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巍(wèi)巍青山璧立千仞(rèn),还是浩浩江河渊远流长,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诗人的一双慧眼,便懂得了人世冷暖,有了悲喜境界。 B. 西泠(líng)桥、长桥、断桥被世人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cōng)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一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的西泠桥。 C. 云南独龙族偏居西南边陲一隅(ǒu),攀悬崖、过藤蔑吊桥曾是族人出行的方式,上个世纪90年代,成千上万建设者的鏖(áo)战结束了独龙族不通公路的历史。 D. 乌蓬船仍在小河里飘荡,船的流动让撒(sā)满光亮的河面更加摇曳多姿。夜的鸟镇,街市繁华而不闹,安详而幽静,少了几分人间烟火气,多了几分浪漫和神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是选“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字形的正误。A项,巍(wèi)—“wēi”, 璧—壁,渊-源;C项,隅(ǒu)—yú;D项,蓬—篷,撒(sā)—sǎ。故选B。 【点睛】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不肯安分的诗人之一。这位大师总是想尽一切方法爆发他的能量,炫示他的精力,表现他的风采,突出他的欲望。【乙】一个人,像一杯温吞水。过一辈子,“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闻一多《死水》),是一种活法;同样,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忽而腾升,忽而倾覆,忽而危殆,忽而逃生,惊涛骇浪一辈子,也何尝不是一种活法。 - 25 - 李白的一生,近似后者。【丙】他曾经写过一首《上李邕》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有寓意在焉。诗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老人家自己。这既是他对自己平生的自况,也是他对自己创作的自信。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项是 A. 爆发 B. 温吞水 C. 惊涛骇浪 D. 何尝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词语的正确意思,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词语运用正确与否。“何尝”副词,反问的语气,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文段中“也何尝不是一种活法”,“何尝”用在了否定形式之前,且原句表示陈述语气而不是反问语气,所以使用错误,应该改为“未尝”,“未尝”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表示陈述语气,表示出“也是一种活法”的意思。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和常见误区,勤加练习、注意记忆积累。乙句中“是一种活法”后面的冒号使用错误,冒号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应改为分号,据语境分析,“同样”以前的内容是人的一种活法,以后的内容是另一种活法,前后的分句是并列的两个分句,表示内容的并列,应该用分号。故选B。 【点睛】标点符号用法歌诀 :(1)句号:句号是个小圆圈,表示句字意思完,陈述句末要使用,祈使用它气舒缓。 (2)问号:问号须加有疑处,不看“谁”“哪”“为什么”,只有反问是例外,其他一概不照顾。 (3)逗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 (4)顿号: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瓜子点”,两数相连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 - 25 - (5)分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他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 (6)冒号:冒号形式两圆点,提起下文与总结,一个句子用一个,套用来两个应避免。 (7)引号:强调、引用、特殊义,引号“关门”作标志,引文末尾怎标点?独立使用放里边。 (8)括号:句内句外分两种,括号位置不相同,注释词语紧相连,释句放在句后边。 (9)破折号:解释、拖音、换话题,事项分承来排列,解说若在句中间,可以前后都出现。 (10)省略号:省略号儿六圆点,句、问、叹号可留前,“等”或“等等”若使用,“六点”不能再出现。 (11)书名号:书报刊物文章名,使用标点“两头尖”,会议、节日、车船号,可用引号莫纠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五一”小长假中国国内各景点旅客达1.95亿人次,消费支出大约176.7亿多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和16.1%。 B. 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C.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国家应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让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日前,济南地铁串先开通3D刷脸乘车系统,乘客进站时对准设备进行扫描,只需2秒就能通过闸机,大大提高了乘客的进站速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不合逻辑,“消费支出大约176.7亿多元”表意矛盾,可改为“消费支出大约176.7亿元”或“消费支出176.7亿多元”。B项不合逻辑,“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有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前面“是否”是两面的表意,而下面“有效调整”是一面的表意,可以在“有效调整”前加上“能否”。D项搭配不当,“提高了乘客的进站速度”中“提高”和“速度”不搭配,应改为“提升”或“加快”。故选C。 - 25 - 【点睛】病因只注明考纲规定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种,不要注小类别,在分析时可以指出小类别。如“句式杂糅”的病句在病因处注明“结构混乱”,在分析错因时指明“……”和“……”杂糅。 5.阅读下面一段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特点的语料。请结合语料所揭示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向初中生解说下面这首诗。 