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孙周瑾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2.答题前,请先仔细查看试卷,如果试卷有误,请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3.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题时不要超出装订线,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许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 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 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 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 ‎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如本题要求选出“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有关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文字,再与选项进行比对。‎ C项,“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并未“取代”。‎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要求,如本题,题干问的是“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项,“诗歌……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是“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由此可知,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即顾了性情,丢了声色,或顾了声色,而丢了性情,“重性情,轻声色”之说没有依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错误,第一段说的是“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并没有提到人们兴趣降低的问题,选项曲解文意;‎ B项,“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错误,从第一段来看,“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由此可知,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C项,“……《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由此可知,《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训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 不断催促、拨打110、拖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到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 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D. 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5. “箱子”在小说中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在结尾点到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D 5.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 ‎6. 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先高考和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情节,其中D项,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的角度看,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从主题的角度看,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在结尾点明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的妙处,注意从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情节角度看,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从人物的看,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丰富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揭示小说的主题。‎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火了,朋友圈呈现刷屏之势。这是一个文博探索和普及性节目,由张国立担任主持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几个明星来担任国宝守护人,负责介绍该国宝,并在小剧场中扮演某个角色,还原该国宝的前尘往事。《国家宝藏》在豆瓣上的评分都达9.5分,与《见字如面第二季》一并成为今年国产最高分的综艺节目。‎ 有一年的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说得好,“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藏品”,也在于“沟通”——让公众经由它实现与文物的沟通,并经由文物,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与先人的情感交流。《国家宝藏》火了,就在于它成功完成了“沟通”这一使命,让文物抵达公众,让公众了解文物。‎ 看了第一期节目,一个感觉就是“燃”。无论是舞美效果、配乐还是节目编排,再挑剔的观众都会心服口服。《国家宝藏》在这些外在形式方面做得足够精致、大气、动人。但更具巧思的是其推介文物的方式。明星守护人的设定,让严肃的节目有了娱乐的外壳,公众更容易亲近;小剧场的演出,轻松、有趣、形象,有效传递出了文物的历史背景;最后通过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故宫志愿者、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等素人故事,严肃科普文物的技艺和其他历史信息,并传递一种向匠人礼敬并求索国魂的虔诚精神。‎ 由文物抵达历史和文明,并转化为一种滋养现在和未来的“甘泉”,《国家宝藏》成功激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潜在热情,以及一种文化自豪感。‎ ‎《国家宝藏》的确是精品,但遗憾的是,普通观众更青睐的依旧是不用费脑费力、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如何在保证文化品位的前提下,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普罗大众喜欢并接受?还任重道远。‎ ‎(摘编自2017年12月7号《新京报》)‎ 材料二:“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去年年底,央视一档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火爆全国。‎ 九大国家级历史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走”出陈列馆,登上电视屏幕,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每一期的《国家宝藏》都被称为中国的“博物馆奇妙夜”。同时也激起了亿万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以及对中国深厚文化精神的自信。‎ 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 “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而《国家宝藏》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形式的创新是这档节目受到如潮好评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很多90后00后看完之后竟有“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的感觉,这就是对中华文明最好的继承和传承。