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定远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1. 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B. 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C. 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 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一项是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 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D.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对指定内容进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结合文中重要语句,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逐一认真分析选项中所提供的诗句或名言,看所写内容是否与作者观点一致,再作出选择。本题要求选“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原文中作者认为“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A项,语句大意是:天下(国家)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表达的是责任与担当精神。‎ B项,写的是刘邦荣归故里的自豪。‎ C项,语句大意是:总是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表达的是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报国情怀。‎ D项,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由此可见,ACD三项都能体现“家国情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中“在人们的意识里”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中说“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扩大了范围;另外,“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或”应为“和”字。‎ C项因果倒置,原文第三段表述为“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D项中“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表述绝对化,文末表述为“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表述正确的一项。‎ A项有误,从原文第五段“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的表述可知,选项偷换了概念,“将对国的情意”应为“将对家的情意”。‎ B项表述范围不当,据原文第五段可知,“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应为“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D项中“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错误,文未表述为“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整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网络自制剧的观众是二三线城市的,尤其是小城市的女青年,大城市反而并不是最主流的,因为很忙,每天就那点时间。”2017年12月27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电影电视评论周的论坛上,谈到网络自制剧中影视剧的观众时,爱奇艺副总裁陈潇这样说。‎ 从2015年的459部上升到2017年的787部,网络自制剧数量迅猛增长,已经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成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自制剧播放流量从2015年的317亿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1147亿人次,如此巨大的流量,使网络自制剧的投资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所有因素使网络自制剧在创作质量方面已经产生了向精品化拓展的趋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卫这样说。‎ ‎(摘编自《网络自制剧改变大众娱乐方式》)‎ 材料二:‎ ‎(摘编自速途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诸多问题:一、剧情抄袭严重。我国近些年所产出的网络自制剧数量猛增,但大部分所表现的内容情节简单,剧情单一,真正原创的剧目很少。如果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中国制造”都是在刻意地翻版与抄袭,其实这样对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极其不利,虽然收视率不错,但也仅仅是虚假的繁荣,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二、题材单一,同质化明显。我国的网络自制剧以都市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所讲的都是年轻人或者白领之间发生的戏剧故事或言情故事,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和上班族。这样一来,影片的受众面相对窄小,对自制剧本身的发展不利。三、制作粗糙,艺术性不高。就我国已经播出的网络自制剧来看,大多规模较小,制作粗糙,是典型的快餐式影片,毫无艺术性可言。国产网络剧,外形包装简单,故事性较差,内容多以恶搞、吐槽、搞笑为卖点,没有深度,吸引力差。‎ ‎(摘编自张超然《我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弊端以及未来前景》)‎ 材料四:‎ 我国电影界将按照十九大的精神指引,在三个方面着力工作:一是“树三讲”“去三俗”,要树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二是强化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精神。