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 ‎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 我国人 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 A.《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与盎结交。‎ ‎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注】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述其进退两难处境的句子是  ,  ;  ,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3)唐代诗文,善于写景,借景抒情。王勃写滕王阁之景,“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写出了鄱阳湖景色之美。‎ ‎(4)《逍遥游》中 “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用《周易》打头,《诗》三百收尾,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说:“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丹心一片林徽因 ‎ ‎ ‎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粱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接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①林徽因,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②微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 四、语言运用和文学文化常识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痕(chuāng) 倔强(juè) 编辑(jí) 载入史册(zǎi)‎ B.参与(yù) 镌刻(juān) 妊娠(shēn) 长歌当哭(dàng)‎ C.攒射(cuán) 筵席(yán) 嫉恨(jì) 义愤填膺(yīng)‎ D.未遂(suí) 忌惮(dàn) 碾砣(niǎn) 兵不血刃(xuĕ)‎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这篇文章短短数语,还原了大灾之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令人不忍卒读.‎ B.赛后,多家媒体聚焦巴萨夺冠,他们认为这只是巴萨开启赛后季夺冠的开始,虽然C罗今夜表现极好,但巴萨的夺冠让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C.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今天的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任务.‎ B.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 C.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行凶的主要原因多是患者死亡、久病不愈或仅仅因怀疑而报复引起的.‎ D.4月20日 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受灾的群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两项是  ‎ A.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他们的代表作依次是《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B.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C.“楚辞”是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体”。它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职变动有些比较固定的词语,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里的“左迁”,指的是“降职”,而“拜臣郎中”“除臣洗马”里的“拜”、“除”二字,则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一般表升官 B.古代的地名有许多专称,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里的“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的北岸和东岸;四季的“风”也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如“小楼昨夜又东风”“西风紧,北雁南飞”里的“东风”“西风”分别指“春风”和“秋风”‎ C.古人往往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如李义山、柳耆卿、晏同叔、李重光分别是李煜、柳永、晏殊、李商隐;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易安居士则分别是李白、白居易和李清照 D.古人称呼书信时常用代称,如“欲寄彩笺兼尺素”中的“尺素”,“一春鱼雁无消息”中的“鱼雁”.甚至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的“青鸾”都指神话里报信的鸟 ‎ ‎ 五、写作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 要求:‎ ‎①自拟题目;‎ ‎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 我国人 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B ‎ A.《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D ‎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从原文第一段“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第三段“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可知,文段主要论述的是“说话要讲究一种艺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选项ABC都只针对文本的局部,均不全面.故选D.‎ ‎(2)A、“我”回答“有”与“无”皆不合适,故回答“说不清”.C、黛玉的这一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问话矛盾,正反映了她“步步小心、处处留意”的特点.黛玉从贾母的回答中看出她并不赞成女孩子读书,故在回答宝玉这样说,这是“讲究说话”.D、烛之武为说服秦伯退兵,站在对方立场,貌似为秦国考虑,容易打动对方.故选B.‎ ‎(3)D、“不善言辞”表述不当,文末可以得知,君子“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并非不善言辞.故选D.‎ 答案:‎ ‎(1)D ‎(2)B ‎(3)D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与盎结交。‎ ‎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注】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④‎ 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D “功臣”为名词,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用事”为动词,“掌权”的意思,“擅”是“擅自”的意思,副词,不能跟在动词后面,“用事”后断句,排除C;“太尉”为官职名,作“为”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 ‎(2)B 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 ‎(3)D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4)①已而:不久;望:怨恨;而:通“尔”,你的;廷毁:在朝廷上毁谤;谢:谢罪.句子翻译为: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道歉).‎ ‎②凡:总共;得:能够;焚:表被动,译为“被焚毁”.句子翻译为:项脊轩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明保护的.‎ ‎③苍苍:深蓝色;其…其:是…还是;极:极限,尽头.句子翻译为: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④‎ 自裁:自杀;绳墨:法律;斯:这.句子翻译为:况且人不能在法律加到身上之前自杀,因而逐渐颓唐下来,等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坚守气节而死,这不也太晚了吗?‎ 答案:‎ ‎(1)D ‎(2)B ‎(3)D ‎(4)①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道歉).‎ ‎②项脊轩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明保护的.‎ ‎③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④况且人不能在法律加 到身上之前自杀,因而逐渐颓唐下来,等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坚守气节而死,这不也太晚了吗?‎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 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 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 ‎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送别诗.