【语料】汉语文学似乎注定会以“诗”做主体,会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寓繁于简,简单的几个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答案】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其意甚繁,而其笔则简,很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寓繁于简的特点。简单的四句诗,寻访隐者却没能相遇,隐者去了哪里,在此山中,却因为云深而不知道具体去向,仅用二十个字就把复杂的时空变成一种“领悟”,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进而抒发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重点抓意象和“情语”,能准确翻译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或态度。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 25 -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6.“琉璃”“琼瑶”等名词,“琳琅”“玲珑”等形容词,“琢磨”“整理”等动词,其中加点字从造字法角度看属于哪一类?这些字都在“王"部,俗称斜王旁,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个行业有关?这一行业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出一个与此文化相关的成语或典故,说说其文化意蕴。 【答案】形声字。玉器制作行业。成语:精雕细琢。指对玉器详细地进行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典故:完璧归赵。到战国后期,和氏璧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给了赵国。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虽名曰交换,其实只想骗而取之,赵国也明白秦国的用意但因惧怕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的蔺相如担当重任出使秦国,护送“和氏壁”去秦国交换城池,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和氏壁”,并顺利地返回赵国。这就彰显了国家尊严,不容侵犯,也表现了蔺相如优秀外交技能和爱国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汉字的造字法与汉字文化意蕴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造字法的种类,在此基础上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文化意蕴。造字法的种类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加点的这些字属于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形旁都和玉有关,写法即为“玉不加点”。这是汉字充当部首时,出现的形变现象,都是“玉”形变后的符号,但它本质上仍是玉字。这些字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玉器制作行业有关。所举的成语或典故,要和玉的文化有相关的联系,再进行理解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5 - 关于“浙学”与“浙东浙西学派”的理论内涵、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等问题,一直为探讨浙江思想文化史的学者所关注,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浙江文化史上虽然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仅仅一江之隔,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从文化上将其截然隔开或对立起来的。在浙江学术史上,浙东、浙西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害切、互相影响。如明末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属于浙东之学,但蕺山弟子中却有好几位浙西学者,其著名者如陈确属于浙东王学,而张履祥、吕留良则属浙西朱学。 (摘自吴光(“浙学"的时代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在思想学术史上第一次对“浙学"进行较系统的植理、描述的是《宋元学案》。虽然《宋元学案》的作者黄宗羲在该书中十分了解朱熹对“浙学"的批判否定态度,但是大概由于自宋以后围绕“浙学”的言说环境退渐起了变化,以至在《宋元学案》里,这种语境已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即由先前对“浙学”的贬低、否定转而为颂扬、肯定。所以尽管《宋元学案》里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基本上是与朱熹-致的,但是范围却更宽了一些,而且显然对“浙学"采取了同情、肯定的态度。它对“浙学”的兴起、演变及其内在的“学统”等都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这一大的话语背景下展示了“浙学"的一个基本面貌。 (摘自朱晓鹏《浙学刍议》,有删改) 材料三: 学者称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吕、陈、叶为实学。由于程朱陆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多谈心性义理,吕、陈、叶(吕祖谦、陈傅良、叶适)多谈事功实学,学者遂称程朱陆王为性理之学,吕、陈、叶为事功之学。此是大概言之,若细究则缝隙颇多。其实,宋元明清儒家,一般言心性义理必言事功,言事功必说心性义理:其言虽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之分,其效果亦有远近高下之异,然其合心性与事功为一之宗旨却一致。如果把心性之学与事功实学人为加以割裂,非此即彼,造成对立,则难以窥宋元明清儒学之真相。而作为宋元明清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浙学”,其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之统一的宗旨是一致的。若考察浙学人物的具体行述就会发现,无论是倾向事功实学的吕祖谦等人,还是倾向于朱子理学的金履祥等人,抑或是倾向于心学的王阳明等人,他们所讲、所行不外乎正君心、论国是、上策论、辩王霸、讲义利、分夷夏、明出处、治州县(具体包括治盗、练兵、税、钱、粮、河道、水利、社仓等),以实行经济事功;不外乎办学校、兴救化,即通过书院讲学、讲会、科举、家规、乡约、社仓、义学、社学、家礼等方式推进儒学的社会化,使儒学上达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下流为一般的社会观念,并内化为人的良知心性。 (摘自王锟《整体主义视域中的浙学》,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浙学"的论述,不恰当的项是 - 25 - A. 浙江学术史上虽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两派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的。 