三是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开启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网络自制剧要承担起同样的责任,仍需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首先,作为视频网站,要懂得珍惜。作为一种新媒体,视频网站当然应该根据网民需求播出各种风格的剧目。但如何保证剧集不“三俗”,而且“信达雅”,则需要下一番功夫。在剧目选择上,固然要尊重观众需求,但决不能违反创作原则顾此失彼。不考虑观众需求可能会失去观众,但一味迎合观众,忽视导向责任,则有悖艺术精神。而在观众需求与有关规定之间,也并非找不到切合点。其次,作为网站经营者以及其他相关制作单位,应当多拍一些内容健康、质量上乘的网络自制剧,内容、题材、剧本、制作、演员演技等环节做得到位,是网络自制剧生存发展的根本。‎ ‎(摘编自黄海贝《网络自制剧:开启中国影视产业新征程》)‎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潇认为,网络自制剧最主流的观众是二三线城市的尤其是小城市的女青年,因为她们相对来说闲暇时间多一点。‎ B. 根据调查,“有喜欢的演员”只占“影响受众选择网络自制剧的原因”的38.9%,这表明网络自制剧无须注重明星效应。‎ C. 我国的网络自制剧题材单一,以都市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同质化明显,这对自制剧本身的发展很不利。‎ D. 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新媒体,应着力“三讲”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三俗”,开启中国影视产业新征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网络自制剧数量迅猛增长和播放流量上升,表明自制剧成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 B. 从材料二看,大多数观众会选择内容有趣、剧情吸引人的情景喜剧和青春偶像剧,也有人选择制作精良的剧集。‎ C. 材料三说明缺乏原创内容、受众群体狭小、质量不过关等因素限制了我国网络自制剧的良性发展。‎ D.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如果能保证剧集不“三俗”,不违反创作原则,质量上乘,网络自制剧是能够强大起来的。‎ ‎6. 对于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的诸多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解决?‎ ‎【答案】4. B 5. A ‎ ‎6. 注重原创,着力打造精品,走特色精品之路。丰富题材,扩大受众群体,注重剧集质量。尊重观众,有限度地符合观众口味和要求。精选剧本,精良制作,注重艺术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网络自制剧无须注重明星效应”不对。材料二图2中所列出的数据,都是“影响受众选择网络自制剧的原凶”,都应引起网络自制剧制作者的重视。故本题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说“从2015年的459部上升到2017年的787部,网络自制剧数量迅猛增长,已经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成了改变大众娱乐方式的一种‘新常态”’,而“播放流量上升”并不说明这个问题。故本题选A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怎样解决对于材料三中“我国网络自制剧面临的诸多问题”,这要结合面临的问题对症分析解决。材料三说:“一、剧情抄袭严重。我国近些年所产出的网络自制剧数量猛增,但大部分所表现的内容情节简单,剧情单一,真正原创的剧目很少。”针对抄袭严重的现状,我们可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抄袭,加强原创,着力打造精品,走特色精品之路。“二、题材单一,同质化明显。我国的网络自制剧以都市爱情、青春男女题材为主,所讲的都是年轻人或者白领之间发生的戏剧故事或言情故事,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和上班族。”针对这种“影片的受众面相对窄小”的现象,可以扩大题材,增加受众,注重剧集质量,有限度地符合观众口味和要求。。“三、制作粗糙,艺术性不高。……毫无艺术性可言。国产网络剧,外形包装简单,故事性较差,内容多以恶搞、吐槽、搞笑为卖点,”针对这种“没有深度,吸引力差”的快餐式影片,可以在创作质量方面向精品化发展,精选剧本,精良制作,注重艺术性。。总之,要找到问题再有针对性第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襟胸怀 ‎【美】贾莱斯·凯瑟·莱斯特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我的姨妈贝蒂一讲起她的故事,总是用这句话开头。那时,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 贝蒂姨妈完全有理由憎恨内战——南北战争。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 ‎9月下旬的一个热天,贝蒂家从前的奴隶郎纳来到贝蒂家,告诉她一件奇怪的事。他在查看离范·米特家半英里处的一家农舍的空房子时,听到屋里有人的低声呻吟声。他随着呻吟声来到阁楼上,发现那里有一名受伤的联邦政府士兵,在他的身边还放着一支步枪。‎ 贝蒂姨妈跟我讲起她第一次看到那个身穿污泥斑斑的蓝军服、长着胡子的人时,她总是说:“我简直就像是步入了一场噩梦之中;令人作呕的可怕的绷带,吓人的血腥气味。孩子,那就是战争的真实写照:没有军号,没有战旗,只有痛苦和污秽,无可救药与死亡。”‎ 贝蒂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她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她很清楚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是,她也明白自己不会那么做。她是这样向我解释的:“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由于贝蒂的精心护理和照料,重新点燃了亨利·比德尔身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火花。‎ 当比德尔的体力有所恢复时,他给贝蒂讲起他在弗蒙特州韦斯·菲尔德的妻子和儿女。当贝蒂讲起她的两个兄弟和丈夫詹姆斯的情况时,比德尔也仔细地倾听着。‎ 在山谷地带,10月的夜晚变得越来越冷。骤降的气温加剧了比德尔伤口的感染。在一个黑夜里,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但在第二天,比德尔发起高烧来。贝蒂明白她必须求人帮助,否则他就会死去,所以她就去找她的私人医生、多年朋友——格雷厄姆·奥斯本。奥斯本医生仔细地为比德尔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几乎没什么希望了,除非能弄得到合适的药品。”