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版)
秘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 钱穆 或许有人会想,孔子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他的思想,对现代世界,可能是无所用之了。但我们也得想,这世界,人类问题愈变愈复杂,愈来愈纠纷。各项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针对看甲,可能损碍了乙。注意在目下,可能抵触到将来。人类当前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若没有了这个更高原则与共同基准,人类社会,将终不免于治丝益纷,欲解还结的。 窃谓孔子思想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此原则只“道德”二字便是。何谓“道德”,孔子所讲的“道德”,只是人们同有之一种心情,同能之一种行为,所谓直指人心,当下即是。现在且举两个实例来说。即如“忠恕”,便是一种“道德”。只要以忠恕待人,受者决不会拒绝或不欢迎。在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又如“爱敬”,这也是一种“道德”。只要以爱敬对人,受者也决不会拒绝或不欢迎。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一个人人忠恕与相互爱敬的社会,种种问题,总可有办法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那样的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自会不断地产生。 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直凑单微的。他主要只在人类“道德”上建基,然后再扩而充之,由修身而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以达于全人类。再引而中之,由明心见性而万物一体,而天人合一,以达于全宇宙。 孔子言 “道德”,扼要言之,可说有三本原。一、本之于人类之心性。这并不是说人类心性全是合乎 “道德”的,只说一切“道德”亦皆出于人类之心性。二、本之于社会。“道德”只是人生实践,由社会观察而悟,由心性修养而得。人事相交,只要合乎“道德”的,便和而顺。只要不合“道德”的,便不和又不顺。察乎外,反乎心,便知人生“道德”是什么了。三、本之于历史经验。即人类史,有了“道德”,便会有进步,种种问题也可寻求解决的办法。没有“道德”,便会无进步,种种问题,便会愈出愈多而永难解决了。因此,孔子思想,是近人而务实的。 孔子之学,向后展衍,有两条路。一条是简易的,直捷的,三言两语,可以当下指点,可以终身奉行。这一条路,发展于象山与阳明。另一条路,是细密的,繁复的,千门万户,阶级层次井然,要学者循序渐进。这一条路,发展于二程与朱子。前一条路,可以普遍大众化,后一条路,可以特殊学术化。但其从三大本原而归于“道德”中心,则是并无二致的。 根据上述,孔子思想应该仍可以引用到世界现实问题上来,自是无疑义的。至于如何具体而实际地把来应用,则正有待于我们之努力了。 (选自钱穆《孔子与论语》,有删减)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当今时代人类问题越变越复杂,注意了当下,却抵触了未来,人类需要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 A. 孔子所讲的“道德”是指人们同有的一种心情和行为,是其思想的重点和价值所在,意在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 B. 人人做到爱敬和忠恕的社会,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的社会,问题会不断产生。 C.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均是对孔子之学的后衍,前者侧重于对大众的教化,后者侧重于学术钻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以当今世界人类问题愈加复杂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道德”作为共同原则解决人类问题的可行性。 B. 作者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明心见性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为例,论证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的。 C. 作者从“道德”的三本原出发,通过论证道德与心性、社会、历史进步的关系,得出孔子思想近人务实的观点。 D. 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在现实世界具体而实际地应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当今世界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越加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回到古代寻找先贤智慧更有可能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 B. 施者只要做到以忠恕和爱敬待人,便不会被受者拒绝。由此可知,施者和受者的道德修养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 C. 从人类史来看,个体对社会的观察体悟有助于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D. 孔子之学向后展衍的两条路,一条可以大众化,一条可以学术化。在作者看来,这两条路都可以与世界现实问题相关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木车的激情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 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撒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4. (原创)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看似闲笔,实则是为了突出孔子及其弟子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的激情。 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为题,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 孔子乘坐的木车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D. 在作者看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集中表现为承载渊博思想的《论语》和颠簸却不断前行的木车。 5. (原创)阅读全文,解释划线句子“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在文中的含意。(4 分) 6. (原创)文章怀想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用意何在?(5 分) (三)(原创)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日前发布《2017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报告调查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南非、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西15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 表一 2017年度问卷涉及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国哲学观念 中庸之道 气 和而不同 中国人物形象 孙悟空 莫言 孙杨 中国自然资源 泰山 西湖 川滇金丝猴 中国人文资源 中医 丝绸之路 二十四节气 中国生活方式 火锅 算盘 汉服 中国艺术形态 敦煌舞 古琴 篆刻 图一 中国文化符号认知度比较(得分区间为0-5分) (摘自《2017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2018.10)材料二: 如今,武术功夫的对外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融合了现代元素,在海内外获得了很多粉丝。