奄 (7). 世间行乐亦如此 (8). 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谤讥、携、樽、薄、奄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曲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当然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演员。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1994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文)‎ ‎19.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影碟 B. 潜(qián)移默化 C. 历练 D. 怯(què)生生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B. 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 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D. 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 ‎21. 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22. 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23. 第⑥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解释。‎ ‎【答案】19. D 20. B ‎ ‎21. 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 ‎ ‎22. 写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侧面反映出契诃夫的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形象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形成呼应,表现主题。 ‎ ‎23. 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和美好,并坚定乐观地生活。‎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D项,“怯(què)生生”应为“怯(qiè)生生”。‎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作者在《万尼亚舅舅》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错误,文中说的是“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选项将二者的关系说反了。‎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以及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在引文的上下文筛选出有关“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的内容。从文中来看,四面八方折射来的应该是关于契诃夫的光,即与契诃夫有关的人或事:作家与作品;与作品相关的——戏剧:演员、导演。如“我”最开始接触的关于契诃夫的光:作品及它的翻译者——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与契诃夫作品相关的——戏剧;与戏剧相关的导演、演员、观众——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作答。‎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接着分析这一句子在内容手法方面的作用,如表面上来看,考生要分析直接描写手法之细节描写的作用,还要分析其实质上的作用,即烘托作用,分析该句在内容方面作用包含如下关键词:即直接展现濮存昕的状态,烘托契诃夫作品魅力,这些都是内容上的作用。考生还要考虑这一细节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即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一半从上往下扫描——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然后再寻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如照应、诠释(阐述)、揭示、回扣等等。‎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⑥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解释”,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其含义。解答本题,首先看看是词语含义还是句子含义,句子含义题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是短语,关键词是“乐观主义”“契诃夫式”,从文中来看,“乐观主义”,是针对“悲观主义”,隐含的关键词就是“悲观主义”。“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就是“悲观主义”的一剂良方,接着还要思考这种悲观是什么、怎么应对这种悲观、怎么做到乐观,如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面对(正视、直面)生活中存在着痛苦(磨难、不幸),能从苦难(痛苦、磨难、不幸)中看到希望(美好),如能坚定乐观地生活下去——为生活中的希望(美好)努力付出。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24.