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训练基础 ‎1.【2017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明日, 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 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 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答案】C ‎【解析】“丛薄”作前句的谓语,“守仁”作前句的宾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 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 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丛 薄”作前句的谓语,“守仁”作前句的宾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指推究事物的道理,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B.弱冠指男子十八岁,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阳明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D.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指白色的丧服,做动词时可理解为穿白色的丧服。‎ ‎【答案】B ‎【解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 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 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多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百姓称赞,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答案】A ‎【解析】“顿悟要义”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数年无所得”。‎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 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 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顿悟要义”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数年无所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 守仁急趋吉安, 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② 微守仁, 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答案】‎ ‎(4)【答案】(1)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 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2)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 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天资特别聪敏,十七岁时拜见上饶娄谅,和娄谅谈论朱熹推究事物之理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学问),数年之后仍没有收获。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擅长射箭。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弟子遍布天下,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呼。十一年,王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在此时,南方盗贼纷然并起。王守仁到了之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贼营,俘虏、斩杀七千多贼人.远近的人惊叹他是神人。十四年,朝廷命王守仁去勘察福建叛军。他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王守仁用计攻取南昌,朱宸濠十分害怕,发动南康、九江的全部兵力。丙辰日双方再次交战,官军败退,王守仁斩杀了首先逃跑的人。各军拼死作战,叛军又被打败。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臣子,官 军突然来到。王守仁下令用小船装上干柴,乘风放火,焚烧了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擒住了他。共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军。当初,京城听到叛乱消息,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王琼高声地说:“王守仁在南昌上游,一定能擒住叛贼。”到这时,王守仁果然传来捷报。当此时,谗佞奸邪的人挑拨煽动,祸患变乱不可推测。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思恩、田抚。‎ ‎2.【2017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答案】D ‎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金鼓即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金鼓: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金鼓即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周礼•地官•鼓人》曰:“金鼓用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也经常用于形容战斗气氛的紧张激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提到:“金鼓以声气也。”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全部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全部斩首”表述错误,依据原文,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 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全部斩首”表述错误,依据原文,慕氏家族只 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②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答案】(1)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2)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 决。‎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置”“徐”“图”等词语 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 ‎(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3.【2017届黑龙江哈六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 ‎。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B.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C.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D.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答案】C ‎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 而省略主语。如本题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B.“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D.“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1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1)表示举荐的:举、荐、征、辟、察、召、策等(2)表示授予和升迁的: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2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贬、谪、左、迁、罢、黜、废、免、夺、出(京官外调)。3一般调动的词语:迁、调、徙、改、转等。4 表示暂代或兼职的词语,表示暂时代理的:摄、代、署、权、判、行、假(临时的,非正式的)。5 其他:表示追封官职的,如“赠”,表示恢复官职的,如“复”,补另外,还有一些词语表示不愿就职或请求离职的,如:去、不应、不就、不行、不受、辞、乞骸骨、致仕、告老、请老、 归田。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搁笔了。‎ B.晁补之有治世之才。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C.晁补之仕途坎坷。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D.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答案】A ‎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A项结合文本内容“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可知,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 ‎②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答案】(1)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对他们的行装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把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 ‎(2)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解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字保留“晁补之”,“默得”译为暗中记录;“审”译为清楚的知道;“竟”译为结束;“擒”译为抓住。(2)补充句首主语,固定官职保留“五管郡的郡守”,“著”译为写,“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默得”“审”“以为”‎ 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 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 、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4.