‎ ‎【分析】这首词着意抒写离愁别恨.上片抒写伤别.离歌一曲,痛断客肠.江心征帆,楼头粉泪,写尽离别况味.下片着重写离恨.兰舟催发,满载离恨,江水东流,别意悠长.‎ ‎【解答】(1)离别场景,主要是人和情境的组合,“重”从炼字角度解答.“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写的是分别的场景,行人的船离开江边,想象阁楼上的女子仍倚楼眺望,泪水涟涟.“蒲帆重”说的是“蒲帆滞重”,实际上是远行之人的心情沉重.‎ ‎(2)下片主要是景物描写,所以从描写方法入手.景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动静、时空角度、观察角度等等.“一曲危弦断客肠“,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而“瑶草碧,柳芽黄”景色清新明丽.所以这里应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载将离恨过潇湘”,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 答案:‎ ‎(1)描写了一幕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5分,分析场景2分,赏析“重”字3分)‎ ‎(2)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 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人已进船,扭转船舵,转动桅杆.江心云雾浓重,蒲帆沉重.阁楼上的微风吹落了佳人的粉泪. 瑶草碧绿,柳芽嫩黄,载着所有的离恨度过潇湘.请君看看这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才识得这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 赏析:‎ ‎ 本诗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 最后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 ‎ ‎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述其进退两难处境的句子是 臣欲奉诏奔驰 , 则刘病日笃 ; 欲苟顺私情 , 则告诉不许 。‎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 ‎(3)唐代诗文,善于写景,借景抒情。王勃写滕王阁之景,“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写出了鄱阳湖景色之美。‎ ‎(4)《逍遥游》中 “ 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用《周易》打头,《诗》三百收尾,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说:“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情景式默写,要认真分析、判断考查的是哪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在写句子时,要写准个别生僻字等.‎ ‎【解答】‎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重点字:奔驰、笃)‎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虚诞、彭殇)‎ ‎(3)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重点字:蠡、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重点字:辩)‎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重点字:郁结)‎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丹心一片林徽因 ‎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 ‎ ‎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粱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接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②微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CB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林梁二人“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欠妥,文中只是说到“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D项大体正确,但“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表述欠清楚,正确的为林徽因成长之后才受到影响;E项“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不妥,这个过于绝对,原文也没有相关依据.故选C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题干表述为“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从“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等语句可以具体得出.‎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题干表述为“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等内容可以具体得出林徽因先生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的原因.‎ ‎(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基本能力.林徽因先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骨气,面对帝国主义的断言,先生同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同志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为祖国文物的保护工作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对中国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之情,体现出一位古建筑学家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同时具有明辨是非,坦荡地襟怀,二战时期能够保护日本的古建筑,及时彰显出学者的人生态度与崇高的职业良知.‎ 答案:‎ ‎(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研究建筑学.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帮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和梁思成一起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建筑的论著.‎ ‎②保护古建筑.30年代与梁思成一道四处寻找古建筑,二战时保护奈良古建筑,解放后保护北京古城.‎ ‎③参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每答出一点给,意思答对即可)‎ ‎(3)‎ ‎①在国家处于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她要与同胞共命运,不愿意置身国外.‎ ‎②为了实现学术夙愿,即使在健康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③得到了丈夫梁思成的理解和支持.(每点2分)‎ ‎(4)①热爱祖国,尽心报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为了打破日本学者的断言,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明确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和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与离开祖国的知识分子断交,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②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寻找、研究、保护古建筑.‎ ‎③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很早就确立研究建筑学的志愿;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④坚持真理,坦诚直率.开展批评犀利敏捷,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为保护北京古城敢于当面斥责政府负责人.‎ ‎⑤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 ‎ ‎ 四、语言运用和文学文化常识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痕(chuāng) 倔强(juè) 编辑(jí) 载入史册(zǎi)‎ B.参与(yù) 镌刻(juān) 妊娠(shēn) 长歌当哭(dàng)‎ C.攒射(cuán) 筵席(yán) 嫉恨(jì) 义愤填膺(yīng)‎ D.未遂(suí) 忌惮(dàn) 碾砣(niǎn) 兵不血刃(xuĕ)‎ ‎【考点】字音.‎ ‎【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 ‎【解答】A、“倔”的正确读音为jué;‎ B、正确;‎ C、“嫉”的正确读音为jí;‎ D、“遂”的正确读音为suì,“血”的正确读音为xuè.‎ 答案:B.‎ ‎ ‎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这篇文章短短数语,还原了大灾之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令人不忍卒读.