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2017.11)‎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牾,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 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 ‎ ‎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B.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C.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D.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2.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B.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 C.“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因此这类误读带有刻意之嫌。[]‎ D.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这是种“反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 B.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 C.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该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D.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 ‎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5.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5分)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B.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C.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D.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赐爵开阳伯”即封爵位为伯。‎ C.食邑即封地,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食邑三百户”是与“开国子”这一封爵相应的封地。‎ D.薨是古代对死去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指对帝后之死的描述。而大夫死曰卒,庶人曰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肃出仕萧赜政权,父亲兄弟却被萧赜杀害,王肃只好从建业来投奔高祖,魏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 B.王肃对高祖竭诚尽忠,知无不言,很受高祖器重。很快被授为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不接受职位,高祖答应了。‎ C.王肃到义阳征讨萧鸾,没等克城,萧鸾便派裴叔业侵犯涡阳。王肃上书请求援军未被允许,于是亲自带兵打败裴叔业。‎ D.王肃多次驻守边境,深得人心,归附之人门庭若市。他不好声色,清廉乐施,死后因其忠心大度,帝诏谥为宣简。‎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4分)‎ ‎11. 把以下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3分)‎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西江月① ‎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4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17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逍遥游》中以 “ , ”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2)屈原在《离骚》一文中以“ , ”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惊险场景。 ‎ ‎(4)《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以“石”喻夫,以“苇”喻己,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这四句话是“ , 。 , 。” ‎ ‎(5)杜甫《登高》“ , ”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手,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无尽悲凉。‎ ‎(6)《锦瑟》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 , ”。‎ ‎(7)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提出要重视学校教育,宣传孝道,从而全社会形成爱老助老的风尚,这三句话是 , , 。‎ 三、基础知识考查(9分)‎ ‎15.下列各组词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 慰藉(jiè) 峥嵘 菱霄花 不言而喻 ‎ B 吞噬(shí) 寥廓 明信片 迫不急待 ‎ C 铁锹(qiū) 镣铐 挖墙角 义愤填膺 D 玉醅(pēi) 签署 万户侯 骇人听闻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季羡林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也丝毫没有改变。 ②全球经济的持续恶化,迫使印度等国连续加息,显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真能置之度外、安然不动吗?[]‎ ‎③叙利亚局势急剧恶化: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流血冲突不止,外部力量也正紧锣密鼓地向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独裁统治被推翻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④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⑤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自2015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峰会期间新闻中心共接待大约来自近70个国家中外媒体记者共1.8万人次,并成功举办12场新闻发布会。 B.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共获107枚金牌、81枚银牌和51枚铜牌,239块奖牌的骄人成绩连续第四次占据金牌榜与奖牌榜双第一。 C.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D.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此,全国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达到30个。‎ 四、课外阅读(15分)‎ ‎18.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 ‎(1)《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戏剧中哈姆莱特的形象是世界文坛上不朽的典型形象,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哈姆莱特最大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写一篇不少于25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始终围绕着你所概括的人物的最大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不可面面俱到。(15分)‎ ‎(2)结合你阅读的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分析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点,要有自己对语言的真实体验,写作时可以与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但一定要有具体的语言分析,不少于250字。(15分)‎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订餐平台公司往往采取客户评价机制对送餐员实行考核。客户可根据送餐员送货的快慢及其态度给予评分,如果被打上差评,送餐员就等于白送了,而且排在倒数的送餐员就有被解雇的风险。送餐员王先生因为一个月连获三个差评,不堪工作压力服食老鼠药轻生。对此,有人认为公司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为客户着想,客户满意公司才能发展;也有人认为送餐员很不容易,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给差评应谨慎;还有人认为,王先生心理素质太差,因为三个差评就轻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对于人们的评论,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结合自身体验,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理解B 解析:A项内容是明确阅读阐释中的两种不同形态及其关系。指出在阅读阐释中认识“误读”的的意义和价值。B项是对“误读”的性质进行定义。C是以“诗的误读”的特点。与下文内容一致。D项是具体性解读纪昀的观点。有意地将原文中的信息“固未为无益”进行处理和变形,从而设置了“提倡误读”无中生有的陷阱。‎ ‎2.A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理解B 解析:B  项源自对真假误读的定义,三人观点的相似性在于认为误读是一种打破、合理、创造性的,属于假误读,是有益的。C项原文中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这属于强加因果;“刻意”与原文信息中的“自觉”“不自觉”相矛盾。 D项此例应属“正误”。 ‎ ‎3.D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理解B 解析:D项无中生有。原文强调的是: 文章阅读疾病发生的环节众多,出现的方面繁杂,类别不同,却并没有探讨其涉及的人员数量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4.A【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C项,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D项,不是表现王老汉“诚信”的形象,应是吴亚龙的。】 5.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1分】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1分】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1分】 6.答案示例: (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三)两位都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7.D ‎8.C(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9.B(王肃坚决辞谢的是伯爵之位。)‎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4分)‎ 译文:高祖因为长期干旱没有下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 ‎(以:因为;雨:下雨;诣阙:上朝;引:被带到。)‎ ‎11. 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2.B、C【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每项得2分】 13.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每条2分,任选两条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7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4)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基础知识考查(9分)‎ ‎15.D【A凌霄花 B吞噬shì 迫不及待 C铁锹qiāo 挖墙脚】‎ ‎16.A【胸无城府:为人坦率,没有心机。使用正确。/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应为"置身事外"。/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不合语境。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使用正确。/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用错对象。/焕然一新:是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使用正确。】 17.D【A项“大约”和“近”都是表约数,只能用一个。B项成分残缺,“骄人成绩”前应有介词“以”,“连续第四次”不当。C项“根据”和“数据显示”杂糅,可以去掉“根据”。】‎ 参考译文 王肃,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颖善辩,广泛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出仕萧赜政权,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等职。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自己的专长,也没能通晓它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高祖。‎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谈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策略,很切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畅谈到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南征。高祖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有时让身边的人退避与他对坐交谈,到夜半不肯停止。王肃竭心尽力献出诚心,没有丝毫隐瞒。不久就被授予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辞谢伯爵之位,高祖答应了他。‎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为长期干旱没有下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左右亲近的人询问百官为什么上朝。王肃回答说:“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己安宁。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了灾害。”高祖派左右亲近的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然位居万民之上,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朕一定反思自责。”当晚就降下了大雨。‎ 高祖讨伐淮北,命令王肃讨伐义阳(萧鸾),没等攻克,萧鸾便派遣将领裴叔业侵犯涡阳。刘藻等人去救援,被裴叔业打败。王肃上表高祖请求另派军援救涡阳。高祖拿到表章看后内心黯然,说:“应该是因为刘藻等精兵刚刚失败,王肃认为战事像前次一样很难取胜的缘故(才上表)。今天的计策,只有作取胜的打算(才能成功)。”王肃于是解除义阳之围,率军奔赴涡阳,裴叔业于是领兵退去。王肃因为打败裴叔业的功劳,提拔为镇南将军,被封为汝阳县开国子,给予三百户的封地。‎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共同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王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王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澄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让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王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反,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多次驻扎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有司上奏认为王肃忠心大度,皇帝下诏赐王肃谥号为宣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