【2017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祖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军。枢数岁而父母俱丧,为其姑所养。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 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 ‎。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乃喟然叹曰:“吾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比求志之士,望途而息,岂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无闻甚乎?”乃隐于茅山,有终焉之志。‎ 天嘉元年,文帝征为度支尚书,辞不应命。时枢亲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际,时往游焉。及鄱阳王为南徐州刺史,钦其高尚,鄙不能致,乃卑辞厚意,令使者邀之,前后数反,枢固辞以疾。门人或进曰:“鄱阳王待以师友,非关爵位,市朝之间,何妨静默。”枢不得已,乃行。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焉。每王公馈饷,辞不获已者,率十分受一。‎ 枢少属乱离,凡所居处,盗贼不入,依托者常数百家。目精洞黄,能视暗中物。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撰《道觉论》二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陈书·马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 B.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 C.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 D.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题中断句抓住关键虚词“乃”“ 曰” 主语“王”。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题中就出现时间副词“时”。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即《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B.伊、吕指伊尹和吕尚,殷商时期伊尹、吕尚两位贤臣辅佐朝政,皆有大功,后来以伊吕来泛指辅弼重臣。‎ C.征是我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太建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自汉武帝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伊尹, 商初大臣。名挚,又名阿衡,尹是官名。他具备运筹策划的才能,在灭夏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是商朝初年的元老,自汤至太甲时一直是商王的辅佐大臣,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说伊尹出身奴隶,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第三》载,伊尹曾对汤“七十说而不受”‎ ‎,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在商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商朝实权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之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今佚),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马枢才学出众。他年幼时父母双亡,是姑母将他养育成才。六岁的时候,他便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 B.马枢德高望重,鄱阳王倾慕他品德高尚,但因为马枢出生鄙陋,不能亲自前往,于是让使者去邀请他,马枢称病推辞。‎ C.马枢少逢乱世,他的居所,连盗贼都不进,依托在她家的人常有数百家。他目光敏锐,能看见暗中之物。‎ D.马枢博览经史,尤其善解佛经和《周易》《老子》,并撰写有《道觉论》二十卷流传于世。‎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 ‎②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焉。‎ ‎【答案】(1)马枢便一一剖析,先阐发其宗旨,然后条分缕析,论述千变万化,与他论者都顶礼膜拜默默聆听而已。(“开”“ 枝分流别”“ 拱默”各1分,句意2分)(2)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别”“ 营”“ 茅茨”各1分,句意2分)‎ ‎【解析】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关键词,(1) “开”“ 枝分流别”“ 拱默”;(2) “别”“ 营”“ 茅茨”。‎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参考译文:‎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县(现作“眉县”)人。其祖父马灵庆,为齐竟陵王录事参军。马枢几岁时父母俱丧,其姑收养了他。六岁时,他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梁邵陵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向来闻其名,荐引为学士。萧纶当时自己讲授《大品经》,令马枢讲授《维摩》、《老子》、《周易》,同一日阐发题解,道俗听者二千人。邵陵王想弄清讲授的优劣,便对众人说:“与马学士论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立主客之席位。”于是数家学者齐起发问,马枢便一一剖析,先阐发其宗旨,然后条分缕析,论述千变万化,与他论者都顶礼膜拜默默聆听而已。萧纶十分赞赏他,想把他向朝廷推荐。不久遭遇侯景之乱,萧纶带兵援助台城,便留下二万卷书给马枢。马枢潜心阅览,几乎全部通读,便喟然叹息说:“我听说看重爵位的人把巢父、许由当作羁绊,喜好隐居者以伊尹、吕望为低贱,为名利所束缚者则把道家之言视为草芥不值。习玩于清淡者则把儒家学说当作糠米比,公正的考察,他们是各取所好。近来那些追求志向的人们,望着道路而叹息。难道是上天不愿施惠给高尚之人,以至于隐居之人是这样的少!”便隐居茅山,有终身之志。‎ 天嘉元年(560),文帝征辟为度支尚书,他辞不应命。那时马枢的亲人故友都住在京口,每年秋冬之际,按时去游玩。鄱阳王任南徐州刺史,钦慕其品德高尚,担心不能招致,于是卑辞厚意,让使者去邀请他,马枢称病坚决推辞。有门客规劝他,马枢不得已,才前往。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每次王公的馈赠,他再三推辞,自己所要的只是十分之一。‎ 马枢少时逢乱世,他的居所,连盗贼都不进,依托在他家的人常有数百家。他目光敏锐富有洞察力,能看见暗中物品。太建十三年(581)去世,时年六十岁。他撰写的二十卷《道觉论》流行于世。‎ 训练提升 ‎1.【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登进士第,为郴州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对文中黑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B.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C.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D.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 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 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 分说总承的写法,而 “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升”“擢”“拔”“迁”“陟” 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侍郎,其次为主事。‎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 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 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 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 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 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 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 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 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答案】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C项,只要找到第四节对应内容,即可发现 该项是错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5分)‎ ‎②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5分)‎ ‎【答案】(1)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 ‎(2)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恶,猛烈;以,用来;缓急:偏义复词,邻偏在“急”上,意思是紧急情况。极,名词,最远的边境;第二句中,于是,这时;前,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前进;旆,读作pèi,本意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镶在旐旗边幅的旗饰,引申泛指旌旗。借代军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考中进士,任郴洲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2.【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擢知制诰。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知制诰,封还词头。复下,颂当制,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临,亦封还。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既而妇死,元孚惭。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B.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C.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D.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虚词“则”等,初步断句,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为及第,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士,即殿试及第,考中进士。