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2017-0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2017-02)

‎2016—2017学年下学期2015级 第一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 赵树义 ‎ 有史以来,酒似乎天生就是文字的酵母,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与酒有关的文字自然也多。宋人众多的酒文字中,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酿酒工艺的专著,从酿酒专业的角度看,这部书便是最早的教科书了。《北山酒经》全面总结了历代的酿酒理论,论述了制曲和酿酒技术,并收录十余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在我国古代酿酒史上,堪称最具专业水准,也最具实践指导价值的,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汾酒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所记绘制的,这幅图完整再现了宋人的制酒工序,与前代相比,改进最大的地方是煮酒环节。正是掌握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明显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一部实用教科书,《酒谱》则是一部酒文化大全。《酒谱》由宋人窦革编著完成,全书对北宋之前的酒文化进行了详尽汇集,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酒谱》认为,在当时所有可流通的酒中,惟有杏花村酿造的干酢酒被大家公认为上品,可见杏花村在酒业中的霸主地位。‎ ‎ 酒文化在宋代被上升到学术高度。欧阳修自称“醉翁”,他任滁州太守时作的《醉翁亭记》,堪称酒文中最出类拔萃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千古流传,说的是酒事,更是人事。‎ ‎ 尤其多才多艺的苏轼还会酿酒。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被贬湖州时,朋友贾耘老送苏轼一瓶好酒,苏轼独饮一杯便“醺然径醉”。不过,苏轼酒量虽小,酒性却豪放,贬谪期间,常“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除了喝酒喝到半夜三更外,还经常跑到田间河边向农夫渔夫请教酿酒的事,还亲自试造过蜜柑酒、松酒、桂酒等等。喝酒有心得,酿酒也有心得,苏轼便写了一篇《酒经》,寥寥数百字,从制饼曲到酿酒,无不备述,内容竟与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极相似。‎ ‎ 关于醉酒,古人也是有说法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酒作用于人体的解释,《酒谱》称:“凡酒气独胜而气劣,脾不能化,则发于四肢而为热,厥甚则为酒醉。”另一种认识则是从病理入手的:“酒味辛甘,温酿米麦之精华而成之者也,至精纯阳,故能经络路而入辏理。酒饮入口,未尝赏停留,遍循百脉,是以醉后气息必粗,瘢痕必赤。能饮者多至斗石而不辞,使者停留胃中,胃之量岂能容受如许哉?”这些解释显然是理智型的。还有一种解释则是直觉型的,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苏东坡是智者,似乎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此状态高妙,如此才能“把酒问青天”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题跋中称自己是在“大醉”中“作此篇”的,此大醉显然是有所保留的。李时珍也深知酒醉之妙,他说:“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醉到有趣,自是境界,此时方有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事做出来,如果烂醉如泥,即使才华万丈,怕也是死狗扶不到墙上了。‎ ‎ 清朝大臣翁同酥曾手书一副对联:“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前一句出自苏东坡《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后一句取自苏东坡《丰县朱陈村嫁娶图》。苏东坡一生与山西似无交集,却为杏花村造出如此美句,可见杏花村影响之远。‎ ‎(节选自“网易新闻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最早的教科书,其内容是讲酿酒工艺的,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 ‎ B.汾酒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完整再现了宋人的制酒工序,这幅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绘制而成。‎ ‎ C.相对于实用的《北山酒经》而言,《酒谱》在酒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更加突出,全书关于北宋之前的酒文化的资料翔实。‎ ‎ D.宋代以前,中国白酒都还是低度酒,因为宋代改变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大幅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他是借饮酒乃至醉酒来表达内心的“山水之乐”。‎ ‎ B.苏轼酿酒也有心得,其一篇文字不多的《酒经》,对酿酒的各个环节,记述都很详尽,对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 C.李时珍强调微醉方得酒醉之妙。醉到有趣,自是境界,这种微醉的程度有助于展示饮酒者敏捷的才思、过人的才华。‎ ‎ D.从有关酿酒的典籍和苏轼相关诗文的记述来看,杏花村在当时的酒业是非常出名的,影响深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酒文化涵盖很广,不仅指关于酒的酿制的工艺,也指与酒相关的文艺作品;甚至关于醉酒的种种说法也属于酒文化。‎ ‎ B.对醉酒的解释,理智型从酒作用于人体以及病理的角度指出了饮酒对脾胃等脏器的损伤作用,这和现代医学观点不谋而合。‎ ‎ C.对醉酒的解释,直觉型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比如:陈后主《独酌谣》所云“……三酌意不畅,……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宵”就是如此。‎ ‎ D.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酒量很小的苏轼偏偏“把盏欢意足”,且常饮常醉,醉后诗兴盎然,成就了不少诗词篇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 ‎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39年,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由于社会动荡,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在燕园正式学习。那一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 《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胡适是学界大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与周汝昌倾心交谈,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这使得他有便利致力于“红学研究”。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出版,这是一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在这部巨著中,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实证工作,明确地提出了《红楼梦》研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 ‎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 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周汝昌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的,乃至于被批判的。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 ‎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A.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 B.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师”的影响,如他提出的 “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个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 ‎ C.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 D.“相关链接”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周汝昌见解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人们对此有争议也有合理的一面。‎ ‎5.如何理解文末“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4分)‎ ‎ ‎ ‎6.周汝昌致力于研究红学并成为红学大家,这给追求成功的我们有 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鸡 毛 汪曾祺 ‎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 ‎ ‎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 ‎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E.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8.