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许多野生动物也得以栖(qī)居、繁衍。此结果表明,试验是卓(zhuō)有成效的。‎ B.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zēng),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酪”,实在无法理解。‎ C.豹子让人晕(yūn)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亲睐(lài),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D.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应用。细末里头不免掺和(huō)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咱们的手艺品往往费咱们的手艺品往往费大功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示能耐。‎ B.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学习西方国家的富国强民之道是无可厚非的。‎ C.美国人那些有时耸人听闻的发言中,充满了对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的警告之词。‎ D.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3.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B.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生物资源流失,将会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建立的生物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如基因克隆、转基因等)。‎ C.旧籍记载荔枝,说到有的品种皮粗厚,刺尖,唐代徐夤诗云:“龙绢壳绽红纹粟”,就已观察到这种构造。‎ D.沾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工人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在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下,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B.所有成员在遗传上是平等的,人类的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与遗产。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基因组的差异与调节基因的环境不协调而引起的。‎ C.结果表明,实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三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 D.“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5.下列选项中,课文内容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纹》一课中,作者以斑纹为线索,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做了说明,并且还对它们的启发意义做了引申性的阐发,如对“团结就是力量”另一面的解释,对善与恶关系的思考等等。‎ B.《项脊轩志》首段情景交融,流露了作者“居于此,多可喜”的感情。作者写“可喜”本意并不是为了写“可喜”,而是为了下文的可悲作铺垫,为了更好地写“可悲”。‎ C.“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反问中的“染”和“醉”,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总是离人泪”的“泪”让情景交融在一起,一片泪眼迷蒙。‎ D.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庸人具有不敢正视现实、麻木健忘、苟安满足等特点,他们的普遍存在是“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基础。唤醒他们,才能使“似人非人的世界”走向尽头。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6.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 )‎ A.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历史剧《亨利四世》等。‎ B.《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典籍,“论”指“论纂(编纂)”,“语”指言论,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C.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 D.王羲之,字逸少,西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并称“二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二、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①_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______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______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发电更经济。‎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龄 总能做到 大多数能做到 偶尔能做到 完全不能做到 ‎10—18岁 ‎22.4%‎ ‎56.3%‎ ‎20.7%‎ ‎0.6%‎ ‎19—29岁 ‎20.2%‎ ‎62.4%‎ ‎16.8%‎ ‎0.6%‎ ‎30—39岁 ‎19.9%‎ ‎60.4%‎ ‎18.1%‎ ‎1.6%‎ ‎40—59岁 ‎29.1%‎ ‎58.3%‎ ‎10.7%‎ ‎1.9%‎ ‎60岁及以上 ‎38.7%‎ ‎48.0%‎ ‎10.5%‎ ‎2.8%‎ 合计 ‎26.4%‎ ‎57.6%‎ ‎14.4%‎ ‎1.6%‎ ‎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 材料二:‎ 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与焚烧,其中填埋占主要地位。填埋处理具有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处理方式,但填埋场占地大、使用年限短,不但可能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大量有机质的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与填埋不同,焚烧处理占地小、能极大程度地实现减量化并产生电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 农村生活垃圾全量收集难度较大,运输成本高,收运过程易产生二次污染。根据有机垃圾易腐的特点,考虑运输和处理的经济性,农村有机垃圾适宜就地处理(例如堆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未来可将农村与城市垃圾进行区域一体化利用。‎ ‎(摘编自金宜英《生活垃圾分类后去往何处?多元化方式将取代填埋》)‎ 材料三:‎ 让群众支持生活垃圾分类,不能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犯怵,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分类有趣味,易掌握。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总体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较弱,觉得不好生物降解的都可归到其他垃圾中焚烧掉。