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9.4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7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 15 -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5 -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文言基础(27分,每小题3分) 4、下列各句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或不焉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輮以为轮 C、君子生非异也 百有余年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约从离衡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挺者(挺拔) B.亡矢遗镞(损失) 就砺(磨刀石)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劝学(鼓励)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6.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②填然鼓之 ③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⑧士大夫之族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③/④⑨/②⑤⑥/⑦/⑧ B.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⑦/②/④⑨/⑤⑥/⑧ D.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⑧ 7.下列各项每句的加点词语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养生丧死无憾 B.逡巡而不敢进 古之学者必有师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然秦以区区之地 D.无以成江海 今之众人 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5 - ①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席卷天下 ③谨庠序之教 ④吾师道也 ⑤輮使之然也 ⑥吞二周而亡诸侯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⑨赢粮而景从 ⑩位卑则足羞 ⑾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①③⑤/②⑦/④⑥⑾/⑧/⑨⑩ B.①②/③⑤⑥/④⑾/⑦⑧/⑨⑩ C.①⑤⑥/②⑧⑨/③⑦⑩/④⑾ D.①②⑧/③⑨/④/⑤⑥⑦/⑩⑾ 9.下列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拘于时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树之以桑 ④非我也,兵也 ⑤未之有也 ⑥为天下笑者 ⑦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⑧句读之不知 ⑨善假于物也 ⑩铸以为金人十二 A.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①⑥/②④⑦⑨/③⑧/⑤/⑩ D.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11.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旦”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以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 15 -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为筑城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注: 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③赵良:秦国隐士。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则何不归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1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 15 - 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 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 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 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 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⑵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小题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5)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6)《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形象的揭示暴政的句子: , 。 - 15 - (7)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因身份地位和官职高低而耻学于师的句子是 , 。 (8)《过秦论》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9)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 (10)《过秦论》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位奇人,叫燕子李三。人叫李三,燕子是他的绰号。他是个天下 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 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偷的都是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始终无果。因为李三的功夫 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从这岸到那岸,这一手叫做 “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这一手。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在城里城外十多个富人家窃取的宝贝旁,留下了那个燕子的记号, 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 - 15 - 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 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便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 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 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什么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 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 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 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 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 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 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反正他不偷穷人的。不但偷富,还济贫。东门内一 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 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 恩人,跑到门外一看,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 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 - 15 - 虽然脸对脸,什么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 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串珍珠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 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 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珍。珠 那块衬绸上面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 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 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 率,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 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 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 - 15 - 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官印还 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 “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然后,举 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 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用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猜想是不是自己五更时那个小盹儿,给了超人燕子李三可乘之机。 但门窗是闭着的,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有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 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 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 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小小说选刊> 2015年第21期) 1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燕子李三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读这篇小说会让读者觉得很有趣味,这不仅因为主 人公李三的功夫和精神,还因为李三这一形象寄寓着作者的价值取向。 B.因为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所以燕子李三便从河北的吴桥来到天津 卫,以偷盗为生,而且只偷富贵人家,偷来的东西用不完,便拿来接济穷人。 C.小说以燕子李三不拿官印,只留下小燕子的记号作为结局,既在读者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这样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巧妙地讽刺了总督大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写燕子李三接济交不上房租的穷人这件事就很细致,这些描 - 15 - 写既表现李三有同情心,又说明他细心。 19、小说在刻画燕子李三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李三这一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第Ⅱ卷 (72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21.下列各项中错两个读音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逡巡(qūn) 讪讪(shàn) 间或一轮(jiàn) B、纨绔(kù)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榫头(shǔn) 涎皮(yán) 脊鳍(qí) 百无聊赖(lài) D、藩篱(fān) 驯熟(xùn) 炮烙(pào) 敛声屏(bǐng)气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B、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D、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云:此溪龙与云安溪龙为亲。这真是不经之谈。 2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祝福》一拉开帷幕,鲁迅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沉重而巨大的民俗风景画---农历新年时祝福的景象。 B.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无论是城市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海内或海外,只要是汉民族,都要过年。 C.送灶神是在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之日,这天晚饭之后,人们便举行“送灶神”的祭祀仪式。 D.我们在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24. 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15 - ①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 ②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 ③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 ④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⑤他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抑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⑥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上 ⑦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 A.②①④③⑤⑥⑦ B.②①⑥⑦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⑥⑦⑤ D.②⑦⑤①④③⑥ 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拉伯雷说:“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着一个褡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和丑事,因为经常摆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的自己的过错和丑事,所以自己从来看不见,也不理会。”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思考呢?请以“在反省中前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5 - 2019学年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1.C 因果颠倒,由原文第5段可知,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是父母是原因,孝成为百善之首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是结果。 2.C 无中生有,有了差距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且强加因果,由原文第4段可知,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3.B 孟子的四端说是指人的天性中的合作、利他因素,荀子的合作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论述,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关于孝的理解和认识。 4、B 颁-斑 不-否 輮-煣 生-性 有-又 无-毋 从-纵 5、A “因”应该解释为沿袭。挺者(直) 6、答案:C (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7、A、逡巡、区区、江海古今意义相同。 以为:(古)把......做成 养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众人:(古)一般人 8、 C ①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⑧⑨为名词作状语,③⑦⑩为形容词用作动词,④⑾名词作动词 9、答案D.①⑥被动句 ②④⑨判断句 ③⑦状语后置 ⑤⑧宾语前置 ⑩定语后置 10、B.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 11、C、《孔雀东南飞》的“六合”是指年月日天干地支都相适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 12.D、 欧阳修为苏轼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陈规而称王统一了天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了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 - 15 - 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因顾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施行了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走在路上不会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13. 选A。 B项,“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C项,“归”应为“归还”之意。D项,“内”应为“送回”之意。 14、D ③属于变法的内容 ⑤⑥是赵良对商鞅的忠告 15.B 商鞅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 16、⑴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期年、第一个之、数各1分,句意2分) ⑵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亡、第一个舍、第二个舍各1分,句意2分) 17、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 15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9)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8、B项的因果关系、把传言当事实,以及“偷来的东西用不完……”都错 19、①功夫奇高。他像个飞人,能穿房越脊,脚点水波行走,官府奈何不了他。②盗亦有道,有恻隐之心和侠义精神。专偷富人,不偷穷人,还以富济贫。③不畏权势,蔑视官府。每偷必留记号,不怕官府追查,敢与荣禄叫板,不拿官印。(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20、艺术手法(4分):①运用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手法。李三作为主人公,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小说通过人们的传说、猜测、荣禄夫妻等来表现李三。②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李三功夫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 脚点水波,蜻蜓点水”等处都属于夸张,与荣禄较量也有夸张色彩。(每点2分,意合即可。) 表达效果(2分):①突出主人公李三功夫高超的形象特点。②使李三形象更加神秘,使作品更加含蓄蕴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每点1分,意合即可。) 21、C “靥”读yè 涎xián “榫”读sǔn; “炮”读páo 22、A(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建筑物、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指贬义)。 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根据的话) 23、D A偷换主语,应删除“鲁迅”B搭配不当,“过年”不是“节日”,应改为 “新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C“这天”指代不明 24、C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