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12)
普宁英才华侨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 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 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代、赵 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 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 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 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 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 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 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 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 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 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 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 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 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 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 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 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 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 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 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 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 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 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 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 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 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与秦代一样也设立了音乐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事情,采 集来的“歌诗”,魏晋人称“汉乐府”或“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的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 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先河。 C.南朝民歌篇幅短小,风格含蓄蕴藉,语言能运用同音双关,以五言四句为主,这种形式 的民歌,假如调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 D.南朝民歌艳丽柔弱,北朝乐府刚健豪放,这种风格特征上的差异,是因为南朝乐府有别 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代、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这就说明了汉代乐府诗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 B.汉乐府民歌与《诗经》相比有“几个变化”,这些变化相互结合,就产生了包括“乐府双 璧”在内的伟大的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中的“吴歌”和“西曲”如同江南女子专情的歌,体现了一个“情”字,江南 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开始逐步奠定成型的。 D.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而保留下来的北朝乐府民歌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 时的作品,他们大部分收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质朴刚健、粗狂豪放、自然清新的北朝乐府民歌被今天的研究者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 保留下来的,因而歌辞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某种意义上的差别,可在语言节奏、质朴纯真风格、心灵绽放的美 丽上等方面的“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C.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 文人诗歌形式,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D.文人乐府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和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 言等各种体式。宋、齐、梁、陈统治者的倡议,使文人乐府创作不断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 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 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 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 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 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 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 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 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 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 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 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 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 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 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 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 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 侯、子、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 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 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 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 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7.把文中画横绒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5 分)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8~9 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8.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本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根据语境默写,每句一分,错字、漏字不给分。(6 分) ⑴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 是: , 。 ⑵. 《滕王阁序》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侯琢玉 叶孤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由于爹 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 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 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 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 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 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 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 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董 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 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 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 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 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 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 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 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 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 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 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 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 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侯七当时并没 