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残渣最后也是送去焚烧发电厂,具有兜底的地位。‎ ‎(摘编自殷明励《生活垃圾分类要和后端利用结合起来》)‎ 材料四:‎ 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顾名思义即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小哥上门“取件”。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名上门回收员。‎ 据介绍,从事“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大概有两种,一种专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另一种则是在相关工作中兼职。专职回收员的工作一般分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有的人上午做定点回收,下午上门回收。比如之前垃圾分拣公司的员工,此前这些公司只负责接收“游击队员”回收回来的垃圾,并进行分类打包,再出售给不同类别的垃圾处理公司;而现在,公司中的一部分员工直接向居民进行回收,做起了专职回收员。而兼职人员则包括小区的清洁员、物业公司员工等,他们原本已有一份工作,垃圾回收为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用户使用垃圾回收程序也很方便。比如在支付宝平台上,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选择“垃圾分类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社区回收员上门,称重、计算价格之后,卖废品所得会自动转进居民设置的提现账号。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如,1公斤塑料瓶可兑换1公斤“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摘自温婧《垃圾分类催生网约上门回收员》)‎ ‎8.下列对材料一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表示“总能做到”占比最高的为60岁及以上的市民,“完全不能做到”占比最低的是10-29岁市民。‎ B.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五个年龄段当中,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的是40-59岁的市民。‎ C.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市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做得越好,自觉性越高。‎ D.从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可知,仅有1.6%的市民表示完全不能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市民垃圾分类意愿强烈。‎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宜采用以焚烧为主,这样既可产生电能,同时又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 B.‎ 厨余垃圾之所以也叫湿垃圾,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汤汤水水,经处理后,与其他垃圾一样,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 C.不少居民因不清楚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而感到困惑,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侧重于从理论上介绍垃圾分类方法,没有与后端利用结合起来,使居民在具体操作时不知所措。‎ D.目前,在支付宝上就可以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寄快递一样方便。居民可以在线下单,“上门回收员”免费上门回收,这样,既方便了居民,又增加了这些回收员的收入。‎ ‎10.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有效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四条举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缙云的古风 鲍尔吉·原野 ‎(1)在缙云,我喜欢仰面看天空的云。这里多山,朵朵白云围绕山峰,缠绵不走。虽然我知道缙云的地名不关云的事,它是轩辕黄帝的号。史记记载,黄帝又曰缙云氏。当年黄帝氏族从西北高原迁移到古越族聚集的浙江中部,建立了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唐武周时代,即公元696年,县名改为缙云。但是地名有云,来客难免要往天空张望。这几天雨歇,天上一派好云。白云似城垣,如马队,浩浩荡荡地川流而过。它们在地上的随从则是迂回奔走的好溪。好溪也是一个好名字,在江河前面直接加一个好字,恐怕只有缙云。水利万物而莫争,当然好。‎ ‎(2)前面说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缙云国,是传说。而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39年,缙云人在海拔1200多米的古方山上修建了一口方塘,即水库,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浙江最早的山区水利工程。你没法想象,在那么高的地方,人们穿过陡峭的山路去修一个水库。‎ ‎(3)缙云人崇拜山,当地方言把山称作山娘,他们把崇山峻岭看做母亲。乡间秋收,农民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山娘。筑路造屋,开工之前也要祭山娘。缙云人认为,山上的鸟兽草木是山娘的子孙,土地是山娘的皮肉,不得随意毁伤。这真是可爱的传统,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环保,实为共生。在这里,哪家人屋里如果爬进了蛇,当地人不会把蛇打死,而要点上熏香把它熏跑。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对着山头举起锄头,以兹表达对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 ‎(4)说到缙云的山,自然要说鼎湖峰。传说轩辕黄帝当年来此地,相中的就是这座鼎湖峰,于是定居于此,并把这座山命名为缙云山,也就是黄帝山。黄帝在鼎湖峰顶上铸鼎炼丹,最后驾龙升天去也。之后,缙云成为古时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 ‎(5)鼎湖峰拔地而起,上下同圆。它固然是一座山,但把它叫做石柱更合宜。在苍翠的山峦之中,在好溪的喧哗声里,突兀而立的鼎湖峰引人遐想。我第一眼看到鼎湖峰,便觉人类的渺小,只能站在地面上仰之望之,如果环绕此峰观察一下该有多好。再一想,飞鸟幸福啊,它们可以围着鼎湖峰飞无数圈,累了在上面栖息。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6)期望环峰飞翔的人,不光我一个。宋代诗人柳绅初到缙云时,惊叹于鼎湖峰的雄奇,留下一首诗:“独出诸峰表,周围百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摩天。湖浪动星际,莲花生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群仙。”他想象自己骑着云中的仙鹤,到达鼎湖峰绝顶,去拜会群仙。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曾为鼎湖峰所倾倒。南朝宋永初三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他赴任路上经过缙云,改乘竹筏,走好溪水路。他在《归途赋》中叹曰:“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常在,经盛衰而不易。”在《游名山志》中,谢灵运再度写到鼎湖峰“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好风景经过谢灵运的夸赞,传播士林,咏叹缙云的诗篇越来越多。李白在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开篇写道“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神往鼎湖峰的大诗人还有白居易。