B. 朱熹对“浙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这一态度并未被宋以后的学者继承,但朱熹对“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C. 《宋元学案》对“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且书中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与朱嘉的理解大相径庭。 D. 作为宋元明清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浙学”不仅追求“心性义理”,还追求"事功实学”,秉持合心性与事功为一的宗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浙学”的内涵、基本精神与价值,虽然历代学者十分关注,但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B. 宋元明清儒学家对心性义理和事功的说法虽略有不同,效果也有不同,但一般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 C. 《宋元学案》里对“浙学"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上展示了“浙学"的基风貌。 D. 一些学者称程朱陆王的学说为性理之学,吕、陈、叶的学说为事功之学,材料中对这一观点持肯定的态度。 9. “浙学”在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上,达到同一宗旨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7. B 8. D 9. ①实行经济事功 ②推进儒学的社会化,使儒学内化为人的良知心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朱熹对“浙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这一态度并未被宋以后的学者继承,”说法错误,太绝对,据材料二中“虽然《宋元学案》的作者黄宗羲在该书中十分了解朱熹对“浙学"的批判否定态度,但是大概由于自宋以后围绕“浙学”的言说环境退渐起了变化……由先前对‘浙学’的贬低、否定转而为颂扬、肯定。所以尽管《宋元学案》里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基本上是与朱熹-致的,但是范围却更宽了一些,而且显然对“浙学"采取了同情、肯定的态度。”可知,宋以后的学者对朱熹对“浙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是有所继承的,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扩展。故选B。 - 25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D项混淆信息,“一些学者称程朱陆王的学说为性理之学,吕、陈、叶的学说为事功之学,材料中对这一观点持肯定的态度”表述错误,据材料三中“此是大概言之,若细究则缝隙颇多”可知,材料的作者对这一观点还不能完全肯定。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概括“浙学”在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上,达到同一宗旨的途径,审题可知,阅读范围在材料三,据“其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之统一的宗旨是一致的”提示可知,答题范围在以下内容中,“他们所讲、所行不外乎正君心、论国是、上策论、辩王霸、讲义利、分夷夏、明出处、治州县,以实行经济事功”可知,它们达到同一宗旨的途径之一是实行经济事功。据“通过书院讲学、讲会、科举、家规、乡约、社仓、义学、社学、家礼等方式推进儒学的社会化,使儒学上达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下流为一般的社会观念,并内化为人的良知心性”可以概括出它们达到同一宗旨的另一途径是推进儒学的社会化,使儒学内化为人的良知心性。最后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 25 -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上的养马河 聂作平 那时候,我熟悉养马河的小部分街道,见过养马河更小部分的人民,吃过养马河生产的橘子、甘蔗,呼吸过养马河带着沱江泥腥味儿或是工厂铁锈味儿的空气,但我没有踏上过哪怕一寸养马河的土地。 因为我坐在火车上,一次又一次地坐在火车上,火车的必经之地就是养马河。 时值盛夏,没有空调的火车一旦停下来,车厢里立即就热得像是灶上蒸煮了半个时辰的蒸笼。男人大多赤着上身,光着膀子。膀子顺便也暴露了他们的阶级:黄如古铜的,多半是体力劳动者;白如软糕的,多半是脑力劳动者。独有几个民工,膀子浑圓,颜色却是幽暗的深黄,像是煮熟了的螃蟹。 火车吭哧吭哧地像一只纵欲过度的兽,气喘吁吁地爬行了大半个夜晚,清冷的月光从云朵与云朵的缝合部分漏下来,倘是站在铁轨外面的山坡上俯看的话,火车一定像一条发光的虫子在拼命地蠕动,而我们这些昏昏欲睡或昏昏已睡的乘客,显然就是寄生在虫子体内的更细小更微不足道的短暂寄生虫。众多可怜的寄生虫,在这只稍大的虫子体内萍水相逢,你挨我我挨你几个小时后,当天光大亮,就各奔东西,很可能从此再也不会相逢——当然也有可能下周就会相逢。前提是,他或她也像我一样,通过火车的奔跑来,上演双城记的疲惫人生。 很多年以后,当我终于踏上了养马河坚实的土地,而不是坐在火车上打量它时,我看到在街道交叉的广场上,树着一匹马的雕像。马头高昂,前蹄离地,马尾后甩,表示它正在飞奔。 我们在养马河吃饭。是一家靠近沱江的小餐馆,推开窗,能看到满江的水,如害了相思病的痴情女子,瘦得怕人,静得像没有流动。火车的长鸣,偶尔会传过来,只是被楼房与市声过滤了,没有了它作为工业文明主要标志的那种粗暴、尖利,反而显出一种别样的温情,像是在提醒我:某年某月,你曾经在火车上注视过这座镇子。现在,你终于选了一个座位,坐下来,在这里吃一顿饭。 小餐馆门前有一只巨大的木盆,里面是鱼。老板说他家的特色就是红烧沱江鱼。游动的鱼全然不知道人为刀姐,它为鱼肉的可怕现实,一个劲地游来游去,不时还悠闲地吐几个气泡,就像一个人在梦游。这些从沱江里打捞上来的鱼,身上有着比饲养的鱼更深的色泽——不知为什么,我又一次想起多年前在火车上见过的那几个民工的膀子。 - 25 - 吃完饭,我们朝火车站走去,我曾经在火车上见过数十次的养马河火车站。 通往火车站的一条小街,我看到几户人家门前的空地上,竹竿挑着一些腊肉。刚刚涂抹完各种调料——包括但不限予以下类别:花椒、海椒、胡椒、食盐、大料、生姜——的腊肉,其实严格讲来,还不能叫腊肉。它的鲜肉生涯刚刚结束,从现在起,它开始为成为一块滋味悠长,令人垂涎的腊肉而进入修行期。既然人类一天到晚都嚷着修行——旅行是修行,恋爱是修行,吃饭喝酒是修行,打牌也是修行——那一块鲜肉,它为了成为腊肉而付出的腌渍、晾晒、烘烤以及收纳和等待,为什么不可以说是修行呢?与人类相比,人家的修行更单纯也更直率。 养马河是有老街的——这有点废话,任何一个城镇,只要不是完全拆迁了,都会找到老街的。哪怕找不到老街,也能找到老屋,三两座老屋,就足以构成半条老街,而老街,它似乎留住了一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旧时光。 养马河的老街上,还有几家老茶馆。陈旧的老屋,有着高而陡的檐,檐下的台阶,被年复一年的雨水打出了细小的窝,像虫噬。古人说的水滴石穿当然也是有所本的了。