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五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 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 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D. 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 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第三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 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D. 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第四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 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C. 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D.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如果……就……”错误。表意过于绝对。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错误。“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没有使用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错误。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不要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故选B。 【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 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 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 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 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4. D 5. ①洒脱,不拘小节。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伛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②技艺高超。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③惜才,教导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若答“其貌不扬”“深藏不露”“有城府”等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6. ①运用通感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③通过听众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如《诉衷情》吹罢,“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侧面写出音乐的魅力。④化用前人名句摹写音乐。如“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就是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D项,小说中李一笛不是在恼怒之下劈开牌匾的。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作答时将这些筛选好的内容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分四步走:(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小说运用的艺术技巧。文学作品中描写音乐,一般会采用拟声、叠词、比喻、通感、联想想象等手法,好会用环境进行烘托,通过听众感受进行表现等。本文李一笛吹奏《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又吹《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这运用的是通过手法,以及环境的渲染,来突出李一笛技艺的高超。又如李一笛吹奏《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而“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则是通过听众停音乐的反映来表现音乐的魅力。还有写孤独丈吹奏《凉州词》时“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运用了比喻修辞,突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作答时考生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又让不受让:推辞,谦让 B.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接纳,让……进来 C. 方飨士,旦日合战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D. 见谢项羽谢:拜谢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B.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C.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9.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刘邦善于听取意见。刘帮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B. 刘邦胸怀大局,深谋远虑。他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表白心意,并与百姓约定,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C. 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他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D. 刘邦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本传中虽是“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寥寥几语,但也体现了他的这种应变能力。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答案】7. D 8. C 9. C 10. (1)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驻扎在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2)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谢:拜谢”错误。见谢项羽:见项羽,向他道歉。谢:道歉,谢罪。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号为雍王”“王关中”是并列谓语,中间段开;排除B、D。“以自益”是“稍征关中兵”的目的,不要断开;排除A。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他与秦吏一起”错误。原文为“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不是他自己,而是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所以:表原因;约束:规约、法纪;军:驻军,名词动用。(2)活:救或者使活命,使动用法;文:刘邦的话/说辞;谕:转告或告诉。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诗歌鉴赏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1. 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D.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E.