唐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缙云一游。他听说鼎湖峰顶有黄帝置鼎而塌陷形成的湖,湖上生莲。他想,倘若劲风吹过,峰顶的湖水会不会随风而落,形成高天散雨的奇观呢?白居易为此留下一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我做不出这样的好诗,但比古贤幸运的是可以坐缆车观望鼎湖峰。缆车在山峰后方,一路攀升到山顶,可窥见鼎湖峰顶全貌。放眼望去,几近梦幻。‎ ‎(7)鼎湖峰边上的苍龙峡口,东晋时即建有祭祀黄帝的缙云堂,它是有史记载以来江南最早祭祀黄帝的建筑。唐乾元间,经缙云县第一任太守李阳冰奏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李阳冰题写篆额。李阳冰的篆书与李斯并称“小篆二李”。这些年,逢清明节与重阳节,当地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重阳节由地方政府主持公祭,清明节则是民祭黄帝的节日。‎ ‎(8)我喜欢考究方言,尽管并没有语言学的基础。我十分崇拜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他同时又是音乐家与作家。他写的自述,让人百读不厌。赵元任通33种汉语方言,可以用口技的方法,模仿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周游全国,从东北返回的经历,用各地方言表述那里的风土人情与特产。方言实为历史的活化石。我跟缙云人聊天,发现这里的方言遗存着明清之前的古语,或许还有古越国的语言。比如他们把“人”称之为“丁”,一如汉代的称呼。小伙子,他们称“后生丁”。“大丁”指成年人,“老髯丁”是老人。称“女孩子”为“婉转尼”,过门的新媳妇叫“新妇”,与《陌上桑》的称谓一样。唐宋时期的词语也保留在当地农民的言谈中。“走过去”这句话,当地人发音“往过克”。“去”的读音为“克”,这是明代以前的发音。明清之后的汉语,名词后面爱加“子”字,比如桌子,椅子。而缙云只叫桌、椅,不加“子”,保留明代以前的读法。从他们语言的古朴,想到缙云的百姓把山称之为山娘,认为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的道场;而他们的语言中又保留着好多古音,这就是文化,文化应该源远流长,有山水和人的血脉气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7月06日第11版)‎ ‎11.全文为什么以缙云的地名开头?‎ ‎12.简析文中第六段的写法。‎ ‎13.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征。‎ ‎14.分析标题中“古风”的具体内涵及作为标题的好处。‎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5.以下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剌谬:错误 B.用之所趋异也 用:因为 C.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言简义深 D.其文直,其事核 核:翔实正确 ‎1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乃喟然而叹曰 B.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以通其狂惑 其正色邪 ‎17.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从任安情意恳切的来信中似乎读出了抱怨,因为遭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已无力完成任安所嘱托的推举贤才的任务,为此,司马迁提笔写下这封回信。‎ B.司马迁原本在黄河边上的山的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四处出游考察,观察儒风,学习礼节,遗憾的是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 C.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隐忍苟活,奋发图强,着手记述从皇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写就史学巨著。‎ D.《报任安书》从大的段落上看,层次明晰,逻辑性强;但从细节上看,又常常不厌重复。这些小的重复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反复、滔滔不尽之态,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那一腔急于宣泄的悲愤心情。‎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迁 既 死 后 其 书 稍 出 宣 帝 时 迁 外 孙 平 通 侯 杨 恽 祖 述 其 书 遂 宣布 焉 至 王 莽 时 求 封 迁 后 为 史 通 子 ‎19.翻译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捕蛇者说》‎ ‎20.从第①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21.材料③反映了唐代经济上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②谈谈你的看法。‎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22.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____‎ ‎23.“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评卷人 得分 六、句子默写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把选择的题号填在答题卷括号内)‎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3)《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4)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听臣微志, _________________,保卒余年。‎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在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被提上了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有人支持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失去多样性,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 对于知识共享,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字形正误。‎ A项,卓(zhuó)有成效 ‎ C项,青睐 ‎ D项,掺和(huo)‎ 故选B。‎ ‎【点睛】‎ 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词语的正确意思,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词语运用正确与否。‎ A项,功夫:一般指代身怀武术技能。同时也可指本领、做事花费的时间精力等,侧重指本领或造诣。语境说手艺品往往费时间和精力,“工夫”多指时间,所以应该用“工夫”; ‎ B项,无可厚非:是有可以指责的缺点,但不应该过分指责,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语境是说学习西方国家的富国强民之道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是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合语境,可改为“无可非议”;‎ C项,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语境说美国人的发言有时夸大或捏造了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所以“耸人听闻”使用正确。‎ D项,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不能带宾语。