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 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 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 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 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 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 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 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侯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侯七再拿起玉璧一 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 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 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 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 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 年第 6 期,有删 改。) (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正表现了他的 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二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 一喜”,生动表现侯七想轻松赚一笔大钱,急于自己当老板的心思。 C.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精明如斯,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正是作品要表现的 重点内容——人性的自私和猜疑。 D.董玉轩前后两次对玉生发感慨,既首尾照应,又赋予文本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有 力表现了主题。 E.小说情节多处使用陡转技法,如萧老在鉴赏玉璧中“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 之玉”的赞叹,而结尾师傅的临终告白既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为什么详写侯七偷偷买玉并请人鉴玉这一情节?(6 分) (3)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侯琢玉的性格特点。(6 分) (4)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 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 “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就是借给别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 一两本沈先生的书。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 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 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 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 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 地方,打扑克!”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写章草,自成一格。他喜欢 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 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 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沈先 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 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 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 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 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 盒。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 的挑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这 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 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 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 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 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 吃饭。……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 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 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有 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常来坐坐。有时 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 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 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 有人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相关链接 ①1923 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 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他曾写信 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 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②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查,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汁应 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转身: 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 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开门 见山,并且总领全文。 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他也要 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 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该在井 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 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发点看 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 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谈天来 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 (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自己的 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3 分) 一个大诗人一生的创作过程,好像一个跳栏选手超越一连串的高栏。任何大诗人都始于 摹仿,可是他不会长久安于做一名学徒。于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高栏,那便是超越他的老 师。 。 。不过他接着便会面临另一个危机,那便是,他不久就把这一季的 成熟嚼食殆尽,眼看就要露出果核。于是第二个高栏在他面前升起。 。 。 可以说,伟大已经在那一边欢迎他了。 ①这一栏跳不过,他便命定要在一片伟大的阴影里生锈以终了 ②如果他终于跳过去了,那便证明他已经能超过自己 ③跳过了这栏,便找到了自己,也就是说,他成熟了 ④如果他跳不过去,他便命定要不断地抄袭自己,吐出一粒又一粒雷同的果核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 1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继承与革新等关系,构建了宏大而 的 文论体系,初步 了我国文学史观,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系统的文学理论 专著,也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研究的 的理论依据。 A.紧密 确立 首当其冲 B.缜密 确立 不可或缺 C.紧密 创设 不可或缺 D.缜密 创设 首当其冲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气候变化本是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而当今气候急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 过多的二氧化碳破坏了大气构成引起的。 B.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不仅可能会延缓或阻碍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决策与实施,甚 至还会影响公众作出科学、理性的批判。 C.研究人员发现:1300 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 明显减轻,大约 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D.2016 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 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 得了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16.对下面这段话含义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 分) 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而村,并不 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人人都能 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 A.