‎ B.古代倡导孝道,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即孝顺,善事父母;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C.尊公是对别人祖父的敬称。尊,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又如尊堂指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D.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中尊公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尊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尊公,对人父亲的敬称。《三国志·魏志·袁尚传》“十月至黎阳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刘表遗谭 (袁谭)书:‘天笃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殒,四海悼心。’”《晋书·简文帝纪》:“及超(郗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明 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司马居恒授余教见法,目伯乐相千里马,而教其子相国马,以为千里马不常,即善相无所用之。”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王误信人言,囚系尊公,今有群臣保举,称君家三世忠臣,王内惄过听,外愧诸侯之耻,反拜尊公为相国,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员赐盖侯。尊公久系初释,思见二子,故复作手书,遗某奉迎。必须早早就驾,以慰尊公之望。”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昔年过访尊公於江村寓舍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颂为官正直,坚持按法规办事。神宗想破格提拔李定,他认为这样会毁坏法制,拒绝起草任命书,他和李大临的知制诰一职都因此被免。‎ B.苏颂仁厚待民,体谅百姓的苦衷。不论是犯了罪却装病的豪强妇人,还是欠了钱还闹事的吴越饥民,他都能以其悲悯之心去感动、转化他们。‎ C.苏颂擅长发明,科技成就很突出。他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用的是水力而不用人力,不仅能够观测天象,还能够准确地报时。‎ D ‎.苏颂十分好学,知识面非常广博。无论是经史、九流、诸子百家之说,还是天文、地理、算法、音韵、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他不通晓的。‎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 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 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 ‎②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答案】(1)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或安然、安然自乐)的样子。(译出大意给2分。“甘旨融怡”“昏嫁”“晏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译出大意给2分。“营生”“奉”“期以岁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翻译时需要注意的(1)“甘旨融怡”“昏嫁”“晏如”;(2) “营生”“奉”“期以岁月”。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苏颂,字子容。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升任集贤校理,编订书籍。苏颂在国史馆九年,奉养祖母及母亲,养活姑姊妹和外亲几十人,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的样子。提升为知制诰。大臣推荐秀州判官李定,皇上召见,提升为太子中允,任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为知制诰,封还谕旨。谕旨又下来,苏颂为知制诰,上奏说:“虽然朝廷急于用人,超越常规,然而毁坏法制,得到的益处少,受到的损失大,不敢起草。”接着到了李大临手中,也封还。神宗说:“台馆有缺额,不拘于官职的高低。”苏颂和李大临进奏不止,于是都被罢去知制诰一职,归工部郎中班。出任婺州知州。正要逆水而上去桐庐,江水暴涨,船被打偏将要翻了,母亲在船中几乎溺死,苏颂哀叫着扑入水中救她,船忽然自己正过来。母亲刚上岸,船就沉了,人们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常常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感到惭愧。吴越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担任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兼侍读。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刻,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自从有了书籍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 ‎3.【2017届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性好骑射,著韦衣①。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除渑池长,迁浚仪令,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 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②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征拜散骑常侍。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入为侍中。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迁尚书。‎ 太康初,拜右仆射。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以六合③混一,宜用古典封禅东岳,前后累陈其事,帝谦让不许。以舒为左仆射,领吏部。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以年老,每称疾逊位。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注】①韦衣:用皮革做成的衣服,为卑贱之服。 ②画筹: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③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B.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C.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D.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题目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抓住虚词“曰”和主语“卿”“ 吾”“ 舒”。断句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 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本题中的“对曰”我们可以抓住“曰”来断句。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台辅,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D.九族,泛指亲属。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以及实词意思的把握情况。B 项表述错误,“廉”是指为官廉正。‎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汉惠帝吕后都曾有诏举 孝悌力田 之举。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察举孝廉原为两个科目,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举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终两汉之世,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被举后,没有官职者授以官职,原为小官者升为大官。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 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 的舆论和风尚,起了 化元元,移风俗 的社会教育作用。察举孝廉在西汉时考核比较严格,吏治也较清明。东汉中期之后,考核松弛,察举不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竟闹出 察孝廉父别居 的大笑话,这和吏治腐败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舒不愿要虚名。40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能留下高洁的名声,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B.魏舒为人坦诚。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C.魏舒才华出众。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晋文帝的器重。‎ D.魏舒为官清廉。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中,“均因清廉”表述错误,由原文可知,以偏概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 可发现问题所在。‎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5分)‎ ‎②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5分)‎ ‎【答案】(1)钟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于射箭。魏舒射姿优雅(容貌风范清闲优雅),射出的箭没有不射中的,满座之人(露出)惊讶的样子,没有人能与他匹敌(相当)。(“其”“中”“坐”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的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能够辞掉荣耀有个良好结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过谁(这种人)。(“时论”“善终”“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解析】翻译句子,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其”“中”“坐”;(2) “时论”“善终”“宾语前置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是任城樊地人。年幼时父亲死去,被外祖父宁氏家收养。身高八尺二寸,体形容貌秀美伟岸,能喝一石多酒,然而迟钝质朴,不被乡亲们看重。