语境中说虎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这种做法让人怀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语境中带了宾语,所以应为“质疑”。‎ 故选C。‎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和常见误区,勤加练习、注意记忆积累。‎ B项,本句中括号属于句内括号,应该放在所要解释的词语之后,所以括号应挪到“生物技术”后,解释“生物技术”。‎ C项,诗句“龙绢壳绽红纹粟”是此句子的宾语,所以不加冒号。‎ D项,约数中间不用顿号。‎ 故选A。‎ ‎【点睛】‎ 标点符号用法歌诀 :(1)、句号:句号是个小圆圈,表示句字意思完,陈述句未要使用,祈使用它气舒缓。‎ ‎(2)、问号:问号须加有疑处,不看“谁”“哪”“为什么”,只有反问是例外,其他一概不照顾。‎ ‎(3)、逗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 ‎(4)、顿号: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瓜子点”,两数相连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 ‎(5)、分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他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 ‎(6)、冒号:冒号形式两圆点,提起下文与总结,一个句子用一个,套用来两个应避免。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7)、引号:强调、引用、特殊义,引号“关门”作标志,引文末尾怎标点?独立使用放里边。‎ ‎(8)、括号:句内句外分两种,括号位置不相同,注释词语紧相连,释句放在句后边。‎ ‎(9)、破折号:解释、拖音、换话题,事项分承来排列,解说若在句中间,可以前后都出现。 (10)、省略号:省略号儿六圆点,句、问、叹号可留前,“等”或“等等”若使用,“六点”不能再出现。‎ ‎(11)、书名号:书报刊物文章名,使用标点“两头尖”,会议、节日、车船号,可用引号莫纠缠。‎ ‎4.B ‎【解析】‎ ‎【详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成分残缺,介词滥用使主语缺失,去掉“在……下”。‎ C项,成分缺失,“实现”缺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补充中心语“的目标”。‎ D项,结构混乱,“依旧热情不减”的主语不是“地坛书市”而是“北京市民”,在前面加上“北京市民”。‎ 故选B。‎ ‎【点睛】‎ 病因只注明考纲规定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种,不要注小类别,在分析时可以指出小类别。如“句式杂糅”的病句在病因处注明“结构混乱”,在分析错因时指明“……”和“……”杂糅。‎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理解分析,判断正误。‎ ‎ C项,“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反问中的“染”和“醉”,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中把“晓来谁染霜林醉”理解成反问句是错误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是设问句,因为下文的“总是离人泪”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故选C。‎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时,学生应注意平时的积累,立足于课本和课堂,还要广泛涉猎,做到准确识记。‎ A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喜剧,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B项,《论语》编辑者为孔子及其再传弟子。‎ D项,王羲之是东晋人。‎ 故选C。‎ ‎7.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互补性”,第②空注意前面的“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第③空注意前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8.C ‎9.B ‎10.(1)提高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意愿。(2)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3)各部门协同推进,既要有前端理论介绍和大力宣传,又要有后端的处置利用。(4)创新垃圾处理机制,方便垃圾分类投放。‎ ‎【解析】‎ ‎8.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C项,“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市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做得越好,自觉性越高”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一,五个年龄段当中,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的是40-59岁的市民。选项结论错误。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B项,“厨余垃圾之所以也叫湿垃圾,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汤汤水水……”不合文意,原文中只是提到“湿垃圾”和“厨余垃圾”两个概念,但并未把二者等同,选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为“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有效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四条举措”,根据材料一,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情况分析,可概括为“提高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意愿”;根据材料二,“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可概括为“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根据材料三“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可概括为“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各部门协同推进,既要有前端理论介绍和大力宣传,又要有后端的处置利用”;根据材料三“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可概括为创新垃圾处理机制,方便垃圾分类投放。‎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1.①紧扣标题,②交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③引出下文关于缙云的“古风”的内容,④增加了全文的文化内涵。‎ ‎12.①第六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手法,②共引用了历代诗人的三首诗和两篇文章的部分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③篇幅大内容多,气势充沛,④充分展现了鼎湖峰的美丽与神奇。‎ ‎13.①本文用语融文言与白话于一炉,自然而不随便,轻灵又典雅;②短句为主,长短交错,活泼灵动;③引文与作者的话交相辉映,富有文化气息;④记叙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情理与事实相辅相成。‎ ‎14.①“古风”既指缙云富有历史、文化的山水,也指缙云独具古韵的风土人情,②“古风”一词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出了缙云山水和民风的魅力所在,也包含着作者对缙云山水、文化和人民的赞美之情。