‎ 对于文化自信的养成,节目的主要负责人吕逸涛表示,“我们的节目内容强大,传播广泛,好评如潮,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表达。走出去让世界认知我们的能力,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文化走出去’,我们的强国策略之一。现在很多海外机构版权购买方已经在洽谈我们节目的版权模式,希望购买后复制到他们的国家去落地生根。原来是我们买别人的东西,现在我们的原创力也达到了让西方国家来引进我们的文化产品模式了。这正是中华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具体表现之一。”‎ 关于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东西,你要从知识层面有一个广泛的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同时我感觉国家应该推出更多的宣传推介,中国的国学经典、民间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东西作为一个积累,让大家真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财富是庞大的,目前,这种系统化建设还不够。博物馆的教育,严格来讲是中小学的教育。应该让中小学生多到博物馆去看看,国家民族的历史,中国有哪些国家宝藏应该是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现在我们的观众感觉突然间有这么多宝贝。”‎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景喜猷还谈到了社会层面文化自信建设的问题,“在习总书记提出的4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中央也下发了文件,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但到地方层面,落实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他还说,“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需要地方从点滴做起。地方政府需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应有的资源和力量。”‎ 文化自信从每寸土地、从每个人开始,从点滴传承做起,正如《国家宝藏》宣传片中的表述:守护历史,选择未来。‎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新文化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宝藏》的热播,吸引了大批观众,但这些普通观众更喜欢的依旧是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 B. 因为《国家宝藏》成功完成了“沟通”这一使命,所以让文物抵达公众,让公众更了解文物。‎ C. 《国家宝藏》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做得精致、大气,而且在推介方式上也极具巧思,让很多挑剔的观众都心服口服。‎ D. 与其它以平实叙述为主的国宝类电视节目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博物馆拉近综艺,使形式更加创新,因而广受好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国家宝藏》推介文物的方式有设定明星守护人,演出小剧场、素人故事以及舞美效果。‎ B. 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作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主要分析《国家宝藏》一夜爆红的原因,材料二则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侧重讲如何培养对中国深厚文化精神的自信。‎ C. 正是因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使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D. 中国的文化财富是巨大的,中国的国学经典、民间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E. 中华文化软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很多海外机构版权购买方已经购买我们节目的版权模式,希望能到他们的国家去落地生根。‎ ‎9. 对于所拥有的博大深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精神,我们身处的社会和每个个体该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自信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BD ‎ ‎9. ①将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②建设文化自信要使形式不断创新。‎ ‎③建设文化自信要从知识层面有一个广泛的全民性的普及教育。‎ ‎④建设文化自信,地方政府需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应有的资源和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国家宝藏》火了,就在于它成功完成了“沟通”这一使命,让文物抵达公众,让公众了解文物”。‎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无中生有,不包括舞美效果;C曲解文意,原文是“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C错;E“已经在洽谈购买”,还没购买。本项将未然变成了已然。错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本题的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二中,每段开头都提到了“文化自信”,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即可组织答案。如(1)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 “让文物活起来”。(2)对于文化自信的养成,节目的主要负责人吕逸涛表示,“我们的节目内容强大,传播广泛,好评如潮,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表达。(3)关于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东西,你要从知识层面有一个广泛的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同时我感觉国家应该推出更多的宣传推介,中国的国学经典、民间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东西作为一个积累,让大家真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财富是庞大的。(4)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景喜猷还谈到了社会层面文化自信建设的问题,“在习总书记提出的4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中央也下发了文件,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但到地方层面,落实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他还说,“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需要地方从点滴做起。地方政府需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应有的资源和力量”。最后可概括为四点:①将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②建设文化自信要使形式不断创新。③建设文化自信要从知识层面有一个广泛的全民性的普及教育。④建设文化自信,地方政府需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应有的资源和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 ‎【分析】‎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排除B。‎ 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解说错误,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分析错误,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故错误。‎ 故选B。‎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析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1)“弗”“龃龉”“安”;(2)“啖”“囊示”“进之于朝”。