‎ B.赛后,多家媒体聚焦巴萨夺冠,他们认为这只是巴萨开启赛后季夺冠的开始,虽然C罗今夜表现极好,但巴萨的夺冠让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C.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A.正确,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符合语境;‎ B.正确,黯然失色:原指神情沮丧,脸色难看的样子.现多形容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了原有的色泽与光辉.主要用于两者的比较.符合语境;‎ C.不合语境,余勇可贾: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句子强调的是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让人肯定;‎ D.正确,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符合语境;‎ 故选:C.‎ ‎ ‎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今天的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任务.‎ B.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 C.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行凶的主要原因多是患者死亡、久病不愈或仅仅因怀疑而报复引起的.‎ D.4月20日 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受灾的群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 ‎【解答】A.语序不当,“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与“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语序不合理,应调换位置;‎ B.正确;‎ C.结构混乱,“主要原因是…引起的”句式杂糅,可以把“引起的”删掉;‎ D.搭配不当,“在…中”不搭配,换成“从…中”,或是“在…下”;“树立”和“勇气”不搭配,将“勇气”改成“信心”,或“增强…信心”;‎ 故选:B.‎ ‎ ‎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两项是 AB ‎ A.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他们的代表作依次是《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B.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C.“楚辞”是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体”。它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此题单独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是对中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的考查,需要同学们一定的记忆力,更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 ‎【解答】A白朴作品为《墙头马上》郑光祖作品为《倩女离魂》;‎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应该是《麦克白》;‎ 故选:AB.‎ ‎ ‎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职变动有些比较固定的词语,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里的“左迁”,指的是“降职”,而“拜臣郎中”“除臣洗马”里的“拜”、“除”二字,则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一般表升官 B.古代的地名有许多专称,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里的“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的北岸和东岸;四季的“风”也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如“小楼昨夜又东风”“西风紧,北雁南飞”里的“东风”“西风”分别指“春风”和“秋风”‎ C.古人往往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如李义山、柳耆卿、晏同叔、李重光分别是李煜、柳永、晏殊、李商隐;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易安居士则分别是李白、白居易和李清照 D.古人称呼书信时常用代称,如“欲寄彩笺兼尺素”中的“尺素”,“一春鱼雁无消息”中的“鱼雁”.甚至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的“青鸾”都指神话里报信的鸟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李重光为李煜,李义山为李商隐,对应错误;‎ D.表述正确.‎ 故选:C ‎ ‎ 五、写作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 要求:‎ ‎①自拟题目;‎ ‎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所给材料的关键句是老人的话“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其中“穿上鞋子”指的是从自身改变,而“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则是指改变环境,“容易做到”也就是说改变自己容易做到,据此可得出此则材料的寓意为: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考生可依此确定自己的作文立意.另外从整则材料看,青年人总是抱怨,而老人给出建议中不管是穿鞋子还是铺地毯都是行动,由此还可以谈一谈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立意参考:‎ ‎1、改变自己;‎ ‎2、从自身做起;‎ ‎3、抱怨不如行动;‎ ‎4、调整心态,努力行动等.‎ ‎【解答】‎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 小A说:“要是我出生在美国,我准是个英语天才.”小B说:“如果李白是我的老师,也许我早就成诗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如既往!于是我要说,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 ‎ 环境的改变只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一旦屋塌檐倒,只能流离失所.舒适的屋檐,的确给燕子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与温暖,可它的一生也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 ‎ ‎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世.有些人成绩不好,总是抱怨家庭环境不好、班风不正、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可看看他们的作为呢?上课打呼噜,作业拖拉,心浮气躁…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 ‎ 与改变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历史上秉烛苦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或煞费苦心地去改变环境,而是在改变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就在这种改变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矢志不渝的精神.殊不知,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便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进了一步.要知道;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 ‎ 也许你要说 ‎,改变环境当然有必要,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诚然,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可是并不是改变了环境就改变了一切,何况环境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孟子有那么优秀的母亲,能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实中,对于许多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父母,别说“三迁”,我看“一迁”也未必能办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变化是受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鲁迅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黑暗社会,毅然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社会环境.由此看来,从自我的改变做起,也是有利于改变环境的. ‎ ‎ 人人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人都在改变,但很多情况下,改变环境确实不如改变自己,当我们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学会改变自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