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学前考试(2018-0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学前考试(2018-03)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学前考试 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教师:廖生武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 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子不是美学家,但《老子》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B. “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 “道法自然”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 D. “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谈及了《老子》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其中“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 文章第二段对中国美学中最广为人知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作了详细的阐释,进而让人明白“道法自然”的意思。‎ C. 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 《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举例认证,然后得出结论,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 ‎,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 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 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 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二、文化常识(每小题3分,共6分)‎ ‎4.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B.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C.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D.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 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B.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D.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三、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8题。(单选题3分,表述题每题6分,共15分)‎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设置了悬念:当天王老板接到吴承墨夫妇后一直没有急于交代事情,就在第二天早餐之时也没有说出来。直到第二天在观光船上才提到要做的事情。‎ B、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在梅城很集中的几个地点,时间也显得很紧凑,人物也主要是吴承墨夫妇和王老板三人,这些都是微型小说的特点。‎ C、吴承墨鉴赏作品时还没有“过电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细细审读”“瞄准”“凑近”“停留”等动作刻画了吴承墨的严谨。‎ D、吴承墨回到北京后住了院,可见他对鉴定“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此次鉴定结论失准。‎ ‎7.文中划线处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你能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6分)‎ ‎ ‎ ‎ ‎ ‎8.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6分)‎ ‎ ‎ ‎ ‎ 四、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 张祐,字天祐,广州人。幼好学能文。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右卫指挥使。年十九,从总督潘蕃征南海寇,先登有功。正德二年,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德庆、泷水。瑶、僮负险者闻其威信,稍稍遁去。总督林廷选引为中军,事无大小咨焉。守备惠、潮,捣盗魁刘文安、李通宝穴,平之。迁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庆。总督陈金讨府江贼,命祐进沈沙口,大破之。增俸一等,擢副总兵,镇守广西。寻进署都督佥事。古田诸瑶、僮乱。祐言:“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从之。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斩首五百余级,玺书奖劳。又连破古田贼,俘斩四千七百,进署都督同知。‎ 已,复讨平肇庆诸蛮。增俸一等,荫子,世百户。嘉靖改元,母丧,哀毁骨立。寻以疾乞休,还卫。初,上思州土目黄镠作乱,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逮系德庆狱。数上书讼冤,释令闲住。卢苏、王受乱田州。总督姚镆召至军中,待以宾礼,多所裨赞。后王守仁代镆,询抚剿之宜,祐曰:“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守仁纳之,苏、受果效顺。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又剿广东会宁剧贼丘区长等,斩首一千二百,勒铭大隆山。十一年,杨春贼赵林花陷高州,总督陶谐檄祐讨。深入,多所斩获。忽中危疾卒,军中为哀恸。祐身长八尺,智识绝人。驭军有节制,与下同甘苦,不营私产。性好书,每载以自随,军暇即延儒生讲论。尝过乌蛮滩,谒马伏波祠,太息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题诗而去。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 ‎(选自《宋史·张祐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B.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C.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D.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袭世职,“袭”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世职”指世代承袭的职位。‎ B.瑶、僮,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僮族即壮族。‎ C.勒铭,意思是镌刻铭文,即在金属、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张祐喜好读书,终身学习。张祐少年时期就特别喜好读书,并擅长写文章,后来在军旅生活中也不忘读书,每每用车装着书跟随行军,闲暇时间就请儒生们谈论书中内容。‎ B.张祐熟悉蛮夷,谋略得当。张祐对蛮夷的有关事情比较熟悉,总督林廷选、王守仁等人都向他咨询过剿灭或安抚蛮夷的事情,张祐的谋略十分符合当时形势,效果很好。‎ C.张祐骁勇善战,战功显著。张祐在守备惠、潮时平定了贼寇刘文安、李通宝,在总督陈金讨府江贼时攻陷沈沙口,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时连破古田贼寇。‎ D.张祐治军有方,甚得人心。张祐智谋才识超过常人,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私人财产;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得重病去世后,军中为之哀恸。‎ ‎12.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6分)‎ ‎ ‎ ‎ ‎ ‎②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6分)‎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 ‎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来源]‎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 C.