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韦衣,进入山中沼泽地,以捕鱼打猎为业。只有太原王乂对魏舒说:“你最终将成为宰相,然而如今不能让妻子儿女免去饥寒,我应当帮你经营生计。”时常赈济魏舒生活上的不足,魏舒接受并不推辞。‎ 他四十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宗族人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别去赴试,可以此表现高洁。魏舒说:“如果赴试而考不中,那责任在我,怎能以不赴试窃取高洁的虚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学功课。百天学习一部《经》,因而对答策问并考中。朝廷授他渑池长,又升迁任浚仪令,后入朝任尚书郎。当时要挑选淘汰郎官,不称职的要罢免。魏舒说:“我就是该淘汰的人。”卷起被褥就走。一向没有高论的同僚中人都面有愧色,谈论此事的人称道魏舒。‎ 逐渐迁任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经常和部下射箭,魏舒常常为他计算射箭成绩而已。后来遇上友人不足,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魏舒善于射箭。钟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于射箭。魏舒射姿优雅(容貌风范清闲优雅),射出的箭没有不射中的,满座之人(露出)惊讶的样子,没有人能与他匹敌(相当)。钟毓感叹着道歉说:“我没有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有如此好的射艺,难道仅限于射箭这一件事吗!”魏舒转任相国参军,被封为剧阳子。在官府朝中细碎的事务上,未曾看出魏舒(治政)的好坏;至于关系到国家废兴的大事,众人没有能作出决断的,魏舒慢慢筹划它,往往超出众议之外。文帝深深器重他,每逢朝会完毕,用目光送走他说:“魏舒容貌堂堂,是众人的领袖。”迁任宜阳、荥阳两郡太守,很有好名声。征入朝中担任散骑常侍。出任冀州刺史,在冀州三年,因简明仁爱而有名声。又入朝担任侍中。武帝因为魏舒清廉朴素,特地赐他百匹绢。迁任尚书。‎ 太康初年,官拜右仆射。魏舒与卫罐、山涛、张华等人认为天下统一,应按照古代典章在泰山封禅,前后多次陈述此事,皇帝谦让不同意。任命魏舒为左仆射,兼管吏部。魏舒德高望重,俸禄赏赐分送给亲属,家中没有多余财物。因年老,常称病辞职。当时的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能够辞掉荣耀有个良好结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过别人。太熙元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岁,谧号康。‎ ‎4.【2017届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丹霞记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另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景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陋:浅薄 ‎ B.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涯:边际 ‎ C.循原路下,如理旧书 理:温习 ‎ D.间有豪牛丑犀 间:中间 ‎ ‎【答案】D ‎【解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间有豪牛丑犀”中的“间”可以联系课内所学的语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来理解,应解释为“夹杂”。‎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D项,该项的实词“间”可以联系课内所学来解答,此处的“间”读jiàn,应解释“夹杂”。‎ ‎(2)下列各句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1)丹霞以遒景胜矣 (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1)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1)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1)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2)臣乃敢上璧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题时,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比如本题中的“以”,后面所跟词语都是名词,故“以”为介词。‎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3分) ‎ ‎②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4分) ‎ ‎③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3分) ‎ ‎【答案】(1)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 ‎(2)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3)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为”,做成;“得”,共有。第二句中,“置”,放下;“不知”,不知不觉忘记;“何所”,什么地方。第三句中,“顿挫”,回转曲折;“为”,是。‎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丹霞山特点。(3分)‎ ‎【答案】山势陡峭险峻、山路蜿蜒曲折,风景优美集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最后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以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二是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比如本题中,“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丹霞山特点”,先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没有直的纹理,从一层皱纹到千万层,连续不断地围绕紧箍。 (我)猜想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没法弄清,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群山)夹杂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 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遗漏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训练高考 ‎1.【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做题时,千万不要把所给的意 义只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必须要还原到原文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这样才比较保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确定正误,发现问题。同A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同B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同C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同D项相关的文字是“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 考试结果。‎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根据 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 概括。‎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2.【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  ‎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较低,指向明确 ‎。选项设置合理,所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A项的“训”,可联系“家训”“校训”等词语理解; B项“牧”可联系《管子》中“牧(牧:治理)民”一词来理解,也可直接将选项代回到文本中,符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语意通顺就是正确的;C项“相”可联系“伯乐相马”,“相机而动”等词语来理解;D项,“愈”,可联系《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愈:更加)深”,结合文本理解。‎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个空所在的句子意思是“不是真正了解深深明白的人”,所以应填助词“者”;第二个空所在句子意思是“不容易和他说明白”,因此应填介词“与”,第三个空所在句子是对当世为官者的告诫,意思是“一定要仔细慎重地选择”所以应填表祈使语气的虚词“其”。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采用选虚词填空的形式考查,属于湖南卷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六个虚词“之”“而”“与”“者”“其”“所”,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虽然与14年同题相比,考查的虚词数量有所减少,但考点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虚词。‎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湖南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所选句子中“之”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奚为”是固定结构,“自苦”是宾语前置句,“庶务”是名词,这些都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整体来看,句子易于理解,难度适中,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答案】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设置合理,A项B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C项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D项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设误点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设置比较巧妙,如考生忽略了文章总标题,而只是孤立地看某一则文章,极有可能出现误判。‎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清洁,清扫;“堙”,堵塞;“疏”,疏通。(2)“……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率”,大都;“然”,这样。