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其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12.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BD 12. 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D项,“反衬”不正确,应为对比。故选B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在这首词中,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有英雄末路之叹。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婉曲蕴藉,韵味无穷。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 ,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惨象,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太息般的眼光 (4). 丁香般的惆怅 (5).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6).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7). 复为慷慨羽声 (8). 士皆瞋目 (9).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10). 尤使我耳不忍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 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苍、太、惆怅 、笙箫、慷慨、瞋、尤。 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蒙蒙细雨 古典风格 即将结束 阳光明媚 B. 百花雕谢 摘星揽月 心智健全 终生难忘 C. 彼竭我盈 蜂涌而至 鱼肉昏腥 条件反射 D 苍海桑田 诚挚握手 翻箱倒柜 多多益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字形。积累记忆是解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B项,“百花雕谢”的“雕”错误,应为“凋”。 C项,“蜂涌而至”的“涌”错误,应为“拥”;“鱼肉昏腥”的“昏”错误,应为“荤”。 D项,“苍海桑田”的“苍”错误,应为“沧”。 故选A。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 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C. 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活灵活现”是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形容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 B项,“油然而生”是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愤慨之情”搭配,符合语境。 C项,“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此处修饰“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符合语境。 D项,“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此处形容“带工头爱上了殴打这办法”符合语境。 故选A。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通道侗族自治县以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人文景观为依托,形成了旅游景区依托型、民俗文化村寨型等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B. 以“老赖”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第一条便是最高法公布的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员名单,从中可查到有信用污点的个人及其有关信息。 C. 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D.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搭配不当,“形成了……之路”搭配不当,应将“形成了”改为“开拓出”。 C项,宾语残缺,“大而无当”后缺少宾语中心词“的口号”。 D项,不合逻辑,应将“学习的各种科目”改为“学习各种科目”。 故选B。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日前身份证不慎遗失,幸亏您能够及时送回,实在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烦请在家耐心等候。 B. 学校后勤组经过几个月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校园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你的文稿,我已认真拜读,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只对其中有疑的一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 青年科学家、商界精英人士李林豪先生在个人爱好与专业选择方面的真知灼见,让我获益匪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不得体。 B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责成”学校领导,用于此处不当。 C项,“斧正”是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用在此处不当。 故选D。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案】 (1). 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2). ②而是从生活出发 (3).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后通读整段文本,抓关键词语,注意上下句的衔接,话题的统一等。整体把握文段意思,文段是说陶渊明的诗有理趣,又有情趣。话题是陶诗。第一空,前面提到“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后面是解释陶诗的“理趣”,故一空关键词为陶诗和理趣;整合成句并连贯上下文,即“陶诗就是极富于理趣的”。第二空,由前句可知句式为“而是从……出发”,结合后面句子“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可知是从“生活”出发。第三空,整句话应该是和前面内容形成总结式的因果关系;“诗人的情趣”对应前面“……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则此处应对应“哲理”句式为“……既有……”,综合起来,应为“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19.右图是某高中语文组实施新型作文评价方式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课堂作文评价交流进行管理,首先作者要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给同伴阅读,然后阅读的同伴给出阅读评价,最后在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本题为流程图,解题方法为: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如本题总体顺序为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办理前置审批-提交审批所需材料-审核-发照)。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解答本题目,要理清流程图中的关系。分析流程图可知,教师是课堂管理者,作者要制作文本并提供给同伴,同伴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评价,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作文 20.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把鲨鱼和他可以吃的鱼类放在一个水缸里,然后在他们之间放下透明的挡板,每次鲨鱼想吃那些鱼的时候他都会狠狠撞在挡板上。过了一段时间,鲨鱼对那些鱼视而不见,又过了段时间,即使撤掉挡板、鱼儿游到他身边他还是视而不见。