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4月检测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5分)‎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历史的全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和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怨愤,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汉乐府的产生和汉代音乐机构—-乐府关系密切。史载秦汉立乐府,但乐府的真正繁荣自汉武帝始。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后来人们便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如《东门行》《妇病行》等,写人民的疾苦;《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且时有真率稚气。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较之《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 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个典型例子。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古诗”,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这些诗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 材料来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 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辑成书,汉代以后才被尊为经典,遂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 《诗经》中的诗来自采诗官收集的民歌和贵族们的作诗、献诗,总共有305首,所以《诗经》也称“诗三百”。‎ C. 《诗经》作品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雅”带有史诗性质。‎ D. 按表现手法,《诗经》分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打比方,“兴”是起兴。‎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我国诗歌的源头一个是春秋时期的《诗经》,一个是战国后期的《楚辞》。‎ B. 《楚辞》是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 乐府最早是官府名称,它在秦汉时设立,其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歌唱。后人便把它采集、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D.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五言诗巅峰之作,但可惜的是作者的姓名都不可考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自中原地区的民间歌谣和来自南方的极富浪漫色彩的文人创作,是我国诗歌的重要来源,但两者的审美风格不同。‎ B. 宗庙祭祀时的歌舞曲也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诗经》中的“颂”,《九歌》虽是文人创作,但也是脱胎于祭祀乐歌。‎ C. 汉乐府以五言为主,“二三”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引得文人仿作,才有了汉末五言诗的大兴。‎ D. 《诗经》的“国风”部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楚辞》则极具浪漫色彩,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传统,《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其中的‘风’‘雅’带有史诗性质”错误。原文中为“‘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项,“作者的姓名都不可考了”错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否都不可考,文中无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来自中原地区的民间歌谣和来自南方的极富浪漫色彩的文人创作”不全面,原文第二段开头交待了《诗》来源,除了民间采集,还包括贵族的作诗和献诗。而“中原地区”的说法也过于绝对。‎ 故选A。‎ 二、古诗文阅读 ‎(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①六国者②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③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对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5. 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九州,代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6.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4. B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虚词的具体义项。本题考查“之”“而”的用法。‎ ‎①中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代“天下之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②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接。故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①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比喻微利﹐极少的钱。⑤独夫:指暴君秦始皇。④呕哑:像声词,指管弦杂乱的声音。楚人:指项羽。故①④⑤⑦错误,②③⑥⑧正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说法错误。“可怜”翻译为“可惜”,无“同情”意。此处主要是弄混了“可怜”的古今义。‎ 故选C。‎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 负而前驱负:背,用背驮东西 C. 函梁君臣之首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 举天下之豪杰举:列举 ‎8.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 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 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 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7. D 8. C 9. D ‎ ‎10. (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 (宠)爱伶人才如此吗?‎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举:全、都 ‎【8题详解】‎ A. ……的原因/用来;B.一定/代词;C. 用;D.和/给予 ‎【9题详解】‎ D项,“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错误。文章为史论,借古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10题详解】‎ 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忧劳,忧虑辛劳、兴,使兴盛、逸豫安闲享乐;“兴”“亡”使灭亡;“自然之理也”,判断句,这是自然的道理。积,积累;溺,溺爱;困,被困扰;岂,难道;于,表被动。‎ 点评:对于实词的考查,往往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方面进行。本题考查的是“举”的古今异义用法。‎ 解答此题需熟知常见虚词的用法,考查主要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以课内所学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去分析,判断是否相同。