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5)
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韩志勇 时间:150分 分值: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教练看到了林书豪在球场上的表现之后总是会说:“他比外表看起来还要敏捷。”林书豪感觉出了 ,知道这是一种歧视。他将此负面的情绪转化成正面的动力,一再地以 的瞬间移动,人球合一般杀入禁区,为球队赢得了胜利,让球迷 ,为他大喊:“上帝降临!” A.弦外之音 兔起鹘落 望其项背 B.胯下之辱 兔走乌飞 望洋兴叹 C.胯下之辱 兔走乌飞 望其项背 D.弦外之音 兔起鹘落 望洋兴叹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国和中国的水产公司将在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 双方已于本月初签署了备忘录并基本达成一致。 B.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 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C.李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 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因发热患者增多,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 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莫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定义作品的“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造成苦难的原因,才可能写出深刻的苦难,写出真正的悲剧和命运。 ①只有正视人心中的恶 ②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动物性的一面 ③才是真正深刻、真正触及灵魂的 ④只有正视人类自身个性方面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 ⑤有一些难以克制的个人欲望 ⑥正视它们所带来的命运的变迁 A.①④⑥③②⑤ B.①⑤②⑥④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④⑥③②⑤① 4.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 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 ④竹里登楼人不见⑤阑干摇红水摇绿 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①⑧ ⑤② ③⑥ ④⑦ B.①⑧ ⑤② ⑥③ ⑦④ C.⑧① ②⑤ ③⑥ ④⑦ D.⑧① ②⑤ ⑥③ ⑦④ 5.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去年对日美中3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下面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问卷调查问题 回答 日本 美国 中国 1.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是 7.5% 57.2% 42.2% 2.觉得自己优秀 否 83.2% 11.2% 32.7% 3.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 是 52.7% 74.4% 62.3% 4.父母非常了解我 是 68.0% 82% 85% A.日本学生普遍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B.高中生大多觉得父母师长懂得自己 C.美国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认同度高 D.高中生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奋斗目标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①,由锦衣经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④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贲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文章引自《<古文观止>名家精译》,有删节,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①沈君:沈炼,即文题中的青霞先生,明嘉靖年间名臣。 ②馘(guó):被杀者的左耳。 ③阃寄:被委以军事重任。④裒(póu)辑:搜集、编辑。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书诋宰执 诋:斥责 B.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遗:留下 D.而作之忾也 忾:愤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炼为人刚直,被权臣构陷,曾遭遇贬谪而携带家小远赴塞上,但他仍然为国事担忧,关心民生疾苦。 B.沈炼死后,他平生所作诗文被门人刊刻传布,本文作者茅坤应沈炼儿子的请求为青霞先生的文集作序。 C.沈炼以直谏闻名,以诗文抒发悲忧天下的情怀,他的诗文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多有讥刺,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D.茅坤将沈炼的遗作与屈原的《离骚》等著作相提并论,认为沈君的文章符合古人“中声”的要求,给予了极高评价。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4分) (2)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4分) 9.试列举沈炼远赴塞上所见的诸多乱象。(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妙处。(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庄子《逍遥游》) (2)静言思之, 。 (《诗经 氓》) (3) ,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4)夜深忽梦少年事, 。 (白居易《琵琶行》) (5) ,梅柳渡江春 (杜审言《晋陵和陆丞早春游望》) (6) ,天寒梦泽深。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8)大道之行, 。 (《礼记·礼运篇》)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 “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2.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分)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4分) 15.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 明理由。(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徐梓 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节选自(201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 16.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7.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6分) 18.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路的奔跑。奔跑时我们会疲惫,也会迷失自我。所以,我们有必要放缓匆忙的步履,卸下肩上沉重的行囊,还自己一个轻松,给自己一个微笑。 我们可以走进自然,让清风朗月抚慰灵魂;我们可以走进经典,与许多伟大的灵魂做一次深刻的交流;我们可以回归家庭,让亲情温暖我们冰冷的生活…… 每一次的小憩,都是自我的反照,生命的思考,是心灵的感悟。 