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就像这条鲨鱼,曾无所顾忌地去追求心中的鱼;也常常一头撞在那看不到的挡板上面;被撞疼,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可是我们毕竟不是那条鲨鱼,因为,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挡板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但,对于“心中的鱼”的热望,一直都在。 以上的材料,让你联想到了你的怎样的经历,又有怎样的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为理想执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岁月,那么,我想问一问: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生中是不是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呢? 执着,就是这样一种勤勉跋涉,淡泊的心境,一种刚硬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节操。 执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锚碇般坚强稳定,稳住左顾右盼,游离不定的心思;执着是忘情是专注,是一心一意的全神贯注的追寻、探索,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求;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执着也是给予是付出,是全副身心的追求。 执着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人活着不能没有东西吸引你往前走,也不能没有为追赶上这个东西而付出奔跑。或许,我们奔跑了仍然没有追上,但为了有所追求而执着,虽是艰辛的,却必然也是一种幸福。 不论你身居达官显位,还是身处平常街巷,无论你奔波于闹市通衢,还是栖身于田园山水,只有有所执着才能置常人眼中的得失、荣辱、毁誉于不顾,才能拥有笑傲人生的旷达与潇洒。在很早以前的《三字经》中,我就知道了“求学者,贵恒心”,但曾经的我却因为害怕不优秀而放弃了继续学弹钢琴。留给现在的只是无尽的后悔和遗憾。所以理想真的需要持之以恒。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的道路有多么曲折,踏出的一步是对是错,但决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改变人生的方向。 执着是一场漫长的分期分批的投资,而成功是对这场投资的一次性回报。执着于自己所爱的事业,追求一份成功与收获,该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坚守执着才可能有所收获。 欣赏执着,品味人生。如果说软弱是生命的悲哀和无奈,逃避是意志的沉沦和丧失,那么执着则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 我们总会因为世俗的追求而放弃了很多值得的过去,还有令自己叹息的将来,岂不知,我们只是多了一点贪婪,少了一点无私,多了一点努力,少了一点执着,多了一次放弃,少了一次对自己的承诺。 想一想,只是少了一点,但人生却留下了后半生来忘记遗憾,而如果,只是多了一点,却丰富了过程,心永远不会遗憾。 向着心中的梦想而执着地努力,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第一段叙事,鲨鱼经历多次挫折后放弃了抓鱼;第二段从第一段引申,强调,人应该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鱼”。材料重心在第二段,围绕其导向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解读材料,“挡板”意味着人生的各种压力和磨难;鲨鱼放弃抓鱼则是因挫折失败甚至伤害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失去尝试、探索、追求的勇气;“心中的鱼”则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对于‘心中的鱼’的热望,一直都在”意味着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理想,是前进步伐的加速器,是奋起飞腾的双翼,是创造明日辉煌的“魔棒”!青年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激扬文字,浪遏飞舟,对未来充满憧憬,对人生溢满期盼。因此,坚持“理想”,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是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的。写作时注意思想要向上。“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一要求一直是历年高考语文考纲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写作此话题时必须注意的层面,这一点也是对文章立意的要求。因为“思想”是文章的基石,也是文章的“命脉”,直接决定着文章的优劣成败,所以对文章“思想”层面的要求应成为我们写文章时首先考虑的一个因素。 参考立意:生活难免挫折失败甚至伤害,但不能因此失去对生活热情,失去尝试、探索、追求的勇气;不能因为怕疼,就收缩甚至封闭自己的心灵;对理想要执着地追求。 例文分析:文章以设问方式提出观点---人生需要执着的精神。接下来以层进式和对比论证方法多个层面论证执着的意义。结尾点题并升华主题,为了理想要执着。 可用素材: 1、家住重庆市大渡口区东风村特2栋的八旬老人陶志明,从58岁起开始参加自学考试。作为一名高龄考生,自学各门课程的难度不言而喻。据陶志明老人回忆说,刚开始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4年内考完17门课程。3年过去了,他报考的科目居然一门都没过,但老人从未想过放弃。从第4年起,陶志明老人开始总结学习经验,当年就有两门及格,所有课程中最难的一门是《自然科学概论》,他一连考了7次才取得成功。2002年4月,已经77岁的陶志明老人终于拿到了自己苦学18年的大专毕业文凭。 学会运用:没有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再好的梦想也难以实现。 2、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这样一条规定:教授年满70岁便要被强迫退休。理由是70高龄已没有精力和体力做研究或教学工作。1943年,该校的植物学教授德格博士正好70岁,虽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不得不对他所留恋的一切说再见。德格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研制出一种特效药,拯救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如今虽然退休了,他却不想让梦想也退休。不久后,德格受聘于雷德里化验所的制药厂,作为顾问并担任独立研究工作。两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可他仍然不放弃希望,因为心中的梦想仍在向他召唤。通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分离出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可以控制50余种严重病症,这就是著名的金霉素。 学会运用:梦想虽好,圆梦之路却十分艰辛坎坷。欲使梦想成真,就必须具有圆梦的顽强意志和决心。 3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年少时,曾梦想成为剧作家,为了这个梦想,年轻的他离家只身去了哥本哈根。无依无靠的他,颠沛流离,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放弃。1835年,他试写了几篇童话,很受儿童喜欢,此后他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童话大师成了他的新梦想。后来,他写出了《海的女儿》《丑小鸭》等许多著名童话,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童话大师。 学会运用:梦想,有时需要转弯。一直坚持,或许是死胡同;可转个弯坚持,说不定会峰回路转。 4、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意大利男孩在那波里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 学会运用:面对孩子的梦想,父母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梦想在孩子心里生根。明确实现梦想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