“那好,”贝蒂说,“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 医生惊讶地看着她说:“你简直是疯了!联邦政府军的司令部在二十英里之外。即使你去了,他们也决不会相信你的话。”“我要带上证据,”贝蒂说着,从阁楼上取下一份血迹斑斑的、上面盖有战时统帅部官方大印的证件,“这是他最后一次晋升的记录,我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就一定会相信的。”‎ 当她终于赶到哈珀斯渡口并找到联邦军司令官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史蒂文生将军听了她的叙述,仍不相信她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接到比德尔阵亡的消息。”‎ ‎“他还活着,”贝蒂坚持说,“但是如果他得不到清单上的这些药品,他就活不了多久了。”‎ ‎“好吧,”将军最后说,“我不想为了搞清这件事,而拿一个巡逻队的生命去冒险。”他转向一个下级军官说,“你负责让范·米特太太得到这些药品。”他并不怎么理会贝蒂的感谢,却说道,“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 有了贝蒂带回的药品,奥斯本医生将比德尔从垂危中拯救出来。“我不能再这样连累你了,”比德尔对贝蒂说,“我现在身体状况已经够棒了,可以走了。” 于是他们安排由贝蒂的朋友萨姆先生用他的运货马车送比德尔回驻守在哈珀斯渡口的联邦政府军司令部。‎ 比德尔被送往华盛顿。在那里,他把自己的经历向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作了汇报。斯坦顿给贝蒂写了一封感谢信,并签署了一项命令,要求把詹姆斯·范·米特从战俘营中释放出来。‎ 有关文件记载,有个叫做詹姆斯·范·米特的曾经被送到俄亥俄州的一个战俘营。可是,当那些衣衫褴褛的俘虏们被带到贝蒂面前时,詹姆斯却不在其中。接着又查了几个战俘营,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后来,在特拉华堡,在靠近一排战俘的末尾处,一个高个子的士兵从队伍中走出来,蹒跚着扑向贝蒂的怀里。贝蒂拥抱着他,泪流满面。‎ 亨利·比德尔拄着拐杖站在一旁,此时,只见他正悄然垂泪……‎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发现比德尔的郎纳,到医治他的贝蒂、奥斯本,再到送比德尔回联邦政府军的萨姆,作者安排多人救助,突显事件复杂艰险。‎ B. 作者笔下战争生活的选取有独特的视角,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只有不同战争立场中的人们的相互救助,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C. “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从贝蒂姨妈的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 D. 小说开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描写贝蒂姨妈救比德尔的经过,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曲折。‎ ‎8. 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9.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贝蒂姨妈是一个美丽善良,聪明勇敢,厌恶战争,坚定果敢,胸襟开阔,在战争中救助敌人,最终解救了自己丈夫的普通妇女形象。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侧面烘托有史蒂文生将军赞其勇敢以及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写感谢信,签署释放詹姆斯的命令等。 ‎ ‎9. 小说的主旨是:对人性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罪恶的控诉。①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贝蒂的兄弟在战争中一死一被俘,丈夫被俘,面对受伤的敌人她给予的是帮助而非仇恨。②在情节安排上,文章没有将镜头过多集中在战火和战争带来的苦痛上,而是彰显出不同立场下人们之间的关爱。③在社会环境的描写上,帮助比德尔的人有郎纳、贝蒂、奥斯本和萨姆;而帮助贝蒂的有两位将军和比德尔,凸显战争中美好人性的力量,强调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期盼是所有人们的愿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突显事件复杂艰险”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应是凸显人性之美。B项,“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错误,选项表述绝对化,如“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C项,“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贝蒂姨妈的这一句应是表现出普通百姓在战火中的惺惺相惜,贝蒂姨妈看到这位受伤的联邦政府军官想到自己的丈夫,对对方生发同情之感。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以及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同时分析使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本题中,考生先要答出贝蒂姨妈的特点,然后再答出塑造贝蒂姨妈所使用的手法。首先给贝蒂姨妈定位,即“她是什么人”,从文中来看,贝蒂姨妈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然后依据贝蒂姨妈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人的衬托概括其特点,如“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可以看出贝蒂姨妈的美丽漂亮;如贝蒂姨妈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并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按理说她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这表现出贝蒂姨妈的善良;如“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表现出贝蒂姨妈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如“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这表现出她做事的果断勇敢;贝蒂姨妈救助了敌人,最终解救了自己丈夫,既表现出贝蒂姨妈胸襟的开阔,也表现出她的聪明勇敢。