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常常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常常借助众人不同视角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具体情节,简要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特点。‎ A.王熙凤 B.贾宝玉 C.林黛玉 D.薛宝钗 ‎【答案】贾宝玉。《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出场前先借助林黛玉母亲的评价、王夫人的介绍以及两首《西江月》的词对其进行侧面烘托。如林黛玉母亲的评价和王夫人的介绍突出贾宝玉的叛逆以及蔑视功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具体情节,简要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从备选的几个人物中选出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结合熟悉的相关情节来分析人物的特点,分析的时候要重点突出“侧面描写”这种方式。‎ 如“王熙凤”,小说中主要突出其“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她的声音“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她的出场真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在贾府中敢如此放肆的也只有王熙凤一人,其“辣”可见一斑;她的体态容貌“辣”:“三角眼”“吊梢眉”以及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都隐藏着其美丽外表下的刁钻狡黠;她的衣着“辣”:浓妆艳饰,遍体锦绣,让人乍一见凤姐觉得她的这一身行头甚是“辣”也;她的语言“辣”: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对贾母而说;对黛玉的一连串问话,一连串嘱咐,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她的话语让听者感觉“辣味”扑鼻。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来分析其形象。如“林黛玉”,同样可以结合《林黛玉进贾府》分析,文中写了众人眼中的林黛玉,写了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写了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这些描写中主要突出林黛玉的小心谨慎、体弱风流。如贾宝玉,《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于宝玉,既有正面描写,如出场、肖像、言行,也有侧面描写,如王夫人的话,如《西江月》,如众人的评价,这些内容主要突出宝玉的叛逆。‎ ‎25.微写作 ‎①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尊老爱幼是其重要内容。假如你是校志愿社团的负责人,需要设计一个尊老爱老的志愿活动,请简述你设计活动的内容以及设计的理由,150字左右。‎ ‎②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如果你是新中国同龄人,请选择下面的一种身份,写一段你在观看十月一日国庆游行时的心理活动。要求:想象合理,150字左右。‎ 教师 农民 工人 科技工作者 军人 ‎③在你的“文学之旅”中,一定也有一些经典名著对你产生了深剑的影响,请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作品,并结合该作品内容,给作者写一封短信,抒写你对他的感激之情,要求:感信真挚,富有文采,可诗可文,150字左右。‎ ‎【答案】(1)活动内容:到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交流彼此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重点应该放在对老人们的倾听上;在聊天的过程中,为老人们(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一些小事,如帮老人按摩、梳头、剪指甲等,在点滴细节上关怀老人,给老人们带去温暖;表演自己准备的节目(有唱歌、跳舞、诗歌朗诵等)。‎ 设计理由:为老人他们带去节日的祝福,并通过与老人们的交流,学习做人的道理,达到完善自我的活动目的。‎ ‎(2)看!那一排排,一列列的士兵,正在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天安门城楼。一辆辆坦克耀武扬威地踏着长安路缓缓行驶。那是胜利的象征!听!军歌响亮,军队的脚步声隆隆震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发动机强有力的动力在争鸣,掌声如雷鸣,部队铿锵有力的口号震撼人心。那是胜利在咆哮!天空传来轰鸣声,一串串无边的彩带在与白云游荡,数字“70”不紧不慢地飘来。那是胜利在飞翔!五星红旗在招展,人民在微笑,礼炮在欢呼,鸽子在飞翔,红星在闪耀,这是个多么宏大的胜利日!‎ ‎(3)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封信 曹雪芹爷爷:‎ 您好,我非常敬佩您能写出《红楼梦》这样 名著。《红楼梦》这本书我非常爱看,您在《红楼梦》里面付出的心血也是可想而知的。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在您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让我心疼黛玉的命运。您赋予了黛玉美若天仙的面孔,就像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那富家子弟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 “神仙似的妹妹”就又有一番别样的韵味。她在对人表现的特别真诚。如在对待宝钗上,最能见识出她的真诚。薛宝钗对她像亲妹妹一般,在她又犯病时为她送来了燕窝等滋补品。