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 D.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17..下面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博览会”的会标,请写出构图要素(不含中英文文字), 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75 个字。(8 分) 五、作文:共 1 题 每题 60 分 共 60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植物也有争地盘的习性,都是成群成群的盘聚,不同群族的植物就会因被包围孤立而枯 萎了。植物争地盘的行为是无所不用其极,树枝与藤蔓的蔓延,根的伸展与缠绕。最惊人的 是种子,每到夏日宁静的午后,会听到种子爆裂的声音,僻啪!有的种子靠自己弹射的力量, 可以射数米之远;有的种子靠着风力,可以翻山越岭。而只有一种树木不成群结队地争地盘, 就是那些高大的乔木,它们是单独地向天空生长,到最后成为那些族群植物的依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普宁英才华侨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强加因果。原文第 5 段说“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 迥然不同”,并不是这种“差异”的原因。)[] 2.A(曲解文意。错在“汉代乐府诗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应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 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而且“汉代乐府诗”除了最底层人民的创作,也还包括 文人写的诗。) 3.C(以偏概全。错在缩小了“这说明”中的指示代词“这”的指代范围。选项的“这”指 “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缩小了范围;而原文段中 “这”指代的范围更多、更广。) 4.C(原文标点为“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 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5.D(应为“公、侯、伯、子、男”) 6.D(“公家多余的粮食”错,“职田米”应是畅师文的俸禄,属于私人的粮食) 7.(1)离开京城任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处理积压的案件,没有一点偏袒徇私。(得分点: 滞、狱、少、阿各 1 分,句意 1 分) (2)当涂人因杀牛祈雨被判罪,被关押的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并释放了他们。(得分点: 坐、冈系、悯、出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畅师文,字纯甫,是南阳人。畅师文自幼机警聪明,家庭贫困没有书,手抄口读,看过 就不忘。刚二十岁,拜见许衡,与许衡的学生姚燧、高凝都亲善友好。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十 六件,丞相安童对他的才干感到很惊奇,征召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畅师文为萁幕僚, 跟随伯颜平定江南,等到回朝时,船上只装书籍而已。任命为东川行枢密院都事,他全力谋 划,使该地区得益颇多。修建官府房舍,挖地得到五十锭银子,同僚分给畅师文十锭,他没 有接受,用来修庙学及驿站,剩下的制作酒器供公家使用。奉旨改任保宁路同知,治理政事 崇尚平稳简要,不安分的人得以安定。 授任监察御史,纠察弹劾不回避权贵,呈上他所编纂的《农桑辑要》一书。调任陕西汉 中道巡行劝农副使,他设义仓,教百姓耕种之法。就任本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他罢黜奸邪官 吏,举荐人才,大家都佩服他公正。改任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政府每年要征调民夫 防水,往返几百里,供给困难,畅师文认为这一段江水流速并不湍急,全部免除防水劳役。 驸马亦都护的家人依仗权势犯法,畅师文处治其中极恶劣的,将他们流放。改任山东道,不 久回京任国子司业。离开京城任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处理积压的案件,没有一点偏袒徇私。 不久,因病居家休养。升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因病不能赴任。 (畅师文)修纂《成宗实录>,赐钱一百锭,不肯领受。当时诏令起草多出自他手。任 太平路总管。当时大旱,畅师文捐出自己的俸禄举行祈祷仪式,没几天,天下及时雨,这年 终于成了丰收年。当涂人因杀牛祈雨被判罪,被关押的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并释放了他 们。他家禄米田收的粮食堆满屋子,他说:“我家几口人,能把这些全吃完吗!”招呼贫穷的 士人和百姓来,任他们把粮食拿走。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畅师文,称他为先 生。畅师文在任不久,境内安然无事。 奉命撰写《王勃成道记序》等文章,赐给银子二铤,不肯领受。主持河南乡试回来,临 时住在襄县,在驿站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 护军,追封魏郡公,谥号文肃。[] 8.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 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 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9.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可见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流 露出对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的钦羡之情,表现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思。 10.略 11.(1)D、B (选 D 项 3 分,选 B 项 2 分,选 E 项 1 分。A 项对董玉轩二子的叙写不是为 了反衬侯七,而是交代董玉轩选择爱徒接班、必定要磨砺他的缘由 ;C 项“不肯轻易地倾 囊相授”,是担心“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重点表现出人性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言之过重。E 项萧老在鉴赏玉璧中“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明末之玉”的赞叹不是陡转,“可 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这一叹才是陡转。) (2)①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充分表现侯七有理想但急于求成的性格,明明只是“懂皮毛、 三脚猫”却一心想当老板,必会失败。 ②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波澜起伏。详写“买玉、鉴玉”的希望与失败,正是侯七人生命运 重大改变的必然,也让小说有起有伏,跌宕生姿。 ③突出主题,意蕴深刻。侯七正如一块玉,几经磨砺,琢玉成器,启迪人心。 (以上每点 2 分,观点 1 分,分析 1 分。) (3)①眼明手快,能说会道。 ②聪明能干,虚心好学。 ③有事业心,但“嘴油舌滑”,急于求成。 ④知错就改,踏实肯干,自我磨砺。 (以上特点,每点 1 分,结合文本分析 1 分;任答三点,6 分,重在第③④两点上区分。) (4)①成功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自身的反复磨砺。如侯七从小伙计成为数一数二的古 董行家,历经了几番“琢磨”“摔打”,正如“几十年浸淫专业”的师傅所言,“没有几十年 成不了行家”。 ②做事要脚踏实地、专心向学,不可急于求成。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终于明 悟“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③做人应光明磊落、安守本分,不可投机取巧。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是教训, 而董玉轩用“欺骗手段”留住爱徒虽用心良苦但也令人深思。 ④学海无涯,唯勤奋扎实、不断努力进取方可有成。如侯七从知皮毛、“三脚猫”到古董行 家的转变即告诉我们这一道理。 (以上每点 2 分,观点和分析各 1 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2、(1)A(3 分),D(2 分),B(1 分);答 C、E 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 0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以及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 能力。C 项中沈从文对作家打扑克很气愤,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 的”。所以不给分。E 项中“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分析不当,原文是“沈 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是说相较于谈天沈从文不擅长讲课,而不是讲课是他的“不 足”。所以不给分。B 项中“沈从文借给学生书”是有曾得过郁达夫帮助的原因,但不仅仅 是这个原因造成的结果,信息概括不完整,所以赋分 1 分。 (2)①年轻时对文物有极大的兴趣,对许多手工艺制品有广博的知识;②对所研究的 文物带有浓厚的情感,他认为这是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③注重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 物,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文物。(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①表现沈从文兴趣之广和对事物的观察之细;②间接表现沈从文的气质;③突出 他的交往之广,为人热情随和的特点。(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这样写可以从多方面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虽然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 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读者可以从多方面来了解传主;②这样写可以给人一种娓娓道来 的平和亲近的感觉。文章叙事风格不事铺张,平淡简洁;③这样写突出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 深。这些小事,作者在相隔 40 年后还能如数家珍,足见作者印象之深,感触之深。(每点 4 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13-16:CBDD 17.整体造型是由抽象“文”字(答“交”也行)和点有丝路的地球组成。“文”(“交”)字 由飞动的丝带组成,两条相互交扣,寓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契合丝路精神。 18.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