(3)“使”,如果;“之”,代这些事;“不能我救”,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救不了我”;“则”,那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做官就像管理家事一样,古人曾有过这样的格言。一家的事,无论缓急大小,都应当了解;有不了解的,就有管理不到的。何况是治理百姓的长官,各种职责集于一身,如学校,如 ‎ 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如监牢,如田间水道,如桥梁城堡,应该管理的非常多。观察时机,权衡财力和物力,破旧的就修善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筹划营造它。如果说那些都不完善,与我有什么相干,很快就会有人替代我,为什么要使自己受苦呢。这种念头一萌发,那么各种政务就都荒废了。前人说:朝廷的事务,有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无功而受俸禄,就是得罪了上天。‎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势必要向别人索取,有人会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百姓的利益,有人会借打官司而收受贿赂,有人会借口借贷,有人会委托亲属索取,宴请、馈赠吃喝交往,全家人无所禁忌,以致于动不动互相相牵制干扰,威力无法施展,政务得不到处理。虽然自己一天天富足了,百姓却一天天心力交瘁,虽然自己每天快乐,百姓却一天天怨恨,因此而犯罪衰败受辱的,头靠着头,脚碰着脚,一个接着一个啊。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哪里比得上自己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为了自己做的更好呢!为自己而做事,虽然全家会长时间过得平静淡泊,却能使子孙也平安荣耀;为了别人虽然好像很欢乐的样子,却会祸及儿孙。这两者之间的形势,不是真正了解深深明白的人,不容易和他说明白。做官的君子,一定要仔细慎重地选择。‎ ‎3.(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 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属于常规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而且A项考查的“屏”可联系“屏除”和《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屏人间语”来理解;C项“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忿恚尉”来理解;D项“证”通“症”,症状。清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中有“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本选项考生可直接将义项代回到文本中,通过检查会发现这个义项符合上下文语境,语意通顺,是正确的。‎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重庆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中“无富贵贫贱”与《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可首先断开;而“不效”“不治”“自是”“吾里”“专其功”都是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词语,结合文本上下文正确断句不难。‎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答案】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常规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前三个选项侧重于考查对文本每一段内容要点的概括,D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利用“错解词语”和“扩大范围”来设置错误选项肢,也是这类题目常用的设错手段。考生只要审准题干,在原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逐一排查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10.把第三大题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且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答案】(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注意上下文语境和重点字词的落实。本题需要注意的字词及句式有:(1)“殚”,竭尽,用尽;“卒”,最终;“且”,将要;“是”,这。(2)本题注意“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应译为“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见解”;“重币”“师”为动词,翻译为“携带重金”“拜……为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学段应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式,考生做好课内知识积累和迁移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以来就是这样,现在尤其突出。只要是有病,不管病的时间长短,病势轻重,吃了一次药不见效,立刻摒弃医生。到了巫师那里,反复十几次不见效,也不后悔,并且深深引咎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说一句责备巫师的话。所以病好了功劳总是归于巫师,而病没有治好却总是归罪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到最高的奖赏,医生往往要放在后面。所以医生想急于获得利益,取信于人,就必须借助鬼神的名义,做出装神弄鬼的样子,即使是上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不被迷惑的。更有甚者,沅湘之间出现了用人来祭祀不应当祭祀的鬼,谋取利益的事,他们遭受了重重的处罚却不怨恨,巫师带来的祸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消解。医生的医术长时间不能胜过巫师的巫术,即使有好医生尚且不能施展其医术,来成就他的名声,学习医学的人也就一天天懈怠了,所以有时找遍几个郡也找不到一个好医生。唉!难道是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已经被废弃了吗?为什么巫师造成的祸患到了这个地步呢!人能够过完应有的寿数,不是一种幸运吗!‎ 我的同乡有一位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里的大姓。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就辞官回乡做了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有《易简归一》几十卷。辨别疑难杂症,补足缺漏,广泛搜集资料,明辨考察, 通晓、洞察细微敏锐的事物,人们都认为他是古人再生。他凭借脉象治病,不按照症状,无论富贵贫贱,不要求他们回报,相信他来治疗的,没有不见效的。那些不来治疗的,也一定提前知道了病情。病人让巫师看过一次,就离开不再去找巫师了,从此,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不能独占功劳了。我行走几千里也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医生。偶然遇到一个医生,又都是只研究一种病情,擅长一种病的治疗罢了,没有各种病症治疗都擅长的。来到旴江,认识了汤伯高,通晓医术,沉静深邃,不自我夸耀,不傲气,非常像徐若虚先生。我正忧虑巫师造成的祸患,医学之道不能被认可,坐视百姓生命夭亡而不能救治,而敬佩汤伯高的学问类似于徐若虚,并且试探让他治病马上就见效,因此一并写下巫师和医生行为的利害关系,以及有关徐若虚先生的经历来赠送给他。唉,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的汤伯高,相信他们的人都像我家乡的人一样,巫师难道能长时间占据优势吗!‎ 汤伯高名叫尧,自号常静处士。徐若虚名叫棪。听说庐山有一位郭氏,号叫南寄的,也很有名气。‎ ‎4.(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申:陈述,申明。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如本题C项中,“要必申其意”这个句子,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的是欧阳发论事是非分明,坚持原则,对居高位的人也不迎合,下文则是说无人敢任用欧阳发,由此可以判断“申”解释为“施展”是不正确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较低,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所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皆是词语的常用基本意项,考生易于解答。而且A项的“欺”,D项的“问”其考查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常用义项。而“治”,解释为“研究”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有“治学”等词;“申”解释为“陈述”“申明”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申述”“三令五申”等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本题与14年相比属于新增题型,这是15年江苏卷中为数不多变化中的一处。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重点突出对欧阳修长子品格的分析判别。A项信息在第一段,B项信息在第二段,C项信息在第三段,D项信息在最后一段,这种选项肢的设置方式,符合文言文阅读此类题目命题规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而“张冠李戴”这一设错方式,也是这类题目常用的命题手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号”,号称;“以”,用、拿;“检束”,检点约束;“徒”,学生。(2)“治官”,担任官职;“无”,无论;“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创立的东西。‎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筛选并概括出文本主要人物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难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按照题干要求筛选出有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得到答案。今年的选文延续江苏历年考查的唐宋文传统,回归往年常考的墓志铭,由去年的论述类文本回到写人叙事类文本,降低了阅读难度,本题的难度也相应有所降低。