八仙桌,颜色深暗——它老让我想起那年在火车上见过的那几个在成都干活的民工的膀子——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也有经年累月溅出去的茶水渍,把桌面污成了一小团一小团的更深的岛屿。长板凳,又宽又重,似乎扔到沱江里,竟会打个漩儿就沉下去。 很多年后我再去养马河,却没能找到那时候去过的那家老茶馆。甚至,就连那条老街看上去也似是而非。就像初恋情人,三十年后重逢,依稀还是旧时模样,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我们在养马河的街道间走来走去,这座镇子已经像中国的大多数镇子那样,新与旧、拆与建、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混乱而有趣。 如果不是火车,我不会走进养马河,它将是一个与我的人生毫无瓜葛的异乡。但是,因为有火车,因为有漂泊的历史,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几十上百次地从这里穿镇而过,小镇的生活离我只有几米的距离,但我知道,我其实从来不曾真正走进过它。就像那句诗说的那样: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 (本文有删改) 10. 如何理解“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 11. 本文的比喻手法十分独特,试作赏析。 12. 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民工的膀子”,有什么作用? 13. 根据全文,分析“火车上的养马河”的意蕴。 - 25 - 【答案】10. (1)极其熟悉是说“我”几十上百次地坐在火车上从养马河穿过,小镇的生活离“我”的距离很近。(2)极其陌生是要表达“我”其实从来不曾真正走进过养马河,不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情感,“我”只是个过客。看似矛盾的句子,蕴含着“我”对养马河特殊的感情和关注。 11. (1)车厢里立即就热得像是灶上蒸煮了半个时辰的蒸笼。比喻贴切,让人能体会出车厢异乎寻常的闷热。(2)黄如古铜的,多半是体力劳动者;白如软糕的,多半是脑力劳动者。独有几个民工,膀子浑圆,颜色却是幽暗的深黄,像是煮熟了的螃蟹。这一连串的比喻非常新颖别致,通过人们膀子肤色的不同,让读者能很直观地体会出人们从事的不同行业和艰辛程度。(3)火车一定像一条发光的虫子在拼命地蠕动,而我们这些昏昏欲睡或昏昏已睡的乘客,显然就是寄生在虫子体内的更细小更微不足道的短暂寄生虫。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们为了生活甚至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12. “民工的膀子”反复出现,(1)在结构上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内容情感上表现了养马河人们自由艰辛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一些古老传统的坚守,也抒发了作者对养马河的复杂的情感。(3)主题以及效果上,表现了作者对养马河这个新旧碰撞、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地方深切地关注,极富感染力。 13. “火车上的养马河”的意蕴,(1)表层含义:作者坐在火车上穿过养马河镇。(2)深层含义:表现出作者不曾真正走进过养马河,对这里人们的生活工作、风俗传统不能深入地了解的自责。呼吁应该对这样新旧碰撞、现代工业建设与传统相交织的地方应予以关注和理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重要词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联系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条作答。“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这个句子的关键在“极其熟悉”和“极其陌生”。 “极其熟悉”,联系下文“我几十上百次地从这里穿镇而过,小镇的生活离我只有几米的距离”以及开头“我坐在火车上,一次又一次地坐在火车上,火车的必经之地就是养马河”,可以概括出答案“我”几十上百次地坐在火车上从养马河穿过,小镇的生活离“我”的距离很近,所以极其熟悉。“极其陌生”从下文的“我其实从来不曾真正走进过它。就像那句诗说的那样: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分析,再联系主题,可知“我”不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情感。看似矛盾其实有理。 【1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赏析比喻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先从文章中找到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在进行赏析。赏析时,要把本体喻体对应好,再分析表达出的情感或使用效果。“车厢里立即就热得像是灶上蒸煮了半个时辰的蒸笼”,把闷热的车厢比喻成灶上蒸煮了半个时辰蒸笼,可见闷热的程度之深。“黄如古铜的,多半是体力劳动者;白如软糕的,多半是脑力劳动者。独有几个民工,膀子浑圆,颜色却是幽暗的深黄,像是煮熟了的螃蟹”这一串的比喻句的本体是“人们的膀子”,不同肤色的膀子辨识度很高,能让人们了解他们从事的行业和艰辛程度。“火车一定像一条发光的虫子在拼命地蠕动,而我们这些昏昏欲睡或昏昏已睡的乘客,显然就是寄生在虫子体内的更细小更微不足道的短暂寄生虫”,这个比喻句把火车比喻成虫子,表现出它的渺小,“拼命地蠕动”表现了火车的缓慢。把人们比喻成寄生虫,形象地表现了人们的微不足道、渺小卑微,为了生活甚至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有什么作用”,可知这是一道小说的作用题。考生可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情感、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来作答。审读题干可知,“民工的膀子”反复出现,在结构上会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结合这个句子反复出现的文段,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第一处“独有几个民工,膀子浑圆,颜色却是幽暗的深黄,像是煮熟了的螃蟹”,点出他们的身份;第二处“这些从沱江里打捞上来的鱼,身上有着比饲养的鱼更深的色泽——不知为什么,我又一次想起多年前在火车上见过的那几个民工的膀子”, 沱江的鱼有更深的色泽,说明鱼和环境进行了抗争,把沱江的鱼更深的色泽与“民工的膀子”相联系,也借此表现养马河人们的生存环境是比较自由的,也是艰辛的;第三处“八仙桌,颜色深暗——它老让我想起那年在火车上见过的那几个在成都干活的民工的膀子——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也有经年累月溅出去的茶水渍,把桌面污成了一小团一小团的更深的岛屿”,颜色深暗的八仙桌上面有划痕有颜色更深的茶渍,这就是养马河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古老传统的坚守。 颜色深暗的八仙桌与“民工的膀子”相联系,突出养马河这个地方古老的传统和生活状态。“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从此句可见作者对养马河复杂的情感抒发。