根据这些内容概括贝蒂姨妈的形象即可。回答塑造手法时要主要使用术语,如本文在刻画贝蒂姨妈这个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语言、动作等,还有侧面烘托,如史蒂文生将军赞美她“勇敢”,如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写感谢信,并签署释放詹姆斯的命令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先根据题干中的英文以及文章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来概括小说的主旨,再看后文的情节是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的。小说的主旨主要借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展示,本文的主人公是贝蒂姨妈,所讲述的是贝蒂姨妈在战争中的经历,如贝蒂姨妈的兄弟一死一被俘,她的丈夫被俘,这些展示出战争的罪恶,而贝蒂姨妈说“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可以说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经历这样遭遇的贝蒂姨妈遇到受伤的敌人时依然给予帮助,而不是仇恨,这展示出人性之美以及对爱的珍视、对和平的渴望。题干中“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一引文在小说开头,下文展开的情节充分展示了这要内容,如贝蒂姨妈救助受伤的敌人,如被贝蒂姨妈感动的两位将军以及受伤者比德尔做出的反应,这些都彰显了战争中美好人性的力量,可以看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应是所有人的期盼;同时开头虽说诅咒战争,但下文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战火以及战争的苦痛上。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贝蒂形象要从贝蒂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与贝蒂相关的情节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丁瑄,不知何许人。正统间为御史。初,福建多矿盗,命御史柳华捕之。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沙县佃人邓茂七为甲长。其俗佃人输租外,例馈田主。茂七倡其党令毋馈,而田主自往受粟。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上官闻,遣军三百捕之。被杀伤几尽,巡检及知县并遇害。茂七遂大剽略,伪称“铲平王”,设官属。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先后被杀。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十三年四月,茂七围延平。刷卷御史张海登城抚谕。贼诉乞贳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为良民。海以闻。命瑄往招讨,以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大军继其后。瑄既至,先令人赍敕往抚。茂七不肯降,瑄驰赴沙县图之。贼首林宗政等万余人攻后坪,欲立寨。瑄令通判倪冕等率众先据要害,而身与都指挥雍埜等邀其归路,斩贼二百余级,获其渠陈阿岩。‎ 明年二月,瑄诱贼复攻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贼大败,遁走,指挥刘福追之,遂斩茂七,招胁从复业。未几,复擒其党林子得等。尤溪贼首郑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楷之监大军讨贼也,至建宁顿不进,日置酒赋诗为乐。闻瑄破贼,则驰至延平攘其功。瑄被胁依违具奏。福不能平,诉之。诏责瑄具状。楷等皆获罪。瑄有功不问,功亦竟不录。茂七虽死,其从子伯孙等复炽。朝廷更遣陈懋等以大军讨,瑄乃还朝。景泰初,出为广东副使,卒。‎ ‎10. 下列对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B.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C.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D.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从秦朝开始,御史是专门统帅全国军事的长官。‎ B. 保甲制度是旧时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C. “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指皇帝的诏书。如“敕书”是指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D.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汉语中表死的词语还有“不禄”“崩”“薨”“缢”“殂”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茂七反抗官府。沙县佃户邓茂七杀死弓箭手数人后,官府又派士兵三百人追捕他,这些人也几乎全被他杀死打伤。‎ B. 张海招抚失败。朝廷派刷卷御史张海前去招抚,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而使得这次招抚失败。‎ C. 丁瑄临危受命。他先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对邓茂七进行招降,失败后,他赶往沙县制定了讨贼攻略,并最终捕获寇贼的首领陈阿岩。‎ D. 张锴窃取功劳。张锴到建宁后,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听说丁瑄攻破贼寇,就急奔到延平窃取功劳,胁迫丁瑄写了奏章。‎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2)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 豪强之人做甲长,(各村)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2)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郑永祖贼寇),活捉了郑永祖,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溃逃四散。‎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句中“贿王振”是“得迁”的原因,“得迁”的职务是“左布政使”,句子不要断开,排除ABD。