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 2.B (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 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应将“基本达成一致”和“签署 了备忘录”调换位置;C项表意不明“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D项宾语残缺,应 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3.D 4.A (题考查对联的知识,题干说的是“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 联”,要求“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依据平仄 先确定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故“①⑤③④”应是上联,“⑧②⑥⑦”是下联,然 后再依据对仗的知识进行排列即可。“①水清石出鱼可数”与“⑧竹密花深鸟自知”,“⑤ 阑干摇红水摇绿”与“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与“⑥竹带半天风雨声”, “④竹里登楼人不见”与“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5.D 6.C (遗:舍弃) 7.D (文章最后一段的原句是“岂皆古之中声也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难道这些 都是古代的合乎音律的诗歌吗”,由此可以知道选项的说法有误) 8.(1)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定语后置句式1分,未几、报罢各 1 分,意思通顺1分) (2)沈君已经辞世,然而海内的官员大夫到现在谈到他 ,没有不鼻子发酸流下眼泪的。(没、 荐绅、流涕各1分,意思通顺1分) 9.①将领们面对敌人的内犯束手无策;②有将领割下阵亡者和“野行者”的左耳邀功请赏; ③到处是百姓因亲人失去痛哭的惨状;④百姓们没有可以控诉呼吁的地方。 10.(1)气势宏大,高耸,幽深(2分)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 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3分) (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 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而后乃今将图南(2)躬自悼矣(3)连峰去天不盈尺(4)梦啼妆泪红阑干 (5)云霞出海曙 (6)水落鱼梁浅 (7)小人长戚戚 (8)天下为公 12.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③为后文关 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3.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2分) 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分)③两个场 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分) 14.①马车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进城;②进城是马车无可奈何的选择;③应该给马车 进城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任答2点给4分) 15.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①指向更明确,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有韵味;③ 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 16.首先,指出学者渊博的重要性;然后用古代一系列的文人学者求学著述的事例分析“一 物不知,深以为耻”的产生及其意义;最后号召现代人要发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 神,实现博通与专长的统一。 17.列举交代了阎若璩克服天资不足,博学终成大家:证明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对对 学者的激励意义;引出下文要现代人发扬这一精神的论证。 18.和学问广博的人做朋友;要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心态开放;要有迎难而上精神;小仅 要善取,而且要菩弃,博观约取。 19.材料分为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在奔跑之余,需要让生命小憩,第二段为我们提供了生 命小憩的方式:走进自然,阅读经典,回归家庭,第三段突出了生命小憩的意义。从材料看, 本文写作内容和选择文体都很宽泛。可以写“走进自然”的感受,可以写“阅读经典”的独 特收获,亦可以“回归家庭”的温情洋溢。如果写散文,按照“诗词串联”式结构建构文章, 因为材料中有“我们可以走进经典,与许多伟大的灵魂做一次深刻的交流”的内容。相关参 照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要求。 【参考译文】 青霞沈炼君,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书斥责宰相。宰相因此非常忌恨他,正当宰相要极力罗织罪名陷害他时,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罚,只把他贬谪到塞上。当时,沈君直谏的声名传遍天下。不久,沈君满怀郁懑,携带家小,迁居塞上。正逢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内地,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员都束手无策,关闭城垒,任由敌人往来出没,连向敌人发一支箭来抵抗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就割下在战争中阵亡的中原士兵和在郊野中赶路的人的耳朵来当作军功。而百姓中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怨愤之情无处可诉。沈君既对上愤慨于边疆防务的日益懈怠,对下又痛心于将士们肆意残害百姓、欺骗国家。他多少次为之哭泣哀叹,于是就将他满腔郁愤表现在诗歌文章中,从而抒发他的情怀,文集中所载录的各篇就是他这类的作品。 沈君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而为当世人所敬重,而他所作诗文又多所讥刺,稍一传播,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就竭力造谣、陷害,而大祸也就落到了沈君头上。沈君遇害之后,那些曾身居军中要职、一同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也都因罪被罢官。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而沈君的门人、给事中兼谏议大夫俞君,就搜集编纂了沈君生前的著述若干卷,并加以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以敬,来请我为文集作这篇序文。 我拜读了沈君文集后,题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难道不就是古代那些志行高尚的一类人吗? 孔子删定 《诗经》,从怨恨亲人的《小弁》、讽刺奸谗的《巷伯》以下,那些忠臣、寡妇、隐居之士、愤世嫉俗者的作品,一概被列入“国风”,并入“小雅”,这样的作品不可胜数。难道这些都是古代的合乎音律的诗歌吗? 然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怜悯那些受谗害的人,彰显他们的志向,他还说过“这些诗歌都是发自真情实感,都合乎礼义的要求”,“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借鉴”。我曾依次考察了自《春秋》 以来的作品,发现屈原的《离骚》 好像是在发泄怨恨,伍子胥的劝谏像是在进行威胁,贾谊的奏疏很激切,叔夜的诗歌又像是在抒发愤恨,刘蕡的对策像是在表现亢直的个性。然而按照孔子删定 《诗经》 的原则而收集、编辑它们,应该是未必没有值得收录的。沈君已经辞世,然而海内的官员大夫到现在谈到他,没有不鼻子发酸流下眼泪的。唉! 文集中所载的 《鸣剑》、《筹边》等篇,假使让后人读了,那么它们完全可以使奸臣胆寒心折,令守边将士战马腾跃,振奋起同仇敌忾的义愤,这是必然的。今后,国家负责采诗的官员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给遗漏掉吗? 在此,我怀着一片恭谨之情记在这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