‎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卷号】1946590803386368‎ ‎【题号】1999521284997120‎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 春情①‎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②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③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①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②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③扶头酒:容易饮醉的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开头三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景象萧条,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兼以细雨斜风,则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 B. 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诗成酒醒之后,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欣喜。‎ C. 柳和花用“宠”“娇”来修饰,运用拟人手法,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爱,表达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关心。‎ D. 下片写词人枯坐愁闷,恹恹入睡了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辗转难眠的忧愁和凄然溢于言表。‎ E. 词中“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实写丈夫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却都飞走了,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15. 词中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寂寞无聊的惆怅。词人所居庭院景象萧条,寂寥无人,倍感凄清,透露出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慨。②思念亲人的忧愁。丈夫远离,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只能把思念埋藏在心底,表明词人为离情所苦。③悲时伤春的伤感。寒食时节,垂柳繁花异常美丽, 但因多雨,游赏不成,而花受风雨摧残,透露词人的感伤。④天晴赏春的喜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日高烟收的清朗带给词人些许的喜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欣喜”赏析不恰当,词人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闲”并非悠闲,而是“闲愁”,表现出 种伤春念远情怀;E项,“实写”赏析不恰当,应是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表达对丈夫无尽的思念,是虚写。故选BE。‎ ‎【15题详解】‎ 题干是“‎ 词中蕴含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词中蕴含词人张阳阳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本题可以根据对词内容分析和词下注释得出词中蕴含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是词人早期作品。根据注释①和注释②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的一个寒食节,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所有首先本词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词人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丈夫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点睛】‎ 对于诗词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要用好注释,如“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然后再通过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得出词所表达的其他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答案】 (1). 月出于东山之上 (2). 徘徊于斗牛之间 (3).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 一肌一容 (5). 尽态极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徘徊、斗牛、嗟尔、胡、肌、妍。‎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孔子》虽博得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但终因曲高和寡,收视率不高。‎ ‎②“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各地各部门需要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切不可目无全牛,否则改革之路会越走越窄。‎ ‎③北京对“大城市病”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 ‎④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项改革,所以改革还应慎重。‎ ‎⑤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⑥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投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曲高和寡:曲调高雅,能唱和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深奥难懂,能理解的人不多。符合语境。②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③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④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望文生义。⑤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符合语境。⑥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亦可理解为经常下雨。使用错误。故选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 新高考和新中考改革,将倒逼学校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学生学会选择,但是,能否真正重视这一教育,还在于教育回归关注学生成长这一本质。‎ B. 20日晚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作为太空快递的大力士,它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 C. 自共享单车出现以来,既能保障人们自由、便捷、灵活地出行,又能满足市民健身休闲的需求,但乱停乱放、人为损坏等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 D. 周梅森创作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如潮,这部潜心八年六易其稿的作品,被誉为“一部揭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现实主义力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两面对一面,最后一句改为“还在于教育能否回归关注学生成长这一本质”。C项,“自共享单车出现以来”语序不当导致前一分句主语残缺,应改为“共享单车自出现以来”。D项,“《人民的名义》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如潮”句式杂糅,应删去“获得”或“如潮”。