‎ ‎【参考译文】‎ 先生姓欧阳,名字叫发,字叫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表里如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已官居高位,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已经长大以后,先生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议论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肤浅学习,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大家不敢轻易试探他的才华,任用他为官,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为他而哭泣,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欧阳文忠公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一类的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官员陈襄犹豫不决,正要前往哭吊时,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5.(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太平州学记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狗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属于传统题型。所选词语皆是高中学习阶段应掌握的常见常用实词,难度适中,指向明确。选项设置合理,考生易于解答。B项的“冲”,可联系“首当其冲”等词语理解; A项“坎”在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中不常见,《新唐书·吴少诚传》中有“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坎”是“挖洞”的意思,本题考生可直接将选项代回到文本中,通过检查会发现这个义项符合上下文语境,语意通顺,是正确的;C项“下车”可联系《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来理解;D项,“赡”,可联系《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不赡”来理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采用传统出题形式,每个选项分别选取文本内句子和课文内句子比较辨析,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四个虚词“也”“则”“而”“之”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所涉及义项和用法,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解答时考生可先课内后课外,通过课内推断课外,提高得分率。‎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曲解原文,原文“‎ 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是说来做太守的都知道应该修葺州学,只是别人的力量不够罢了。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常规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A项侧重对文章选材谋篇布局的评价;B项、C项考查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D项考查对文章语言特点、写作技巧、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评价,考点比较全面。考生只要审准题干,在原文中找到选项肢对应信息,逐一排查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与往年一样,今年浙江卷断句题仍是选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中“先是”“以为”“无一”都可以看作是固定结构,可作为断句标志,句子整体也易于理解,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注意断句规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确断句。‎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答案】‎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略”,‎ 大致;“孰”,什么,哪一个;“先于此”状语后置,比这件事更优先。(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以……为”,把……当作;“已”,停止,消除;“兵”,战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 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 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 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是高中学段应掌握的基础字词,没有出现复杂字词,考生做好课内知识积累 和迁移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学校,自古就有。在学校里修建庙宇祭祀孔子,是后来才有的制度。学校里建藏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做臣子应有的恭敬。当涂在江淮一带是名城,有学校却没有朗诵经典论说学问的地方;有庙堂却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之书,却在墙上挖洞存放。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平州知州,当是正赶上有灾,毁坏了全部堤防,百姓没有粮食可吃。到了冬天,边疆有战乱发生,当涂是战争要地,上下惊恐动荡。王秬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策略有序展开。挨饿的吃上了饱饭,毁坏的堤防重新修筑。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昼夜送达,王秬都平静地对待。第二年春天,和议成功,改年号为乾道,将要在州学里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竟然像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下属蒋晖、吕滨中撤下旧的换成新的。在此之前,郡府想要建造楼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王秬命令取来这些木料建造藏书阁,扩大它的门,重新修缮,凡是学校里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 有一个人从路过这里赞叹说:“贤能的人不可以停止,应该像这样啊!现在的当涂,原来的当涂,来做郡守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呢,却独独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力量不够啊!当初王秬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秬改变了百姓的忧患之所,安排他们到安乐之地,用他的余力大规模翻新这所学校,劳役没有波及百姓,点头示意就已经办好。贤能的人不可以停止,应该像这样啊!”‎ 这个人又赞叹说:“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天下,传到今天,天地长存,日月光辉朗照,江河流淌,万古不衰。社会安定、社会动乱,难道有其他原因吗?人的因素罢了!财物不能自给,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真的不可以有所作为吗?《诗》说:‘没有人能超过这个贤人了。’说我不诚实,请看看新州学。”‎ 夏季四月十六,厉阳张某记。‎ ‎6.(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 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 ②饧:饴糖。 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当兴吾宗 (2)其俗颇质 ‎(3)臣自分废黜 (4)聪令有闻者 ‎【答案】(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当兴吾宗”的“兴”从语法意义上来讲属于使动用法,“兴”的对象是“吾宗”,故应解释为“使……兴”,可以翻译为“振兴”;也可以联系《伶官传序》中的句子“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兴”的用法,这是一样的。第二句中的“质”联系后文的内容,“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不同的地方他采取相同的手段,但结果不同,原因是岐州的民风很质朴,由此可以知道应翻译为“质朴”。第三句中的“分”从其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断定,应为动词;然后联系后面的内容,“无复衣冠之望”,可以翻译成“料想”。第四句中的“令”可以联系成语“巧言令色”可以知道应解释为“美好”;也可以联系句意,“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这里几个词都是夸赞性的形容词,故“令”也应是赞美的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比如本题中的第一小题中的“兴”,‎ 因其的对象是后面的宾语,故应活用为使动词。还可以采取课内回顾法来解决,在《伶官传序》中学过这 个词,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还可以进行成语迁移。比如本题中的“令”,我们今天有成语“巧言令色”。‎ 也可以借助语境进行理解,比如“质”,这一段写两个地方的民风,后一处的民风是“变诈”,可以知道 第一处是“质朴”。‎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即古今异义。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本题所考 查的四个词语都是双音节词语,这类词语如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的解释就是把其拆开,逐一进行解释。‎ 比如“理化”,可以解释为“治理教化”,“山东”可以解释为“崤山以东”。‎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直接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首先浏览句子,找关键词(句式),一般为动词、固定短语、特殊句式。“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事”“阙”“讼”“罪”“令”,“为从弟所讼”中“为……所”表被动,“彦光弗之罪”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彦光弗罪之”,“令观孔子庙”省略“之”“于”。‎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比如“事”“罪”“令”;对于通假字要写出本字翻译,“阙”同“缺”;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比如“滏阳人焦通”“彦光”“州学”“孔子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特殊句式要翻译出来,比如“为从弟所讼”,被动句使用“换”原则,用“被”换去“为……所”,“彦光弗之罪”,倒装句使用“倒”原则,将前置的宾语“之”放回到“罪”的后面。‎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 的心理状态。‎ ‎【答案】胸有成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审题,审出问题,审出答题的区域和方法,还要审出答案的要求。