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 D.‎ 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 ‎14.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6分)‎ ‎ ‎ ‎ ‎ ‎(三)名句默写(7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短命的生物印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句子是:“ , 。”‎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以及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气势。‎ ‎(3)《曹刿论战》中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 , , 。”‎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②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他已经决定金盆洗手,不再做房地产生意,重操旧业搞养殖。‎ ‎④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⑤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虽然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对年味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怀旧的情绪与传统的大旗下,扫房、写春联、办年货、放鞭炮、拜财神……这些仪式都被归到了年味儿的范畴。‎ B.根据调查显示,今年的红包大战在参与人群的结构上显现出新的特征:最爱发红包的居然不是一、二线城市,而是三线城市。络红包在地域上,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蔓延。 ‎ C.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但在实际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这多少与领导干部责任缺失有关。‎ D.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义务,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出现危险,是否不以民为本?是否不以生命至上关乎着政府的公信力。‎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沈从文《边城》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静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① ,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② 。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不但人需要磷,③ 。 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2017年11月15日,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运动会如期举行,接力赛是其中最紧张激烈的运动项目。接力赛获得好成绩的集体印证了一个道理:合作能实现共赢。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中学生,只要学会与别人合作,就能取得成功。如果双方不是合作关系,就肯定是敌我关系,就会产生竞争。而竞争必然会使人类变得更自私,更狭隘。‎ ‎①学会与别人合作,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 ‎②                                  。‎ ‎③                              。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背诵吗?‎ 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从你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出发,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A.” 但《老子》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有误,一言一句“《老子》中的某些用语或某些命题”范围扩大;C.“‘道法自然’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曲解文意;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是“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以偏概全。‎ ‎2.D【解析】“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的说法于文无据。‎ ‎3.C 【解析】“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错误,文中没有说庄子的思想中“自然与人为并重”。 ‎ ‎4. A【解析】B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C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D“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5. D【解析】A搞反了; B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 ‎6.D(D鉴定结论失准的原因不是心理压力过大)‎ ‎7.(动作或细节,均可,答不答出来描写的种类都可以)‎ ‎①能看出吴承墨此时正犹豫不决。(1分)‎ ‎②抖,是因为吴承墨犹豫是否要做出不真实的鉴定结论;(1分)‎ ‎③不抖,是吴承墨在夫人的引导下下定了决心作不真实的鉴定结论;(1分)‎ ‎④这两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在夫人的逼迫下)内心的矛盾。(1分)‎ ‎8(两条即可;其它符合文本的评价,也可以认可)‎ 王老板很有心计: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品;‎ 或者说:王老板是个很虚伪的商人--表面上的客套恭维,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让自己获利。‎ 很会察言观色,发现并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促使吴承墨做出了不真实的鉴定结论。‎ ‎9.A【解析】注意分析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比如“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从“命祐部分”中的动词“命”“部分”分析,“众”后要停顿;从动词“宁”分析,“事”前要停顿。据此可排除 B、D 两项。再如“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从动词“设”“镇”分析,“之”后要停顿;从动词“请”和“命”分析,“祐”后要停顿;从动词“可”分析,“报”前要停顿等。据此可排除C 项。‎ ‎10.D【解析】“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错误,“俎豆”指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 ‎11.D【解析】“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错误,原文有“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意思是张祐死后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 ‎12.(1)以前征讨,大都依靠两江土兵,赏赐不够酬谢功劳。如今调兵多错过期限,请求商议确定重赏。‎ ‎【解析】5 分,“率”“失期”“优赉”各1 分,译出大意2 分。‎ ‎(2)张祐收买他的同党黄廷宝把他捆绑了进献给朝廷。总督张嵿怨恨张祐没有告诉他,以致弹劾张祐心怀奸诈逃避困难。‎ ‎【解析】“购”“白”“怀奸”各1 分,译出大意2 分。‎ ‎13.