武术功夫类词汇的广泛传播,关键因为这些词汇有着较为具象的传播载体——电影。即使在南非这样对中国话语的报道并不频繁的国家,武术功夫类词汇仍有着较高的“存在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功夫片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热播,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通过影视剧对中国有了更真实、更接地气的认知。在一批优秀中国影视节目的推动下,“买单”“麻将”“户口”“关系”等中国特色词汇及 “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生活礼貌用语逐渐被国外民众熟知。 (摘编自《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报告》2018.2)材料三: 近几年,我国大力开展对外翻译传播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翻译实践中,受众意识不足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些译者在译前准备时没做好充分考证,尚未真正理会典籍精髓就生搬硬套,想当然地选词用句,不仅缺少受众意识,甚至连典籍文化风貌都难以还原。 时政话语在对外传播时,海外受众的理解或多或少打了“折扣”,存在着不接受甚至不认同的情况;一些民生新闻报道也难以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除了意识形态不够合拍,受众所惯常的语言表达偏好、舆论导向、传播方式与渠道等差异也都是触发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关键所在。 刘慈欣、残雪等作家的作品译介是较为成功的个案。他们的翻译文字特色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学审美,能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由外国译者主导,中外译者合作的译介主体应是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保证了译本对于原著的尊重与忠实度。相互契合的主体经验促使译者能产出与原作“等身”的佳译,而受众能积极接受译出语的信息,更易于沟通,是顺利传播的保障。 (摘编自陈行舟《受众意识在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2019.4)材料四 在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多媒体、海量信息等特性促进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对于国外受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从不同渠道所传播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可信度上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家人和朋友,其次是互联网,再次是报刊杂志,排在最末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民众借由新媒体实现的人际信息活动交流越来越多。每一个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交流时,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国文化。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2017.6) 7. 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现状来看,外国人对带有古老中国印记的符号认知度相对较高。 B.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国人文资源的认知度最高。 C.对像莫言、孙杨、孙悟空等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中国文化元素,外国人的认知度不高。 D.中国哲学符号的认知度较低,可能与多数外国人不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琴、篆刻等传统艺术形态具有巨大魅力,然而因为与时代结合度不高而难以吸引外国青年。 B. 武术风靡海外离不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李小龙、成龙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出现是武术风靡的关键。 C.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以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为首要目标,中外译者合作是保证译本可读性的主要方式。 D. 根据材料四可知,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民众的交流媒介,也是中外文化认知的重要渠道。 9.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 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 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 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罪。 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 C.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 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 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色苍翠,“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秋水潺湲, “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 B. 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 颈联运用白描手法表现夕阳将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边,墟里在陆地,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D. 尾联用典,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现自己与裴迪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送杨山人归嵩阳高 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②。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眷眷”指反顾的样子。诗人用这一叠词形象地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16. 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可以在水面振翼拍水三千里,然后可以“______________”,即使这样鲲鹏依然有所待:“______________”。 (2)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顺江而下盛大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甫《登高》中被宋人罗大经称为“十四字之间有八意”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 ,从未断流,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其他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了《茉莉花》,气势恢宏,悠扬悦耳,令人 。