故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题详解】‎ 试题解析:此题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A 项,监督非统帅。故选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题详解】‎ 试题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B项,“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错,原文“海以闻”,是“张海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朝廷未能同意。故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题详解】‎ 试题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甲”是“兵甲”;“择”是“选择”;“置”是“准备”;“巡徼”是“巡视”之意。第(2)句中的“邀击”指“截击”;“擒”指“活捉”;“溃散”指“溃逃四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丁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正统年间做御史。当初,福建多矿盗,(朝廷)命令御史柳华抓捕这些人。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并让他们)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沙县的佃农邓茂七担任甲长。当地的习俗(规定)佃农在交租外,照例须馈赠田主。邓茂七告诉他的党徒们让他们不要馈赠田主,而(让)田主自己前来接受粟米。田主投诉到县里,县里下令逮捕邓茂七,(而邓茂七)不去(县里)。(于是县里)下令巡检(亲自来)追捕(他),邓茂七杀了几个弓兵。上级官府听说了,派遣三百军士抓捕他。(但是派来的人)被(他)杀伤殆尽,巡检以及知县都一起遇害。邓茂七于是大肆劫掠,伪称为“铲平王”,设置官属,党徒几万人,攻陷了二十多县。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人先后被杀。当时福建参政交阯县人宋新,贿赂王振得以升任左布政使,侵夺牟利贪渎凶恶,百姓不能忍受,很多人都一起跟他们作乱。东南地区骚动不宁。‎ 正统十三年四月,邓茂七围攻延平。刷卷(元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御史张海登上城墙安抚晓喻。贼人请求免死,免三年徭役,就解散做良民。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朝廷)命丁瑄前往招安,命令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率领)大军跟在他后面。丁瑄到了以后,先令人送诏令前往安抚。邓茂七不肯投降,丁瑄骑快马赶赴沙县谋划此事。贼首林宗政等一万多人攻打后坪,想立寨(据守)。丁瑄令通判倪冕等人率部队先占据要害之处,而自己亲自与都指挥雍埜等人截住贼兵的归路,斩杀了二百多贼人,抓获他们的大首领陈阿岩。‎ 第二年二月,丁瑄诱使贼兵再一次攻打延平,(他亲自)率领众军分道冲击。贼兵大败逃跑了,指挥刘福追击他们,于是杀了邓茂七,招抚那些胁从人员恢复原业。不久,又擒住了他们的党徒林子得等人。尤溪的贼首郑永祖率领四千人攻打延平。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他们),活捉了他们,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就溃散了。‎ 张楷监领大军讨伐贼兵的时候,到达建宁后停顿不前,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听说丁瑄打败了贼兵,就骑快马到延平抢夺功劳。丁瑄被他胁迫就按照他的意见奏告朝廷。刘福愤愤不能平,就投诉了(此事)。诏令要求丁瑄(如实)奏告此事。张楷等人都获罪。丁瑄(因为)有功不予问罪,最后(他的)功劳也不予记录(奖励)。邓茂七虽然死了,他的侄子邓伯孙等人又气焰嚣张。朝廷又派陈懋等人率大军讨伐,丁瑄于是回朝。景泰初年,出京担任广东副使,(在任上)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4. 下列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B. 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C. 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D. “新堤路”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15.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C 15. (1)对山水美景赞美喜爱(2)“老合投闲”自嘲,隐含报国无门的苦闷无奈(3)期待偃湖早日筑成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这三句都是描写山势,本是静景,但此处以“驰”“回旋”“欲东”等词语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的奇伟,并非是“动景与静景结合”。故选C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然后结合词的标题、题材、词中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从词中所写之景来看,词主要写灵山之景,重点突出灵山的“雄”和“雅”,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词人对灵山山水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从词中流露情感的句子来看,“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意思是说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语言诙谐,略带自嘲,隐含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无奈。词最后说“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韩翃《宿石邑山中》“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两句以浮云侧面衬托山之高;李白《蜀道难》首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他物侧面衬托山势之高,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声色并茂,有动有静,对仗工整,可谓佳句。