‎ 解答此类试题,可将选项代入原文,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仔细甄别,做出判断。出题者旨在考查翻译能力,以及对文段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准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适当调整语序,做到文从字顺。‎ 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B. 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 C.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 D.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 ‎12. 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 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 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 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答案】11. C 12. D ‎ ‎13.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2)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3)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本题注意题干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C项,“游”的意思是“交游,拜访”。全句译为:我将到南方去拜访吴、越的国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D项,“庄子的迂腐“这个说法不妥。此段文字写了庄子以“涸辙之鲋”的故事来讽刺监河侯的虚伪,表现不出庄子的迂腐。‎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故”,所以;“贷”,借;“贷粟于监河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监河侯贷粟。全句译为: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2)中,“对”,回答;“活”,使动用法,使……活;“我,东海之波臣也”,判断句。全句译为: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3)中,“乃”,竟,竟然;“索”,找,寻找;“肆”,店铺、市场。全句译为: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诗人站在中原大地向北远望,看到金国侵占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的怒气如山一样郁积。‎ B. 颔联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描绘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C. “塞上长城空自许”,用典,作者自比为建在塞上的长城,“空自许”,则是指徒然地自我赞许。‎ D. 尾联亦用典明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E. 这首诗以“愤”为贯穿的主线,一愤国土沦陷,二愤世事艰难,暗指投降派的阻挠,三愤时光易逝,壮志未酬。‎ ‎15. 诗歌的起句(即第一句)、结句(即最后一句)对理解诗歌的主旨、意境很重要,试赏析这首诗的起句。‎ ‎【答案】14. AC 15.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项,“站在中原大地向北远望”“心中的怒气如山一样郁积”诗句翻译错误,应理解为: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C项,“许”是期望之意,不是赞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故选A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诗的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世事艰难,暗指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年轻时一心想着收复故土,面对中原沦丧的国土,充满战斗豪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复国土的希望渐渐消失,终于明白投降派把持朝政,收复中原已成幻想,这就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也写出了诗人“愤”的缘由,同时将“愤”字贯穿全诗。‎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注)。‎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6. 请把诗中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描绘出来。‎ ‎17. 赏析“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答案】16. 江边的场景: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的人们争着渡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山中的场景: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蒙;鹿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诗人独自来去。 ‎ ‎17.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首先要读懂诗歌,要精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明了诗歌中的典故,将诗句用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本题中要求“把诗中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描绘出来”,只要找到相关的诗句并翻译出来即可。诗的首联和颔联是描写江边的场景的,“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从诗句中可知,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的人们争着渡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此时是一幅热闹喧哗之景;接着,诗的颈联和尾联则是笔锋一转,描写了另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蒙;鹿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诗人独自来去。这样一幅幽静清冷的画面与江边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诗的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此处明指庞德公,也喻指作者自己。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一幅幽静清冷的画面,作者刚刚经历江边那热闹的场景,转眼间来到清冷寂寞的山中隐居之地,抒写作者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展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18.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玄宗把对后宫几千人的爱都集中在杨贵妃身上的两句是“ _______ , ________ 。”