从主题以及效果上分析,“民工的膀子”突出了主题,从原文中“新与旧、拆与建、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混乱而有趣”可知,作者对养马河这个新旧碰撞、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地方深切地关注,这个反复提到的句子极富感染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即本义和深层含义包括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入手分析。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1)结构 (线索 悬念)(2)主旨, - 25 -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本题要求分析“火车上的养马河”,表层含义就是从“火车上”分析,指作者坐在火车上穿过养马河镇。深层含义可以从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主旨上分析作答,原文说“因为有火车,因为有漂泊的历史,养马河于我,便是一个极其熟悉又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几十上百次地从这里穿镇而过,小镇的生活离我只有几米的距离,但我知道,我其实从来不曾真正走进过它。就像那句诗说的那样: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可见作者对养马河复杂的感情;“这座镇子已经像中国的大多数镇子那样,新与旧、拆与建、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混乱而有趣”,表现了作者对这样新旧碰撞、现代工业建设与传统相交织的地方应予以关注和理解的呼吁。 【点睛】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基本步骤:理解重点词→弄清句子本意→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基本方法: (1)抓关键词语、关键部分理解含义。 (2)联系上下文、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这类句子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以出来。 (3)注意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意思,再理解句子内在含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诸儿 [明]顾若璞 予自万历丙午归汝父,遂涉历家事,廿有六年。中间辛苦备尝,风波遍历。予惟是兢兢业业,蚤作夜思,罔敢失坠。以无误祖宗立法,以无贻父母忧者,岂好为是劳哉!亦缘汝父生十月而祖母见背,至我归时,贫与病合,处世艰阻,事非一端,且弥留之际,止嘱终事惟俭,善教汝辈。以继书香,善事祖父,以续已事亲不终之罪。 我固一遵先志,较前十三年中,更翼冀小心。如临深履冰,常恐折足而履先人之业。至于祖父逝后,多少风波,寡妇孤儿,所不能对人言者,未易一一数也。于于壬子生灿儿,于寅甲生炜儿。两儿止见其生于仕宦之家,长而居处晏如,衣食粗給,几不知有困苦事。岂知而母之拮据卒瘏①”,以仅免漂摇之患者,二十六年如一日也。 - 25 - 今幸儿辈俱长成,婚嫁已毕,重任有托,我责稍轻,故以分为合,析汝二子,使各庀②其家事。夫吾岂不欲劳我逸汝,俟绳祖武哉?良亦有所见而然也。九世同居,时旌其义,二难孝养,并以德称,第情不隔而事或暌,丰俭之异尚,多寡之各适,好恶之不相符也。人情异同,其数多端,岂能一一如我之所愿?况人情习久则慢易生,慢易生则嫌隙起,是故离则思合,合则思离,离中之合,合中之离,不可不致审也。 喜两媳贤哲,能俭约守祖制,及我年力未迈,一一清分,始知家道之艰难如此,世务之艰难如此。各自成立,以渐进于礼义,庶几内顾之忧,亦鲜永终之敝,岂必合为是哉! 若夫一丝一粒,皆自我数十年勤劬困苦中留之,则所以谨守而光大之者,更于二子有厚望矣。 (选自顾若璞——《卧月轩合集》) 【注】①瘏(tù):指疲劳致病。②庀(pǐ):治理。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予自万历丙午归汝父 归:女子出嫁。 B. 亦缘汝父生十月而祖母见背 见背:背弃我,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C. 析汝二子 析:分开。 D. 则所以谨守而光大之者 所以:用来……的。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 以续己事亲不终之罪 仆以口语遇遗此祸 B. 常恐折足而覆先人之业 因人之力而献之 C. 是故离则思合 金就砺则利 D. 世务之艰难如此 苟以天下之大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掌管家族事务二十六年,虽然备尝艰辛,遍历风波,但仍然在家里兢兢业业,日夜操劳,是因为作者乐在其中。 B. “离中之合,合中之离”这一思想打破了中国人对大家庭的执着守护。一个古代女子能明白这样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开明的智慧女性。 C. 作者担心自己一味操劳,两个儿子却不知道家里的艰难困苦,让他们分家,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持家、处世的不易。 D. 本文语言朴素,但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作者在信中叙述自己持家的经历,饱含了对两个儿子的殷切期望。 - 25 - 17. 把文中面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吾岂不欲劳我逸汝,俟绳祖武哉? (2)各自成立,以渐进于礼义,庶无内顾之忧,亦鲜永终之敝,岂必合为是起! 18.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顾若璞早寡侍舅孝训子严暮年立义田年九十无疾终节行文章为吾乡闺秀之冠 (选自沈善宝《名媛诗话》) 【答案】14. D 15. C 16. A 17. (1)我倒是想多操点心,让你们永远都轻松快乐,到时候继承了祖先的产业就完了。(2)你们也长大了,已经渐渐懂得礼义了,咱们家几乎没什么内顾之忧,也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谁说必须得合在一起过日子,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18. 顾若璞早寡/侍舅孝/训子严/暮年立义田/年九十/无疾终/节行文章为吾乡闺秀之冠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立足于课堂和课本,作业和练习,还要扩大阅读范围,广泛涉猎。可以使用代入法、结构分析法、知识迁移法等。本题D项,“所以”应解释为“……的原因”“ 则所以谨守而光大之者”意思是“让你们谨慎地守住家业并发扬光大的原因”。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词性,注意积累,勤加练习。A项,连词,表目的关系,来/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C项都翻译成“就”,连词。D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是因为作者乐在其中”理解有误,原文说“岂好为是劳哉”意思是“难道是我喜欢干这样辛劳的事吗?”,用反问句表达作者不喜欢干这些辛劳的事。故选A。 