③“古风”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缙云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全文虽笔墨纵横却散而不乱。‎ ‎【解析】‎ ‎11.此题考查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文为什么以缙云的地名开头”,是析因。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主题理解等角度进行判断,找出与结构、内容、主旨的联系,体会其表达效果,分点陈述。文章开头,第一句写“在缙云,我喜欢仰面看天空的云”,与题目中的“缙云”相照应。再讲“缙云”是“轩辕黄帝的号”、“建立了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县名改为缙云”等与“缙云”相关的内容,紧扣标题,交代的是“缙云”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增加此地的文化内涵。下段开头说“前面说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缙云国,是传说。而史书记载……”可见,开头写缙云的地名,为下文写关于缙云的“古风”的内容作了铺垫。‎ ‎12.‎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在理解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语句,分析写作特色。从文章第六段语句特征上看,比较明显的是用了不少诗句,如“宋代诗人柳绅初到缙云时,惊叹于鼎湖峰的雄奇,留下一首诗……”,“他在《归途赋》中叹曰……”,“谢灵运再度写到鼎湖峰‘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还有唐代李白和白居易等文人的诗文,这是引用手法。从引用本身的表达效果看,可丰富文章内容,增加“缙云”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诗句的内容上看,用不同诗人的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鼎湖峰的美丽与神奇。从引用的数量和内容量上看,本文引用有多处,且引用内容丰富,可以增加文章气势,表达充沛。‎ ‎13.此题考查赏析作品语言的能力。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从词语的使用是否准确生动、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来分析。①从用词上看。本文用语,融文言与白话于一炉。如“这几天雨歇,天上一派好云。白云似城垣,如马队,浩浩荡荡地川流而过。它们在地上的随从则是迂回奔走的好溪”,这句话中“雨歇”“似城垣,如马队”“川流”“则是”带有文言色彩,整个语句自然简洁,轻灵典雅。②从句子选用上看,文章以短句为主,长短句交错,表意丰富,又不失明快。如“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对着山头举起锄头,以兹表达对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这里使用的便是整散结合的句式,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③从修辞上看,多处引用诗文,与作者记叙、议论的话交相辉映。如第六段,“白居易为此留下一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我做不出这样的好诗,但比古贤幸运的是可以坐缆车观望鼎湖峰。缆车在山峰后方,一路攀升到山顶,可窥见鼎湖峰顶全貌。放眼望去,几近梦幻”,这不仅丰富了表意,而且富有文化气息。④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记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如,介绍历史、典故与“缙云”的山水、方言,一般用的是记叙,感悟和评价,是用议论和抒情。述说的情理与表现的事实,二者相辅相成,极好地表现了缙云的古风。根据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内涵和作用的能力。探究文章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解答时,主要从关键词语、内容、主题几个方面作答。题目是“缙云的古风”,“缙云”是地点,“古风”是中心词,即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从字面上看,古风,一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联系原文内容看,文中主要写缙云富有历史、文化的山水,也包括缙云独具古韵的风土人情。可见,题目中的“古风”一词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作者将“古风”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缙云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美之情,点出了缙云山水和民风的魅力所在,表达了自己对缙云山水、文化和人民的赞美之情,全文虽笔墨纵横却散而不乱,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要求及解题策略。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 ‎15.A ‎16.B ‎17.B ‎18.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19.(1)我因说话而遭逢这场灾祸,深为乡里所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上,我又有什么脸面(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 ‎(2)小儿虽然不聪明(不才),请让我完全(全部,全都)编撰先人编撰的历史材料,不敢缺少(缺失)。‎ ‎【解析】‎ ‎15.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A项,剌谬:违背,完全相反。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 故选A。‎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掌握常见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A项,乃,前一句:副词,竟;后一句:副词,于是;意义不同。‎ B项,而,两句相同:连词,表修饰。‎ C项,前一句:副词,就; 后一句:连词,表转折,却。‎ D项,前一句:代词,自己;后一句:连词,表选择,是。‎ 故选B。‎ ‎17.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B项,“司马迁原本在黄河边上的山的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四处出游考察,观察儒风,学习礼节,遗憾的是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表述有误,张冠李戴。原文“耕牧河山之阳”意思是“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 “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的是他的父亲太史公,原文是“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意思是“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迁既死后”是主谓句,意思是“司马迁死后”,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其书稍出”意思是“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有主语谓语,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后断开;“宣帝时”是用帝王年号表示时间,其后断开;“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中“迁外孙平通侯杨恽”是主语,“祖”是状语,“述其书”是谓语和宾语,意思是“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整个句子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后断开;“遂”一般用在句首,“焉”是代词,代指司马迁的著作,作“宣布”的宾语,“遂宣布焉”意思是“于是得以公布了著作”,表意完整,其后断开;“至王莽时”用人名表示时间,意思是“到了王莽的时候”,其后断开;“求封迁后”是动宾结构,省略主语“有人”,意思是“有人请求封司马迁的后人”,“为史通子”省略主语“朝廷”,意思是“于是朝廷封其后人为史通子”所以“求封迁后”和“为史通子”之间断开。