‎ ‎(2)《湘夫人》中描写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写诸葛亮接受三顾茅庐、辅佐两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写明月从江潮中升起的壮丽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性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划分吴楚、漂浮乾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进酒》中写相信有才必获重用、不吝一掷千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周邦彦《苏幕遮》中写出了荷的“神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煜《虞美人》中用江水比喻愁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阿房宫赋》中,用故作疑问的话、把阿房宫中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比作天上的彩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后宫佳丽三千人 (2). 三千宠爱在一身 (3). 袅袅兮秋风 (4). 洞庭波兮木叶下 (5). 三顾频繁天下计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7). 春江潮水连海平 (8). 海上明月共潮生 (9).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0). 使我不得开心颜 (11). 吴楚东南坼 (12). 乾坤日夜浮 (13). 天生我材必有用 (14). 千金散尽还复来 (15). 水面清圆 (16). 一一风荷举 (17). 问君能有几多愁 (18).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 复道行空 (20). 不霁何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袅、频繁、摧、事、心、坼、材、霁。‎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生日的一联是()‎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有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联的掌握能力。考查形式为情景式,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或选出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题干中答题关键词“适合祝贺老师70岁生日”。‎ A项,“花甲”指六十岁,不是指七十岁;不合题意。‎ B项,“古稀”指七十岁,“为学有宗”“诲人无倦”都表示是教书育人,正符合老师的身份。因此正确。‎ C项,对联用于哀挽恩师,而不是向老师祝寿。“音容宛在”,形容人死后声音、容貌似乎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形容对死者的想念。手泽,多用以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 D项,“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是说老师教了70年书,而不是70岁,与题干不符。‎ 故选B。‎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诗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湘夫人》以六言为主,兼有五言、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之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事迹,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是一阵秋风起,又是一场秋雨凉,又是一次木叶落,又是一回思断肠。远方的人啊,你可知道我在苦苦地等,我在苦苦地想。‎ D.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流逝,转眼已不惑之年了,可事业上还一无所成,细想起来,真让人惆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及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不能修饰“创新”,不合语境。‎ B项,雾里看花:比喻老眼昏花、模糊不清。 后比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此句中用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的意思,符合语境。‎ C 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是描写秋季的千古名句,自屈原吟唱后,它的鲜明形象,影响了历代诗人。意思是:树木轻轻地摇动,秋风瑟瑟;洞庭湖上的水波微微荡漾,树叶也轻轻地打着旋下落。正合后面句子要表达的意境。‎ D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出自屈原《离骚》。后面内容是说时光流逝,意境相合。‎ 故选A。‎ ‎21.下列句子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因工作调动,鄙人手机号码已更换,敬请惠存,不便之处,还望海涵!‎ B. 阁下,请您看在老先生的薄面上,退让三分,别再叨扰了。‎ C. 老弟啊,令爱大婚,家慈大寿,双喜临门,老哥哥一定向你讨杯酒喝。‎ D. 兄台不必客气,贤侄的事在下一定鼎力相助,决不食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A项,此处考查的是“惠存”“海涵”,“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用在此处正确。“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用在此处正确。‎ B项,“薄面”,谦辞,指自己的面子;“叨扰”,谦词,指自己打扰别人,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C项,“家慈”,谦辞,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家慈”,适用对象错误。此处可改为“令堂”。‎ D项,“鼎力相助”,敬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适用对象错误。可改为“全力帮助”。‎ 故选A。‎ ‎2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白帝江陵,落木长江,李白杜甫,兼容并蓄,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包容性。‎ 材料:和谐 坚韧 多彩 百折不屈 刚柔相济 天人合一 稼轩易安 东坡五柳 屈子苏武 黄花溪亭 一蓑烟雨 汨罗独吟 铜琶铁板 北海无人 东篱田园 ‎【答案】一蓑烟雨,东篱田园,东坡五柳,天人合一,中华文化具有完美的和谐性。‎ 汨罗独吟,北海无人,屈子苏武,百折不屈,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坚韧性。‎ 铜琶铁板,黄花溪亭,稼轩易安,刚柔相济,中华文化具有广博的多彩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本题中,注意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分析例句可知,“白帝江陵”出自李白的诗,“落木长江”出自杜甫的诗, 山川河流尽在其中,显示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因此可先将材料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可将其首先分出三组:一蓑烟雨,东篱田园,东坡五柳;汨罗独吟,北海无人,屈子苏武;铜琶铁板,黄花溪亭,稼轩易安。再根据其人物的品性、作品的特点或风格再次归类,如稼轩易安,指的是辛弃疾和李清照,两人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正好对应“刚柔相济”,“多彩”;而屈子苏武,一个为了楚国耗尽心力,一个北海牧羊,不辱使命,正好对应“百折不屈”,“坚韧”;最后再得出第三组句子。答案即可生成。‎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人的看法,来展示你的观点。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对方辩友:‎ 你们好!我方的观点是反对散布谣言”,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古人有言,‎ ‎ 流言止于智者。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似乎都变成了患者。面对武汉疫情的蔓延,一则不知真假的消息,就会引发沸腾。而网络时代更是加速的流言的传播。而我认为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让谣言止于唇齿。‎ 网络时代,请摆脱无知心理,多-份明辨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网络上的信息可谓是光怪陆离,泥沙俱下。大多数人却没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窥探出孰真孰假。