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学校: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命题人:于秀琴 校对人:刘日善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置已经移变了。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绘画地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5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 ‎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 ‎——《旧唐书·李暠传》 10.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5分) ‎ ‎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E.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15.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到外两个方面提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 ‎(3)李白《蜀道难》“ ”一句,描绘了诗人在高俊的山峰上,用手抚胸,对天长叹的情状。‎ 第二卷 (表达题 共8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8年赣州第三届文化惠民周活动期间,将有17个类别27个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陆续呈现,为赣南人民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②某些网络媒体,对有价值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材料无动于衷,却爱报道明星的花边新闻,对其大做文章,笔走龙蛇,这一行为引起了民众强烈的反感。 ③在小学低年级时,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经常写错别字不以为然,不加提醒和指导,长期下去,孩子恐怕真就会成为“白字先生”了。 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工艺,虽然十分优秀,但因为环境封闭、后继无人等,最终落得失传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⑤面对发展好的学校,我们应该虚心向其学习,最开始可能是邯郸学步 ‎,但时间久了,悟出了办学的精神和真谛,也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⑥莱州市的掖县公园内有一条名人大道,十九位古今莱州名人的塑像伫立左右,其中有一座邱丕振的塑像,他毁家纾难为革命的故事感动了许多莱州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8.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8年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比赛结束,卫冕冠军羽生结弦获得金牌,成为自1952年以来,首位连续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选手。 B.交通部门指出,今年“春运”形势相当严峻,各运输单位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春运”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C.在新一轮人事调整中,一些女性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影出现在公众视野,近日邱丽新当选黄冈市市长,成为黄冈建市以来的第二位女市长。 D.许多人都知道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拨打报警电话11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利用微信报警呢?日前山东警方已把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今天惠临贵公司参观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为此特向你们表示诚挚谢意。‎ B.你们家现在几口人?你的内人现在哪里工作?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有需要帮助的吗?‎ C.您老不在府上不要紧,只要您的舍亲在就行,我们此行,就是一瞻您的府第的风貌。‎ D.施老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2017年生命科学大奖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一般场合中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他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 ①  ,让读者无法排斥其中的一个。双关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为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意思都有。 ②    。中国古典诗歌中同样也有大量的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  ③    ;以阴晴的“晴”双关爱情的“情”。‎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最近,由于“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兴起了一股“文物热”。许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带动了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多数博物馆必将实现盈利,我国迎来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春天。 ①“‘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并非“兴起‘文物热’”的原因。 ②                                 ③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现年85岁。1963年,他在大阪开了一间大众食堂烹饪米饭,一煮就是50多年。每天限量出售500份老人用古法亲手煮的“银饭”,必排长队。他坚持着煮饭步骤铁则——取水、选米、泡米40分钟,用力淘米搓去外层影响口感的淀粉,生米下锅,先小火,后转大火……无论在哪煮饭,他都使用土灶和自带的古法炊具,不用电饭锅。日本媒体曾描述说,村嵨孟像武士一般守卫着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答案 ‎1、B(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能算“巧”,扩大范围。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2、B(“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C(“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4、B “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5、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2分)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3分)‎ ‎6、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2分)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2分)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2分)‎ ‎7.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 ‎8.A D ,B “就能”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 ‎9.(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10、B ‎ ‎11、C “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12、D “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13、①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殓:把尸体装入棺材;但:只是;积年:多年。各1分,句意2分)‎ ‎②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所历:所到之处,名词性短语;见:表被动;俄:不久;各1分,句意2分) 14、CE。【解析】C选项“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错,原因很多;E选项“厌倦官场”错,是“无限愁苦之情”。(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15、早年青春年少,现在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以手抚膺坐长叹 ‎(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改字不给分)‎ ‎17.D 【解析】①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呈现出来。②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不合语境。③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不合语境。④扼腕叹息:握着于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⑤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褒贬误用。⑥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 ‎18.D 【解析】A项“连续蝉联”语意重复;B项成分残缺,可在“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前加“本着”;C项“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影”搭配不当,应为“以市委书记、市长的身份”。‎ ‎19、D ‎【解析】A“惠临”是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B“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对方的妻子。C“舍亲”是谦词,指自己的亲戚,不能用于对方的府第。D“台鉴”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正确。‎ ‎20、①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共存。②双关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③以杨柳的“柳”双关留恋的“留”/以丝绸的“丝”双关思。‎ ‎21、答案示例:②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未必能让多数博物馆实现盈利。③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不能代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写出一处给2分,写出两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22、方向一:以村嵨孟为主体进行思考,村嵨孟就是一类人的代表,由他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技法和传统文化的守护;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工匠精神看到他对品质的追求。‎ 方向二:以日本媒体为主体进行思考,从日本媒体身上看到他们自觉承担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方向三:以排长队的群众为主体,我们可以赞扬他们对“原生态”的支持,对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支持。‎ 同样,我们也可以进行反向立意,对传承传统文化热进行冷思考。如:不要让传统绑架了现代 译文:‎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要比吐蕃要高,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一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