‎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仆:我,谦辞;口语:古今异义,说话;重:深;为乡党所笑:被动句式,被乡里耻笑;面目:脸面;丘墓:坟墓。‎ ‎(2)小子:谦称自己,我;不敏:不聪明;论:研究、编撰;次:编次;编纂;旧闻:历史材料;阙:通假字,通“缺”,缺少。‎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译文:(一)‎ 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用谨慎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献史料、天文历法工作的官员,地位接近于算卦、赞礼的人,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看待自己。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肠子里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微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 ‎(二)‎ 司马迁生于龙门,(小时候)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向南在江、淮地区游学,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 “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儿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 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于是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溯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绿秦汉,从黄帝写起,直到当朝皇帝,著十二篇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 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得以公布开来。到了王莽的时候,有人请求封司马迁的后人,于是封其后人为史通子。‎ 称赞说: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 ‎20.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 ‎21.(1)材料三反映了唐代赋税较重的问题。‎ ‎(2)应该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国家的真正富足,国家经济实力的真正提高,还在于百姓的富足生活,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解析】‎ ‎20.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翻译理解文本内容语意,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内容、情感、主旨等概括出答案。‎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这段文字从对执政者的角度来看是“其身”,强调执政者的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以身作则。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第①则材料出自《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学仍有积极意义。‎ ‎2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联系上下文的提示,进行筛选整合答案。‎ 材料③中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意思是“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意思是“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非死则徙尔”意思是“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写到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乃至十室九空;“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意思是“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写到了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从以上内容分析可见当时赋税之重,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结合材料②分析如何解决赋税重的问题。材料②中有若回答鲁哀公对于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的问题。有若对曰: “盍彻乎?”意思是“有若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翻译为“回答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他的回答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针对材料③反映的唐代赋税重的问题,可以结合材料②中的思想观点来解决,统治者应该减轻赋税,藏富于民。百姓的生活富足了,国家才能真正富足,国家经济实力也会真正提高,过重的税赋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点睛】‎ 翻译:‎ ‎①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②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 ‎③“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22. 送别 秋季 ‎ ‎23.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2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4.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愿陛下矜悯愚诚 庶刘侥幸 ‎ ‎【解析】‎ ‎【详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蠡、浦、覆、坳、愤、郁、譬、矜;还要注意一些句子中虚词“且”“之”“也”等不能漏掉。‎ ‎【点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25.知识共享,力量的源泉 萧伯纳曾经有过关于思想交换,提升思想的名言,在今天,也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人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局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局所抛弃。如今现代化的时代正在发生,时局演变瞬息万支。所以“知识共享”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时至今日对知识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变革很多,最重要的有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询四大演变,这是从古至今几千年中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变化,它们共同见证了现代知识学习的正在发生。