由此,造成了谣言的飞速传播。一些经过仔细推敲后发现的不合基本逻辑的谣言 总是层出不穷。牙膏能美白皮肤被一些爱美人士奉为良方,绿豆能使人长寿被一些老年人视为瑰宝,更有甚者,谣传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呼吁大家大量购盐。纵然荒谬如此,也会有人信以为真。或许是我们的无知,使谣言止于智者,这句金玉良言成了空谈。网络时代虚假消息,比现实中口耳相传的更多。不擦亮双眼仔细明辨,如何能真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呢。‎ 网络时代,请摆脱凑热闹心理,多一份责任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转发一下就会引发朋友圈的一片围观;点赞一下就会引发无数人的应和。这个时代,创造出这样的交流方式,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确实也给谣言提供沃土与温床。多少怀着凑热闹的心理对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进行转发,结果却被证实是流言蜚语。倘若人人都有一份责任意识,知道话不能乱说,或许就会少发生一些类似于女大学生撞人逃逸,狂犬疫苗含有毒素,男子扶起摔倒老人惨遭讹,这样的谣言风行一时的情况了吧。‎ 网络时代,请摆脱猎奇心理,多一份求实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曾经有一个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作逆火效应。说即使谣言已经被破,人们却依旧在心里认为他是真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网络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与谣言接触的机会。而人往往对第一印象的记忆特别深刻。同时,存在一种猎奇心理 ,即认为新奇的匪夷所思的总会认为那是正确的。面对一则新奇的消息,我们总是无暇顾及它的真假,而是急于向朋友分享。面对一则谣言, 我们不再谨慎、求实,而是基于博人眼球创造影响。这确实是网络时代的悲哀,但倘若我们极力避免这种心理,也未尝不能让流言止于智者,这句名言变成现实。‎ ‎《真理与谬误》中曾说,真理即使被掩埋在贫瘠的沙土中也会闪光,而谬误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镶上神的宝座也同时会被识破。我相信,纵然网络时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挑战着古老智慧,谣言也永远不可能成真。唯有我们共同做出改变,才能让谣言止于唇齿,沉于岁月,还世界一片真实与干净。‎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审题】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看待“网络谣言”这种现象。材料给出了争论方的不同观点:全面封杀并追究责任;肯定发布者的初心;辨别谣言真假对于普通民众难度大;传播谣言要讲求正确方式等。明确任务导向:如认为“反对散布谣言”正确,则侧重剖析谣言的危害,分析如何理性面对谣言。如果支持“散布谣言”,则要侧重陈述公民有知情权,发布者初衷是好的,不能用专业领域知识要求和限制普通民众。‎ 参考立意: ‎ ‎1.不做谣言的帮凶 ‎2.谣言止于智者 ‎3.理性对待谣言 ‎4学会辨识,谨慎言行 行文结构:(以辩论稿为例)“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在网络代,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让谣言止于唇齿。正文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网络时代,请摆脱无知心理,多一份明辨意识 ,让谣言止于唇齿;网络时代,请摆脱凑热闹心理,多-份责任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网络时代,请摆脱猎奇心理,多一份求实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结尾扣题,重申观点。‎ 素材:‎ ‎1、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政府等权威部门]要有作为。新的传播环境下,要求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了质疑及时回应,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发现谣言苗头,及时、理直气壮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实,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的空间,让谣言“见光死”。要遵循新的舆论环境下的现代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发布、沟通法,注重传播实效,与群众诚恳交流,表达更加人性化,赢得受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带头遵纪守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公信力。‎ ‎2、一是正确认识互联网,二是警惕主观臆断,三是保持理智和清醒,四是增强社会道德感,五是运用法律抵制谣言。[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3、要让真相跑嬴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相对于自媒体,公共媒体如果采信和发布不实信息,其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危害面更大。因此,在当今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说是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公共媒体更要睁大眼睛,对信息的真实性小心求证,不能为了争时效、抢眼球而放松把关,助推谣言传播。‎ ‎4、从自己做起,不逾越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守法上网,文明上网,自重自律,不信谣、不传谣,就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担负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就是对流言最好的抵制。唯有如此,网络才能成为文明、理性、健康而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5、作为网民,手中的鼠标,既是我们遨游世界信息海洋的方向舵,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试金石。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国情知识,做有辨识能力的人,不信谣、不传谣,不为谣言所惑,更不为谣言所动。提高甄别谣言的能力,培养成熟理性的心态,承担公民责任。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作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 ,就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辨别谣言的本领,要提升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避免成为谣言的接棒者、传播者。‎ ‎6、是人们纷纷咒骂这些发布者,将网络环境恶化、信息真假扰人的全部责任推到他们这些“谣言的根源”上。可是,作为受众的我们,真的就完全是受害者,没有一点责任吗?老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以为自己纯良无害、善良正直的受众们,实质上也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谣言的滋长。扪心自问,面对“塑料粒充当大米”的传闻,你是否曾在担忧自已及亲朋上当中匆忙扩散?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的说法 ,你是否曾因义愤填鹰而不禁转发?有时,作为谣言受众的我们也许不抱恶意,甚至是持着希望世界变好些的态度去相信、去传播但却正因这种“向善”,反面助长了谣言的气焰,这实在是令人唏嘘。谣言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其能精确瞄准受众的心理弱点:猎奇也好,焦虑也罢,甚至是善心,统统被利用为谣言的养料。受众们或许自己没有认识到,但事实上早已做了牺牲品和帮凶。‎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 ,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