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 ‎ ‎9.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 ‎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 然去家远/ 艰于衣食/ 信圭请免其助役/ 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两邑便之 B.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 然去家/ 远艰于衣食/ 信圭请免其助役/ 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两邑便之【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 然去家/ 远艰于衣食/ 信圭请免/ 其助役代输清河/ 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 然去家远/ 艰于衣食/ 信圭请免/ 其助役代输清河/ 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4分)‎ ‎ ‎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分)‎ ‎ ‎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那神奇的“大鹏鸟”凭借着大风一步步飞起来的语句是:“ , 。” ‎ ‎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 (3)《诸葛亮集》中的“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_ , ”两句意思一致。‎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学鸠 榆枋 莽沧 天之苍苍 B.扶摇 坳堂 舂粮 涸辙之附 C.蟪蛄 篷蒿 泠然 夭阏 D. 朝菌 晦朔 扶摇 鼓盆而歌 ‎18.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本届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日本细胞自噬研究者大隅良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宏表示,这并不意外,因为在整个细胞自噬研究领域无出其右。‎ ‎②长沙梅溪湖步行桥自建成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类似中国结的形态、夸张的构造、太过艳丽的色彩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③外强中干的传奇球星凯文-加内特日前宣布退役,这就意味着以后观众只能在北岸花园球馆大屏幕上观看他曾经打球的画面。‎ ‎④今年的秋日晴空一碧如洗,高悬的艳阳将未经弱化的光线直接照在人的手臂上,仿佛根根钢针在扎,这完全没有七月流火的意思嘛。‎ ‎⑤社会的发展让信息获取越来越简便,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也让心怀不轨的人如虎添翼。‎ ‎⑥追求完美艺术、复兴绝迹800年珍品瓷汝瓷的部分烧制技艺,古稀匠人朱立文已然成为传奇,但他不敝帚自珍,希望将一手技艺传于他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父爱应该使孩子对他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B.铁路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目前铁路的基准票价率和客运票价的相关政策,仍然实行的是政府定价、政府管理。‎ C.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后果,这种约束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D.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20.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 ① 因为它的自然高度, ② 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 ③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 ④ 是语焉不详的传说, ⑤ 相互矛盾的故事, ⑥ 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是 也 最后 或者 或者 仅 B 不仅 更 但 不管 还是 都 C 既 又 ‎/‎ 无论 或是 只 D 不是 就 然而 不是 也不是 而是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远方, ① 。其实,人生何处无风景?鸟语花香,草长莺飞,春的温馨是一道美丽风景;橙黄桔绿,瓜甜蒂香, ② ;斗折蛇行,细流涓涓,河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巍峨挺拔,层峦叠翠, ③ 。把远望的目光收回来吧,不必舍近求远,只要静下心来,倾听,观赏,你就会发现,熟悉的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生活的常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15级高二下语文第一次双周练答案 ‎1.A“我国最早的教科书”错。‎ ‎2.B“对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于文无据。‎ ‎3.B“饮酒对脾胃等脏器的损伤作用”错,应是“醉酒对脾胃等脏器的损伤作用”。‎ ‎4.C 解析:A项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B项无中生有,“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的观点与胡适无关;D项是过度解读,根据相关链接的内容看,作者是在赞美周汝昌在听视力存在问题下依然坚持创作的精神品质。‎ ‎5.含义:①暗示周汝昌生前有过的毁誉参半的争议应该停止了;②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 作用:①内容上,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②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共4分,意思对即可) ‎ ‎6.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在大学读书的周汝昌研究了《懋斋诗钞》后,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的文章。②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胡适;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通过研究提出了两大创见,一是《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二是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③执着的精神。周汝昌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研究《红楼梦》近七十年;特别是在老年眼睛、听力都有问题时,还靠口述笔录的方式写作研究《红楼梦》的文章。(5分,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一定要先有观点,后有分析)‎ ‎7.BE 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4分。B项,“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不对;E“语言轻松诙谐”错。‎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任答三点得满分) ‎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10.A ‎ ‎11.A 既望指望后一天。 ‎ ‎12.B “尽”非死亡。‎ ‎13.(1)百姓有数百顷湖田,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缴纳税租六十年。(为所:表被动,夺:夺取、侵夺;输:缴纳)‎ ‎(2)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举、劝、非各1分,全句流畅1分)‎ ‎(3)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其……其,句式1分,“无所”1分,全句流畅1分)‎ ‎14.BE B2分,E3分【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 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 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7.D ‎ ‎18【答案】D ‎【解析】①无出其右:没有能超过他的人,形容行业佼佼者。②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本身便含有“看”的意思,造成重复。③外强中干:指外表强大,内实空虚,这里望文生义。④七月流火: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⑤如虎添翼: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更加强大了,也泛指凶恶的人得到新助力,更加强有力。⑥敝帚自珍: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不符合语境。所以答案为D项。‎ ‎19、【答案】C【解析】(A项,歧义。“他”指代不明。B项,成分残缺,“实行的是”缺乏宾语中心词,在“政府定价、政府管理”加“政策”。D项,结构混乱。把“在”提到句首。)‎ ‎20、B ‎21.参考答案:‎ ‎①以为陌生的远方才有美丽的风景。‎ ‎②秋的成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③山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翻译:‎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信圭请求重新申明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