‎ ‎19. 下面句子按语序排列组合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②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雅玩。‎ ‎③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期扩大为店面,后天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④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的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⑤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⑥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A. ⑥③⑤②①④‎ B. ④②⑥①③⑤‎ C. ②①③⑤④⑥‎ D. ①②⑥③⑤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以及考查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在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首先要确定第一句,通过分析来看④句应作为首句,提出“斗茶”;②句是对“斗茶”的解释,放在第二句的位置;⑥句承②句中的“始于唐,盛于宋”而来,放在第三句;①③⑤交代了“斗茶”的时间和场所,由此得出答案为B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两会”召开期间, “人民网”总会开展有关热点问题网民关注度的调查,下面是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部分调查结果的统计表格,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与前一年相比,2016年网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哪些特点?(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答案】社会保障、医疗药品、居民住房、教育发展的位次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社会保障位次上升迅速,成为网民最大的关注;反腐倡廉、收入分配问题关注位次有所下降,环境保护位次稳定,没有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有关热点问题网民关注度的调查”“2016年网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数据的变化分析。分别分析出位次上升和下降的热点问题,注意位次稳定的热点问题等。如社会保障、医疗药品等的位次都有不同程度上升,社会保障升为首位;反腐倡廉、收入分配问题关注位次有所下降,环境保护位次稳定,没有变化。注意不要出现具体数字。‎ ‎21.下面是某校踏浪文学社写给著名作家熊召政的邀请函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多处表达不恰当,请按要求修改。‎ ‎ 近日,您被聘为我社高级顾问,消息传来,群情激奋,我们深信,踏浪文学社在您的慷慨支持下,定会更上层楼。本社拟定于‎2017年6月15日上午8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年会,请您务必准时到会,并能为文学社全体成员抛砖引玉。‎ ‎(1)必须删除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 ‎(2)需要改动两个词语是:① 将________改为_______;②将__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 (1). 务必。(务必语气生硬不得体。) (2). 慷慨 (3). 鼎力 (4). 抛砖引玉 (5). 指点迷津或授业解惑 ‎【解析】‎ 试题分析:“务必”语气生硬,不得体。“慷慨”突出的是大方,不合此处语境;“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自谦之词,用在此处不当。‎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成功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小溪不会因山路的崎岖而停止前进的步伐,雄鹰不会因为天空的电闪雷鸣而收起扇动的翅膀,毛虫不会因破茧的痛苦而停止成长的速度,小鱼不会因逆水而游费力辛苦而停止不前,生命的意义在于在困境中仍能迎难而上。‎ 物如此,人亦然。‎ 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在刚进入NBA时,这个中国篮球明星才刚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他成了整个中国乃至亚洲篮球的代表,压力很大。当时他的球技不是最好的,身体也不占优势,但是他没被困境束缚,而是迎难而上,刻苦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正因为在困境面前,他迎难而上,才没有被打倒,才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今天的姚明不仅是中国篮球界的代表,更是中国的骄傲。姚明的成功来源于他迎难而上的坚强。‎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在别人看来,陈欧是幸运的,是成功的。可是没有人知道作为聚美优品的创始人,在创业初期,要是没有直面困难,要是没有迎难而上,那么今天的我们也许都不知道陈欧是谁,更不会造出“陈欧体(我为自己代言)”了吧。‎ 陈欧的成功正是来自他迎难而上的勇气。‎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当顺流而下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可是人生不会永远处于顺境,反而会经常碰到困难。面对逆境时的我们,就像鱼儿,不逆水而进,就会顺水而退。所以面对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即使阻力很大,即使梦想遥远。迎难而上虽然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但当你选择它时,你已经赢得了成功的可能。‎ 如果没有邓亚萍的直面困难,也就没有中国乒坛一姐的称号;如果没有刘强东的直面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在京东商城购物;如果没有郎朗的直面困难,可能就不会有中国的“钢琴王子”;如果没有杨丽萍的直面困难,也就不会有春晚唯美的雀之恋了。‎ 小溪因为迎难而上而汇入大海;‎ 雄鹰因为迎难而上而展翅苍穹;‎ 毛虫因为迎难而上而破茧成蝶;‎ 小鱼因为迎难而上而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们也应迎难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此作文题话题指向明确,但又不过于直白,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这是作文命题的一大规律。关注个体的成长,培养有道德素养的人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作文命题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此作文命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是小和尚与老和尚的对话,小和尚的话是次要方面,老和尚的话是主要方面,只要深入理解对话的含义,挖掘材料隐含的哲理,文章就易于动笔了。 ‎ ‎“逆水而游”“费力辛苦”与“顺水而行”“安逸舒适”是一对辩证联系的矛盾统一体。“顺水而行”确实暂得安逸和舒适,但其“随波逐流”,如死去的“飘落黄叶”,“安逸和舒适”是短暂和无意义的。“逆水而行”虽然“费力辛苦”,但“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即“奋斗”和“快乐”。 ‎ 把握了材料核心内容后,有必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循事探理,条分缕析,形成生活的理性体验,以开掘思想的深度。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黄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逆水而游的“鱼”,虽衣食用无忧,生活安逸,小有成就,却仍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 ‎ 只要分析深入,理解透彻,思辩准确,定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 参考立意: 快乐的含义是行动;不要随波逐流;要勇于逆流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