【17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子:(1)劳、逸:使动用法,使……操劳,使……安逸。俟:等到。绳:继续、继承。祖武:祖先。(2)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长大成人。庶:几乎。鲜:少,可译为没有。永终:永久。敝:形容词作名词,坏事、难题。岂……哉:固定句式,难道……吗?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所给的句子,“顾若璞早寡”是主语和谓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后面断开。“侍舅孝”是谓语动词和宾语,意思是“侍奉公公很孝顺”,其后断开。“训子严”是谓语动词和宾语,意思是“教育孩子很严格”,其后断开。“暮年立义田”中“暮年”是“立”的状语,是“晚年”的意思,和后面的谓宾连接较紧密,不用断开, “立义田”意思是“确立义田”,表意完整,在后面断开。“年九十”解释为“年龄九十岁”,其后断开。“无疾终”意思是“没有疾病去世”,表意完整,其后断开。“节行文章为吾乡闺秀之冠”,主语谓语宾语俱全,表意完整,意思是“气节品行文章在我乡闺秀中是第一”。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译文: 自从万历丙午年,我嫁给你们的父亲到今天,我掌管家族事务已经二十六年了。这期间辛苦备尝,风波遍历。我只有兢兢业业,日夜操劳,不敢有半点闪失,为的是不让长辈费心,还真不是我喜欢干这些事。我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们的父亲刚出生十个月奶奶就去世了,到我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已经是贫病交加,处世艰阻,茫无头绪。你们的父亲弥留之际,唯一的遗言便是丧事从俭,好好教诲你们继承书香门风,好好奉养你们的祖父,为他无法给父亲养老送终而赎罪。 - 25 - 我当然要听你们爸爸的话,操持这个家比以前更加小心翼翼,如临渊履冰,总是担心万一失足倾倒了先人的基业。到了爷爷去世之后,这寡妇孤儿之家又历经了多少风波,那些不能对外人说的苦楚,数也数不清。我在壬子年生下了灿儿,甲寅年生下了炜儿。外人只看见你们是生于仕宦之家,有舒适的房子,衣食无忧,几乎不知道还有什么人间疾苦。但有谁知道我是如何的拮据艰难,心劳力拙,二十六年如一日,勉强维持着这个飘摇的家庭不至于倒下呢? 如今你们都长大了,婚嫁已毕,重任有托,我可以稍微轻松一点了。所以,我打算以分为合,把家产分拆给你们两个,让你们各自管理自己的家事。我倒是想多操点心,让你们永远都轻松快乐,到时候继承了祖先的产业就完了。但是理性和见识告诉我,分家是对的。 如果哪个家庭能做到九代同堂,大家都会赞扬说这是仁义之家。照顾好老人,养育好孩子,这两件事都不容易。能够同时把这两件事都做好,大家就会赞扬说这是有本事的人。但在一起的人即使情感上没有隔膜,面对具体的事儿却可能有矛盾。有爱花钱的,有不爱花钱的。有喜欢奢华享受的,有喜欢简单日子的。好恶不同,人情各异,千差万别,不可能每件事都能让所有人满意。更何况人情都是相处的日子长了,就容易互相忽视。互相忽视就会产生嫌隙。所以说,离则思合,合则思离,离中有合,合中有离。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想明白。 让我高兴的是两个儿媳妇都贤惠聪明,能勤俭持家,能尊重传统。趁着我还没老,咱们就把这家产清点拆分了,好让你们知道家道之艰难如此,世务之艰难如此。你们也长大了,也懂事了,咱们家也没什么内顾之忧,也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谁说必须得合在一起过日子,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家里现在的每一缕丝、每一粒米,都是我数十年操劳积累下来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两个人能小心地守住家业,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沙场夜 (唐)于漬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 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 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 25 -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 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19. 于漬善以古风体为诗,一反“拘束声律而入轻浮”的唐代声律诗之风,曾作“古风”,三十篇。本诗也是一首古风,主要描绘了________(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情感。 20. 本诗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9. (1). 征人或士卒 (2). 征人戍边作战生死未卜、长久不能回家的思乡情感 20. 手法:①对仗,景物描写,首联“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通过对仗,渲染出环境是在夜晚,点题;“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通过对仗,表现出战争激烈。②比喻,“征人烧断蓬”中“断蓬”比喻漂泊无定,表现征人远离家乡、戍边作战。③夸张,“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夸张地表现战争惨烈。④对比,“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与“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是达官显贵们的生活方式和士卒在外征战相对比,表现士卒征战沙场、生死未卜、思念家乡的情感。⑤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尾联“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直接抒发征战沙场、生死未卜、思念家乡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直接抓能体现形象的词语,或通过标题、背景、意象等分析出形象,再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出情感。本诗中 “征人烧断蓬”“士卒浣戎衣”可知,就直接能找到表现形象的词语是“征人”或“士卒”。诗中“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表现征人戍边如断蓬漂泊无定,对着“沙中月”哭泣,表达征人远在沙场的思家之情。“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表现战争激烈,士卒生死未卜。尾联“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直接表现征人辞家在外的思乡之情,还有远在沙场,生死未卜的感情。 【2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写作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分析全诗的手法,这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系意象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本题要求概括分析写作手法,首联“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通过对仗,渲染出环境,点题“沙场夜”。