题干问的是“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首先应到文中找到划线句,然后明确划线句的意思,再确定“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最后再分析此时说出这番话的心理状态。题干中的四个空也是一个提示,不能忽略。‎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答案】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仪的化人,取得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首先应找到两次治理所使用的措施,再看两次的结果,最后从中分析其原因。第一次是“如岐州法”,也就是“以静镇之”,却忽略了“邺都杂俗,人多变诈”这一民风,导致百姓“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皇帝听说后“谴之,竟坐免”;第二次是彦光一到任就“发擿奸隐”,让“狡猾莫不潜窜”,然后“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最后的结果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审出题目的要求和答案的模式,然后到文中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题干说“两次治理相州”,那就应找到两次治理的过程;“成败迥异”,那就要找到分别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表现;“分析原因”,主要应看其做法。‎ ‎【参考译文】 ‎ 梁彦光字修之,安定乌氏人。彦光小时很聪慧,有很好的天赋,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西魏大统末年,彦光到太学学习,略略涉猎经史,循规蹈矩,自我约束,匆忙中举止也一定有礼节。开始做官当秘书郎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受魏禅让,任舍人上士。武帝时,积功升官,担任小驭下大夫。因母亲丧事而离职,又因过于哀伤而身心憔悴。周宣帝即位,任命他为华州刺史。隋高祖文皇帝即位,让他担任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在任很有政绩,粮食连年丰收,还出口到别的州郡。开皇二年,隋高祖驾临岐州,很欣赏他的才能。以后几年又转任相州刺史。‎ 彦光以前在岐州,那里民风纯朴,他以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州大受感化,上交的赋税连年最多,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府衙,还是沿用在岐州的办法。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纯,人很狡诈,给彦光编歌谣,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最终免了他的职。‎ 一年多后,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就不再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皇上的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出任相州刺史。‎ 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的。彦光刚一上任,就揭发指斥奸邪之人的罪行,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当初,北齐灭亡以后,有身份的人都迁入关内,只有玩杂耍的、小商贩和说唱艺人住在相州城里,因此这里人心险恶,行为偏颇。他们毫无根据地编造谣言,诉告官员,行为变化无常。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到学习有大的成就,就举行宾礼,贡于京师。又在郊外饯行,并用财物资助他们。于是人人都能励志学习,风俗大为改观。有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礼数甚缺,被堂弟诉告到公堂。彦光没有对他问罪,而带着他到州学,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在这时候,庙里有韩伯瑜被母亲杖打而不觉疼,于是为母亲没有力气而悲伤,就对着母亲悲泣的画像。于是焦通感悟了,既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教训了一通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焦通改正错误,行为规矩,最终成为善士。‎ ‎7.(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答案】①B ②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第一小题“至公也”中的“至”的本义是动词“到”和副词“最、极”;本句从语法结构上来讲,“至”是修饰“公”,那自然应是副词,这就排除了其他三项,AD都是动词,C是连词;另外可以联系前后的语境进行分析,前面说尧和舜自己有儿子却把王位传给外人,紧跟着“至公也”对他们进行了评价,“他们最公正了”,故可以选出答案。第二小题中的“忍”的本义是“忍耐”,先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可以排除A项,回归文本即可知道,前面说腹拒绝秦惠王的好意,杀了自己的儿子,紧跟着文章中又说“子,人之所私也”,意思是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其中“私”在“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学过),“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这句话是评价腹大公无私,他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那自然不能把“忍”解释为“忍耐、容忍”‎ ‎,故排除AB两项,从CD两项的比较中,自然C项更符合句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比如本题中的第一小题中的“至”,‎ 因其在句中是修饰后面的“公”,“公”意思是“公正”,而“公正”是形容词,故“至”应解释为副词,‎ 这就可以排除其他三项。还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 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比如第二小问中的“忍”,如不看文章,似乎哪个词义都合适,但回归文本即可发 现问题,腹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故“忍”肯定不是“忍耐、容忍”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午非子之子邪 ‎ 君知其难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 D.伤人者刑 ‎ ‎ 后遂无问津者 同予者何人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A项中的“其”就可以从它在句中位置上进行区分。“其”放在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首,一般是 语气词,表反问或表猜测;“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是语气词,一般表商量或者命令的语气,“吾 其还也”中表商量,“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表命令,“一定”;“其”放在句中的其他位置,‎ 一般是代词。依据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其他几项,“之”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就相当于今天的“的”,‎ ‎“遂”放在动词的前面,自然是副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 ‎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借助选择的形式来考查翻译。这与直接要求翻译的做法差不多。首先浏览句子,找得分点,也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式,然后回归文本,利用上下文和个人的文言积累,看选项中对这些关键性的东西解释准不准。“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君问”“可”“非……也”;回归文本,先要找到“君问”的内容,可以发现前面“晋平公”是问祁黄羊谁可以担任南阳的县令,故此处的“可”应理解为“可以、适合”;“非……也”是否定判断句,意思是“不是问我的仇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的B项就属于曲解实词的意思。‎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的“烛”是名词做动词,“行其德”省略主语“日月四时”。‎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答案】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腹——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题干中说“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那么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者各自所做的事,然后就事情本身来概括人物的特点。晋平公在文中的表现有,一开始先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当祁黄羊给出建议并给出解释之后,他“遂用之”,这里就可以看出为君者的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的美德;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人才的时候,一开始推荐的是自己的仇人,他的解释是“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后来推荐自己的儿子,他的解释是“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从两次回答及其做法可以看出,他的推荐完全是出于公心;腹,当秦惠王念其年长又没有其他的儿子想要赦免其子死罪的时候,腹的反应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最后是“而遂杀之”,这里可以体现出其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的美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现代文中的做法一致。人物的塑造主要有两大方法,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侧面衬托就是借助环境和他人对主人公进行衬托。本题问的是三个人物在“处事为人”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求使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这就加大了难度。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这三个人所做的是事,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别人的评价是什么。比如祁黄羊,他做的事就是向君王推荐人才,他推荐的依据就是“可”,国人和孔子分别给出评价,结合这些内容,就可以概括出其特点。‎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 曰:“善哉!”