而央视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为经典诗词注入新鲜的流行元素,从凤凰传奇演唱的李白的《将进酒》、龚琳娜演唱的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演绎出“时代性”与“时尚性”。这些作品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让朴素的诗词有了新的面目,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听觉享受。这样 的“唤醒”行为,自然好评如潮。 在音乐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 。而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重新编排和处理,才能让音乐向民族传统、古代雅乐回归,( )。 18.(原创)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生生不息 焕然一新 革故鼎新 义不容辞 B. 生生不息 耳目一新 别具匠心 责无旁贷 C. 源远流长 焕然一新 别具匠心 义不容辞 D. 源远流长 耳目一新 革故鼎新 责无旁贷 19.(原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B.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C.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D.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焕发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20.(原创)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使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 B. 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 C. 使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 D. 更多地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 21.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夫妻,亲子,手足,朋友,群己。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一项是(3 分)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范云诗)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代孟浩然诗)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代杜甫诗)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南宋刘克庄诗)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代汪铃诗) A. 甲丙乙丁戊 B. 甲戊丁乙丙 C. 丙乙甲丁戊 D. 丙丁戊甲乙 22.(原创)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何人,请选出正确的一项(3 分) ① 壮士奋挥椎,报韩已破秦皇胆 / 大王须借箸,兴汉终函项羽头 ②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 尊王言必称尧舜 / 忧世心同切孔颜 ④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⑤ 德大千年祀 / 名高万世师 ⑥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A. ①陈平 ②辛弃疾 ③董仲舒 ④姜维 ⑤王阳明 ⑥苏东坡 B. ①萧何 ②文天祥 ③荀子 ④蒋琬 ⑤程颐 ⑥杜甫 C. ①樊哙 ②文天祥 ③韩愈 ④刘禅 ⑤朱熹 ⑥苏东坡 D. ①张良 ②辛弃疾 ③孟子 ④诸葛亮 ⑤孔子 ⑥杜甫 23.(原创)2019 年 5 月,重庆市科普作家协会对外征集会标,以下 4 个作品是初步筛选后的入围作品,请你为协会选出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会标,并阐述其主体的组成元素及寓意。(5 分)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1) 你选择________号。 (2) 组成元素及寓意: 四、写作(60分) 24.(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含书写 10 分)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费孝通先生也在讲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时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我国古代,《论语》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也说:“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近日, 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团访问我校,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为他们做一次主题演讲,主题为“文化的和而不同”,请你结合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既有交流渗透、又有对立冲突的现状,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写一篇演讲稿,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学校及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语文测试试题卷参考答案 1. B A需要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C 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太绝对;D作者认为可以大众化和学术化,不代表两个学派各行此法。 2.D 只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引用到现实世界来 3.B 不能推出此结论 4.B; 5①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驾着木车周游全国②他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③孔子是启蒙者,布道者,儒家思想蓬勃发展,积极影响了中国文化以及后世发展。 6.①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怀想,反衬出高科技时代人们困窘的精神现状。②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③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④希望人们体味“木车的激情”注重心灵的锻造。 7.C 孙悟空不属于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文化元素 8.D。A文中信息不能得出此结论;B关键在于功夫片中呈现的功夫;C是保证译本可读性的较理想的结构模式; 9.①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宣传;②站在国外受众接受的角度进行翻译和传播,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③传播渠道多元化,互联网、传统媒体多管齐下,宣传当代中国;④提升中国人主体传播意识,推动更多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评分细则:四选三,每点2分。 10. A.第二个“太守”作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C;“卜占”这里作“信”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 11. D.