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也待她的妹妹宝琴如亲妹妹一般,连宝玉都感到惊奇。所以这么好的一个小姑娘,怎可忍心让她离去呢?当然,您是《红楼梦》的作者,您说了算。我作为您忠实的读者,不管怎样《红楼梦》永远都是我最爱的书!‎ 您忠实的读者: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写作的要求,如本题“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尊老爱幼是其重要内容。假如你是校志愿社团的负责人,需要设计一个尊老爱老的志愿活动,请简述你设计活动的内容以及设计的理由,150字左右”,然后思考这次活动要做哪些事情,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可以到敬老院与老人一起包饺子,可以为老人演出,可以给老人理发,等等;活动的目的或者设计的理由可以是针对老人的,如让老人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也可以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达对爷爷、奶奶等老人的关心和爱护。‎ ‎(2)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写作的要求,如本题“选择下面的一种身份,写一段你在观看十月一日国庆游行时的心理活动。要求:想象合理,150字左右”,然后回顾十月一日国庆游行的场面,展现自己观看这一场面时内心的感受,拟写的时候要能体现所选择的身份。如可以通过展现科技手段的先进来感慨中国的发展之迅疾,可以通过描述武器装备的展示凸显中国之崛起,可以由眼前而想到过去,展现这七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3)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进行拟写。本题要求给经典名著作品的作者写一封短信,抒写对他的感激之情。写作时要通过对经典名著具体情节的概括,动人细节的描述来写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由此阐述感激之情。还要注意运用书信体的格式,运用第二人称表达即可。如选择《红楼梦》,考生可以感谢作者给我们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选择《呐喊》,可以感谢鲁迅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澎湃的热情;如选择《平凡的世界》,可以感谢作者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生的跌宕起伏。‎ ‎【点睛】微写作注意点:‎ ‎1.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记叙是写作中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交代。描写是一种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表达方式。描写,按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写人、写景、状物三类,按描写手法可分为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按写作顺序可分为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由静到动、由整体到局部等。‎ ‎2.力求简明、优美,表达精炼 首先是句顺,这是作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小作文的特点是“小”,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有精雕细琢的意识。好的文章,既要内容精练,构思精巧,又要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力求做到语言简明、优美,力求达到精练的境界。‎ ‎26.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说:“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生活中,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有时也会唤醒我们的记忆、情感、良知、责任等。‎ 请以“唤醒”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将题目抄答题卡上。‎ ‎②脊骨为全身骨骼的主要支架,如屋之有梁,故称“脊梁”。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家庭、个人需要脊骨。‎ 请以“说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例文1】‎ 唤醒 初夏时节,后院那棵金凤树开始枝繁叶茂,醒目的绿不断闪烁着夏的魅力,鲜嫩的青草味儿召唤着这个季节里最清新的空气。我绕着后院的墙沿不断奔跑,即将到来的长跑比赛不断闪过我的脑海,好强心驱使我不间断地努力……‎ 跑道是我精神生命轨迹的延续,不间断的追逐,不言弃的努力是跑道上每个运动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心理素质。每一次超越对手都是心的释放,是意志的飞跃,那种片刻的得意像火花般在内心迸发,燃烧着求胜的意念。于是,我努力地追逐……那棵金凤树长得越发茂盛……‎ 临近比赛还有两个月,我咬着牙关坚持着每天严酷的训练,夏季里火辣的太阳,膨胀的空气像烈火一般炙烤我的躯体,汗湿了我的衣服,但这一切我都可以忍受,可以坚持,因为有成功的希望在支撑着我。‎ 生活总在不适当的时候给我最适当的欺骗,一场意外让我的脚受了伤,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三个月,这段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我的梦,片刻碎了,那意外的受伤如同一块巨石闯进我原本如湖水般平静悠闲的生活,那湖面泛起的浪痕不断以圈式扩散,敲击我早已受伤而脆弱的心。我感到这夏季里也有一股寒心的空气,凝结着将我压住。