‎ ‎(3)《赤壁赋》中写出不争名夺利,遵循自然法则,任其自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2)风急天高猿啸哀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3)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鹤、猱、度、援、啸、渚、毫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私家园林有两个体系:商人园林和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和扬州的商人园林______________,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 )。‎ 园林的“园”繁体是“園”。“園”是______________的象形:“園”据童寯先生说,“口”是围墙;“土”‎ 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園”______________地表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更表现了一种内心生活。‎ 也许是由于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______________,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按照艺术感觉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迥然不同 地地道道 惟妙惟肖 气象万千 B. 迥然不同 彻头彻尾 力透纸背 气象万千 C. 截然不同 地地道道 力透纸背 云蒸霞蔚 D. 截然不同 彻头彻尾 惟妙惟肖 云蒸霞蔚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锐。‎ B. 也许出于农业文明之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C.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D. 绝对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重要的 B. 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C. 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递出来 D. 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至关重要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两个派系,不可能毫无共同之处,因此,此处应选“迥然不同”。第二处,“地地道道”形容真正的,够标准的,是中性词。“彻头彻尾”指从头到尾,全部,是“十足”的意思,是贬义词。此处不含贬义,应选“地地道道”。 第三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此处表示“園”字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现实生活,没有涉及书法与诗文的内容,应选“惟妙惟肖”。第四处,“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云蒸霞蔚”指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由下文的“从季节入手”“春夏秋冬”可以看出,此处应选“气象万千”。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也许是由于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经辨析知这个句子主要有一处语病:一是本句结构混乱,其中“由于……缘故”句式杂糅。然后要对选项一一辨析,本题A项,“有……敏锐”搭配不当;B项,“出于……之故”句式杂糅。D项,“绝对是……”判断程度不当。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要求补写的是选文第一段的结尾句,结尾句一般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先联系上文括号前的句子“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可推知这一句应是以“重要的是……”开头,然后要对选项的句子一一进行分析。这样的话,AD两项句式与前面的“并不重要”不对应,可排除掉。C项,“把”字句不如常式句与上下文衔接更为协调。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②“高足”改为“弟子” ③“垂念”改为“感念” ④“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⑤“希望”改为“祝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题,题干指出语段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要求“找出并做修改”。通读语段,莘莘学子: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我”是一个学生,可改为“学子”。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弟子”;垂念:敬辞。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感念”;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用此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略尽绵薄”;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这里“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显然是祝福的话,可改为“祝愿”。‎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的得体,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21.某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晚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报幕,在朗诵《岳阳楼记》之前,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要求:所写内容与《岳阳楼记》密切相关,衔接自然,至少引用《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字数80~110。‎ ‎【答案】示例:文以人传,人以文传,一篇《岳阳楼记》使范仲淹不朽。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心怀天下,他登临巍巍岳阳楼,放眼八百里洞庭,道出了震撼古今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古文朗诵——《岳阳楼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在朗诵《岳阳楼记》之前,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所写内容与《岳阳楼记》密切相关,衔接自然,至少引用《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字数80〜110”。