“征人烧断蓬”点出诗歌形象,用“断蓬”比喻征人离家戍边的漂泊无依的状况。“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这四句诗通过对仗和夸张来表现战事的激烈。“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是写城中的达官显贵们在夜晚离别都愁绪满怀,而征人却是“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通过对比直接抒发出征人辞家在外的思乡之情,还有远在沙场,生死未卜的感情,尾联也凸显了本诗的主旨,卒章显志。 (三)文言语段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21. 第一则材料中“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原始儒家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2. 两则材料中“人不堪其忧"和“是吾忧也”所“忧"的对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21. 贫贱不能移 22. “人不堪其忧”所忧的是穷困清苦的生活;“是吾忧也”所忧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典名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能正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并联系句意理解思想内容。本句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在《论语▪雍也》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回也不改其乐”,“乐”指的是颜回对于穷困清苦的生活也能乐在其中,这就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重要句子放在文段中,联系上下文的提示进行理解概括。“人不堪其忧” - 25 - 所“忧”的对象,联系上文“一辈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穷困清苦的生活状况,“人不堪”是指别人忍受不住,“忧”就能理解出是颜回过的那种穷困清苦的生活。“是吾忧也”句中的“是”解释为“这,这些”,指代前文的内容,所以这句话中所“忧”的对象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意思是“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___。(苏湖《六国论》) (3)尔卜尔筮__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享送别》)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答案】 (1). 是可忍也 (2). 孰不可忍也 (3). 洎牧以谗诛 (4).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 体无咎言 (6). 以我贿迁 (7). 一鞭残照里 (8).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9). 出师一表真名世 (10).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上下文填空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孰、洎、咎、贿、胸臆、名世等字的写法。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当前,人工智能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IBM宣布人工智能改善癌症诊断疗法,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 25 - 材料二:在这场人工智能摧毁工作的浩劫中,唯有创造性工作才能从中全身而退。人类将面临的最大考验并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义。在所有重复性工作上,人工智能都将高出人类一筹,但我们并非因为擅长重复性工作而为人,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公开演讲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人性和爱让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但我们需要考虑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类是有情感的生物,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 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类是活的,富有创造性的,而人工智能是依靠人类的智慧的死物,它所有的功能都是在人类创造出来的前提下。我们对他人的关爱,是人性真善美的一种体现,人工再智能,也无法使计算机达到。 人工智能不懂得爱情,亲情,友情,总是很机械地按照程序来完成工作。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可以为人类建造建筑物,做家务活,但不可能创造建筑物的形状,发明新样式的菜。人工智是不能替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它们不能成为诗人,因为它们没有七情六欲,体会不到人类的心情;它们成不了钢琴家,它们所弹奏的只是钢琴曲,而人类所演奏的却是他们内心的激动快乐或是悲哀。所以说,如果人类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社会将会没有活力。 社会的日趋浮躁,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陷入一种怪圈——金钱与利益至上。我们不否认人工智能的运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社会更快发展,然而有人出于利益的驱使,打破了他们的道德准则一次又一次,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不顾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缺少的是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自由与光亮,缺少的是海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暖,缺少的是张爱玲即使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走下去的坚定与执著……这类人性光辉和爱的缺失才是导致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根本原因。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若一个社会要更好发展,其根本在于人而非人工智能。