天黑了,整个世界都让人窒息。胜利的旗帜在我面前撕毁了,像生命之船的帆布被摧毁了一般,我的生活开始迷失方向。“我想要什么,还能得到什么?”我不知道。于是,我孤身一人漂泊在茫茫的汪洋上,我的灵魂被抽空,我的意志开始混淆,开始迷惘,开始颓废。长期的努力在顷刻间被抛向垃圾箱,我流过的汗,受过的伤只在一次次讽刺我,告诉我一切徒劳无功。‎ 那金凤树上闪着花骨朵儿,像被阴霾的天空压着一般没有开放,沉重的乌云在天空不断猖狂地凝聚,酝酿这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死一般沉静的夜里,我收起一个月来的消沉,开始思索过去,反省自己……‎ 不间断的追逐,不言弃的努力是跑道上每个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夏天的闪电惊天动地,从天际划过的闪光绽放着一种无可比拟的能量,一阵“轰”的雷声震撼着我的内心,雷声唤醒了寂静的夜,而我,要唤醒跌落谷底的自己!窗外,开始倾盆大雨……‎ 当第二天的第一抹阳光射进我的瞳孔,我冲入后院开始新起点的奔跑,脚上一阵阵刺骨的痛在坚强中熔为乌有,我呼吸着暴风雨后更清新的空气,笑着为我的目标做最后的拼搏。‎ 雨后的院子落满被风摧残的枝条嫩叶,因为它们禁不起考验,然而那金凤树上的花冲破牢笼一般绽放了,一簇簇,如火的鲜红,燃烧着我的视野,它展现着最顽强的生命力!‎ 失意时,试着找回自己的灵魂,唤醒自己,至少付出过,至少拼搏过。于是,我还在追逐,等待胜利的掌声在耳边响起……‎ ‎【例文2】‎ 说脊骨 肩负责任,不计得失者,是民族的脊骨;默默奉献,顽强奋进者,是民族的脊骨;舍生忘死,爱国为民者,是民族的脊骨。脊骨者,战争年代有,寻常岁月也有。称得上脊骨的,可以是大人物,也可以是普通人。‎ 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你身负起母亲针针见血的叮咛:“精忠报国”,可报国之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屠刀下落,“莫须有”的罪名造就千古奇冤。亭间是佞贼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天下无数人的痛苦。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谁让你满怀抱负浑身功夫,却赶上一个有重病却无良药的时代!‎ 你曾在营中挥毫:收拾旧河山!也许当初与你相伴的黄河摇荡着你的梦,你便沉醉在了梦里,不愿醒来。我实在不敢想象你是如何用你的脊骨背负起这沉重的屈辱的!风波亭上,你的墓前,秦桧跪着,你已沉睡,你的梦里可曾有一千里路鲜花?‎ 哦!你的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的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你是肩负责任,不计得失的脊骨!‎ 这是古代让人铭记的“脊骨”,现代也有让我们击节点赞的“脊骨”。‎ 徐本禹,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倾颓的教室,抗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当洪战辉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撑起了困境中的家庭。生活过早地让他开始收获,他由此从一个男孩变成了男子汉,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平凡的人,也可以是生活的脊骨。‎ 哦!你们名字的背面是家庭的困境,你们名字的正面是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脊骨!‎ 然而,反观当下,不得不叫人深思感慨:我们的“脊骨”都去哪儿了?近观校园,有人只知道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有人沉迷网络的虚拟,玩物丧志;有人不堪压力,跳楼自杀。远望社会,有人驾车撞人,还理直气壮;有人虐待老人、打骂子女,还振振有词;有人见老人摔倒不扶。总之,再也难觅“脊骨”的身影。凡次种种,令人扼腕叹息。‎ 遥想当年,屈原吟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真情;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写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千古绝唱;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发出“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呐喊。如今,那些先驱们早已作古,而振兴中华的己任已落到我们肩上,假如我们萎靡不振、缺乏斗志,该如何挺起民族的脊骨?又该怎样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试问:沸腾的热血是否早已凝固?冰冷的鲜血可否再次燃烧?‎ 一定能!君不见柳艳兵面对歹徒挺身而出,孙冠儒跪地清理陌生人的呕吐物,葛宝丰“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的一辈子”……只要心系天下,脚踏一份执着,我辈定将成为中华的脊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首先审题。本次作文命题是“唤醒”,这是一个动词。“唤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是:①叫醒;②使醒悟。“唤醒”,其深层含义是指对人们的精神迷失的点拨,“醒”字是“唤”字的补充说明,说明呼唤的程度。接着要思考是什么唤醒了你?初秋的一片银杏,是夹在书页中的半张红叶,亦或者一个温柔的微笑,--个挥毫的画面?也或者是一声高亢的唱腔,几行惊心动魄的文字?还要思考,它能唤醒你的什么?内心珍藏的一段情感,某种深刻的爱恋?对人生的一时感悟?对生命涌动的珍惜?或是一个深入灵魂的热爱。当然,也可以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只要你有观察、有积累、有感触,这个题目可以让你任意挥洒。最后还要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记叙文,即以“唤醒”为题写记叙文,这就要求要有细节,有描写。