‎ 知识共享的提法是一个从古至今很普遍的存在,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回过头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经验,不都是在共享知识吗?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什么?当然是前人所留下的知识。前人之所以能留下这样多的文化知识,是因为与公众分享,所以才有了流传的可能。我们现在使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如果没有知识的共享,现代所谓的科技社会又从何而来?事实上,古今中外所有的创新无不诞生于这些知识共享中。所以说知识共享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 罗伯特·格洛斯说:“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网络可以使全球共享的学习方式出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科目中,“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知识共享的意义是什么。知识共享和其他物质共享相比,有着一个极为突出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对于共享的任何一方来说,他所拥有的知识不会减少,只会增多,而且这种增长会随着共享范围的扩大而迅速提高。无论和多少人共享知识,自己的知识量是不会减少的,只会增加。因为在共享过程中,在你试图将你所拥有的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并试图去完善它。‎ 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每个人不管是主动分享,还是被动接收,都应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分享知识、共享信息,让知识流动转化成力量的源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则材料从萧伯纳的名言“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引出“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共享”,有人支持,认为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失去多样性,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以这个任务为指导,明确观点,阐发议论,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审题:学生评论时可以支持知识共享,进而阐述知识共享的优越之处和价值所在,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也可以反对知识共享,阐释它的弊端,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失去多样性,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在行文明确观点时,应该就事论事,阐发观点时可以延伸到现代社会中相类似的事件进行议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解决方案。‎ 立意:(1)支持知识共享,阐述知识共享的价值和意义,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反对知识共享,阐释它的弊端,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变得单一,不丰富,失去多样性,而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 相关素材:‎ ‎(1)知识共享,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知识共享的提法很时尚,但事实上它是一个从古至今很普遍的存在,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回过头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经验,不都是在共享知识吗?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什么?当然是前人所留下的知识。前人之所以能留下这样多的文化知识,是因为与公众分享,所以才有了流传的可能。我们现在使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如果没有知识的共享,现代所谓的科技社会又从何而来?事实上,古今中外所有的创新无不诞生于这些知识共享中。所以说知识共享并不神秘,它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 ‎(2)知识共享,须在知识专利前绕行。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带徒弟、教徒弟这是一种传承的必然,也可以说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方式,但作为师傅必须要“留一手”。这“一手”,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专利。没有专利,就会受制于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任何打着知识共享的旗号,要求他人公开自己的专利的要求,都是一种无理的要求。中兴通讯因为没有核心的芯片技术,被美国制裁;中国作为油笔的生产大国,因为没有生产笔芯的核心技术,而被日本拿走绝大部分的利润,但我们能够因此要求对方公开他们的专利技术吗?当然不能。同样,我们也不会公开自己的核心技术给他国。知识共享固然存在,但必然要有前提,在专利面前还须绕行。‎ ‎(3)知识共享,不等于能力共享。知识共享,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快速、高效地掌握文化与知识、科学与经验,但不是所有共享到知识的人都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有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说法。人类所有的智慧成果以及进步都来自实践,只强调知识共享,不重视实践活动,那么,所谓的知识共享就是一种违背科学原理的空想,是一种对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反动力。知识只是一种静态,能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比较而言,能力更为重要。但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实践这一条路要走。否则,共享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4)“让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的设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可能,但知识共享并不是窃取专利的遮羞布,专利保护也不会因为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而被取代或撤销。专利保护与知识共享并行不悖、同步发展,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5)在古代,不仅知识总量少,且珍贵至极,甚至某些朝代还禁止民间私藏书籍。自古以来,知识都被严重地垄断。正像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说,古代的医生往往拥有着一般人很难获得的医学知识,因而有着无尚的权威。可是今天,只要你考上医学院,你就有机会当上医生,只要你阅览医学网站,你就能学习到医学知识。‎ 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引用材料结合现实社会提出观点。文章主体部分联系社会现实阐述知识共享的发展,论述知识共享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引用罗伯特·格洛斯的名言,引出使用网络实现知识共享,从而阐发知识共享的意义。结尾紧扣观点,升华中心。‎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