我们的个人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因此,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们不要忘记本心,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万不能失去人性和爱,要重拾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不被利益蒙蔽双眼,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社会的巨轮才能更好向前。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人物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针对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体验或思考。这就要求分析两则材料,找到材料之间的连接点,自定立意,除了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一定要明确文体。 审题:首先概括两则材料。材料一是说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点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迅猛和影响广泛。材料二是说人类要有创造性思维,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找到两则材料的连接点是人工智能和人性的区别,最终确立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的看法。写作时应该兼顾两方面,突出人性和爱是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 立意:虽然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人性和爱是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的,无法企及的。 相关素材: (1)人工智能会带来就业问题吗?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人工智能很快就会引发失业问题。无人驾驶会让一千万美国人失业,也会有别的工作被机器永久取代。历史上来看,从农业到工业时代,从汽车取代马车,都会看到大量失业。在未来,危险的工作都将会交给机器。 然而,哪怕会有大量工作从人转移到机器,这个速度可能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快,比如一夜间所有司机失业。无人驾驶的到来会比人们想的慢,因为大规模运作需要时间。的确未来跟生产力、效率相关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大多数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改变;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的发明创造在一开始可能效果并不好,需要时间改进。总有一天我们会为机器人开发新的工作,而那时我们的工作就是开发新的工作。同时也会有新的岗位,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修理员。 (2)也有一些工作是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的,像是创造力。哪怕我们通过编程赋予人工智能创造力,比如让他们讲笑话,但他们不具备人类的常识,他们的笑话对我们而言可能并不好笑。让人工智能讲真正好笑的笑话会需要很久。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最幽默的人是个机器人,可能人类也就完蛋了。 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为人类历史开启新的篇章。现有的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可能在瞬间失去价值,关于自我,人性,意识的概念也会受到挑战。但我们作为造物者、新型科学和技术的引领者,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和和谐所肩负的责任。 - 25 - (3)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有些问题绕不过去,比如它无关乎人情,因而也无法构建人性。所以很多人说技术手段可以把某个人拉进一个微信群,但他会不会成为群里的人的朋友不由技术决定,而取决于具体的人在彼此心中的投影。 (4)人工智能取代不了人类,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人类的想象力。 因为你把全世界的文字都输入机器中,即便它能检索出来,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凭空想象出来另外一个故事。所以,人类能够通过自己想象力来进一步创造和丰满世界。 第二,人类的独创思维。 独创思维是这个世界上原来没有,但人类通过自己的思考最终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比如人类能够去探索宇宙,但靠机器人是做不出来的,必须先由人类去突破思维形成理论,比如“混沌理论”等。尽管科技和智能对研究有很大帮助,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人类探索精神和独创思维所带来的结果。 同时独创思维又与想象力、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不断发挥科技能力来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不断走向自由和幸福。 第三,人类之间有温度的交流能力。 机器人也许能跟你对话甚至能知道你想要什么,但机器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冰凉的。当真正的人型机器人长久与你在一起生活,甚至恋爱,你会开始产生厌烦情绪,因为他没有血肉、没有真正有温度的交流能力。这种交流能力与人类的情感能力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机器人能够把人类的情感输入系统中,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筛选、判断你现在的情绪,选择怎么进行交流。但是,人类内心真正渴望的情感、互相之间的感情交流能力,那种无语凝噎的情感,和眉目之间的情愫,人工智能很难达到。 行文结构:确定写作文体是议论文,拟定一个能明确观点的题目。开篇从材料分析入手确定观点: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类是有情感的生物,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主体部分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情况用事实进行反面论证;再结合现实探讨人类失去人性光辉和爱的原因。结尾呼吁要重拾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性和爱。 - 25 -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