“'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2. B. 错在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提到对王国宝有指责 13.①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 ②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 (①辟:动词,征用;为……所:被动句式;讽:动词,劝阻;遂:副词,就;寝:动词,搁置。②以:动词,认为;崇:动词,尊崇;条上: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专擅:形容词性短语,专断;任心: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 14. D 尾联是把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刻画的是裴迪的狂士形象。 15. B(“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16(6分)①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 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 B 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句中说的是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表演的《茉莉花》让人感到新鲜,应选用“耳目一新”。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句中说的是这种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的“唤醒”方式很独特,应选用“别具匠心”。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句中说的是“在音乐中……传播”是音乐创作者的责任,应选用“责无旁贷”。由此可知答案为B。 19. C [解析] 首先要分析画横线句存在的语病。根据画横线句前说的“我们的文化之所以……从未断流”和画横线句“就在于”可知,画横线句说的是其原因,即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画横线句“赋予”后缺少对象;另外,“始终保持着……张力”的主语应是“文化”,而“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的主语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偷换了主语。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只修改了前句;B项,只修改了后句;C项,前后句都得到了修改,且修改准确;D项,“焕发”与“张力”搭配不当。 20. C [解析] 根据括号前的“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才能让音乐……”可知,括号处的句子应该填“使”字句,排除B、D两项。然后判定“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序,应是先“民族特色”后“中国气派”,由此可排除A项。答案为C。 21. B 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考生应结合诗句中重要词语和诗句含义分析作答。本题中甲,出自范云《自君之出矣》。翻译:自从你离开后,房里用丝罗作成的帷幕只能独自吞咽秋风。我对你的思念如蔓生的野草,连绵延长不断绝啊!用来表示夫妻感情。乙,出自孟浩然《送朱大入秦》。翻译:游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时,我将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他,用以表达我平素对朋友的一片真心。用于表示朋友之情。丙,出自杜甫《孤雁》。翻译:孤雁不吃不喝饮清水,只是哀鸣着想找同伴。谁来可怜形孤影单,与雁群失散于云雾重重之中。同伴身影,似现天边,孤雁于是更努力地哀鸣,希望同伴能听见。偏偏林中的野鸦不知孤雁的心绪,犹自乱纷纷地鸣噪。符合(五)、群己。丁,刘克庄《和仲弟十绝》。翻译:春天的时候,屋檐间流下的水滴,在台阶上滴答作响,让苔藓的色泽更加青翠。想起小时候常一起对床听雨,如今年纪大了却无法同听雨声,真令人感伤。雁鸟飞得不知去向,连梦中都不曾出现;但鹊鸟啾啾却又像是在诉说什么。突然接到你从远方寄来的信,忍不住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哪怕眼睛看花了,灯油快用完了,还是起身来把灯拨亮继续看。符合(三)手足。戊,出自汪铃《夜课》。翻译:灯火似乎也害怕寒冷而显得黯淡,忽然又听到一阵急雪敲打窗户。即便夜深,也不敢抛却手上的剪刀与尺,只因为要陪伴小孩继续读书。符合(二)亲子。故本题选B。 22. D; 23. 1号主体以钢笔尖变形而来,代表作家协会的写作创作;与两边抬起的锐角共同构成“山”字,代表山城重庆;又像一艘飞船,代表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发现;七颗五角星构成北斗七星图案,表示中国从古至今对科学的不断追求,还意指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号变形的字母“C、Q”,代表重庆;整体似字母“S”,代表科学(science);新星元素。3号动感的旋转似盛开的“科技之花”,代表美好;中心是量子,代表知识;两者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代表重庆科普作家协会会把更多的美好和知识带给大家。4号外形象重庆的市花山茶花,融合“重”的首拼“C”,代表重庆;钢笔体现作家著书立说的行业特色;科技之星向外传播,体现科学普及的特色;标志成圆形,体现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4.作文 参考译文: 范宁字武子。年少专心好学,阅读广泛。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执行。桓温去世后,范宁才担任余杭令。他在余杭县兴办学校,培养学生,端正自己,施行礼教,有志向、操行的士人没有不尊崇他的。一年后,社会风气彻底改变。自南渡以来,崇尚学习,注重礼教,没有比得上范宁的。范宁在任六年,升任临淮太守,加封阳遂乡侯。不久,被征召授予中书侍郎。在中书侍郎任上,多次劝善规过,有益于施政。当时朝廷又新建太庙,广泛征求修建辟雍、明堂的形制,范宁根据经典及其注解奏陈皇帝,都有出典依据。孝武帝一向爱好文章,范宁很受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的议题,总是咨询范宁。范宁指责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靠奉承讨好事奉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容忍,于是唆使煽惑,范宁因此受到疏远。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范宁在豫章郡又大力建设学校,派人到交州采集磬石,来供应讲学使用,改革旧的制度,不拘泥于常法。远近来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资助他们的费用,全出自自己的俸禄。同时择取本郡四大望族的子弟,都充当学生,学习五经。又修建学台,用途非常广泛。江州刺史王凝之上书说:“太守范宁入朝任职机要官署,出朝担任名郡长官,却放纵自己奢侈污浊的行为。宗庙的设置,各按官员的品级,但范宁私自建立祖庙。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希望将我的奏章下达太常,根据礼法加以定罪。”皇上下诏书说:“如果范宁真像凝之所上奏的那样,怎能再主管豫章郡呢!”因此受到责罚。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担任天门太守,解职去官上诉。皇帝因为范宁所做的只是为了教学,事情长久不判决。正赶上大赦,免于判罪。起初,范宁曾因患眼痛病到中书侍郎张湛那里请求药方,张湛于是取笑他说:“古代药方,第一减少读书,第二减少思虑,第三专心内省,第四少看外物,第五早晨晚起,第六晚上早睡。修炼一段时间,近处能数清睫毛,远处能看清一尺的木杖。长期修炼不停止,可以清楚地看见墙壁以外。不但使眼睛看得清楚,也能延长寿命。”范宁免官以后,在丹阳安家,仍然勤读儒家经典,一年到头不间断。六十三岁,在家中去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