‎ ‎【答案】(1)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2)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3)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三句的意思,然后要回归文本,找到这三句话所在的语境,最后才能判断这三个“善”字所指向的对象。这三个“善”字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是孔子说的“善”,因其后面紧跟着就解释原因了;另外两个“善”就要仔细理解前后的句子,看前后语境中出现的对象有几人,他们的做法如何。‎ ‎【参考译文】 ‎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 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黄享,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黄享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8.(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 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合乎语境。需要注意的是,‎ 此题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因为题中所要解释的实词,都具有多种意义;若只是就句论句,很容易做错。因 此必须代入原文语境,结合上下文仔细考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 B.是故智者为之谋 ‎ 置杯焉则胶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 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则”都作副词,都相当于“就”。B项的“为”‎ 虽都作介词,但前者相当于“给、替”;‎ 后者相当于“被”。C项的“之”,虽都作助词,但前者是定语的标志,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的“乃”,‎ 虽都作副词,但前者相当于“才”,后者相当于“就”。‎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既注意该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主 要指该虚词前后的词性),又注意结合全句大意进行分析。比如,A项的“则”字,两句中都作其后动词 的状语,意思都相当于“就”。B项的“谋”虽然在两句中的位置相似,但表意不同。C项中的“之”,在 第一句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在第二句中虽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但定语却在中心词的后边。D项中的 ‎“乃”,第一句中,“炊者皆熟”是“将乃就食”的条件,“乃”相当于“才”;在而第二句中,“乃”‎ 字用在“夜驰”之前作状语,相当于“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断句题的关键在弄清句子大意。因此解答前务必先通读一遍,明白其大致意思,然后在 其中寻找带标志性的词语,或者依靠寻找动词,确定该动词的主语宾语或补语,同时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 文学文化常识。一般来说,或补语后要断句,有时,动词的结果如果已完成,该动词之后也可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错误在于,同文本“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 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陈,臣 不敢将。’”的意思不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对各选项表述作仔细审读,努力核对 是否有错误。一般来说,尤其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无时空错位、张冠李戴、臆断有无、无中生有等错误。‎ 本文是议论文,特别要注意对原文的理解有误错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答案】(1)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身上,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 ‎(关键词:社稷、一、不臣、应,全句大意)(2)士兵并不是喜欢送死,高兴负伤,而是做将领的能够了 解士卒寒暑饥饱的详细情况,士卒才愿尽死力相报效。(关键词:好死、乐伤、为、审,省略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 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 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第(1)句,“社稷”“不臣”是古代专用词,今天已不 常用。‎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式如何?”‎ 太公说:“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命令他说:‘国家安危全靠将军,现在某国背叛,望将军率军征讨。’‎ ‎“主将接受了任命,国君就命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钴龟甲,择吉日,授给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太庙门,面向北站着。国君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把钺柄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 又亲自拿起斧柄,把斧的刃部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见敌虚弱就前进,见敌坚强就停止,不要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拚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 ‎“主将接受任命后,再拜并回答说:‘据我所知,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专意地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你允许我照上面的话去做!你不允许,我就不敢担任主将。’国君允许了他,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临敌决战,意志统一。这样,就能使有知谋的人都为他策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9.(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的“渝”在这里是“改变”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文言实词的四选一客观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 其是否与上下文意思吻合。题中,将A.C.D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都能通顺理解原文;但若把B项的“违 背”之意代入原文,仅看此句似乎可以,但结合上文“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一句中的“渝”‎ 分析,就立 即知道其错误了。‎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题中,B项两句中的的“乎”都作介词,表示处所,相当于 ‎“于”。‎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辨析文言虚词的试题,可将语法分析和句子大意结合起来。所谓语法分析,即根据 该文言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分析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比如题中,A项的“以”在前句中,前后都是动 词或动词短语,故知其为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在后句中,前是副词,后有动词“出”,联系句意,‎ 可知其作介词,相当于“用、凭借”。照此分析,可知C项的“于”,虽都作介词,但在前句中相当于“比”;‎ 在后句中相当于“向”。D项的“而”虽都作连词,但在前句表顺承,在后句表转折。‎ ‎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答案】(1)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2)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第(1)句中,“患”是“担心、忧虑”之意;“骥”即良马;“颜”是人名,即孔子的弟子颜渊(这是个难点,可根据“颜之徒”揣测出“颜”是人名,然后再联想到孔子弟子颜渊)。第(2)句中的“累”是“积累”之意;“匪”同“非”(这里也要注意识别通假字);“济”是“成功、到达”之意。‎ ‎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答案】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读懂全文大意,然后抓住“目标、态度、方法”三个词,在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干中“目标、态度、方法”三个词,确定它们在文本中的答题区间,然后再筛选归纳。在文本中,答题区间应确定为:自“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之后起,到“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结束。其中,“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等语主要讲目标;“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等语主要讲态度;“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等语主要讲方法。‎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 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题文字虽来自课外,但好在对其中所讲人物屈原并不陌生,而且,学过的课文《报任安书》‎ 中也有类似语句,比如各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一语,可为“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 八篇”断句。至于剩下部分,可先找出其中动词,再根据其主语,特别是宾语或补语的情况断句。‎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被郡中推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不久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 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 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 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