‎ 参考立意:‎ 唤醒良知(沉睡的心灵、自己、沉睡的春天);唤醒失落者的自信;唤醒前进道路上的恒心与毅力;唤醒对长辈的感恩。‎ 行文结构:‎ 首先由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出自己为比赛做出的努力,接着写一场意外粉碎了自己的梦想,因而开始颓废,最后写夏天的雷声唤醒自己。‎ 素材:‎ ‎1.安东尼·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人人心中都沉睡着一个巨人,如果我们不把巨人唤醒,就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是个多么优秀的人。‎ ‎2.有人说,只有清醒的灵魂才能寻得生命完美的归宿。然而,路边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毒香,生活的诱惑让人们常常迷失了方向。在漫漫人生路上,一个人需要时时被唤醒。‎ ‎3. 桑德伯格说:“生活就象剥洋葱,你一片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你泪流满面。”是的,人生不可能永远欢歌笑语,永远阳光灿烂,人生也会遭遇风雨雷电。当你迷失人生方向时,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请记得唤醒自己,请记得唤回生活的热情和斗志!‎ ‎4. 生活本来就如此,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主角的我们都要尽力演出。面对磨难,只要唤醒自己的斗志,残缺的躯体也能成就生命的完美!‎ ‎5. 一段“千手观音”的华美是邰丽华给人生最完美的回答。面对常人无法承受的坎坷和不幸,邰丽华用超越一切的坚强唤醒自己。其实苦难并不可怕,面对人生的风雨,只要能唤醒自己生命的勇气,生活就会还给你最多的鲜花和掌声!‎ ‎6. 阳光总会驱散阴云和迷雾,信念也会扫去悲观和犹豫。只要唤醒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只要你的心里仍然燃烧着追求的热情,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的大道延伸在你面前。醒来吧,梦中人,请不要继续沉睡了。唤醒自己,重拾斗志,以最激昂的灵魂去迎接最灿烂的朝阳!‎ 第二题作文:‎ 这一则作文的命题是“说脊骨”。“说”的对象是“脊骨”,首先要理解“脊骨”的意思,材料中说“骨为全身骨骼的主要支架,如屋之有梁,故称‘脊梁’”,接着分析“脊骨”的重要性,即“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家庭、个人需要脊骨”。考生可以思考不同人、事、物的“脊骨”是什么?人的脊骨是诚信,是勇敢,是担当;民族的脊骨是精神,是信仰……接着要分析“脊骨”之于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意义,最后还要思考如何挺直脊骨,如勇于承担,勇于面对,如坚守民族的精神,守住民族的道义……明确了这些之后进行立意即可。最后还要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足。‎ 参考立意:‎ 挺直人生的脊骨;英雄不容诋毁,脊骨不可折断;国家脊骨,你得挺起。‎ 行文结构:首先借助排比句引出话题“脊骨”。然后从正面列举事例围绕“肩负责任,不计得失”“顽强不屈,积极向上”展现脊骨的价值,接着联系现实指出现代社会“脊骨”的缺失以及造成的危害。最后以正面事例展现对现实的信心——只要心系天下,脚踏一份执着,我辈定将成为中华的脊骨。‎ 素材:‎ ‎1.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脊骨,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且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崇尚爱国英雄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2.那断裂的巨山是天地的脊骨, 那干硬的黄泥是大地的血浆,那如山的尸骨是祖先的悲凉。 千百年后,琴瑟和鸣,丝竹悠扬,赞颂至圣大道永昌。还有谁记得,燧人氏点亮了人族地前路。‎ ‎ 怎能忘记,神农尝百草,埋骨他乡。还有人是否知晓,女娲泣血补天,以血肉之精我人族得以延续昌旺。‎ ‎3.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 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 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 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 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 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4. 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的。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对民主共和的信仰和追求,凝聚成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以求专制永不见于中国,这种爱国情怀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是我们血液里的铁和钙,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和力量之源。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是有凝聚力、向心力、进取心的民族,都对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传统有一种光荣感和敬畏心,都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加以褒扬和传承。‎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