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报幕词,报幕词是在晚会、联欢会等大型联欢活动中,主持人把即将呈现的节目,恰到好处引出的关键性词语。要求朗朗上口,有文采。本题中的报幕词,要引出的是《岳阳楼记》的朗诵,可以从文章内容、作者范仲淹角度入手组织内容,注意至少引用《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字数限制在80〜110之间。‎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喜欢使用“我还有……”的句式跟自己对话,想一想,你一定也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艰难和困境,这时候,我们也不妨想一想:我还有什么?岁月,青春,理想;健壮的身体,珍爱的家人,无数的朋友……‎ 请以“我还有 ”写一篇文章。题目自己填空后形成。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还有一个梦想 初夏的清晨,阳光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从窗帘的缝隙里钻了进来,轻轻拨动我的眼睑,亲吻着我的脸颊,一股暖意瞬间传遍全身,迫不及待地叫醒还未起床的我。睡眼惺松的我站在窗前,打开窗户,尽情呼吸着窗外飘入的新鲜空气。看着娇弱的阳光照射在眼前的一幢幢高楼上,高楼即刻映射出淡淡的桔色的光环,一层一层慢慢地散布开来,显得格外的美丽。‎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当然我也不能例外。有人想成为数学家象华罗庚那样,在数学领域开创出新天地,有的人想成文学家鲁逊先生那样,在中国的文学界闯出一番事……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从小妈妈就教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再伟大的人物也是老师辛勤培育出来的,老师是神圣的,伟大的。是老师,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教育成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是老师,把一个贪玩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勤奋好学,力求上进的好学生。如果把学生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花朵,那老师就是一位辛勤的园丁,老师为祖国的花朵修枝剪叶,施肥除草,使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我听着听着,就幻想自己成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小朋友们上课……‎ 后来,我上学了,每天来到学校,看到老师见到同学们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时,感到无比的高兴;看到他们和我们在一起玩耍;看到他们通过辛勤的工作,谆谆的教诲,让我们学会了各种文化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并且有成就感的的事情啊!‎ 我非常敬佩我们的老师,更坚定了长大了要做一名老师的梦想,但是我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想,想要实现我的梦想就要努力学习,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还要多读课外书,同时也要更好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还要向我们的老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争取长大了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如今我的梦想已放飞,从现在起,我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超越自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记住“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道理!让我们敞开雪白的翅膀,飞向梦想的蓝天。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小梦想,编织成一个大梦想——中国梦。梦想是个人的,理想是大家的,只要坚持,永不放弃,就能放飞梦想,实现理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还有 ”。横线上可以在提示语中的“青春,理想;健壮的身体,珍爱的家人,无数的朋友……”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也可以另行想一个词语,比如勇敢、坚强等等,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论选择那个词语,都要注意记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我还有理想”,从题目来看适合写记叙文,或者散文。写作重点放在后面补写的内容上,“我还有理想”写作重点放在“理想”上。具体作文时,要写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通过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我”我失去了什么,这些失去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有什么意义,虽然失去的东西对我很重要,但是没关系,我还有理想。半命题作文,拿到命题后,要想一想,自己最想写的是什么,写出来可以反映什么主题,所反映的主题是否积极向上。这样,思考周全之后再将题目补全,最后落笔成文。不论横线上填写什么词语,作文时都要注意写作选材,作文的选材最好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说真话抒真情。‎ ‎【点睛】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半命题作文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一是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二是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三是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