【答案】CD 【解析】C “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 “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4. 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 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 ‎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 ‎【解析】“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 ‎15. 名句默写 ‎(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3)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16. B【解析】:①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指自然中冰的融化。望文生义。②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望文生义。③金盆洗手:盗贼等改邪归正,不再干坏事;借指退出本行业,罢手不干。④‎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⑤意兴阑珊:兴致将尽。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不能用来形容事物。⑥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17.A【解析】:B项,句式杂糅,改为“根据调查”或“调查显示”;C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要求”;D项,否定失当,去掉两个“是否不”中的“不”。‎ ‎18.A【解析】:B项,“探望”一般指探望病人,这里应该为“看望”。C项“璧还”是敬辞,用于归还原物(只能讲自己璧还物品,而不能让别人璧还,否则表示你怀疑别人会弄坏你的物品)或辞谢赠品。D项“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的邀请。‎ ‎19.(6分)(每个空2分)‎ ‎①大脑中含有足够的磷 ‎ ‎②就会使整个机体衰弱下去(或“生命体就会衰弱下去”) ‎ ‎③其他生物也需要(或“其他生命体也需要”)(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语段主要介绍“磷”对生命的作用,第一个空格前介绍了“磷”决定了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空格后的内容是让脑细胞正常地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空格的内容应该与“大脑中也要有‘磷’”相关;第二个空格,空格前是“食物里缺乏磷”,空格后写衰弱的人和病人须服用含“磷”的药物,由此可知空格的内容应该填写缺乏磷会造成的后果;第三个空格,从后文看,在港湾里撒磷的化合物,会使水藻和微生物快速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会提高,可以看出空格处应该填写与“其他生物也需要磷”相关的内容。‎ ‎20.(6分)‎ 答案:(写对一个3分,写对两个6分)‎ ‎②双方不是合作关系,不一定就是敌我关系。‎ ‎③竞争不一定会使人类变得更自私、更狭隘。‎ 四、写作(60分)‎ ‎21.(60分)‎ ‎【写作指导】‎ ‎(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息。‎ ‎(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例文】‎ 诗香抚胃更胜食 随着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年仅十六岁的诗词学霸也红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学习方式也渐入人们视线。对此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举止毫无实际价值,也有人对他予以高度品评。而我认为,在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饱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词是中国急需传承的国粹。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屈原的楚辞到汉代的乐府,从唐代的李杜之诗到清代的纳兰词,成千上万的古诗词凝聚了无数古人的情怀与时代的精魂。本该发扬光大的国粹,却沦为了仅为考试而读背的负担。被各式荒唐的络文化所占据。当国人为了同韩国争端五节时,却忘记“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屈原;当为了抢夺筷子的解释权而上国际法庭时,却忽略了“停杯投箸不能食”的忧民李白;当大肆修建孔子学院而摒弃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孔子时,又何尝认识到诗词的意义呢!此类举措,不也令人可悲吗?‎ 古诗词能净化人的灵魂。中国的古诗词同国外古著经典一样都能给人启迪,但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诗词,更多的是一种钟灵毓秀,一种不浮夸又不直白的美。这种美能使被学业重压的学子感到一丝清凉,缓解内心的麻木与僵化。在日益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不仅需要学识渊博的尖子生,更需要品性兼优的社会人才。当我们中学生广泛地涉猎诗词其中时,心灵在悄无声息的被纯化,意志也随各代的诗人所坚定,得到淬炼。‎ 广泛的阅读古诗词,不但能提升我们中学生的个人人文素养,而且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敬古”风气。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展到每一个角落,使得中学生不再关注厚沉的古诗词,而是一昧地追求“刷题”“夺分”。所以,只有当作为中国的希望的中学生不断的修正自我价值,冷却身内躁动的功利心,我们的社会才会以我们的中学生为基点,扬起良好的社风。这时,阅读诗词、理解诗词、感悟诗词,也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加浮华。‎ 寒夜有梦书当枕,诗香抚胃更胜食。‎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祐,字天祐,广州人。年幼时喜好学习,擅长作文。弘治年间,承袭先世职位任广州右卫指挥使。十九岁时,随从总督潘蕃征讨南海寇贼,率先攻入有功。正德二年,升任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德庆、泷水。‎ 瑶族、僮族中负隅顽抗的听说他的威名,渐渐逃走。总督林廷选把他调入指挥部,事无大小都向他咨询。守卫惠州、潮州,捣毁盗贼首领刘文安、李通宝的老巢,平定了他们。升任为广西右参将,分担防卫柳州、庆州。总督陈金讨伐府江贼寇,命令张祐进攻沈沙口,大败他们。增加俸禄一等,升任为副总兵,镇守广西。不久晋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古田各部的瑶族、僮族犯上作乱。张祐进言说:“以前征讨,都依靠两江土兵,赏赐不够酬谢功劳。如今调兵多错过期限,请求商议确定重赏。”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伐临桂、灌阳各地瑶族人,斩杀五百多人,(皇帝)下诏书嘉奖慰劳。又连续攻破古田贼寇,俘获斩首四千七百人,晋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后来,又讨伐平定肇庆各蛮夷。增加俸禄一等,荫袭其子,世袭食邑一百户。‎ 嘉靖元年,张祐的母亲去世,他悲伤过度形貌消瘦。不久因病请求退休,回到卫所。当初,上思州土人头目黄镠犯上作乱,张祐收买他的同党黄廷宝把他捆绑了进献给朝廷。总督张嵿怨恨张祐没有告诉他,以致弹劾张祐心怀奸诈逃避困难,将他逮捕投入德庆的监狱。张祐多次上书诉冤,被释放后接到命令闲居。卢苏、王受扰乱田州。总督姚镆把张祐召到军中,以宾客的礼节招待他,多受他的辅助。后来,王守仁代替姚镆,询问安抚清剿蛮夷的办法,张祐说:“用夷人治理夷人,可以不用兵拿下。”王守仁采用了他的意见,卢苏、王受果然听从命令。于是命令张祐安排两个人的部队。事情平息后,王守仁进言说:“田州刚刚平反,应该设置一位副总兵镇守,请任命张祐吧。”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张祐攻破封川贼寇盘古子,又清剿了广东会宁的大盗丘区长等,斩杀一千二百人,在大隆山刻石记功。嘉靖十一年,杨春的贼寇赵林花攻陷高州,总督陶谐发檄书召张祐讨伐。深入贼人的境内,多有斩杀擒获。后来张祐忽然得重病去世,军中为之哀恸。张祐身高八尺,智谋才识超过常人,治军有节制,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个人财产。生性好读书,经常用车装着书跟随自己,军中有闲暇就请儒生讲谈议论。曾经路过乌蛮滩,拜谒马伏波祠堂,长叹着说:“去世后不和他们一起享受祭祀,不是大丈夫。”题诗离开。后来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